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谋士实战演练叁老子 儒家治国PKVS第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泮,同“判”分离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状语后置的标志,“于累土起”一筐土。累,同“蔂”,土筐。因此接近看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弥补、补救第四章—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思考探究本章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每一层的内容是什么?说明了治国的什么道理?第一层从“其安易持”到“治之于未乱”,讲治事者把握先兆,抓住苗头,方易掌控。第二层从“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运用三个排比句,说明“大”是由“小”发展起来的,“高”是从“低”积累起来的,“长”是从“短”变化而来的,因此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细小之处。第三层从“为者败之”到“故无失”,说明肆意妄为会导致失败,抓住权柄不放会有所失。所以圣人主张无为而治,顺应事物发展规律,而不是任意而为。第四层从“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重在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处越要小心。第五层从“是以圣人欲不欲”到“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点明”无为而治“的核心观点,强调圣人辅助万物之自然本性而不敢妄加干预。强调治事者要居安思危、处盛防衰;要循序渐进,慎终如始;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妄加干预。结合前面对于《论语》的学习,对比儒家和道家在核心思想和治国理念方面的差异。拓展延伸核心思想治国理念以 “仁” 为核心,强调 “礼” 的规范,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重视入世进取,倡导“中庸之道”。以 “道” 为核心,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摒弃人为造作,追求个体与自然的合一。推崇“德治”“仁政”,主张通过教化和礼制规范治理国家,重视伦理纲常与社会秩序。主张 “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认为顺应自然规律、减少政令束缚,才能让百姓自然安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儒家道家谋士述职报告穿越者总结肆文章结构与主旨《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论道有无相生修身忌:自见、自是、自我、自矜要:自知、自胜、自足、强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治国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艺术特色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①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②善用逆向思维。艺术特色《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③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④善用比喻、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思考探究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应该怎样看待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是出自事物之自然、出自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是按照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而为,而不是任意而为。所以“无为”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不会破坏事物的客观运行规律,不会激化社会矛盾。思考探究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应该怎样看待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的道理虽然读起来博大精深,但是领悟了其实很简单:治国安邦、管理国家无非是“顺从民意”,顺民而无为,就会无为而无不为。按照人民的意愿制定政策和法律,按照人民的意愿选举官员,按照人民的意愿管理社会事务,人民就会满意,人民就会拥护。若“不顺民意”,反其道而行之,人民就不会满意,离心度一旦达到了某一程度,人民就会起来反抗。历代统治者灭亡的原因都不外乎“不顺民意”。治国者,顺民而无为,按照人民的意愿治理国家,才是老子“无为而治”的真谛。直观理解:“为”与“无为”的关系儒道内核·辩证智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儒道之争比较阅读关于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是否相同?①思想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比较阅读关于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是否相同?②结论不同《荀子·劝学》中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深入探究核心区别在于思想内核与行动逻辑:道家侧重“自然顺势的起点”,不执着于宏大目标;儒家侧重“刻意积累的过程”,以目标为导向主动进取。道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核心是“无为”,强调不纠结“千里”的结果,只需顺应规律从当下“足下”的小事做起,过程自然推进,不刻意强求。儒家“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出自《荀子·劝学》):核心是“有为”,强调需主动、刻意地积累每一步“跬步”,通过持续努力弥补不足,最终实现“致千里”的明确目标,带有修身、建功的主动导向。深入探究《<老子>四章》中提出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关系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什么积极意义?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关系实际上各自是一种对立关系,通常情况下,人们偏执于对立关系的一面,比如“有”“知人”“胜人”等。可老子却提醒世人重视那被忽略的一面,其论说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对现实人生有一定的启示。老子的学说往往是采用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顺序来阐述道理。古今关照·慧泽平生——悟人生启示幽默内核·辩证智慧——无和有的反差制造的笑点深入探究翟佳宁在《喜剧之王单口季》中吐槽了“芝芝莓莓芒芒桃桃茶”这样越来越长的奶茶名,从无和有的思辨关系来看,可以有以下分析:“有”的层面:奶茶名“芝芝莓莓芒芒桃桃”是一种“有”的具体体现。