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中练习卷(二)-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一、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①广袤苍茫的戈壁、生机勃勃的牧场、悠然游走的羊群、不通______但通______的对话……这些元素在《我的阿勒泰》里被艺术化地处理,______出一幅自然清新的原生态画卷,______成一个关于寻根与存在主义的故事。怀揣着作家梦的汉族少女李文秀在城市碰壁,选择回到家乡阿勒泰,最终理解了何为写作、何为“去爱,去生活,去受伤”。在寻找中体悟,在体悟中成长,这便是主人公的“存在方式”。②《我的阿勒泰》像是一本“生活哲学”,处处洋溢着抚慰人心的力量。比如,学会自洽。该剧的内核在于“去爱、去生活、去受伤”。爱与苦难,是生活的一体两面[A]爱意如风,是能量的涌动[B]赋予生命意义[C]苦难似雨,倾盖落下,锤炼生命的韧度[D]两者交融,才有了立体而完整的生活。剧中,每个人都在这对矛盾关系里自在地生活。像人生跌宕起伏的张凤侠,始终保持智慧与洒脱。当敏感细腻的女儿文秀问出“我还是一个有用的人对不对”的时候,她以树、草举例,“要是没有用,那就这么待在草原上,自由自在的也很好嘛”。苦难令人受伤,但爱却给予人能量、智慧和勇气。丰盈生命的层次和厚度,勇敢追求爱和痛,不正是我们赋予生活的意义?③优秀的影视作品也往往具有启迪性。从巴太的视角打开,《我的阿勒泰》更像是一部心灵史。在“诗与远方”的想象之外,阿勒泰存在着现实的苦楚。看起来浪漫致极的迁夏牧场、转冬窝子,其实是对严苛环境的适应。而生活的变迁,更令一些人无所适从。剧中,苏力坦骑摩托车会摔跤、要求儿子巴太留在草原放牧……略显固执的形象,亦说明了老牧民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这提醒我们去思考,如何调和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的关系?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启迪 B.浪漫致极 C.严苛kē D.无所适从shì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广袤苍茫的戈壁、生机勃勃的牧场、悠然游走的羊群、不通______但通______的对话……这些元素在《我的阿勒泰》里被艺术化地处理,______出一幅自然清新的原生态画卷,______成一个关于寻根与存在主义的故事。A.人情 语言 刻画 聚集 B.语言 人情 勾勒 聚集C.语言 人情 勾勒 凝聚 D.人情 语言 刻画 凝聚3.下列方括号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爱与苦难,是生活的一体两面[A]爱意如风,是能量的涌动[B]赋予生命意义[C]苦难似雨,倾盖落下,锤炼生命的韧度[D]两者交融,才有了立体而完整的生活。A.。 B., C., D.。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丰盈生命的层次和厚度,勇敢追求爱和痛,不正是我们赋予生活的意义?A.勇敢追求爱与痛,丰满生命的层次与厚度,不正是我们赋予生活的意义?B.勇敢追求爱与痛,丰盈生命的层次与厚度,不正是生活赋予我们的意义?C.丰盈生命的层次和厚度,勇敢追求爱和痛,不正是我们赋予生活的意义?D.丰满生命的层次和厚度,勇敢追求爱和痛,不正是生活赋予我们的意义?5.将“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具有治愈力。”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A.第①段开头 B.第①段结尾 C.第②段开头 D.第②段结尾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6.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什么作用?7.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奥运会获奖选手年龄的数据统计。从获奖与年龄的关系上看,年龄的分布呈现右偏分布,其中80%的区域集中在19岁到33岁之间,25岁左右是运动员的黄金年龄,男性参赛者和获奖者的平均年龄均高于女性。如果你想提高获奖率,年龄确实很重要。参赛国家需要重视男女运动员均存在获奖的“黄金年龄”,加大对处于巅峰运动员的投入,提高参赛队伍中处于黄金年龄的运动员的占比。但是,也有一些特例。比如纵观整个奥运史,年龄最小的运动员仅为10岁。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举办,仅仅10岁零218天的东道主体操选手Dimitrios Loundras参赛并获得了铜牌。材料二:年龄>50的运动员最爱参加项目的数据统计。有趣的是,在1924-1948这几年中竟出现了年龄高于80岁甚至达到97岁的参赛选手,他们参加的都是Art Competitions(艺术比赛)这一项目。8.根据上述两则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龄在25岁左右的运动员获奖比例更高。B.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获得金牌的比例更高。C.艺术比赛项目对高龄运动员的吸引力更大。D.无论年龄大小,都有可能在奥运会上获奖。9.张爷爷说:“想参加奥运,年过花甲都不晚。”这种说法对吗?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菊花凭什么和松树比肩①在景山公园悠然漫步,我目睹园丁精心地将一盆盆菊花安放在花圃之中。这些质朴的黄色花朵,在四周高大松树的环绕下显得格外渺小。