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内容: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韩愈及其作品风格,熟读并背诵。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句含义,梳理诗人从 “愤懑” 到 “坚毅” 的情感变化。 3.细读品味,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怨愤之情和凄楚之情,并学习诗人一心为国的决心和豪情 4.初步掌握贬谪诗的一般特征,提升对古诗的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句含义,梳理诗人从 “愤懑” 到 “坚毅” 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1.细读品味,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怨愤之情和凄楚之情。
教学方法:1.讲授法;2.朗读法;3.自主探究法;4.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个人初备) 研讨记录 二次备课
一.自主先学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在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被贬逐荒凉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牢狱之灾。屈原、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有过这样辛酸凄凉的遭遇,韩愈也没能逃脱。你对韩愈了解多少呢? 导入二:有这样一个人,他生活在唐代,“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八大家之首。他有“业精于勤荒于嬉”的明训,也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慨叹;他还敢对迎佛骨的皇上说“佛不足事”,“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是的,这个人,就是这首律诗的作者——韩愈。一篇《论佛骨表》,让他贬官潮州。《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就是贬谪途中所作。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三)写作背景 唐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四)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朝(zhāo)奏 九重天(chóng ) 潮州(cháo ) 弊事( bì ) 瘴江( zhàng ) 2.题目中的“左迁”是什么意思?题目改怎样解读? “左迁”是降低官职的意思,汉代贵右贱左,故称贬官为“左迁”,诗人韩愈被贬官走到蓝关时,写下这首诗送给前来为他践行的侄孙韩相。 合作助学 (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诗歌,提醒学生听读过程中注意字音、语调、重音和节奏 2.自读:学生自由朗读并示范朗读,教师点评 3.译诗:初步理解诗意: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学生分享诗歌内容)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二)师生合作,小组交流,品味研读诗歌 1.诗歌的前两句点明了什么? 点明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同时也有虽遭祸被贬亦无怨无悔的情感。 2.开头两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蕴含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3.“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他愿意为国家除去种种弊端,即使自己已经年老体衰,也绝不吝惜自己的余生。这种情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现了他老而弥坚、刚直不阿、勇于担当的高尚品质。整句诗充满了慷慨激昂之气,令人动容。 4.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是本诗唯一写景的一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5.试分析尾联的作用及情感。 尾联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在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主旨,结构上扣题。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6.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 7.清人纪昀认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语极凄切,却不衰飒”,请结合此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诗中的“朝奏夕贬”,“路八千”,“衰朽残年”,“家何在”,“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边”,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情感基调并不衰飒。原因是诗中融入了诗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气势磅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读起来不觉得衰飒。 拓展导学 (一).下面是韩愈《论佛骨表》的节选,它与《马说》的写作目的一样,都希望朝廷能够采纳自己的建议,但一“论”一“说”大有不同。你能说说二文在说理上有何不同吗?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褛以观,升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香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骨脔luán小块肉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jiù ,宜加臣身,上天鉴临,巨不怨悔。” 《论佛骨表》与《马说》虽都旨在向朝廷建言,但在说理方式上有所不同。《论佛骨表》采用直接而激烈的言辞,通过描绘百姓因迎佛骨而陷入的狂热与荒诞行为,指出其伤风败俗的危害,进而直言不讳地要求皇帝禁遏此风,体现了韩愈作为臣子的忠直与勇气。相比之下,《马说》则借“千里马”与“伯乐”的比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忧虑,以及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善用人才的批评,其说理更为曲折隐晦,意在言外。 (二).阅读下面材料,说说韩愈、欧阳修、范仲淹三人在仕途坎坷之时有何共同之处?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也。少负异才,好学不倦,擢进士第,名声籍甚。然仕途多舛,屡遭贬谪。元和之末,以谏佛骨事,贬潮州刺史。至潮,治有方,驱鳄除害,兴学育才,释放奴婢,关心农桑。凡所施设,皆以民为本。潮人德之,为立祠以祀。愈之文章,雄浑博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行事亦足为后世法。 三人皆具贬而不伤的坚韧品质和深厚爱国情怀与民本意识。范仲淹虽遭贬谪,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情怀;欧阳修被贬滁州仍能与民同乐;韩愈则以实际行动改善民生,展现中国仕人的责任与担当。 (三).资料助读:贬谪诗的基本知识 1.贬谪诗的三大要素:政治前途黯淡,诗人内心痛苦,贬谪之地自然环境恶劣。 2.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哭 (2)忠而被贬之愤 (3)壮志难酬之怅 (4)生不逢时之叹 (5)羁旅行役之苦 (6)思乡怀归之情 3.结合有关诗句,谈谈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阳关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 江水: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香草、柑橘: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贬谪诗中的其它常见意象:风霜、雨雪、夕阳、鹧鸪、落叶、孤灯…… 4.贬谪诗人分类 我们所接触到的贬谪诗人,屈原、柳宗元属于一类,心情抑郁、悲伤,绝大多数的唐代贬谪诗,是以“怨愤”为基调的,大体上都是凄怨的倾诉或激愤的抗争。 