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 纪念白求恩(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 纪念白求恩(教案)

资源简介

《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感受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理解中外友好互助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优秀精神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信仰。
语言运用: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掌握议论与记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能够准确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通过梳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分析其精神品质,培养逻辑思维与概括能力;通过对比文中不同人物的态度与行为,学会辩证看待问题,提升批判性思维与深度思考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文章简洁有力、情感真挚的语言风格,体会白求恩精神的崇高之美,能够结合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创作体现榜样精神的文字,提升审美感知与审美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梳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理解并概括其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掌握文中议论与记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分析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白求恩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其与自身生活实际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真挚情感,理解毛泽东同志写作本文的深层意图,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教师以 “国际友人” 为话题展开导入:在百年中国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国际友人跨越国界,为中国的革命、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他们的身影留在了中国大地上,他们的精神也被中国人民永远铭记。此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曾发起 “十大国际友人” 评选活动,评选百年来对中国贡献最大、最受中国人民爱戴或与中国缘分最深的国际友人。在这次评选中,有一位加拿大医生以 469 万票位居榜首,他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位伟大的国际友人是谁呢?他又有着怎样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去探寻这位国际友人的光辉一生与崇高精神。
(二)预习检测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 年 12 月 26 日-1976 年 9 月 9 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他的思想和实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
在文学领域,毛泽东的作品同样具有极高的价值。他的文章风格简洁有力、逻辑严密,兼具思想性与文学性,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情感真挚而强烈,能够极大地鼓舞人心。《纪念白求恩》就是他众多优秀文章中的一篇,这篇文章不仅是对白求恩同志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其崇高精神的高度赞扬,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源泉。
字词积累
殉职(xùn zhí) 狭隘(xiá ài) 热忱(rè chén) 纯粹(chún cuì)
鄙薄(bǐ bó) 派遣(pài qiǎn) 极端(jí duān) 拈轻怕重(niān qīng pà zhòng)
麻木不仁(má mù bù rén) 精益求精(jīng yì qiú jīng) 见异思迁(jiàn yì sī qiān) 漠不关心(mò bù guān xīn)
(三)课文教学
学习任务一:梳理白求恩生平事迹,制作人物档案卡
提问: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记叙白求恩生平事迹的语句,说说这些语句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白求恩?
文中记叙白求恩生平事迹的语句有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些语句主要从国籍、政治面貌、年龄、来华原因、来华经历、职业与医术水平等方面介绍了白求恩。
提问:从 “五十多岁了”“不远万里” 这些表述中,我们能感受到白求恩来华的不易,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你认为他在来华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当时正处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交通不便,路途遥远,“不远万里” 意味着白求恩要跨越重洋,途经多个地区,可能会面临交通受阻、恶劣天气等自然环境的挑战。同时,战争环境下,沿途可能存在战乱、炮火袭击等安全风险,而且语言不通也会给他的行程带来沟通上的困难。五十多岁的年龄,在当时的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下,身体机能相对有所下降,长途跋涉对他的体力也是极大的考验。
提问:白求恩 “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 来到中国,这一身份和派遣背景体现了他怎样的立场?
这一身份和派遣背景体现了白求恩站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立场上,他不是以个人名义随意来华,而是代表着两国共产党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说明他的行动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追求,是为了帮助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解放中国人民,这也为他后续展现出的国际主义精神奠定了基础。
提问:“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延安和五台山在当时分别具有怎样的意义?白求恩从延安到五台山工作,体现了他怎样的选择?
延安在当时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全国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五台山当时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日斗争的前线地区,战斗频繁,环境艰苦危险。白求恩从作为后方指挥中心的延安前往抗日前线五台山工作,体现了他主动奔赴最危险、最需要医疗支援的地方,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选择,彰显了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甘愿奉献的精神。
提问:“不幸以身殉职” 这一结果,让你对白求恩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这一表述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不幸以身殉职” 让人对求恩产生深切的惋惜与崇敬之情。他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最终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他的牺牲是伟大而光荣的。这一表述在文中既交代了白求恩的最终结局,让读者了解到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了生命,也为后文对他精神的赞扬和号召人们学习他的精神做了铺垫,更能激发读者对他的缅怀与敬意。
提问:文中提到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部分内容在介绍白求恩生平方面有何作用?