这让我忽然想起国画中松菊并列的经典构图。我不禁心生疑惑:这星星点点的菊花,凭什么能与挺拔的松树并肩而立,在文人墨客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呢?②秋风送爽,正是赏菊的最佳时节。回溯历史长河,中国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从未停歇。③古人对菊花的喜爱,不仅体现在将其位列植物“四君子”的殊荣上,更在于他们通过各种文学艺术创作,赋予了菊花丰富的文化内涵。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淡定从容;司空图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则描绘了一种典雅安静、超然物外的境界;唐寅的“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流露出对离愁别绪的深切感慨;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以对比的手法烘托出孤独凄凉的氛围;而黄巢的“中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赋予了菊花豪迈奔放、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那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不仅道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更在无形中为菊花赋予了坚韧不拔的品格;南宋绘画大师马远的《陶渊明采菊图》,更是将松与菊并置,寓意深远,仿佛是在诉说着二者之间某种不为人知的默契与共鸣。这些诗词画作,使菊花与松树一样,成为深受古代文人墨客钟爱的文化意象。④步入现代,艺术家们对菊花的热爱并未减退。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在《鼓手与琴师》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各种形态的菊花,从鸡爪菊到绣球菊,从江西腊到各种色彩的珍品,他不仅用文字捕捉到了菊花的神韵,更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思乡爱国之情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欣赏文字的同时,仿佛也看到了那一幅幅生动的菊花画卷。⑤同样,曾留学法国的画家孙福熙,也被清华园内的菊花所吸引。他运用中西合璧的画法,将菊花的美丽与风骨定格在画布之上,并赠予鲁迅先生以表敬意。在孙福熙的笔下,菊花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他心志的寄托。他盛赞鲁迅先生如长庚星般璀璨夺目,不畏艰难,勇于探索,而他自己也如同那挺身抗寒的菊花,虽柔弱却倔强,虽渺小也灿烂。⑥孙福熙不仅欣赏菊花,也欣赏松树。这不仅因为它们在自然界中展现出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品格,更因为这些品格与那些在乱世中坚守信念、默默奉献的人们有着深刻的共鸣。在孙福熙看来,菊花与松树不仅是自然界的杰作,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它们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已经深深植根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⑦我逐渐明白,菊花之所以能与松树在文化中比肩而立,不仅仅因为它们在国画中的并列构图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在于它们所共同代表的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的品格,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品格,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源泉。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更应深刻理解和传承这种精神,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保持坚韧与高洁,用实际行动诠释虽柔弱却倔强,虽渺小也灿烂的生命价值。10.读第①段,作者为什么对“松菊并列”感到疑惑?请简要概括。11.读②③段,古人对菊花的喜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2.读④⑤段,现代艺术家们是如何表达对菊花的喜爱的?13.读⑥⑦段,菊花能和松树比肩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四、名句名篇默写14.默写填空。(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入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 ,紫红的桑椹。(3)《次北固山下》中,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 。(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诗人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梦述志的句子是 , 。(5) ,山入潼关不解平。(6)不知何处吹芦管, 。