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7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7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资源简介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朱德对母亲的回忆,感受中国劳动人民勤劳、坚韧、无私的传统美德,理解 “孝亲敬长” 与 “家国情怀” 的深层联系,认同红色文化中 “以人民为中心” 的价值导向,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语言运用: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如 “佃农”“妯娌”“不辍劳作” 等),掌握回忆性散文 “叙议结合” 的语言特点,能准确分析文中关键语句的情感与作用,并尝试运用朴实、真挚的语言表达对身边人的情感。
思维能力:通过梳理母亲不同人生阶段的典型事例,培养逻辑思维与概括能力;通过分析母亲品质对朱德的影响,学习 “由个体到群体、由个人情感到家国情怀” 的思维提升方法,提升辩证思考与深度分析能力。
审美创造:体会回忆性散文 “以情驭事、以事显情” 的审美特点,感受文中 “平凡中见伟大” 的人物审美价值,学会从日常生活细节中发现美、感悟美,并用文字传递真挚情感。
二、教学重点
梳理文中按时间顺序记叙的母亲的典型事例,概括母亲的思想品格。
分析文中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母亲的情感与赞美。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 “爱母亲” 到 “爱劳动人民、忠于民族与党” 的情感升华过程,体会 “小家之孝” 与 “大国之忠” 的内在关联。
学习用朴实、真挚的语言,通过具体事例刻画人物形象、传递情感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提到 “母亲”,你们会想到什么?是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是深夜书桌旁递来的一杯热牛奶,还是犯错时既严厉又心疼的眼神?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温暖的存在,也是许多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特殊的母亲 —— 她是一位普通的佃农,却养育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开国元勋朱德元帅。1944 年,这位母亲离世后,朱德元帅怀着悲痛与崇敬,写下了一篇回忆性散文,字里行间满是对母亲的思念与赞美。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回忆我的母亲》。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文章,感受这位平凡母亲的伟大,体会朱德元帅对母亲的深厚情感。
(二)预习检测
走近作者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出生于四川仪陇一个贫苦佃农家庭。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位列 “十大元帅” 之首。
朱德的一生,始终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紧密相连。早年,他目睹国家危难、人民疾苦,先后就读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参加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逐渐认识到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1922 年,他远赴德国留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道路。土地革命时期,他参与领导南昌起义,率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并任军长;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八路军总司令,指挥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为抗战胜利作出卓越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
1944 年 2 月 15 日,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在四川仪陇逝世。当时,朱德正投身于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无法亲自回乡奔丧,只能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写下《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既是对母亲的悼念,也是对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歌颂。
字词积累
佃农(diàn nóng):旧时农村中自己没有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
溺爱(nì ài):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
私塾(sī shú):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教材多用《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
榨油(zhà yóu):通过挤压等方式从油料作物中提取油脂。
妯娌(zhóu li):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
庚子(gēng zǐ):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年份,文中指 1900 年(庚子年)。
豪绅(háo shēn):旧时指地方上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地主或退职官僚。
差役(chāi yì):旧时官府中供差遣的人;也指官府派给百姓的无偿劳动。
横蛮(hèng mán):态度粗暴,不讲道理(“横” 此处读 hèng,表 “粗暴、凶暴”)。
慰勉(wèi miǎn):安慰并鼓励。
不辍(bù chuò):不停止(“辍” 指停止、中断)。
劳作(láo zuò):劳动、工作。
(三)课文教学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
提问:结合课文内容,我们可以将这 17 个自然段划分为几个部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划分依据是 “情感与内容的逻辑关系”:第一部分侧重 “痛悼母亲、引出回忆”,第二部分侧重 “记叙母亲勤劳一生的事例”,第三部分侧重 “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与赞美,升华情感”。
提问:请概括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思考这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主要内容是:作者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痛,点明 “母亲勤劳一生” 是值得永远回忆的,引出对母亲的回忆。作用有四点:一是开篇点题,直接交代写作缘由(母亲去世,内心悲痛,想要回忆母亲);二是 “勤劳一生” 既点明了母亲最核心的品质,也为下文记叙母亲的事例设定了线索;三是 “永远回忆” 呼应了文章题目《回忆我的母亲》,自然引出下文对母亲生平的叙述;四是 “我爱我母亲” 这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奠定了全文真挚、悲痛的感情基调。
提问:第二部分(第 2—13 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请结合段落内容,说说这部分主要围绕什么核心内容展开?
