资源简介 (共82张PPT)希望 胡适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蝴蝶 胡适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叫我如何不想他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他?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他?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他?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他?诗歌欣色赏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 期 特 点 代表诗人 代 表 作 内 容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诗的“尝试” 胡适等 胡适《尝试集》等 废除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郭沫若等 郭沫若《女神》等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30年代 新诗的规范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 戴望舒《雨巷》等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新诗发展读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诗猜人下面这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闻一多读诗红烛——闻一多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新月派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写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愿望,或包涵生活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红烛的描写和歌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裁特点体裁特点红烛一般在什么样的场合出现?古代文化中,红烛常见于婚礼祝寿等喜庆的场合。今天这首诗,却会让我们看到红烛的另一种面貌。初读全诗,谈谈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歌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诵读鉴赏诵读鉴整体感知诗人从哪些方面观察、描写这支红烛?色光灰泪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①这一(几)节写了什么内容?②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③诗人有哪些困惑?有哪些感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感悟?④语言上有哪些特色?哪些词用得比较好?五个小组,分别探究第一节、第二三节、第四节、第五六七节、第八九节。要求:小组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在书上圈点标注,然后派代表交流分享。(可侧重某个方面,不必面面俱到)红烛之色红烛之色:问题1:蜡烛有很多种颜色,诗人为什么选择红色?生活中,红色常给人什么感觉?红烛之色红烛之色:红色,让人感受到赤诚、热烈、奔放、积极、昂扬。红烛之红色,恰如诗人心中的那抹赤诚之红。红烛成为诗人理想人格的化身。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托物言志:把所咏之物与将要言之志自然的结合起来。第一小节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化身。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第二三小节比喻,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起初觉得大惑不解,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但诗人最终理解了红烛,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第四小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红烛之灰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红烛之光从何来?面对这样的牺牲,诗人是否有过迟疑和犹豫?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矛盾!冲突!①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②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③矛盾醒悟坚定红烛之灰蜡炬的灰,指的是不能承受相思之苦的躯体。讨论: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与诗人的“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中“灰”的含义有何不同?红烛的灰,指的是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生命。第五六七小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第五节拟人,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第六节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第七小节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红烛之泪诗人的泪,不是因为不愿意牺牲,也不是因为害怕和后悔,而是因为实现理想的路上受到打击和阻碍,急得流泪!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之泪(1)“侵”象征邪恶的行径,残风象征邪恶的势力。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2) “着急”刻画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无私奉献为的高尚灵魂。红烛之灰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生命,“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终将化为灰烬,但他们的精神给这个世界留下无尽的芬芳,带来无限的生机。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第八九小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卒章显志,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四 扬 三 抑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第5-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红烛”形象闻一多塑造“红烛”形象解读内容细读探究,梳理 “红烛”形象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红烛为何燃烧成灰?红烛为何伤心落泪?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情感递进。先后三次发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最后,深情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读来让人怦然心动。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诗歌主题学了这首诗歌,结合初中学过的《最后一次的演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闻一多的事迹,给闻一多先生写几句墓志铭来表达对先生的纪念和崇敬。写作练习示例一示例二示例三红烛发光照死水,一多著作青史垂。诗与热血共铸就,一座丰碑爱国魂。写写写,写出累累硕果;做做做,做出惊天伟业;说说说,说的痛痛快快;行行行,行的人中高标!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脚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大声疾呼,为民请命,言行一致,名垂青史。