五、文言文阅读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颜渊》)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吾日三省吾身(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足食( ) (4)去兵(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必不得已而去”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博学而笃志(《论语·子张》)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C.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D.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1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8.【甲】文中“曾子”的话与【乙】文强调的都是诚信,你如何看待它在人生成长中的作用?六、名著阅读19.【阅读名著】阅读和理解文学名著,有利于开阔视野、汲取营养、陶冶情操。阅读名著《朝花夕拾》选段,回答问题。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选段中的“她”指的是谁?请再举一件与她相关的事件。七、作文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一道错题,有可能帮助你查漏补缺,夯实基础;一句错话,有可能教育你谨言慎思,学会为人;一桩错事,有可能促使你反思问题,吸取教训……犯错,有时在所难免;犯错,其实并不可怕。错误,有可能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正视错误,往往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请以“在错误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期中练习卷(二)-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1.B 2.C 3.C 4.B 5.C【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B.浪漫致极——浪漫至极。至极:达到极点;故选B。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语言:人所说的话。人情:人的情感表现。《我的阿勒泰》大部分人物是新疆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汉语不通,但对话的情感是相通的,因此第一空用“语言”,第二空用“人情”。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双钩。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刻画:运用语言文字来描写或运用绘画、雕塑、表演等其他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形象、性格等)。第三空,用比喻的手法,指影视剧中大致表现了原生态画卷,因此用“勾勒”。聚集:集合;凑在一起。凝聚:凝结。第四空,指影视剧中的这些元素凝结为一体,共同一个故事,因此用“凝聚”恰当。故选C。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C.“爱意如风,是能量的涌动[B]赋予生命意义”“苦难似雨,倾盖落下,锤炼生命的韧度”分别表现了爱意与苦难对生命的意义,是两个并列的分句,因此C处用分号,不能用逗号;故选C。4.本题考查病句修改。划波浪线句子语序不当,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应先是“勇敢追求爱和痛”,才能“丰盈生命的层次和厚度”,因此原句中这两个句子位置应互换;故选B。5.本题考查句子衔接。“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具有治愈力”,说明了优秀的影视剧对人心的抚慰力量,因此与第②段开头“《我的阿勒泰》像是一本‘生活哲学’,处处洋溢着抚慰人心的力量”联系密切,本段是围绕这句话来论述的,故放在第②段开头最恰当;故选C。6.“杨花”和“子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时节,漂泊无定的杨花、啼叫的子规,烘托出哀伤凄凉的气氛,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于景,为下句抒情做铺垫。(意思相近即可) 7.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同情和关怀。【解析】6.本题考查景物的作用。“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点时令,选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流露出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这句诗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切合当时情事,渲染了气氛的黯淡、凄楚,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为后面两句的抒情做了铺垫。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8.B 9.