这部分内容补充介绍了白求恩的职业身份和专业能力。“以医疗为职业” 明确了他的工作领域,“对技术精益求精” 体现了他对职业的态度,“医术很高明” 则说明了他的专业水平。这不仅丰富了白求恩的人物形象,让读者知道他不仅有崇高的精神追求,还有过硬的专业本领,也为后文他在抗日战场上开展医疗工作、救治伤员提供了合理性,让读者更能理解他为何能在八路军医务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习任务二:初步感知文章表达方式,理解记叙与议论的关系
提问:回顾我们梳理出的白求恩生平事迹,这些内容在表达方式上属于什么?这种表达方式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些内容在表达方式上属于记叙。记叙是对人物经历、事件发展等进行客观叙述的方式,在文中通过记叙白求恩的国籍、年龄、来华原因、经历等内容,让读者对白求恩有了具体、直观的了解,为后文对他精神的议论和赞扬提供了事实依据,使议论不空洞、有说服力,让读者能够基于具体事迹去理解和感受白求恩的精神品质。
提问:除了记叙,文中还有大量对白求恩精神进行评价和赞扬的内容,这种表达方式属于什么?请找出文中一处这样的语句。
这种表达方式属于议论。例如 “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这句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共产党员的号召,对求恩精神的肯定与赞扬,是典型的议论语句,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提问:请对比文中的记叙语句和议论语句,说说它们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记叙语句的语言风格较为客观、平实,注重对事实的准确陈述,如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只是客观介绍白求恩的情况,不加入过多主观评价。而议论语句的语言风格则更具主观性、概括性和号召力,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和明确的观点,如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通过判断句的形式明确表达观点,具有很强的引导性。
提问:文中记叙和议论是如何结合的?请以某一段落为例进行分析。
以文章第一段为例,开头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是记叙,客观介绍了白求恩的身份、来华原因和经历;接着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则是议论,基于前面的记叙内容,对求恩的行为进行评价,提炼出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共产党员学习。先记叙事实,再基于事实进行议论,记叙为议论服务,议论深化记叙的意义,二者紧密结合。
提问:如果文中只有记叙,没有议论,会对文章表达产生怎样的影响?
如果文中只有记叙,没有议论,文章只能单纯地呈现白求恩的生平事迹,读者只能了解到白求恩做了什么,却难以深刻理解这些事迹背后所体现的精神品质,也无法明确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文章会缺乏思想深度和引导性,无法将白求恩的事迹上升到精神层面进行传承和弘扬,难以达到激励读者、号召读者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效果,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无法得到凸显。
(四)课堂小结
本课时我们首先通过情境导入,引发了对国际友人白求恩的好奇;在预习检测环节,深入了解了作者毛泽东的相关情况,积累了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在课文教学部分,通过梳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制作了人物档案卡,清晰地认识了白求恩的基本情况;同时,初步感知了文章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理解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知道记叙为议论提供事实依据,议论深化记叙的意义。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我们为后续深入分析白求恩的精神品质和把握文章主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背诵文中描写白求恩精神的关键语句,如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再次梳理文中的记叙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字数不少于 200 字。
结合今天学习的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阅读一篇简短的记叙文和一篇简短的议论文,对比分析它们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字数不少于 300 字。
第二课时
(一)课文教学
学习任务三:深入分析白求恩的精神品质,理解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提问: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的语句,结合语句中的关键词,说说国际主义精神在白求恩身上具体表现为什么?
体现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的语句有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白求恩同志要和中国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打倒帝国主义,解放中国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从 “加拿大共产党员” 可知,白求恩并非中国人,没有帮助中国抗日战争的义务,却主动前来;“五十多岁了” 表明他年龄较大,仍不顾身体条件奔赴中国;“不远万里” 体现他跨越遥远距离,克服重重困难;“到五台山工作” 说明他前往抗日前线,不惧危险;“以身殉职” 则体现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生命。这些都表明国际主义精神在他身上具体表现为跨越国界,主动为其他国家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倡导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提问:文中将白求恩与 “不少的人” 进行对比,找出对比中描写 “不少的人” 对工作态度的语句,说说 “不少的人” 的态度是怎样的?