教师诵分享假如有这么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且是万难破毁的,里边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被闷死,然而从昏睡入死,他们全然不知道就要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一声,惊醒这几个较为清醒的人,但是这不幸的少数者要去承受这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你对得起他们? ——鲁迅如果我嚷几声,能叫醒那几个人,你就绝不能说,他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导言】古诗词中常见灯烛的意象,那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情绪情感中所选取的烛火所包含的含义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在此做一总结。泣血的烛泪是无限思念的延长无 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解读:“烛泪”是李商隐相思诗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语汇,是诗人心中无限思念的延长。雨夜的烛光是渴望团圆的梦想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解读:烛光旁,孤影长,相隔天涯两相望,唯有相思长。这雨夜的烛 光正是漂泊异乡、归期无望的李商隐对团圆的梦想。暖艳的红烛是对良辰美景的追忆无 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解读:颈联再忆昨夜情形,“春酒暖”“蜡灯红”的温煦氛围,更增怀想之情。恍惚的烛影是心事难圆的象征无 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解读:暗淡的烛影寄托着诗人孤寂凄冷之情,寄托着诗人寥落不遇的身世之感。他所感受的痛苦是人生根本性的痛苦。所以,以烛影象征心事难圆的无奈,是很恰当的。考点分析鉴赏咏物诗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概念介绍所谓咏物诗,概括来说,就是以“物”为吟咏对象的诗歌,这类诗歌由咏物这一写法而得名。关于“咏”,《说文解字》说:“咏,歌也。”咏可以由“歌”引申为“吟咏”。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诗人的思想。咏物诗的类型托物言志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咏物诗的类型借物抒情这类咏物诗,托物寓意,借题发挥,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不第后赋菊唐五代·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注: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唐末农民起义,起义历时九年,给予唐王朝以致命的打击,后兵败自杀。画菊南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黄 巢:义军领袖的王霸之气郑思肖:忠于故国的志士情怀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猜一物)来之不易—千锤百炼造就人才临难不惧,处变不惊—不畏艰险甘愿献身—不怕牺牲,视死如归一语双关—志向、理想佳作品析风 唐 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简析】: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 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注释】: 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二月:早春,农历二月。(猜一自然现象)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特点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特征认知咏物诗分类咏物诗1 纯为写景:描摹传神,有警句 林逋 《山园小梅》、贺知章《咏柳》、刘禹锡《赏牡丹》2 别有寄托,托物言志李商隐《柳》3 借物讽喻 来鹄《云》、杜牧《早雁》咏物诗的思想感情1、单纯表达诗人的喜好和兴趣,咏叹事物的美好2、表现诗人高尚情操3、抒发自身的愁情幽愤4、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5、讽刺时代或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1、单纯表达诗人的喜好和兴趣,咏叹事物的美好菊花 . 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2、表现诗人高尚情操竹石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3、抒发自身的愁情幽愤柳 .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4、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白云泉 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5、讽刺时代或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官仓鼠 .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咏物诗的思想感情喜爱高洁讽喻幽愤理 想建功立业、远大抱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思念故乡、凄苦孤寂;不慕权贵、高洁正直;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咏物诗常见的手法咏物诗常见的手法整首: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以,只要是咏物诗,肯定会用到这种手法。局部: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 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作“垂緌”(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拟人,常常会使物带上人的色彩。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粉身碎骨全不怕”表露了石灰甘愿献身的美德;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把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郑思肖《画菊》),将独立疏离的菊花和丛中百花作对比,突出菊花自甘寂寞。有时,还会把物本身不同时期的情状进行对比,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把春日之柳和秋日之柳进行了对比,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咏物诗常见的手法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以上几种手法很多咏物诗都会用到,但绝对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会用到,也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仅仅只有这几种手法。中国是诗的国度。千百年来,诗坛上涌现出千百为杰出的诗人和不计其数的优秀作品。而咏物诗则以它独特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只有走进咏物诗,才能感受到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只有走进咏物诗,才能感受到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学以致用子规子规顾况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子规:长年啼血哀鸣,使人闻之悲凉。感情:对历代蒙冤而死之人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反诘语气由鸟及人(1)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诗歌中“子规”有什么特点?(2)诗中所寄何情?诗人如何将子规与感情融为一体?此诗开始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接下来以反诘的语气发问,由鸟及人,写出了人世不平,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意,子规与诗人感情融为一体。(子规:又叫杜鹃、杜宇、怨鸟。传说周时蜀国国君,后被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子规鸟。)