这种说法是对的。根据材料二可知,奥运会是有超过80岁的选手参赛的。所以如果想参加奥运会,“年过花甲”也是不晚的。【导语】这组材料围绕奥运会参赛与获奖选手的年龄分布展开分析。材料一揭示了获奖年龄的右偏趋势,指出19-33岁是黄金期,25岁左右为竞技巅峰,男性平均年龄高于女性,强调合理配置年龄结构对提高获奖率的重要性,同时以10岁选手的特例展现奥运会的包容性。材料二则聚焦高龄选手,特别提及20世纪上半叶艺术比赛中出现的超高龄选手,反映了奥运会项目设置的多样性。两则材料共同呈现了奥运会在竞技性与参与性、标准化与包容性之间的平衡。8.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材料内容。B.结合材料一“从获奖与年龄的关系上看,年龄的分布呈现右偏分布,其中80%的区域集中在19岁到33岁之间,25岁左右是运动员的黄金年龄,男性参赛者和获奖者的平均年龄均高于女性”可知,材料仅提到男性参赛者和获奖者的平均年龄高于女性,并未涉及金牌比例的比较,无法计算比较得出结论;故选B。9.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材料内容。张爷爷说:“想参加奥运,年过花甲都不晚”,他话中的“花甲”为60岁;结合材料二“有趣的是,在1924-1948这几年中竟出现了年龄高于80岁甚至达到97岁的参赛选手,他们参加的都是Art Competitions(艺术比赛)这一项目”可知,材料中提及了1924-1948这几年出现了80岁甚至97岁的参赛选手,年龄远超60岁,说明高龄者参与奥运并非不可能;据此可知,张爷爷的说法是对的。10.因为从外表上看,菊花质朴而零散,对比松树的高大挺拔,显得格外渺小,所以作者疑惑为什么菊花和松树可以地位等同。 11.①在地位上,古人将菊花位列植物“四君子”之中;②在文学创作领域,古人赋予菊花丰富的文化内涵;③在诗词画作里,菊花和松树一样,成为古人钟爱的意象。 12.①闻一多不仅用文字描绘菊花的神韵,还将菊花与思乡爱国之情相融合。②画家孙福熙采用中西合璧画法将菊花的美丽与风骨绘画出来,还将菊花视作他自身,成为他心志的寄托 13.①菊花和松树不仅都体现着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品格,且这一品格与乱世中坚守信念、默默奉献的人们产生了深刻共鸣。②菊花和松树不仅在国画中以并列构图给人以美的享受,并共同代表着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的品格,成为中华文化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③菊花和松树的品格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且一直是激励中华人民努力奋斗的精神源泉,在当今依旧有意义有价值。【导语】这篇散文以菊花与松树的比肩为切入点,通过古今艺术家的创作,展现了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文章巧妙融合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揭示菊花被赋予的丰富文化内涵——从陶渊明的隐逸高洁到黄巢的豪迈壮志,再到现代艺术家笔下的精神寄托。作者最终点明,菊花与松树的并列不仅源于其自然品格,更因它们共同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的精神传统,这种文化基因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10.本题考查提炼信息。联系第①段中的“这些质朴的黄色花朵,在四周高大松树的环绕下显得格外渺小”可知,从外在形态来看,菊花质朴且零散,在高大挺拔的松树环绕下显得格外渺小,与松树的挺拔姿态形成鲜明反差,因此作者对二者能在国画中并列构图、在文人墨客心中占据同等地位感到疑惑。11.本题考查提炼信息。联系第③段中的“古人对菊花的喜爱,不仅体现在将其位列植物‘四君子’的殊荣上”可知,古人对菊花的喜爱体现在地位层面,将菊花列为植物“四君子”,给予其较高的文化殊荣。联系第③段中的“更在于他们通过各种文学艺术创作,赋予了菊花丰富的文化内涵”可知,古人对菊花的喜爱体现在文学艺术创作层面,借助诗词等形式为菊花赋予了淡泊、超然、豪迈等丰富的文化内涵。联系第③段中的“这些诗词画作,使菊花与松树一样,成为深受古代文人墨客钟爱的文化意象”可知,古人对菊花的喜爱体现在文化意象层面,在诗词画作中,菊花与松树并列,成为古代文人墨客钟爱的文化意象。12.本题考查提炼信息。联系第④段中的“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在《鼓手与琴师》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各种形态的菊花……他不仅用文字捕捉到了菊花的神韵,更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思乡爱国之情融入其中”可知,现代艺术家闻一多通过文学创作表达对菊花的喜爱,既以文字细致描绘不同形态菊花的神韵,又将自身的思乡爱国之情融入对菊花的书写中。联系第⑤段中的“曾留学法国的画家孙福熙,也被清华园内的菊花所吸引。他运用中西合璧的画法,将菊花的美丽与风骨定格在画布之上……在孙福熙的笔下,菊花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他心志的寄托”可知,现代艺术家孙福熙通过绘画创作表达对菊花的喜爱,采用中西合璧的画法将菊花的美丽与风骨呈现在画布上,还将菊花视为自身心志的寄托。13.本题考查提炼信息。联系第⑥段中的“这不仅因为它们在自然界中展现出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品格,更因为这些品格与那些在乱世中坚守信念、默默奉献的人们有着深刻的共鸣”可知,菊花能和松树比肩的原因之一是二者在自然界中均具备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品格,且这种品格与乱世中坚守信念、默默奉献的人们产生了深刻共鸣。