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95张PPT)杜甫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了解律诗的相关知识。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意境,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3.理解“悲”的内涵,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与忧思,领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甲骨文登两只脚两只手捧着一个器皿造字本义:动词,手捧装满丰收粮食的盛器,走上祭台敬献神灵“登”,升也,走上高处;金文临一个人伏着身子瞪大眼睛地上的器皿“临”,视也,自上视下。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亭、台、楼、阁等)而情思涌动,赋诗兴叹,抒发自己胸怀的诗词。拓展——登高诗所谓登高诗,即是诗人在登高时所作的诗歌,内容一般为登高见闻,借登高来抒发某种情感、志向。拓展——登高习俗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从古至今,文人所赋之深情,从总体上看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对如画风景、“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热爱或欣赏。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是出蜀漫游时的作品。这首七绝,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②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③表达自我的人生理想与胸襟抱负。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通过登楼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宏远的抱负和博大的胸襟,也表现了宇宙的无限。后两句出语自然,千古传诵,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自然而且富有哲理意味。表达对宇宙无穷,时光荏苒,人生短暂的思考。如:《登幽州台歌》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如:《兰亭集序》抒发了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总结登高诗常见情感1.歌颂赞美:白居易的《杭州春望》2.思乡怀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抒怀励志:杜甫《望岳》、王之涣《登鹳雀楼》4.怀古伤今: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5.感怀自身: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甫(712年-770年) 字、号官职别称诗派诗风家世时代特征沉郁顿挫现实主义诗圣、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检校工部员外郎、左拾遗西晋杜预、祖父杜审言、父杜闲经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目睹开元盛世,身经安史之乱作者简介知人论世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杜少陵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_____”,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__________”这条主线,其诗歌风格基本上是“__________”,“三吏”和“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少陵野老现实主义诗史诗圣忧国忧民沉郁顿挫走进杜甫26-29岁游齐赵,30岁归东都。19岁,游晋。20岁,游吴越,24岁,自吴越归东都。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壮游》)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之前先天元年712杜甫出生青少年时家庭环境优越,生活安定富足开元六年718七岁,始作诗文14岁开始壮游25岁举进士,不第33岁夏,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34岁,再游齐﹑鲁。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公与同游,情好益密。《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44岁35岁,自齐﹑鲁归长安。从汝阳王琎﹑驸马郑潜耀游40岁,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36岁,参加科举落第。李林甫操纵,野无遗贤37-39岁,干谒求汲引,不得41岁,召试文章,送隶有司参列选序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43岁,进封西岳赋,又进雕赋,表中词益哀激。44岁,十月授河西尉,不就。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11月安史之乱现实主义特点已经成为主体,沉郁顿挫的诗风也初步确立《兵车行》是标志着杜甫现实主义创作起点的杰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得官后探家时在奉先所写,可作为长安十年生活经验的总结。其中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45岁,避难途中为贼所得,遂至长安。九月,于长安路偶遇宗室子弟,乞舍身为奴,感恸作哀王孙。流亡、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46-47岁,身陷长安,后逃奔肃宗行在凤翔,被任为左拾遗。不久,因上疏救房琯获罪,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48岁,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弃官携家逃难,于年底到达成都。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漂泊西南与流浪江汉时期48—59岁乾元二年759,春,卜居西郭浣花里,得严武等相助,于浣花溪建草堂,过上一段难得的安定生活,此后,他曾避乱至梓州、阆州,回到成都后,入严武幕府,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任节度参谋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这十年是杜甫诗歌艺术成就的最高峰,是他的创作最为成熟的时期。《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旅夜书怀》《登高》《蜀相》《登岳阳楼》《江南又逢李龟年》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三十五岁前)(712-745):《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746-755):《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忧国忧民)(涉世不深)3、陷贼与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756-759):《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759-77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李白:杜甫:豪放飘逸(浪漫主义)沉郁顿挫(现实主义)沉郁即深沉、郁结之意顿挫有抑扬曲折、波澜起伏之意李白足迹■杜甫足迹杜诗风格特色——沉郁顿挫“沉郁”指思想内容。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音乐美。杜甫诗歌的典型情感:一、忧国忧民,渴望兼济天下;二、仰慕英雄,壮志难酬;三、漂泊无依,老病孤愁;四、眷恋亲情,友情。杜甫人生四时期出身名门,裘马轻狂。代表作《望岳》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李林甫权倾朝野,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杜甫困顿十年,入仕无门。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为官流亡时期(45-48岁)任左拾遗,为房琯向肃宗上书请无罪,后发生安史之乱,避难流亡。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漂泊西南时期(49岁-58岁)好友严武接济于成都草堂,写了240多首诗。忧国忧民,贫困交加。杜甫其人(712—770)杜甫其人(712—770)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流寓夔州。这时杜甫已经五十六岁(三年之后病逝)。①国家--时局动荡: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了,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②亲友--离散、逝世: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买舟南下。③个人--漂泊潦倒:长期漂泊,极端困窘,晚年多病(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重阳节登高,百感交集,遂作《登高》。