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新时代新征程中,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精准思维,从大局出发谋策略,以精准施策干实事,努力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细,更好守初心、担使命、出业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树立科学思维方式,就是为了掌握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有效工具,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迫切要求党员干部树立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科学思维能力。精准思维强调具体和准确,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施中求真务实,增强针对性、准确性,是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准思维。比如,针对党的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制定中央八项规定,直面现实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务求取得实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使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持之以恒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刻体现了精准思维。又如,坚持精准扶贫方略,注重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有,提出城市治理要有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精准思维,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光辉,蕴含着强大的思想动能,推动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强化精准思维,贵在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切中肯綮、化繁为简,精准发力、精准到位,保证“出拳”的针对性和准确性,科学高效地解决问题。党员干部作决策、定方案、抓落实,都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关键环节,在问题的症结上做文章、出实招,将精准思维贯串于工作全过程。强化精准思维,还要注重细节。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党员干部要形成从细节处着手的工作习惯,把小事当大事干,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当前,虽然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但只要坚持精准的科学方法、落实精准的工作要求,把工作做实、做到位,就一定能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摘编自周晔《强化精准思维》)材料二:精准思维是思维活动、工作方法和行为方式的有机统一,是一种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有利于抓住事物的关键,有助于保障工作开展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精准领会政策精神。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任务越是艰巨繁复,工作越是千头万绪,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完整、准确、全面领会政策意图,真正吃透政策的精神实质、理解政策的核心意图、把握政策的规定要求,善于把工作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考量和推进,努力把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发展的高质量。精准把脉问题症结。问题是政策的落点和工作的着力点,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是扎实推进工作、提高工作实效的关键,也是应用精准思维改进和推动工作的重要一环。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精准施策推进工作。运用精准思维最终是为了有效解决问题,精准施策是贯彻应用精准思维的“最后一公里”。一些工作落实不到位,不是因为思路办法不对,不是因为人力财力不够,而是因为在执行上走形变样。不论是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还是推进一项重大工作、完成一项重大任务,都应注重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方案的具体性、措施的可操作性,严格规范工作标准、完成时限、运行流程,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责任落实机制。