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如果你今天要参加晚会,选择一种OOTD,你会更偏向图1还是图2 ?标题立意素材结构语言如果你今天要野外露营,选择一种OOTD,你会更偏向图1还是图2 ?作文具体评分标准一、评分细则1. 一类文(55 - 60 分) - 立意深刻,紧扣关键词,能深入剖析其内涵和意义,对个人、社会的影响等。 - 内容丰富,选材新颖,能旁征博引,结合具体事例、名人名言等充分论证观点。 -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过渡自然,逻辑清晰。 - 语言流畅,有文采,善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准确生动。 - 书写工整,卷面整洁。2. 二类文(48 - 54 分) - 立意明确,围绕关键词展开,观点有一定深度,较有新意。 - 内容较充实,能列举较丰富事例进行论证。 - 结构完整,有一定的条理。 - 语言通顺,表达清晰。 - 书写较工整,卷面较整洁。作文具体评分标准3. 三类文(42 - 47分) - 立意基本清晰,能涉及关键词,但论述不够有新意,不够严密深入。 - 内容完整,事例较丰富。 - 结构基本合理。 - 语言通顺。 - 书写较工整,卷面较整洁。4. 四类文(36---41分)- 立意基本清晰,能涉及关键词的主题。- 内容贫乏,缺乏较有效的论证。部分段落衔接不紧密, - 结构基本合理 - 语言较通顺。 - 书写一般,卷面有一定涂改。 5. 五类文(20---35分)- 有偏离关键词的主题 - 内容贫乏,缺乏有效的论证。 - 结构混乱,无清晰的行文思路。 - 语言不通顺,语病严重,词不达意。 - 书写潦草,卷面脏乱。6. 六类文(0 - 19 分) - 完全离题,不知所云。 - 内容空洞无物。 - 无结构可言。 - 语言无法理解。 - 字迹难以辨认。二、其他扣分事项1. 字数不足:每少 50 字扣 1 分。2. 未写题目:扣 2 分。3. 错别字:每错 1 个字扣 1 分,重复不计,最多扣 5 分。4.如果字数少于600 字,得分不能高于38分。5. 400 字以下的作文,得分不超过 22 分。6. 200 字以下的作文,得分不超过 12 分。三、加分事项1. 观点新颖独特,有创新思维,加 1 - 3 分。2. 语言富有特色,如幽默风趣、富有哲理等,加 1 - 3 分。3. 卷面特别整洁美观,加 1 - 3 分。审题与立意第二单元写作任务看透题目好写作什么是审题?就是了解题目的深意、范围和要求;审题的过程就是确定文章的体裁、中心和写法的过程。高考成败在语文语文成败在作文作文成败在审题2025年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老舍《鼓书艺人》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 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作文审题练习审题都审什么内容呢?一、审题眼(关键词)1.捕捉和推敲关键词。题意的重点是指材料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2.围绕关键词对材料分层,概括角度。审题三步看:材料、引导语、要求(角度、文体、字数、何种语言(演讲稿))就是“要我写什么”举例:屏蔽力是一个人排除负面信息、屏蔽无效信息的能力。/然而,现代社会中许多人过于在意他人看法,过度关注外界评论,沉迷于冗杂信息,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的干扰。审题之提问大法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老舍《鼓书艺人》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为什么想唱一段“开不了口”?为什么小鸟“喉咙嘶哑”?为什么“喉咙嘶哑”还要歌唱?为什么“手”带“血”?为什么“手带血”还要和“你们”拥抱?“你们”是谁?“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哪个民族?为什么说“已经起来”?怎么起来的?……一审题眼材料一来自本试卷阅读II第一个文本《鼓书艺人(节选)》,这是老舍反映抗战时期传统艺人追求新生活的一部长篇小说。材料中的“他”即主人公方宝庆。面对受苦受难的孩子,方宝庆百感交集以致“开不了口”,既反映了他对孩子的疼惜,也展现了历史洪流中一个普通人的坚韧与温情。材料二来自教材,艾青《我爱这土地》为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的篇目。这是讴歌“土地”的诗篇,诗人以鸟自比,宁鸣而生、不默而死,“嘶哑的喉咙”抒发出诗人饱受磨难也依然对这土地爱得真诚、爱得执着的情感。材料三是穆旦诗作《赞美》中的名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直接指向民族新生,意思非常清晰。值得注意的是“我”“你们”“带血的手”:“我”“你们”都是民族群体的一部分;而“带血的手”这一意象,寓指“起来”过程中的艰辛抗争与不屈的精神。二、审体裁审体裁先看试题的有无明确要求,如 “议论文”“记叙文”。无明示则依材料定:观点辨析宜议论,故事场景可记叙。也可看隐含提示,如 “感悟” 偏散文,“论述”“思考”“体会”等属议论,别偏离。议论文就是议论、分析问题,论述道理、阐述观点的文章。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2025年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老舍《鼓书艺人》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 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二审体裁千古文章意为高什么是立意“立”就是确立;立意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确立自己作文写作的中心(主题思想),明确所写作文中自己的观点态度和通过作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是“我要写什么”)鲜明鲜明集中深刻新颖正确切合题意:关键词具体明确:有个切入点深入思考:讲“唱歌”又不止“唱歌”一篇一个:唯一的中心观点自己想法:“我认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老舍《鼓书艺人》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关键词组合大法立意公式(核心观点):社会or群体的背景/状况(范围)+主体(who)+应当/需要/要学会/……+(带关键词的句子)+(结果:比如——达到人生/理想/发展/……的至善境界)。