啼声悲哀。葡萄葡萄韩愈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托物言志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朋友张署的。诗人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也被贬。元和无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途中写下此诗与朋友共勉。葡萄:开始长新枝但并未完全复苏,需要人来多加竹条扶上架子。感情: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还很柔弱,未完全复苏。杂乱攀附,需要照顾。⑴诗人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点?⑵本诗中“物”与“志”的契合点是那几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志?后两句是“物”与“志”的契合点。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果实。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赏牡丹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姿容最美,既不过于妖艳,也不过于俗气。感情:喜爱、赞美牡丹。1、侧面烘托2、拟人、比喻(1)这首诗中的牡丹有何特点?(2)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1)烘托手法的运用。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蕖的净少情,是为了烘托牡丹,突出了牡丹之美。(2)比喻、拟人手法。把牡丹喻为国色,赋予芍药、芙蕖以人的性格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更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牡丹的美。艳冠群芳。小 松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松:幼时被人们忽略,长大后才被人们称赞。感情:批判世人目光短浅,不识人才。借松写人托物讽喻批判了世人不识人才、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1)本诗写出了小松什么形象特点?(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初时生长于深草蓬蒿之中,不为人注意,最终长成凌云之木。昭君怨·牡丹 (南宋)刘克庄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①独步,若比广陵花②,太亏他。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注】①姚黄:姚黄魏紫,是洛阳牡丹中的名贵品种。②广陵花:广陵,即扬州;广陵特产芍药和琼花。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洛阳牡丹天下闻名,词人以花谱所记“姚黄”,写出昔日洛阳牡丹的名贵和美丽。B. 芍药和琼花虽也美丽,但若要用国色天香的牡丹与之相比,也确实委屈了牡丹。C. 旧日王侯家的园圃今天已长满荆莽,狐兔寄居其中,直写花谢无人观赏之萧瑟。D. 本词构思精妙,一反咏物诗词摹物言志的写法,鲜明的对比之中饱含深沉的情感。15. C ( “直写花谢无人观赏之萧瑟”表述错误,词中“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两句形象地表明了牡丹的处境。盛世繁华时姚黄魏紫,倾国倾城; 河破碎中的 焦 ,牡丹也就只剩下与荒烟衰草,荆榛狐兔相伴的命运了,这两句从侧面表现了花谢无人观赏之萧瑟,而非“直写”。)昭君怨·牡丹 (南宋)刘克庄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①独步,若比广陵花②,太亏他。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注】①姚黄:姚黄魏紫,是洛阳牡丹中的名贵品种。②广陵花:广陵,即扬州;广陵特产芍药和琼花。16. 刘克庄生活在南宋王朝濒临覆亡之际。后人评价,刘克庄的词“是时代的悲歌”,同时“它对现实的批判性也有所加强”。请结合本词,对此做简要分析。【答案】 16. ①词人通过写牡丹的不幸命运,寄托忧国伤时之情。当时,洛阳落入敌手,国运衰微,曾经国色天香的牡丹却再无人欣赏,沦落得与荆莽狐兔为伍,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心,离黍之哀。②“莫说中州,怕花愁”,实则是写光复国土无望,表达胸怀壮志却报国无门,无法光复中州的愤恨愁苦之情。③现在的达官贵人们不忧心国事,还在一味地赏看广陵芍药和琼花,美丽的花朵让他们忘记了家国之忧,词人也借牡丹与芍药之比含蓄地表达了对懦弱的南宋王朝的批判。鹧鸪天 ·桂 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山花子② 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③ ,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②作于北宋灭亡,词人南渡之后。③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鹧鸪天》描述桂花凭借柔雅的“体性”、浓郁的香气、亮丽的色泽,赞其风姿出众,显示了词人 的审美品味。B.《山花子》从形态着手,描摹桂花样貌,从形到神,借晋代名士来比拟桂花的不凡风度,以花彰显 词人品格。C.两首词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梅、菊或丁香作为陪衬,展现出桂花的清雅脱俗,带有较为鲜明的 主观感受。D.同为咏桂,从《鹧鸪天》中直白的自信,到《山花子》中蕴藉的忧愁,可感受到南渡前后词人词作 风格的转变。15. A ( “亮丽的色泽”错误。“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直言无需色彩艳丽即是花中 之冠。)鹧鸪天 ·桂 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山花子② 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③ ,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②作于北宋灭亡,词人南渡之后。③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16.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提到了“无情” ,你如何理解?请简要阐述。 (6 分)16.《鹏鹤天》中,词人嗔怪屈原情思不足,没有眼光,独独遗漏桂花。 (1 分) 借为桂花鸣不平,来 表现自己对桂花的喜 爱, 以及对高洁品行的追求。 (2 分) 《山花子》 中,词人嗔怪桂花太过无情, 打破自己的好梦。 (1 分) 既表现桂花香气之浓郁,也抒发了自己南渡后悠远 绵长的忧愁。 (2 分)秋 莲 刘因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杏欲谁通?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拟欲青房【注】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注】青房:莲蓬。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视觉、嗅觉两个角度,写秋莲顾影白怜、寂寞无朋的辛酸处境。B.颔联“江清月冷”的环境,为秋莲的枯萎衰败更增添了寒惨凄苦的气息。C.颈联用借代修辞,写出了秋莲被秋风摧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的命运。D.作者将秋莲与自己的境遇联系起来,巧妙寄托身世,旨意幽深,回味绵长。【解答】15. C.“用了借代手法”错,颈联并未使用借代手法。整首诗运用的是象征手法,用“秋莲”阐述个人命运。秋 莲 刘因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杏欲谁通?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拟欲青房【注】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注】青房:莲蓬。16.同样是秋莲,《红楼梦》里林黛玉对“留得残荷听雨声”情有独钟,而本诗作者有“莫放扁舟酒易空”的感慨,请简要分析两人寄寓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解答】16.①“残荷”和“雨声”,引发了林黛玉的身世之悲,寄寓了她的孤苦、落寞之情。(或可答:残荷与秋雨,视觉与听觉结合,寄寓了林黛玉对清冷残破之美的偏好。)②本诗中,莲花虽由盛转衰,但精气犹存,诗人由此想到自己虽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纵逍遥,表达了诗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