它是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突出产品特色而创造出来的具体名称,通过重复的叠词和丰富的水果名称,让消费者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奶茶的主要原料,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同时,它也代表了一种商业现象,即商家在产品命名上不断创新和追求独特性,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此外,这种冗长的奶茶名也反映了当下消费文化中对个性化、趣味化的追求,它成为了一种社交话题,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奶茶名的独特而拍照打卡、分享到社交媒体上,从而增加了产品的传播度和影响力。深入探究“无”的层面:从“无”的角度看,“芝芝莓莓芒芒桃桃”这个名字本身虽然具体存在,但它所带来的实际意义可能是相对“无”的。翟佳宁将其与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相类比,调侃其像婉约派诗词,暗示了这种名字虽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韵律美,但在内涵上可能缺乏深度,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上的堆砌。此外,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过长的奶茶名可能会带来困扰,比如在点单时难以开口念出,或者在记忆上存在困难,这时候奶茶名所带来的体验感可能是负面的,也就是“有”的存在却没有带来相应的“有”的价值。而且,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当下社会中一些追求表面形式而忽略内在实质的问题,即过于注重产品的包装和营销手段,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产品本身的品质和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深入探究1. “无”揭示了“有”的虚幻本质:段子讽刺了现代消费社会中常见的营销手法——符号先行,实物滞后。我们常常消费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名字、广告、包装所营造出的一个美好概念(“有”)。这个“有”可能本身就是一个“空壳”,一个“无”。芒芒桃桃的“无”,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无数类似产品华而不实的“有”。2. “无”激发了对“有”的批判性思考:喝完这杯奶茶,观众会恍然大悟,继而开始反思:“我以前喝过的‘XX莓莓’、‘YY葡葡’,里面到底有什么?” 这个具体的“无”,成为了一个批判的杠杆,撬动了我们对整个消费文化中“名不副实”现象的认知。此刻,段子的意义超越了搞笑,具备了社会观察的深度深入探究3. “无”作为手段,成就了喜剧效果的“有”:喜剧的核心往往是预期违背。段子手成功地用名字的“有”设立了预期,再用实物的“无”狠狠打破它。这个“无”是制造笑料的关键手段。没有这个“无”,就没有落差,没有幽默。因此,是“无”成就了段子喜剧效果的“有”。深入探究升华:指向更广阔的“无”和“有”,这个段子还可以引向更深入的讨论:“有”生于“无”:这款奶茶的“创意”(或者说“套路”)正是从芒果和桃子的“无”中生发出来的。它的整个存在感,都依赖于这个“无”所制造的话题和记忆点。“无”的普遍性:它隐喻了现代生活中许多“空洞的能指”。比如“尊享版”、“臻选”、“轻奢”这些词汇,它们听起来“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实则可能只是“无”实质意义的营销标签,和“芒芒桃桃”这个名字一样。结论翟佳宁的“芒芒桃桃”段子,是一个以“无”和“有”为核心矛盾的精彩文化样本。它用实物之“无”,辛辣地嘲讽了符号之“有”的虚假与泛滥。它通过揭示一个产品的“无”,让我们看清了消费主义中普遍存在的“有”的名不副实。最终,这个段子的成功本身也印证了“无”的价值——正是这个“无”,成就了其批判性和喜剧效果的“有”,完成了从“无用”(一个无聊的奶茶吐槽)到“大用”(一个引发共鸣和思考的社会观察)的转化。这正应了老子那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那个空洞的、没有果肉的奶茶杯(“无”),恰恰才是这个段子发挥其“用处”(幽默和批判)的关键所在。儒道会通·粮药相济——知儒道互补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儒家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侧重人道。道家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摆脱出世入世的束缚,注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侧重天道。——南怀瑾《老子他说》对这三家(儒佛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直观理解:“儒”与“道”的关系思维提升儒道智慧,不可或缺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做进取担当的堂堂“君子”做自适超然的悠悠“圣人”布置作业课文中所选的《老子》中的经典名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课文中任选一句,准确理解,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理解性默写1.《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总结无形的东西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用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认为问题应在没有显露时就提前解决,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对自己事业追求执着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万古长存。4.生活中,经常有人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的现象,对此,《老子》中给出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绝不松懈。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理解性默写5.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人们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7.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老子》(第三十三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谓战胜别人只能有力量,克服自己的缺点才是真正的强大。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课后结语在这个人人疲于奔命的"内卷"时代,《老子》四章恰如一剂清醒良方。老子告诉我们:"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越是强求,越容易失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懂得适可而止,才能避免危险。这些智慧启示我们,真正的成长不是盲目内卷,而是要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找到自己的节奏。当整个社会陷入"越努力越焦虑"的怪圈时,老子的"无为"哲学恰恰提醒我们,有时退一步,反而能看清方向;慢下来,才能走得更远。让我们记住:"道法自然",最好的生活状态不是被外界标准裹挟,而是回归本心,在张弛有度中实现真正的成长。这或许就是老子留给这个焦虑时代最珍贵的礼物。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感谢倾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