联系第⑦段中的“菊花之所以能与松树在文化中比肩而立,不仅仅因为它们在国画中的并列构图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在于它们所共同代表的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的品格,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知,二者能比肩的原因之二是它们在国画中以并列构图带来美的享受,且共同代表着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的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联系第⑦段中的“这种品格,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源泉。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更应深刻理解和传承这种精神”可知,二者能比肩的原因之三是它们所承载的品格既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是激励仁人志士为国家奋斗的精神源泉,在当今和平年代仍具有传承意义与价值。14.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河流大野犹嫌束 一夜征人尽望乡【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皂荚、阑、嫌。15. 省:反省。 信:诚信。 足:使……充足。 去:舍弃。 16.B 17.(1)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2)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 18.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与人交往的基石。只有坚持诚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导语】这两篇文章选自《论语》,分别通过曾子和孔子的教诲探讨了自省与诚信的主题。曾子的“三省吾身”强调自我反省,有助于提升道德水平;孔子则在回答子贡的问政时,突出诚信在政治和社会中的重要性,认为失去诚信根本无法立足。两者共同倡导道德修养与诚信作为人生发展的基石,昭示个人内在自省与外在诚信是个人成长和社会稳定的关键。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省:反省;(2)句意: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信:诚信;(3)句意:备足粮食。足:使……充足;(4)句意:去掉军备。去:舍弃。1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句的句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而:然后,连词,表顺承;A.句意:广泛地学习并且笃守自己的志向。而:并且,连词,表并列; B.句意: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而:然后,连词,表顺承; C.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而:却,但是,连词,表转折; D.句意: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而:但是,连词,表转折; 故选B。1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改:改正;(2)皆:都;信:信任;立:立足。18.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乙文“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等句子可知,孔子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最终要保留的是信任,这是立国基础。结合甲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知,曾子也突出强调了信任在朋友交往中的重要,故两文共同强调的是诚信。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与人交往的基石,更是社会良好运行的基础。人无信则不立,只有坚持诚信待人,诚信做人,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才能更好立足社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在漫漫人生路上,走得更顺畅,方能成就大事。回答此题,要突出诚信在人成长中的作用和必要性,本题答案不唯一,语言流畅,内容充实即可。示例:诚信是人和人交往的基础,也是社会良好运行的基础,一个人的生存和诚信紧密相关,所以,在成长中,要培养自己诚信的品质,坚持诚信,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点睛】译文:【甲】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乙】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获得人民的信任。”