写作背景《登高》创作背景01政治背景:“安史之乱”已经结束4年,地方军阀争战再起03身体状况:垂暮之年,齿落耳聋,糖尿病、疟疾、风痹、肺病02家庭背景:各种情况交相逼迫,离开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来到夔州。04朋友状况:好友李白、郑虔、高适、严武纷纷谢世,世上知音日稀。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顿挫”指艺术形式一指遣词造句的停顿与转折,声调的起伏迭变。二指情感的千回百转,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的音乐美。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离骚》《孔雀东南飞》《短歌行》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唐诗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古体诗近体诗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绝句律诗白话写诗;不受格律束缚;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五四唐代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元曲现代新诗宋词自由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文体知识回顾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多为五言、七言。古体诗近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乐府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与古体诗必备知识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律诗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④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 ,成熟于唐初。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中间两联须对仗。文体知识明朝著名学者胡应麟称这首诗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绝句每首四句,按每句字数,可分为五绝、七绝,偶有六绝。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古今七言律第一学习任务一 古今七律第一——从韵律角度赏析活动:七言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请小声朗读诗歌,要求:①归纳出押韵的特点。②根据节奏划分的特点,概括出诗歌对仗的特点。1.风急天高猿啸哀,2.渚清沙白鸟飞回。3.无边落木萧萧下,4.不尽长江滚滚来。5.万里悲秋常作客,6.百年多病独登台。7.艰难苦恨繁霜鬓,8.潦倒新停浊酒杯。登 高(古音huai)(古音bai)韵:指韵母平声:指声调中的阴平音(一声)和阳平音(二声)。押韵情况:不仅偶句押平声韵,而且第一句也押同一平声韵。用“/”划分朗读节奏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渚 清 沙 白 鸟飞 回。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对仗情况:颔联和颈联对仗,而且首联和尾联也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小结1:《登高》首联押韵,且一韵到底;而且每一联都对仗工整,使诗歌极富节奏感,充满声韵之美。古今七律第一 —— 韵律美诵读诗歌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要求: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思考:2.整首诗情感基调(诗眼)是怎样的?请在诗中找出。悲诵读诗歌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节奏:七律一班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可作一停顿沉郁:感情低沉郁闷凝重顿挫:(语调、韵律)停顿转折沉郁顿挫:感情深沉蕴藉,表达抑扬跌宕,含蓄屈折赏析诗歌思考:1.首联和颔联哪些意象染上了“悲”之色?这些秋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怎么写秋景的?2.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中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作者“悲”什么?3.“艰难”“潦倒”是形容国家还是个人?造成杜甫“悲”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4.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悲”情是如何展现出来的?思考1.诗歌的抒情离不开意象,请仔细品读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哪些意象染上了“悲”之色?首联和颔联这些秋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怎么写秋景的?学习任务二 古今七律第一——从意境角度赏析活动2:诗歌首联写登高的所见所闻。思考:首联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来描写它们的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意境就是诗(某几句诗)中所有意象的“总和”。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如悲(悲凉、悲壮、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壮(壮阔、壮丽、慷慨、雄浑)、美(优美、明丽、雅致、清新、自然、质朴、含蓄、飘逸)。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风 天 猿 渚 沙 鸟 落木 长江急高哀清白飞萧萧滚滚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景物 修饰词 意境 作用风天猿渚沙鸟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渲染烘托出秋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雄浑高远但凄凉。学习任务二 古今七律第一——从意境角度赏析局部近景形、声、色、态风急 天高 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灵的。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听到它的叫声让人感到非常悲凉。鸟儿在急风中不住盘旋,或许是因为饥饿在寻找食物,或许是因为无家可回。鉴赏首联1.三个角度: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描绘角度:绘声绘色、绘形绘势2.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4.五种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等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补充:暖色调与冷色调红色、橙色、黄色——暖色调。一般为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等明亮繁复的情景。绿色、蓝色、黑色——冷色调。一般为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等清冷幽暗的情景。冷色调抒发感情:伤感、惆怅、迷茫、凄凉等情感。暖色调抒发感情:喜悦、欢乐、赞美、歌颂等情感。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诗人在此运用了哪些写景方式呢?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清、白)有动(鸟飞叶落)有静(天渚沙)有仰(风天猿) 有俯(渚沙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在此运用了哪些写景方式呢?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清、白)有动(鸟飞)有静(天、渚、沙)有俯(渚、沙、鸟)有仰(天、猿、鸟)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俯仰结合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急)(高)(清)(哀--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白)(在疾风中回旋)俯视、近景、静景仰视、远景仰视、动景意境:萧瑟、悲怆、伤感风天猿渚沙鸟色彩冷色调品读诗句内容技巧首联(提示:找出意象,体会意境,品味技巧,体悟情感)情感:漂泊无依的孤独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悲自然之秋写夔州的特定环境学习任务二 古今七律第一——从意境角度赏析活动2:《登高》颔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评它“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请赏析一下这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景物: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①诗人仰望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俯视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描绘出一幅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的秋景图,境界宏阔深远。