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林庚学习目标学会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1了解文艺评论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2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3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4情境导入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为什么用“落木”而不用“树叶”初读课文理清思路解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初读课文筛选信息关键句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关键词第2自然段中引用的诗句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淮南小山《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萧纲《折杨柳》:“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陶渊明《拟古》:“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柳恽《捣衣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沈佺期《古意》:“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庾信《哀江南赋》:“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古代诗歌中用“树”的常见遇见“树叶”时简称“叶”用“木叶”时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由“木叶”发展出了“落木”紧承上文,列举关于“树叶”“木叶”使用的众多现象,进一步提出问题。理思路① 总结句 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② 注意“可是”“而” 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 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③ 反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对象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 “木”字上。④ 结尾句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⑤ 过渡句 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⑥ 上段尾句—— 过渡句 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感上是干燥的。⑦ 独立成段的句子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初读课文理思路发现问题(1-3段) 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是为诗人所钟爱的艺术形象。分析问题(4-6段) 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解决问题(第7段) 总结全文,一字之差,相隔千里。一字之差巧析不同作者说:“‘木叶’之于‘树叶’,不过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试用表格的形式来分析“木(叶)”与“树(叶)”。填写下表,区别“木(叶)”与“树(叶)”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情感)木 (叶)树(叶)第4自然段中引用的诗句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秋风叶落的季节”;“高树”饱满,“高木”空阔。“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吴均《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高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的《答柳恽》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的《野田黄雀行》空阔饱满木叶 - 稀疏树叶 - 茂密第6自然段中引用的诗句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吴均《青溪小姑歌》:“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木叶,落叶,黄叶,落木,飘零中透些微黄饱含水分,繁密不干燥,无飘零之感疏朗空阔的意境,无绵密之意“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气息”。这是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小结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情感)木 (叶)树(叶)春夏之交秋风叶落一点绵密之意枝叶繁茂绿(叶)褐绿(干)干燥饱含水分空阔疏朗饱满绵密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密密层层浓阴满地生机活力枯黄“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为什么“木”会有这个特征呢?木木头、木料、木板树干落叶联想联想叶子落下来,光秃秃的“木”的另一个艺术特征:木颜色触感微黄干燥联想联想木 叶联想想象落叶微黄干燥暗示性叹息漂泊清秋一字千金得到启示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真正目的:探究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暗示性启发性感染性诗歌语言【原文】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说“木叶”有何意义?提问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色彩较强,不利于大众的接受与理解。“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回答艺术特色1,选题小,道理深。文章旨在阐释文艺学原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若从纯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比较艰深的学术论文;作者没有摆出学者的面孔吓唬读者,而选取了古诗中的木叶形象作为论题,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这样,言近而旨远,深入而浅出。艺术特色2,深入意境,比较分析。文章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艺术特色3,巧妙联想,丰富内涵.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借鉴文中的联想的写作技巧。全文从“木叶”开始,联想到历代诗人笔下的“木”与“叶”,并且对这些诗中所表达的意境进行分析,这种巧妙的联想使文章内容充实,且富有说服力。巩固练习谈论交流以“流水”意象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阻隔“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绵绵愁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历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闲适悠然的自然风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世事无常”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相思”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请思考下列诗中“梅”的暗示性。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强调了凌寒独开,不畏严寒,高洁品质(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卜算子 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寂寞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乐观坚定,壮美豪放,充满自信。(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以上三首诗虽都是咏梅,但是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情境不同,导致其暗示性也不同。诗人风骨学者风范作者介绍北大学子葛晓音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他抬起头,微微含笑,望着屋宇的东方,目光中有坚毅,有安详,有回忆,有思索,有自足,有憧憬。作者介绍林庚,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作者介绍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年少时“清华四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年老时 “北大中文四老” (吴组缃、王瑶、季镇淮)之一。北大诗歌中心主任。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皎如白雪,煦如阳春。——吴组缃作者介绍他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他纯真、率真、赤诚,就像一个真正的孩子。而这是做一个大师最大的特点。钱理群袁行霈学以致用对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分析意象含义),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分析意象含义),心满意足、踌躇满志(表情达意方面)。课后作业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病木前头万树春” 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请说出理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