第二部分主要围绕 “母亲勤劳的一生” 展开,通过记叙母亲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具体事例,展现母亲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品格,是对母亲 “勤劳一生” 的具体诠释。
提问:第三部分(第 14—17 自然段)与前两部分相比,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达方式上,前两部分以记叙为主,穿插少量抒情;第三部分则以抒情和议论为主,结合少量记叙。主要内容是:作者抒发对母亲的深切悼念之情,总结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进而将对母亲的爱扩展到对全体劳动人民的爱,表达了 “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共产党” 的决心,完成了情感与主题的升华。
学习任务二:细读第二部分(第 2—13 自然段),梳理母亲不同时段的经历与品质
提问:请同学们细读第 2—13 自然段,找出文中表明时间的语句,这些时间语句有什么特点?
文中表明时间的语句有 “作者小时候”“1895—1900 年前后”“1905 年”“1908 年”“1919 年”“1924 年 —1927 年(大革命)”“1937 年(抗战时期)”“1943 年(去年)”。这些时间语句的特点是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从作者小时候一直到母亲去世前一年,清晰地展现了母亲一生的时间脉络,使文章叙事条理分明,属于 “纵向叙事线索”。
提问:在 “作者小时候” 这个时段,文中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情?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质?
“作者小时候”,文中写的母亲的事情有:一是母亲是 “好劳动”,“整日劳碌着”,具体做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家务和农活;二是母亲对待子女宽厚仁慈,虽然家境贫苦,但尽力照顾子女。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母亲 “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 的品质 ——“整日劳碌”“多种农活家务” 体现勤劳,贫苦家境下仍坚持劳作体现俭朴,不抱怨劳作之苦体现任劳任怨,对子女的照顾体现宽厚仁慈。
提问:“1895—1900 年前后”,母亲遭遇了哪些困难?她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这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品格?
“1895—1900 年前后”,母亲遭遇的困难有:一是家庭遭遇 “退佃”(地主收回租种的土地),被迫搬家;二是遭遇 “天灾”(如旱灾、水灾等),粮食歉收,生活更加艰难。面对这些困难,母亲 “没有灰心”,而是带领家人一起想办法克服,比如重新寻找可租种的土地、更加辛勤地劳作以弥补损失。这体现了母亲 “坚强不屈、具有朴素阶级意识” 的品格 ——“没有灰心” 体现坚强不屈,面对地主的压迫(退佃)和天灾的打击,不妥协、不放弃;“朴素阶级意识” 则体现在她隐约认识到地主对农民的压迫,却仍以坚韧的态度抗争,为家人争取生存空间。
提问:“1905 年”,文中写了母亲与父亲共同做的哪件重要事情?这件事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愿望?
“1905 年”,母亲与父亲共同做的重要事情是 “节衣缩食,培养‘我’(朱德)读书”。当时家境贫困,父母却宁愿自己少吃少穿,也要让朱德去读书。这件事体现了母亲 “渴望摆脱贫困和压迫” 的愿望 —— 母亲深知 “读书” 是改变命运、摆脱世代贫困与地主压迫的重要途径,她把这种愿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通过教育让子女走出困境,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问:“1908 年”,母亲对朱德参加新军和同盟会的态度是怎样的?这种态度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
“1908 年”,当朱德决定参加新军(反抗清朝统治的军队)和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时,母亲的态度是 “支持”。虽然参加革命意味着远离家乡、面临危险,但母亲没有阻止,反而理解儿子的选择。这种态度体现了母亲 “深明大义” 的品质 —— 母亲虽然是普通农妇,但她懂得儿子参加革命是为了反抗压迫、追求正义,宁愿忍受离别之苦,也支持儿子的理想,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胸怀与远见。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完成了三个重要任务:一是了解了作者朱德的生平与写作背景,感受到他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情感;二是积累了文中的重点字词,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三是梳理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将课文分为 “寄其哀”“述其功”“颂其德” 三部分,并重点细读了第二部分,通过时间线索梳理出母亲不同人生阶段的典型事例,概括出她勤劳俭朴、坚强不屈、深明大义、热爱劳动等优秀品质。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分析母亲对朱德的影响,理解作者情感的升华,同时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与语言风格。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尤其是第 2—13 自然段,尝试用自己的话向家人讲述母亲的典型事例。
摘抄文中描写母亲劳作或体现母亲品质的语句,每句旁边简要批注体现的母亲品质(至少摘抄 5 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母亲一生的典型事例,认识了一位勤劳、坚韧、深明大义的母亲。正如文中所说,母亲 “勤劳一生”,她的品质不仅支撑着一个家庭,更深深影响了朱德元帅。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这篇文章,探究母亲对朱德的具体影响,体会作者如何从 “爱母亲” 升华到 “爱劳动人民、忠于民族与党”,同时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与语言风格。
(二)课文教学
学习任务三:分析母亲对朱德的影响,理解作者情感的升华
提问:浏览课文第 2—13 自然段,找出文中直接或间接写母亲对朱德产生影响的语句,说说母亲首先在 “生活技能与习惯” 上给了朱德什么影响?
