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2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一课时)本节聚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是怎样的?怎样理解生物富集的成因和危害?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怎样的?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碳循环任务1:分析碳循环的过程资料: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因此可在大气和海洋、河流之间进行交换。此外,碳还可以长期固定或保存在非生命系统中,如固定于煤、石油或木材中。人类对煤和石油等能源的利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讨论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非生物环境:生物体内:CO2和碳酸盐(含碳)有机物遗体和排出物摄食燃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化石燃料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大气中的CO2库分解作用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水圈中的CO2库讨论2: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以什么形式、通过哪些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构建碳循环的模型。一、碳循环CO2CO2(有机物)大气中的CO2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大气中的CO2库生产者初消次消分解者大气中的CO2库生产者初消次消三消分解者碳循环图解中各成分的判定方法一、碳循环规律:(2)除了C之外,有最多被指向箭头的为分解者,即B为分解者。(1)先看双箭头:双箭头代表生产者、大气中的CO2库。其他所有成分都指向C的为大气中的CO2库。E→F→D→B碳循环示意图变式分析:(写出下图的食物链)A→B→D一、碳循环(2)流动形式:①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②生物群落内部: 。(3)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4)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 、 、 和 。(1)存在形式:①非生物环境中: 。②生物群落内部: 。CO2和碳酸盐含碳有机物CO2有机物碳循环相关知识总结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总结(5)实现碳循环的关键成分: 。生产者和分解者氮循环氨化作用固定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NO3-NO2-NH4+植物遗体消费者分解者未利用大气N2反硝化细菌固氮菌、蓝细菌任务2:归纳总结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问题1:碳循环和氮循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问题2:概括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问题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一般的生态系统还是生物圈?问题4:有人说这些元素的循环具有全球性,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问题5:概括物质循环的特点?范围: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生物圈①全球性;②循环往复氨化作用固定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NO3-NO2-NH4+植物遗体消费者分解者未利用大气N2反硝化细菌固氮菌、蓝细菌思考:同碳元素一样,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地施加氮肥呢?提示 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①动物的取食、消化能促进物质循环;学以致用:稻田养鸭养鱼(种养结合模式),请从物质循环角度说说它的好处:③动物呼出的CO2还可为水稻的光合作用补充原料②动物粪便被分解者分解后可供植物吸收利用,一、碳循环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一、碳循环碳循环失调的后果:温室效应粮食饲料肉食木材薪材讨论:结合温室效应谈谈你如何看待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1.人类社会需求化工产品能源……一、碳循环木材的用途2.国家环保行动签署气候协议垃圾分类回收号召节约粮食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沙漠治理行动城市绿化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发展节能产业等北京冬奥会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冬奥会如何实现“碳中和”?“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世界作出的承诺。“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而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戒奢侈、捐旧衣点适量、不浪费重隔热、简装修乘公交、少开车关水电、节约纸3.个人低碳生活作为高中生,我们应该怎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结合模型,举例说明。一、碳循环碳循环失调的后果:温室效应缓解措施: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燃烧;②增加CO2的吸收和固定量: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③提高秸秆还田率,提高土壤储碳量(1)参与物质循环的对象是含有碳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 )(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生态系统( )(3)沼渣等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4)在碳循环中生产者只起固定CO2的作用( )(5)由于过度地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6)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判断正误(P44)√×√√1.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B.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C.④主要表示大气中CO2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D.碳元素以无机物的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流动典题应用(P46)√2.(2022·江苏泰州高二期末)如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元素在②③④⑤⑥过程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B.①中的碳元素含量是⑦⑧中的碳元素含量之和C.图中生产者、Ⅱ、Ⅲ和Ⅳ可以构成3条食物链D.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遗体和排出物摄食燃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化石燃料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大气中的CO2库分解作用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水圈中的CO2库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任务2:在碳循环模型中绘制能量流动的过程光 能热 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物质是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的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的 。载体动力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 和 ;合成分解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范围形式特点过程终点联系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生物圈主要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的形式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往复运动沿食物链、食物网单向流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③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二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它们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②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以热能形式散失循环往复、没有终点(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2)只有在光照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才是同时进行的( )(3)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判断正误(P46)×3.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典题应用(P47)4.(2024·北京海淀区高二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参与能量流动的总能量大小与生产者数量有关,与食物链长短无关B.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不会再提供给其他生物C.农民拔草或杀灭害虫,虽然影响了食物链但可以调整能量流动关系D.食物链既是物质传递链又是能量传递链,物质与能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感谢观看202X/01/0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