精准是方法,是能力,是作风,也是担当。精准的背后,是落实“国之大者”的坚定坚决,是心系打赢的落细落小,是防范风险的专业敬业,是不计名利的无私忘我。当年,周恩来同志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尤其是对数字准确性的要求格外严格,不允许工作人员用“估计”“大概”“差不多”等字眼回答问题,对于一些重要数据还要亲自核对。今天,我们也应树牢精准意识,强化精准思维,养成在工作中精准谋划、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检查、精准评价的好习惯。(摘编自杜柏松、马春雨《以精准思维抓落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守初心、担使命、出业绩做得更好,就要强化精准思维,从大局出发谋策略,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B.因为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触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的矛盾和问题非常尖锐,所以我们必须要用科学思维来解决问题。C.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刹住了一些过去没有能力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顽瘴痼疾。D.周恩来对数据的要求格外严格,他不允许工作人员使用“估计”“差不多”等模糊性词语回答问题,这是落实精准工作要求的范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准思维要求在实施中求真务实,增强针对性、准确性,同时要化繁为简,追求有效性。B.只有因人因地施策,针对贫困原因和贫困类型实施精准扶贫,才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C.城市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在细微处下功夫,就会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闪耀光辉。D.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找准关键环节,能够体现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上具有精准思维。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中论述的精准思维在政策方面的体现的一项是( )A.贵在精准、重在精准,精准是我们推进各领域工作的重要思维、工作方法。B.聚焦教育、医疗、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为人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C.精准思维贯串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严谨细致的作风,以及担当作为的品格。D.“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决定了抓工作时不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4.材料二中“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最后一公里”分别使用了引用和比喻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5.贯彻应用精准思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哨声响起[美]尤多拉·韦尔蒂夜幕降临,天似亮非亮,像穿了一冬又一冬的薄衣,总挡不住刺骨的寒气。然后,月亮升起来了。有个坐落在叶枯色淡的大片密林中的农舍醒目可见,犹如水中的一颗白石。目光放得比月亮低近些、眼神比月光再尖锐点,或许就能看到莫顿家的一切物什了,甚至于离屋子最近的西红柿幼苗,它们脆弱得一览无余,让人心惊。农舍里,杰森和萨拉·莫顿裹着被子,躺在简陋的小床上。床支在靠近壁炉的地方,火焰还在炉内摇曳,不时发出令人昏昏欲睡的声响,无精打采的火光忽上忽下地映在墙上,穿过横梁,还照到这两位老人黑黝黝的小床上,像只小鸟在为飞出屋子四处找路。除了火苗摇曳的声音,屋里唯一的声响就是杰森的呼吸声:一呼一吸相隔甚远,满含疲惫。萨拉张着嘴仰卧着,没有声响,但也没有睡着。每个夜晚,他们躺下时都冷得发抖,如同一对被暴风雨打击的窗扇,他们在这苦楚中没什么交流。有时,他们几天甚至几周也一声不吭。他们并不是真的老了——才五十岁呢,尽管如此,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了倦怠,极度缺少交流的需求,充斥在生活中的贫穷困住了他们。火苗越来越小,杰森的呼吸也变得越发沉重、庄严,他甚至游离到了梦境之外。萨拉的身体轻如藤条,虽然从头到脚都藏在被子里,被子外面却几乎看不出凸出的形状。像做一场虚幻的梦,萨拉开始怀想春日和夏天。起先,她仅仅只想到红红绿绿的色彩、阳光照耀大地时的热乎味道、叶子,以及暖暖的熟西红柿的手感。随后,仍全身缩在被子里,她开始想象、回忆起德克斯特镇的货运旺季……轻若鸿毛的萨拉盖着被子,想及德克斯特镇的丰收庆典,看见西红柿熟透的画面。她仅能短时间在脑海想这些片段,就像小小火苗的骤燃。