文中直接写母亲在 “生活技能与习惯” 上影响朱德的语句是第 5 自然段:“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母亲通过 “言传身教”,教给朱德 “生产知识”(如种地、挑水、喂猪等),让朱德从小养成了 “勤劳的习惯”,同时锻炼出 “强健的身体”—— 朱德在母亲的影响下,从小参与劳动,不仅学会了各种农活技能,还形成了热爱劳动、不偷懒的习惯,身体也在劳动中变得强健,这些都为他后来投身革命、承受艰苦环境打下了基础。
提问:除了生活技能与习惯,母亲还在 “精神品质” 上给了朱德什么影响?请结合第 8、10 自然段的内容具体分析。
母亲在 “精神品质” 上给了朱德 “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让他拥有了 “抗争的意识和革命的意志”。第 8 自然段写母亲在遭遇退佃、搬家、天灾时 “没有灰心”,带领家人克服困难;第 10 自然段写母亲支持朱德参加新军和同盟会,鼓励他追求正义。这些经历让朱德从小目睹母亲如何面对困境、坚持抗争,逐渐学会了 “不向困难低头”:面对贫困的家境,他没有抱怨,而是像母亲一样勤劳奋斗;面对国家的危难与人民的压迫,他没有退缩,而是像母亲支持自己一样,投身革命,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抗争。母亲的 “坚强不屈”“深明大义”,转化为朱德的 “革命意志”,成为他一生奋斗的精神动力。
提问:阅读第 14 自然段,说说朱德对母亲的情感是怎样的?除了思念与感激,还有什么特殊的情感?
第 14 自然段中,朱德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这里体现了朱德对母亲的 “感激之情”—— 感谢母亲给予的身体、习惯与斗争经验;同时,结合前文母亲去世的背景,字里行间还流露出 “深切的思念与愧疚”:思念母亲的音容笑貌,愧疚自己未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当时朱德投身抗战,无法回乡奔丧)。这种情感既包含儿子对母亲的私人情感,又带有对母亲品质的崇敬。
提问:细读第 16 自然段,朱德说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他给出的 “报答方式” 是什么?
朱德给出的 “报答方式” 是 “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他没有选择 “为母亲守孝”“给母亲立碑” 等传统的个人报答方式,而是将对母亲的感恩,扩展到对 “和母亲同样生活的人”(即广大劳动人民)的责任上,通过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奋斗,让所有像母亲一样受苦的劳动人民过上好日子,以此作为对母亲最深切的报答。
提问:朱德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 “报答方式”?请结合第 16 自然段的内容分析原因。
朱德选择这种报答方式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他认为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母亲的苦难不是个人的苦难,而是广大劳动人民共同的苦难;母亲的愿望也不是个人的愿望,而是劳动人民渴望过上好日子的共同愿望。二是他认识到 “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让劳动人民摆脱压迫、过上快乐生活,才是对母亲(以及千万劳动人民)最大的尊重与报答。因此,他将对母亲的爱,升华为对民族、人民和党的忠诚,把个人情感与家国责任结合起来,完成了情感的升华。
学习任务四:赏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与语言风格,总结人物形象
提问:这篇文章是回忆性散文,文中主要运用了 “叙议结合” 的写作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处 “记叙” 与 “议论” 结合的语句,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示例:第 5 自然段先记叙 “母亲整日劳碌,煮饭后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能挑水挑粪”,以及 “我(朱德)四五岁帮母亲忙,八九岁能挑能背、会种地” 的事例(记叙);接着在第 14 自然段议论 “母亲教给我生产知识,给我强健的身体和勤劳的习惯”(议论)。作用:“记叙” 是 “议论” 的基础,通过具体事例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母亲的勤劳与对朱德的影响,避免议论空洞;“议论” 是 “记叙” 的升华,通过概括性的评价,点明事例背后的意义,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母亲品质的价值,以及这些品质对朱德的重要性,使文章既有具体内容,又有思想深度。
提问:文章在叙事时,采用了 “纵向时间线索” 与 “横向品质线索” 相结合的方式。请结合前文梳理的内容,分析这种 “纵横交叉” 叙事方式的好处。