②诗人写景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面对江水所发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抒发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整体远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悲之广悲之多(范围上)(数量上)为什么不用“落叶”,而用“落木” ?颔联详景萧瑟之声汹涌之势纷涌压迫之感鉴赏颔联1、叶有繁盛之感,木有干燥光秃之感。2、突出时节特点。3、具有壮阔之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名 句 赏 析这两句诗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深远,情景交融,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起伏之变,跌宕之气。落叶的“萧萧”之态,长江的“滚滚”之势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而长江不尽,更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联想到历代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不过,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借景抒情: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意境:雄浑壮阔、沉郁悲凉空间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空并驭生命之易逝宇宙之永恒对比人生短暂壮志未酬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长江不尽,宇宙永恒,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对比析意象、品意境品读·情感技巧意境:苍凉而雄浑,沉郁而悲壮情感: 时光易逝,壮志难酬【思考】哪个词语能集中表现秋天典型的特征?仰视与俯视结合的景象描写。“无边”,落叶之多,放大了落叶的阵势,【空间】“萧萧下”,落叶之声,加快了飘落的速度;“不尽”,江水源远流长,拓展了长江的博大。【时间】“滚滚来”,江水气势滔滔,渲染了长江的汹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为何使用“落木”而不是“落叶” 叶落树还在,木落树已枯。绝望、肃杀用落木替代落叶,有些份量沉重之感。在诗词上并不显突兀,反而烘托出诗人当时沉重的心情,有悲壮之感。。落叶给人的感觉是轻盈的,更适合用来描写婉约精致的小场景和秋天淡淡的愁思。不适宜表现地坼(chè)山崩、江河滚滚的悲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名 句 赏 析这两句诗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深远,情景交融,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起伏之变,跌宕之气。落叶的“萧萧”之态,长江的“滚滚”之势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而长江不尽,更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联想到历代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不过,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诗人对于落叶与长江的描写,给我一种怎样的感受?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长江对比衬托既让人在肃杀苍凉中感到意境开阔幽远,气势雄浑。 也让人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生命的晚秋短暂无穷历史长河永不停息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叁赏析颔联描景手法①描写视角:风、天(仰视)渚、沙(俯视)②绘声绘色绘形:急、回(形)清、白(色)啸、萧萧(声)③动静结合:清、白(静)啸、飞(动)④对比:萧萧下、滚滚来(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借景抒情: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俯仰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小结2:《登高》写所见所闻之景,在极其萧飒凄清的景象中又充满着雄浑苍茫奔放的气势。古今七律第一——大意境活动1: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人评价说此联包含八层意思,请找出来。学习任务三 古今七律第一——从人生境界角度赏析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州,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登高》创作背景01政治背景:“安史之乱”已经结束4年,地方军阀争战再起03身体状况:垂暮之年,齿落耳聋,糖尿病、疟疾、风痹、肺病02家庭背景:各种情况交相逼迫,离开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来到夔州。04朋友状况:好友李白、郑虔、高适、严武纷纷谢世,世上知音日稀。为 何 而 悲?作客常作客悲秋常作客万里悲秋常作客登台独登台多病独登台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悲:羁旅之苦二悲:常年漂泊三悲:秋景荒凉四悲:远离故土五悲:渺小无助六悲:孤独无依八悲:身已衰老七悲:多病缠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触景生情本联体现了杜甫心中的哪些悲意呢?忧思沉郁“杜甫心”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宋 罗大经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八意:八悲、八难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①客居他乡②经常客居他乡③万里之外作客④又在萧瑟悲凉的秋天⑤已是人生暮年⑥身患疾病⑦亲朋亡散⑧独自登台杜甫是一个流落异乡、多病孤愁的老人。学习任务三 古今七律第一——从人生境界角度赏析活动3: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①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②对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③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④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学习任务三 古今七律第一——从思想境界角度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身世艰难国家艰难遗憾衰老忧愁果因失意;哀颓;不得志意国家个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秋天极、非常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赏析尾联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生计潦倒,时事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人生艰难——常年作客他乡的羁旅之愁;年华逝去壮志未酬的无奈之感;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时局艰难——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艰难:既指国家,也指个人。研读尾联①新停:杜甫是一个爱喝酒的人。昔日的他,喜时喝酒,今日的他,想借酒消愁,却因贫病交加,不得不戒酒。如此,愁何以解?无解!只能郁结于胸。苍老的杜甫久久不能释怀,一直积郁到3年后生命的终结。②浊酒:“浊酒”与“清酒”相对。清酒,乃酒中之冠,冬酿夏熟,属于好酒系列。浊酒,未提酒糟,酒色浑浊,属于不太好的酒,价钱也便宜。潦倒新停浊酒杯浊酒:没有过滤的酒,价值低。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新停浊酒杯?因病停酒百年多病无钱停酒表现:酒已停,愁未停,无酒消愁,愁上加愁。宁愿选择内心煎熬,无法抒发,也要选择活下去。悲再次体现诗人处境之悲。不是真正的绝望总结:诗人为何而悲?离乡万里、漂泊已久,人到暮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难,壮志未酬,被迫戒酒,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忧国伤怀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思考: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国难安史之乱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家愁家道艰辛,穷困潦倒流落他乡,长期飘泊年老多病,独自登台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孤独触景悲凉萧瑟总结全诗总结主旨=内容+手法+情感诗人通过写 ,运用了 手法,抒发了的情感。