剩下的时间她想的只有寒冷,此前此后持续不断的寒冷。她不由自主地感到当下的彻骨之冷,这根本不用过大脑就知道,但她能做的只是在黑暗中颤抖。她耐着性子咳嗽了两声,把头转向一侧,从被子上方稍一瞟,就看见最后一丝火苗已经熄灭,剩下的只是一块红红的木块,一动不动、红彤彤的、弯曲变形。带着这最后一丝安慰,她闭眼、入睡。夜一小时一小时地深了,天气愈加寒冷。在德克斯特镇,霜冻来袭时,总会响起响亮的警哨声,这就是人尽皆知的“珀金斯先生的哨声”。在这个晴朗的夜里,此刻哨声又响了起来,一声连着一声。整个乡间,农场窗户的灯光全都亮了起来,男男女女全跑进地里,把能用的东西全都拿来盖住他们的植物,与此同时,珀金斯先生的警哨仍不停地吹响啊吹。杰森·莫顿仍继续睡着。萨拉感觉自己正在醒来。她知道珀金斯先生的警哨吹响意味着什么——她这会儿知道,下面自己该做的是叫上杰森到地里去。微微的懈怠、幻想的暖意强烈地在体内涌动,一时间她犹自躺着不动。后来,她坐起身来,一言不发地抓住丈夫的肩膀前后摇晃,费尽全力才弄醒了他。他咳了几声,坐了起来,低吼般的呼噜声停止了。他也一言不发,他们两个就耷拉着脑袋,坐听那警哨声。暂歇片刻后,哨声再起,悠长而高扬。很快,萨拉和杰森就下了床。因为怕冷,他们都全副穿戴睡的觉,现在只需套上鞋就出了门。杰森和萨拉俯下身来,摸了摸嫩苗和泥土。根据自己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手指,他们发现真是如此——寒流来了,警报及时,事不宜迟。苗间插有棍子,他们将棉被搭在棍子上,缓慢而灵活地一一展开、覆上。杰森脱下外衣,盖在屋旁柔嫩的小苗上,随后他瞥了瞥萨拉,她也弯腰提裙,经头把外裙拽开脱下。所幸,裙摆又长又宽,把剩下的苗儿都盖住了。之后,萨拉和杰森站了一小会儿,他们凝视着田野,又仰头望了望苍穹。接着,杰森做了件罕见的怪事。他出去了,抱回来一捆柴,不用说,那大樱桃木本是要留到冬末才用的。屋里浓浓的暖意多少让萨拉心神荡漾,像回忆起德克斯特镇的货运旺季似的。壁炉这边,杰森也同样盯着燃烧的火光,呼吸变得柔和、轻快、宁静,仿佛在这短短的一瞬间他要掩饰自己的疲惫,或者说要捍卫这疲惫。他抬起胳膊,把变形的双手伸向火堆。最后,每一寸木头都燃尽了。如今樱桃木已成灰烬。突然,杰森又站起身来。他什么也没拿,单单挑了把面上断裂的椅子,拿到壁炉前砸烂了。……椅子很好烧,火光明亮。萨拉一言不发、一动不动……之后轮到了饭桌。想想吧,像那样坚固、平稳的四腿桌子,居然瞬间就被火舌吞噬了!萨拉几乎贪婪地望着跳动的火苗。然后,那也烧完了,杰森和萨拉坐在黑暗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寒冷。冬天回来了,夜晚的寒冷回来了,一些奇怪的东西,像惊恐,像依赖,像手足无措的感受,攫住了她的内心。突然,她头也不回地说:“杰森……”“听。”她丈夫迟疑着说。一如从前,他们低垂着头,保持着非常安静的样子。这时,屋外的哨声又呜呜响起。(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对夜幕和农舍环境的描写,用词简洁却极具画面感,“天似亮非亮”“犹如水中的一颗白石”,不仅烘托出寒冷的氛围,更点出了莫顿夫妇生活的黯淡无光。B.文章先称莫顿夫妇为“两位老人”,之后又说“他们并不是真的老了”,这种看似矛盾的叙述表明“老”并不是一种生理特点,更多的是二人精神状态的外在表现。C.壁炉里的火苗逐渐变小直至熄灭,这一过程不仅反映出温度逐渐降低,预示着即将发生霜冻,也暗示了莫顿夫妇二人的关系在愈发恶化,夫妻感情极其淡薄。D.结尾处杰森砸烂家具生火取暖的情节反映出莫顿夫妇在极端困境中的努力挣扎,将小说中的寒意与紧张氛围都推至最高点,引发读者对他们命运的深深担忧。7.关于“哨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包含“哨声”这一元素,表明“哨声”与主题紧密关联,也是读者阅读小说时需要重点关注的。B.珀金斯先生在霜冻即将来临时吹响警哨,他以此来提醒镇上的农民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家作物。C.小说译者在文中多处将其译为“警哨”,从“警”这个字可以推测出自然灾害对小镇农民的巨大影响。D.“哨声”在文中多次出现并贯穿全文,既是重要物象,也是小说的叙事线索,情节均围绕其展开。8.在萨拉的想象与回忆中,德克斯特镇的货运旺季可能有着怎样的光景?请根据上下文,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最后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不超过90个字。9.文章一直到结尾才出现莫顿夫妇的对话,这种写法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筑长城,延袤万余里。恬任外事而毅①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道病,至沙丘崩。高雅得幸于胡亥,因立胡亥为太子,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系蒙毅于代,遂杀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恬曰:“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②其爪以沈于河,曰:‘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沈书,乃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察于参伍③,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④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疾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材料二:蒙恬绝脉,罪至当死。