描写 “不少的人” 对工作态度的语句是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不少的人” 对工作的态度是不负责任的,缺乏担当,只愿意做轻松的工作,遇到事情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且爱炫耀自己的功劳,追求个人名利。
提问:与 “不少的人” 相比,白求恩对工作的态度是怎样的?这种对比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白求恩对工作的态度是 “极端的负责任”。通过将白求恩 “极端的负责任” 与 “不少的人” 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等态度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白求恩对工作的认真、担当和无私,让读者更清晰地看到二者之间的差距,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白求恩品质的高贵与难能可贵,也凸显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提问:文中还对比了白求恩与 “不少的人” 对同志、人民的态度,分别找出相关语句,概括二者的态度差异。
描写白求恩对同志、人民态度的语句是 “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忱”;描写 “不少的人” 对同志、人民态度的语句是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二者的态度差异在于:白求恩对同志和人民充满热情,关心他人;而 “不少的人” 对同志和人民则态度冷淡,缺乏关心,没有同情心。
提问:这种对同志、人民态度的对比,进一步展现了白求恩怎样的精神品质?
这种对比进一步展现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品质。白求恩关心同志和人民,将他人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而 “不少的人” 则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的困难和需求。通过对比,更能体现出白求恩始终把他人利益放在首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这种精神品质更加突出、鲜明。
提问:文中在对待工作要求方面,也将白求恩与某些人进行了对比,请找出相关语句,说说白求恩对工作的要求和某些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描写白求恩对工作要求的语句是 “对技术精益求精”;描写某些人态度的语句是 “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白求恩对工作的要求是在技术上不断追求进步,力求做到最好;而某些人则对待工作不专一,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而改变方向,并且轻视技术工作,认为技术工作不重要、没有发展前途。
学习任务四:体会排比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文章主题与精神传承
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这句话中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结构相似、语气一致,形成了排比。
提问:从句式角度分析,这个排比句有何特点?这种句式特点带来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从句式角度看,这个排比句采用了 “一个…… 的人” 的相同句式结构,并且连续使用了五次,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这种句式特点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表达的情感更加饱满、强烈,能够有力地强调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让读者在反复的句式中感受到作者对具有白求恩精神之人的高度赞扬,同时也避免了句子过于冗长,使语言更具节奏感和号召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提问:从内容角度看,这个排比句从哪些方面对具有白求恩精神的人进行了评价?
从内容角度看,这个排比句从多个方面对具有白求恩精神的人进行了评价:“高尚的人” 是从人格层面进行评价,指人格高尚,具有崇高的品德;“纯粹的人” 是从品质层面进行评价,指品质纯洁,没有私心杂念;“有道德的人” 是从修养层面进行评价,指遵守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是从追求层面进行评价,指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不沉迷于低俗的兴趣爱好;“有益于人民的人” 是从人生意义层面进行评价,指能够为人民做出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
提问:这个排比句作为对白求恩精神的高度评价,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这个排比句在文中起到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前文通过记叙白求恩的事迹和运用对比手法展现其精神品质,而这个排比句则在此基础上,对具有白求恩精神的人进行了全面、高度的评价,将白求恩精神的价值上升到了人格、品质、修养、追求和人生意义的层面,进一步凸显了白求恩精神的崇高与伟大。同时,它也明确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目标和方向,让读者清楚地知道学习白求恩精神能让人成为怎样的人,从而更有力地号召读者学习白求恩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课堂小结
本课时我们深入分析了白求恩的三大精神品质 —— 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对比文中白求恩与 “不少的人” 的态度和行为,深刻体会到了对比手法在突出人物精神品质、增强文章说服力方面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赏析了文章最后一段的排比句,理解了其在句式和内容上的特点及升华主题、号召读者的作用。此外,结合拓展材料和时代背景,我们进一步探讨了白求恩精神的现实意义,并尝试为白求恩撰写颁奖词,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对精神传承的认识。通过两课时的学习,我们全面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深刻感悟了白求恩精神的崇高与伟大。
(三)作业布置
将为白求恩撰写的颁奖词进行修改完善,字数控制在 100-150 字之间,要求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准确体现白求恩的精神品质,并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讲述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践行白求恩精神的小故事,如帮助同学、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等,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