人生迟暮、壮志未酬的悲愤和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感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小结3:诗人书写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怀以及羁旅愁思。虽悲愤而不过分,虽凄苦而不消沉。古今七律第一——境界高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探究思考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又有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渐增多的白发,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位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登高《登高》内容图示首联萧条寂寥之景尾联对偶精巧沉郁顿挫风——急 天—— 高 猿—— 啸哀渚——清 沙——白 鸟——飞回多病漂泊之叹艰难潦倒之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 悲秋 常作客百年 多病 独 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繁霜鬓(苍凉)(悲壮)(思乡、漂泊)(年老、多病、孤苦)苍凉悲壮之境颔联颈联(愁苦)(难遣)写景抒情声色动静俯仰对比衬托①对仗工稳,音调铿锵;②锤词炼字精练传神;③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④写景方法灵活多样,如动静结合、对比、移步换景等。④语言沉郁顿挫,含蓄深沉。艺术手法课后拓展:杜甫的一生方法补充诗歌鉴赏方法(“五看”):1.看标题——初判题材,把握标题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心情、诗歌意境、诗歌类型等。2.看作者、诗(词)序、注释——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提取信息,深入理解。3.看诗句——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理解意象。4.看情感——抓住意象、意境及表情词语,晓情明旨。5.看手法——分析手法,如修辞、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诗歌赏析拓展练习(2016年全国二卷)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注]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斯须:一会儿。(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8.答:诗人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然后写曹霸画的马神奇雄峻,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曹霸作画前先巧妙运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9.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都描摹过,但各各不同,无一肖似逼真;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层层铺垫。二、(2020全国新高考1卷) 阅读下面(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2020全国新高考1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15.选 B 。对应诗句:A.首联。B.颔联。C.尾联。D.全诗。解析: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16.解析:“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参考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2023年北京高考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12. 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B. “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C. “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D. “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13. 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B. 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C. 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D. 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14. 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答案】12. D 13. B 14. 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错,原句是“今来已恐邻人非”,一个“恐”字写出诗人的担忧,而不是“看到”。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四联皆对”错,诗歌首联“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没有对仗,“锦官城西”是偏正结构,“乌皮几在”是主谓结构;“生事微”是主谓结构,“还思归”是偏正+动宾结构。C.“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错,第一句是说自己在锦官城西的生计艰难,而尾联是说渴望回到草堂隐居,没有形成呼应。D.“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错,这里的“芰荷衣”应指隐者衣,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只求能安稳活着,“甘息机”的心态。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大意是,惶恐置身天地更怀念古代的太平日子,反思战乱过程便甘愿息灭机心不入世。“更怀古”,怀念的是古代太平的日子,更表达出对当下战乱的厌恶,战乱不仅让杜甫这样的百姓流离失所,战战兢兢生活,担心随时失去生命,更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破坏,由此看出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甘息机”表面意思是熄灭入世之心。但对于杜甫这样的人来说,真的甘心做一个隐士,过自己的太平日子吗?不见得,因此这里的“甘息机”,一方面可见出战乱对杜甫心态的打击,另一方面也可视作无奈之语,并非不想入世,并非不想有所作为,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壮志难酬的隐痛跃然纸上2022年新高考Ⅱ卷《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①寓情于景: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手法+分析)②以景结情: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手法+分析) 拓展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高考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 季节的一种 气氛。(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离散(漂泊) 暮春 哀伤惆怅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塞下曲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贯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3 分)A.首联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C.尾联“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魂的艺术感召力。D.本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及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达壮志未酬的抑郁。13.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一句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 说说理由。(4 分)13.“抱"是怀抱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体现了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而用“枕”有安逸舒适的含义,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塞下曲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塞下曲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⑵答: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卫国的情操(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