地养万物,何过于人,而蒙恬绝其脉?知己有绝地脉之罪,不知地脉所以绝之过。太史公非恬之为名将,不能以强谏,故致此祸。如太史公之言,所任非其人,故残身之戮,天命而至也。非蒙恬以不强谏,故致此祸,则己下蚕室⑤,有非者矣。己无非,则其非蒙恬,非也。(节选自王充《论衡·祸虚篇》)【注释】①毅:即蒙毅,蒙恬的哥哥。②揃(jiǎn):剪断。剪掉指甲沉入河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祈福或消灾的行为。③参(sān)伍:错综复杂,以为验证。④堙(yīn):填,堵塞。⑤蚕室:古代执行宫刑及受宫刑者所居之狱室。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行观A蒙恬所为B秦C筑长城亭障D堑山堙谷E通直道F固G轻百姓力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中“使者以蒙恬属吏”与“起临洮属之辽东”中的“属”意思不同。B.信,诚信、守信用,与《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的“信”意思相同。C.适,到……去,与《孔雀东南飞》中“适得府君书”的“适”意思不同。D.非,错误的、不合理的,与“文过饰非”中的“非”意思和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恬、蒙毅都忠诚于秦王朝,蒙毅因依法处置赵高而得罪了他,为兄弟二人的悲剧埋下祸根,司马迁评价蒙恬时并未论及这一点。B.蒙恬援引周公辅政的典故,把自己比作周公旦,既为表明蒙氏宗族世代无二心,忠君守义,又为揭露朝廷奸佞乱政。C.蒙恬起初极力自辩,不甘心无罪而被赐死,然而后来却将修筑长城时断绝了地脉视作自己的罪行,自言罪该当死。D.王充认为,如果按照司马迁评价蒙恬应当被判处死刑的逻辑推断,那么司马迁获罪不应该归咎于他对李陵的担保行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于河,曰:“有罪殃,旦受其不祥。”(2)蒙恬绝脉,罪至当死。地养万物,何过于人,而蒙恬绝其脉?14.关于蒙恬的死因,司马迁、王充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作品,完成小题。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15.下列对这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首句写五谷丰登,次句写六畜兴旺,“半掩扉”赞农家夜间不闭户,乡风淳朴。B.辛词“连云松竹”绘清幽之景,“万事从今足”抒惬意心境,尽显词人闲适满足。C.辛词下片,写词人对偷梨枣的孩童充满了宽容与喜爱,场景充满生活气息。D.两首作品都写到祭祀土地神的社日,从内容看,王诗写的是春社,辛词写的是秋社。16.“家家扶得醉人归”“白酒床头初熟”两句都和“酒”有关,谈一谈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中的名句来说,可谓“ ,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 ”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 ”,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3)下图呈现了一幅大雪纷飞、天地苍茫的景象,与这一画面意境相符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读《红楼梦》常有一种“如闻其声”“尽闻其声”的感觉。什么欢声笑语、闲言碎语、快人快语、酸言酷语、唇枪舌箭、情话痴语以及官方语言、粗村语言……都写了个绘声绘韵、 。读书时耳边一片吱吱喳喳,掩卷后余音在耳,抚之不去。却原来,《红楼梦》不但要用眼睛看、用心想,( A )。为什么有这样的听觉效果呢?第一,《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是绝对生活化的口语,是响叮叮(不说“响当当”,因为“当当”太铿锵了)的活人活语,绝对没有半文半白、半中半西的那种二手三手的“文学语言”。那种作家读书读多了读痴了造做出来的文词儿字话。再看看我们的某些同代同行,或“炼字”炼入魔道,或朦胧 ,或作者拿人物当传声筒,差之多矣!可以说《红楼梦》众人物说的话并不“文学”,有的也不合语法,然而行云流水,全系天成。第二,《红楼梦》人物语言是高度性格化的,各有己腔,各有己调。王熙凤的快人快语( B ),但晴雯的快语只是任性、尖刻、大胆,王熙凤的快语后面则往往另有目的:或逗笑承欢讨好,或显示诀断才干与追求高效率,或充满威胁和要求绝对服从等。特别是 的场面,最见作者功力,硬是写了个“面面俱到”。第三,这些人物语言,不但有外在的生动、幽默、或俏皮或尖刻或憨厚或圆熟的色彩,更常常使人想到它们背后,它们深处的没有说明的东西,可以说是说话人的潜台词,可以说是一种“语势”,即说话人的全部思想感情的趋势,使读者在“如闻其声”的同时“如见其人”“如见其状”。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下列加点词语与文中“三手”造词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阿Q十分得意的笑了。“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B.