刘禹锡,苏轼为一派,他们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刘禹锡被贬后还能在《秋词》中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励志高歌,表现出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苏轼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仔细看看他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赤壁赋》,都是这么个思路。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此外还有代表诗人: (1)李白:从狂放浪漫到悲愤不平 (2)王昌龄:从雄浑高远到清逸明丽 (3)韩愈:从剑拔弩张到寂寞悲凉 (4)柳宗元、刘禹锡:一生贬谪 (5)柳宗元的怨怼忿愤 (6)刘禹锡的豁达明快 5.贬谪诗中常出现的表现手法 (1).比兴: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直抒胸臆 (4).用典(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情。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悲伤,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5).对比: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朝”奏 “夕”贬,一日之间命运发生急剧变化。一封奏和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悲愤之情寓含其中。 (6).象征比喻、托物言志:由于权力地位的下降,失意的诗人大多内心压抑而不便明言,象征、比喻或托物言志便成为其在诗中表情达意的惯用手法。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上的政敌权势等阻碍;“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则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四.检测促学 1.理解性默写 (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的诗句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2)唐朝名臣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的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中有“岭”。 (3)直抒胸臆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了诗人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但还是愈老弥坚,使人见到他的刚正不阿的气概的句子是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5)诗中借物寓情,情景完美统一的句子是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6)诗中以景物来喻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是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两句诗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有异曲同工之妙。 (7)陈述自己因直言进谏而“朝奏夕贬”的诗句是: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8) 家在哪里?崔颢在《黄鹤楼》中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则说“ 云横秦岭家何在 ? 雪拥蓝关马不前 ”。 (9)用借景抒情流露诗人对国家的眷恋和对前途惆怅的诗句是: 云横秦岭家何在 ? 雪拥蓝关马不前 (10)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用象征手法暗示了自己艰难处境的诗句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2.“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3..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作者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4.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D ) A. 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 “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 “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 “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乙】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①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①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②危旌:高扬的旌旗。③投笔吏:汉人班超依靠为官府抄书谋生,曾投笔说“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怎能久事笔砚间?”最终因功封定远侯。 1.下列对甲乙两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两句中,“朝奏”点明获罪的原因是遭人弹劾;“路八千”指出贬所遥远偏僻。这两句透露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懑。 B.“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以静写动,分别从高度和广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 C.《望蓟门》全诗扣紧一个“望”字,以“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积雪”,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 D.这两首诗歌意境辽阔雄壮,满含阳刚之美,带有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如“好收吾骨瘴江边”“论功还欲请长缨”体现得最为明显。 2.说说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C A.错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意思是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这两句诗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因此,选项中“‘朝奏’点明获罪的原因是遭人弹劾”“这两句透露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懑”错误; B.错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意思是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横”“拥”两字,以动写静,赋予“云”和“雪”动态感,分别从高度和广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因此,选项中“以静写动”错误; D.错误。韩愈是唐朝中期官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写于唐元和十四年,在文学史上属于中唐时期,因此,选项中“带有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错误; 故选C。 2.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忠贞爱国,甘愿奉献的精神。 不同点:甲诗还抒发诗人对自己忠心报国却遭贬谪的怨愤之情,蕴含着不屈不挠、宁折不弯、刚正不阿的品格;乙诗中还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 五.课堂小结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诗的前四句:忠而受贬。叙述议论,简洁明快、慷慨激昂。后四句:蓝关示湘。宕开一笔,以写景叙事来曲致己意,凄楚悲凉,感情基调为之一变,造成全诗开阖起伏、沉郁顿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易错知识点梳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