“纵向时间线索” 指按 “作者小时候→1895—1900 年→1905 年→1908 年→1919 年→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1943 年” 的时间顺序,梳理母亲一生的经历;“横向品质线索” 指围绕母亲 “勤劳、坚强、深明大义、热爱劳动” 等品质,选择不同时段的典型事例。这种 “纵横交叉” 的好处是:一是让叙事 “条理清晰”,时间线索保证了事件的先后顺序,避免混乱;二是让人物形象 “立体丰满”,横向品质线索通过不同时段的事例,从多个角度展现母亲的品质,避免人物形象单一;三是让主题 “突出集中”,所有事例都围绕 “母亲勤劳的一生” 和 “母亲的优秀品质” 展开,最终服务于 “赞美劳动人民、升华家国情怀” 的主题。
提问: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明,请结合文中语句,说说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文章的语言特点是 “朴实真挚、简洁有力”。“朴实真挚” 体现在:作者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平实的语言描述母亲的日常劳作与生活,如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这些语句像 “家常话” 一样亲切,却饱含对母亲的深情,让情感自然流露,不刻意煽情却感人至深。“简洁有力” 体现在:作者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母亲的品质与影响,如 “母亲勤劳一生”“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这些语句没有多余的修饰,却掷地有声,既概括了内容,又传递出坚定的情感与决心,展现出革命领袖的沉稳与担当。
提问:结合全文内容,我们可以用哪些关键词来概括朱德母亲的人物形象?请从 “身份、品质、影响” 三个角度总结。
从 “身份” 角度:母亲是一位 “平凡的佃农”,出生贫苦,一生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从 “品质” 角度:母亲具有 “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坚强不屈、深明大义、热爱劳动、宽厚仁慈” 的优秀品质,她用一生的劳作支撑家庭,用坚韧的态度面对困难,用理解与支持鼓励儿子投身革命;从 “影响” 角度:母亲不仅养育了朱德,更用自己的品质影响了朱德的成长,让他养成勤劳习惯、拥有革命意志,成为朱德一生奋斗的精神动力,同时她的形象也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成为作者歌颂劳动人民、升华家国情怀的载体。
提问:文章中多次提到母亲 “平凡”,但又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 “伟大”。请分析 “平凡” 与 “伟大” 在母亲身上是如何统一的?
母亲的 “平凡” 体现在她的身份与生活:她是一位普通的佃农,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一生都在做煮饭、种田、纺线等平凡的家务与农活,生活充满艰辛与苦难,这是她的 “平凡”。母亲的 “伟大” 体现在她的品质与影响:在平凡的生活中,她始终保持勤劳、坚强、深明大义的品质,面对贫困与压迫不低头,用一生的付出支撑家庭、影响子女;她的品质不仅塑造了朱德的人格,更代表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而正是这些 “平凡” 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中国的历史,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是她的 “伟大”。“平凡” 是母亲的外在表现,“伟大” 是母亲的内在本质,二者统一于母亲 “勤劳的一生”,体现了 “平凡中见伟大” 的人物价值,也正是这种统一,让母亲的形象更加真实、感人。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完成了对文章的深度解读:一是分析了母亲对朱德在 “生活技能、习惯、精神品质” 三方面的影响,理解了朱德从 “爱母亲” 到 “爱劳动人民、忠于民族与党” 的情感升华过程,体会到 “小家之孝” 与 “大国之忠” 的深刻关联;二是赏析了文章 “叙议结合”“纵横交叉叙事” 的写作手法,以及 “朴实真挚、简洁有力” 的语言风格,学习了回忆性散文刻画人物、传递情感的方法;三是总结了母亲 “平凡中见伟大” 的人物形象,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这篇文章不仅是朱德元帅对母亲的悼念,更是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家国责任的诠释,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学到母亲的优秀品质,学会感恩,更能树立 “爱家庭、爱国家” 的责任感。
(四)作业布置
完成一篇题为《我的妈妈》的记叙文,要求:① 借鉴文中 “通过具体事例刻画人物品质” 的方法,选择 2—3 件妈妈的典型事例;② 运用 “朴实真挚” 的语言,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③ 字数不少于 500 字。
阅读朱德的《母亲的回忆》(节选,可自行查找资料),对比本文,说说两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