举例:于时代浪潮中,纵使心有激荡、声有嘶哑,亦要以赤诚之爱为民族与群体放声,让灵魂的歌唱穿透困境。任务:从我们刚刚想到的角度任选其一,进行立意方法一:顺势立意。针对材料中某个含有积极因子的人、事、观点或内容,顺势拓展开来,来确定自己写作的方向和角度。方法二:辩证立意正面——肯定。即从与通常的情感倾向或传统的观点、看法一致的角度来确立文章的中心。如:逆境成才。反面——否定。即运用求异思维,从反面立意,与通常的情感倾向或传统的观点、看法不一致。如:逆境未必成才。辩证——辩证立意。即换一种眼光,交换一个角度,全面地看原材料。如:环境对人成才固然重要,但关键是人的因素。立意训练1一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身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于心不忍,使用剪刀剪开蛹壳,帮助蝴蝶脱蛹而去。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面对这则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分别针对“小孩”和“蝴蝶”的情况思考,确定两个立意。着眼于“人”切入立意肯定:人生不能没有爱,小男孩的举动体现爱心。否定:爱要注意方式,否则,爱会害了人。着眼于“物”切入立意没有打好生命的地基,就无法盖成生命的大厦。不经风雨,何以见彩虹?没有磨难,难以成材。立意训练2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材料二: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康德 材料三:辽宁朝阳一支老年暴走团长期在景区临河道路列队健身,统一服装、口号整齐。2025年7月,该团体在景区道路列队准备出发时,占据路中央阻挡两辆消防车和一辆救护车通行。尽管警灯闪烁,双方僵持近两分钟,最终救护车被迫靠边腾地,暴走团才列队离开。当地派出所称此为“素养问题”,仅对负责人进行批评教育。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确定两个立意。提示举例:可以从道德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切入,从个体与公共的权责边界切入,也可以从针对越界行为的应对切入,等等审题思路:材料分析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伦理的核心准则,强调以同理心约束行为,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换位思考——自己不愿承受的对待,不应施加于他人。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性道德规范,为个体行为划定了底线。审题思路:材料分析材料二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康德 哲学家康德关于自由的论述,揭示了自由的边界性:真正的自由并非毫无约束的放纵,而是在尊重规则前提下的自主选择。它从哲学层面深化了材料一的内涵,说明约束行为不是对自由的剥夺,而是对个体与他人自由的共同保障。审题思路:材料分析材料三辽宁朝阳一支老年暴走团长期在景区临河道路列队健身,统一服装、口号整齐。2025年7月,该团体在景区道路列队准备出发时,占据路中央阻挡两辆消防车和一辆救护车通行。尽管警灯闪烁,双方僵持近两分钟,最终救护车被迫靠边腾地,暴走团才列队离开。当地派出所称此为"素养问题",仅对负责人进行批评教育。 该新闻事件是前两则材料的现实映照。老年暴走团占据道路阻碍应急车辆通行,本质上是将自身健身需求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既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若自身急需急救,必不愿被他人阻挡),也误解了自由的内涵(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作自由)。而派出所“素养问题”的定性,更凸显了此类行为背后的认知偏差——将严重影响公共安全的行为轻化为个人修养问题,反映出社会对边界意识的忽视。参考立意1.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每位社会成员都应当明确:自由的边界在于不侵犯他人权利,无约束的自由终将损害自由本身。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可持续的自由发展。2.在公共交往环境中,所有人都需学会摒弃自我优先的思维,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行为准则,从而营造和谐有序的公共空间。3.面对屡屡发生的越界行为,社会管理者不能仅依赖批评教育,而需要以刚性规则筑牢行为底线,以此守护公共秩序的严肃性与公正性。4.在公共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要学会“己欲亦慎施”,这样才能真正构建互相尊重的社会关系,达到人际和谐的理想境界。5.在公共生活中,群体行为更需明晰边界,唯有破除这种集体免责的心理,才能守住社会运行的秩序底线。立意公式(核心观点):社会or群体的背景/状况(范围)+主体(who)+应当/需要/要学会/……+(带关键词的句子)+(结果:比如——达到人生/理想/发展/……的至善境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