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以来谁都会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19.“她”指衍太太。事件:衍太太让孩子们看不健康的书;让孩子们比赛打旋子;让鲁迅偷家里的首饰去变卖并在外面散布谣言;在鲁迅父亲临死前,衍太太一直怂恿鲁迅喊父亲的名字(任写一件即可)【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根据选段“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可知,这是《朝花夕拾》中《琐记》的内容,记叙了衍太太鼓励小孩子吃冰的事件。除此之外,在《朝花夕拾》中还记叙了衍太太以下事件:根据《琐记》中“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可知,衍太太让孩子们看不健康的书;根据《琐记》中“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可知,衍太太让孩子们比赛打旋子;根据《琐记》中“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可知,衍太太让鲁迅偷家里的首饰去变卖并在外面散布谣言;根据《父亲的病》中“‘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父亲!父亲!’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可知,在鲁迅父亲临死前,衍太太一直怂恿鲁迅喊父亲的名字;综上所述,《朝花夕拾》中还记叙了衍太太让孩子们看不健康的书;让孩子们比赛打旋子;让鲁迅偷家里的首饰去变卖并在外面散布谣言;在鲁迅父亲临死前,衍太太一直怂恿鲁迅喊父亲的名字,选择其中一个事件进行描述,言之成理即可。20.例文:在错误中成长教室后排的储物柜里,至今放着一个有些变形的航模机翼。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想起那个让我学会“踏实”的下午。那是初二上学期的科技节,学校举办航模比赛。从小喜欢摆弄机械的我,一看到通知就兴冲冲报了名,满心想着要拿一等奖。拿到材料包时,我粗略翻了翻说明书,觉得步骤很简单,便把“先检查零件、再按顺序组装”的提醒抛到了脑后。周末下午,我趴在书桌上组装。机身很快拼好了,可装机翼时,我发现零件对不上——本该嵌入卡槽的接口,怎么也塞不进去。我急得满头大汗,以为是零件有问题,抓起剪刀就想把接口剪大一点。“咔嚓”一声,塑料碎片飞溅,机翼边缘顿时多了个缺口。我愣住了,再仔细看说明书,才发现自己把左右机翼装反了,还弄断了关键的卡扣。眼看比赛只剩两天,我盯着残缺的机翼,心里又懊恼又着急,眼泪差点掉下来。爸爸下班回家,看到我垂头丧气的样子,拿起航模看了看,没批评我,只说:“知道错在哪了吗?不是零件难,是你太急了。”他陪我重新拆开机身,一点点比对说明书,还找来热熔胶,小心修补断裂的卡扣。那天晚上,我们忙到十点多,机翼终于稳稳地装在了机身上,虽然修补的痕迹还在,但比之前牢固多了。比赛那天,我的航模没能像其他同学的那样飞得又高又远,只得了三等奖。可站在领奖台上,我却比拿一等奖还开心。因为我明白,这次的“错误”教会我的,比奖状更重要——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只有一步一步踏实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把事情做好。后来,我把那个航模放进了储物柜。它提醒我,成长路上的错误从来不是绊脚石,而是帮我们看清不足的镜子。正是那次组装航模的失误,让我改掉了粗心急躁的毛病,无论是后来的物理实验,还是班级活动策划,我都会先静下心来做好准备,再也没犯过类似的错。原来,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愿意正视它、改正它,那些曾让我们懊恼的瞬间,终会变成推着我们向前的力量。【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本次作文题目为“在错误中成长”,核心在于把握“错误”与“成长”的辩证关系。题目明确指出“错误有可能成为宝贵的财富”“正视错误帮助更好成长”,需紧扣这一导向,避免单纯记叙错误事件,而要重点展现从错误中获得的认知提升、能力进步或品格完善。立意时,应聚焦“正视错误”的过程与“成长”的具体体现——“错误”可是学习中的疏漏、人际交往中的失当、自我管理中的偏差等,“成长”则需对应具体维度,如从粗心到严谨、从冲动到沉稳、从自私到体谅,最终落脚于“错误是成长催化剂”的核心观点,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符合记叙文“以事载情、以情显理”的文体要求。选材构思:选材可围绕青少年生活的核心场景展开,从贴近日常的经历中挖掘“错误”与“成长”的关联,让文章更具真实感与感染力。比如,可选取学习场景中的经历:一次数学考试因轻视基础题型、盲目追求难题而出现低级计算错误,导致成绩大幅下滑,起初因挫败感回避问题,后在老师提醒下重新梳理错题,建立错题本归纳同类问题,不仅后续考试中基础题正确率显著提升,更学会了“踏实务实”的学习态度;也可选取人际交往场景中的故事:因误解朋友的善意而说出伤人的错话,导致两人关系疏远,在冷静反思后,通过主动沟通解开误会,不仅修复了友谊,更懂得了“换位思考、谨言慎行”的交往之道;还可选取自我管理场景中的事例:制定了每日晨跑计划却因惰性屡屡放弃,多次失信于自己后,意识到“半途而废”的问题,通过拆分目标、打卡监督等方式坚持下来,最终不仅养成了运动习惯,更收获了“自律与坚持”的品质。这些选材均从具体小事切入,通过细节描写展现面对错误时的心理变化,再以后续的积极改变印证“成长”,让“错误促成长”的主题自然凸显,避免空洞说理,符合记叙文“以具体事件展现主旨”的写作要求。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