这天气,不得不令人想起“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C.过去不识字的叫做文盲。现在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D.元帅说:“不是开小差,而是开大差,是执行中央北上的方针。”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合适的成语。2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2.结合下面材料中画横线部分,简析刘姥姥“粗村语言”的特点。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电影《摔跤吧!爸爸》中,马哈维亚将自创的摔跤技法交给女儿吉塔,吉塔在奥运赛场上运用父亲传授的经验击败对手,最终改变了印度女性无缘摔跤冠军的历史。材料二:《哪吒2魔童闹海》中东海龙王敖光对儿子敖丙说:“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自己去闯,忠于你内心的选择!”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两则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参考答案1.C 2.C 3.B 4.①引用“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紧扣“精准思维”,说明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突出了精准思维的重要作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美化了文章的语言。②“最后一公里”比喻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的关键步骤、措施等,用以凸显精准施策和贯彻应用精准思维的关系,体现了精准施策推进工作的重要性,使论述对象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5.①强化精准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在精准把脉问题症结上下功夫,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②注重细节,形成从细节处着手的工作习惯,落细落小,把小事当大事干,不断积小胜为大胜。③各级领导干部精准领会政策精神,吃透政策的精神实质,注重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方案的具体性、措施的可操作性。④严格规范工作标准、完成时限、运行流程,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责任落实机制。6.B 7.D 8.(示例)沿着各条道路,笑眯眯的农夫们运来整车的上好西红柿,孩子们用掉在地上的烂西红柿打仗来庆祝丰收,大人们在收货棚近旁交易货物,看着自家的西红柿被铲走、分类,最后装上货车运向远方。 9.①突出人物处境:莫顿夫妇因贫困、倦怠的生活而极度缺少交流的需求,文章直到结尾处才出现莫顿夫妇的对话,突出了其令人心酸的悲惨处境。②暗示人物心理:结尾处的对话简洁且充满不确定性,暗示他们依然对外部环境保持警觉,充满对未知命运的恐惧。③深化小说主题:文章将主题聚焦于普通民众在物质匮乏和精神压抑下的生存状态。10.DEF 11.B 12.D 13.(1)等到成王生病很危急的时候,周公旦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到黄河里,说:“如果有什么罪过灾祸,就由我来承受不祥。”(2)蒙恬截断地脉,按罪行应当被判处死刑。大地养育万物,对人有什么过错,而蒙恬却截断它的脉络呢? 14.①司马迁:认为蒙恬未强谏皇帝体恤百姓,反而迎合君主大兴工程,导致民力耗损,兄弟被诛是咎由自取。批判其“罪地脉”是借口,实为政治错误。②王充:反驳司马迁,认为蒙恬“绝地脉”确为罪过,地脉无辜却遭破坏。指出司马迁自身因替李陵辩护受宫刑,若按司马迁逻辑,其罪亦应归咎于自己,故其批评蒙恬不公。15.A 16.①“家家扶得醉人归”侧面写春社日村民集体欢庆的热闹,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淳朴民风的赞美、对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的由衷喜悦。②“白酒床头初熟”通过描写自家床头新熟的白酒,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流露出词人对这种宁静、质朴生活的喜爱。17.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18.A.而且要竖起两只耳朵来听 B.和晴雯的很不相同 19.B 20.淋漓尽致 故作玄虚/故弄玄虚 人多嘴杂 21.“箭”改为“剑”,“抚”改成“拂”,“做”改成“作”,“诀”改成“决”。 22.①通俗浅显,明白如话。“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遣词造句极为简单直白,没有任何生僻字词和晦涩的表达。②诙谐有趣,生动形象。刘姥姥将自己的食量夸张到“如牛”一般,充满趣味性。③符合人物身份。刘姥姥本是乡下老妪,生活在农村,这样质朴、直白且略带夸张搞笑的语言风格,与她的身份、生活经历高度契合。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