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授课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授课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破了三百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美国则凭借在战争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爬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它野心勃勃,狂妄地宣布要控制全世界。”
——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苏联是经历了战火的考验而成长起来的另一个大国。在战争中,苏联不仅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而且由于它为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大大地提高了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威信与地位。”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冷战概念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二)冷战背景
④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自主学习一:阅读课本,梳理美苏冷战的背景。
①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②美苏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存在严重冲突与对立
③战后美国称霸世界野心急剧膨胀,全球扩张,将苏联视为称霸世界障碍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战时同盟关系失去存在的基础。
(2)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冲突是美苏变为战后对手的重要原因。
(3)美苏争霸世界的国家利益严重冲突是主要原因。
思考点:美苏为何从战时的盟友变为敌后对手?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史料实证
——冷战的发生
史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后冷战便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 危机不幸地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对抗性的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欧洲也就与德国——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权力关系再调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美苏“行动和反行动”的主要特点。
(1)主要原因: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2)主要特点:军事对峙但不付诸战争;政治对抗但保持相对和平;经济割据并形成两大对抗市场。
(三)冷战表现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自主学习二:阅读课本P112,梳理冷战的表现。
美国 苏联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1947.3“杜鲁门主义”
1947.9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1947.6“马歇尔计划”
1949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 北约
1955 华约
标志冷战的开始
标志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分裂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
(三)冷战表现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自主学习三:根据材料,概括“杜鲁门主义”的目的。
目的:遏制苏联与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材料二 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 “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三)冷战表现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自主学习四:根据材料,概括“马歇尔计划”的目的。
目的:①复兴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②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达到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张,
实现称霸世界战略。
(四)两极格局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正式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特点:不对称和不完全的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实力,美国及其盟国的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盟国
国家,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尼等,
史料阅读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
(1944年10月21日),法学教材编辑部《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
解读:(1)该史料表明美国在二战中后期,已经意识到战后美国具有各方面的优
势力量,有条件、有机会领导世界。
(2)说明了美国要领导世界的理由是为国家利益,为“和平与人道”。
(3)表明美国要领导世界的决心和正在采取的行动。
学思之窗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苏]萨纳柯耶夫等编,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德语专业1971届工农兵学员译《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
提示:(1)历史上苏联受到外敌入侵多来自西部,多经由汲地区。
(2)雅尔塔会议召开时,苏军已经占领了波兰,所以在波兰问题上,斯大林
毫不妥协。
(3)苏联试图扩大在以波兰为主的东欧地区的影响力,将其作为苏联的屏障。
思考:斯大林为什么这样说
深化理解
(1)政治上:欧洲是美苏最大的利益所在,西欧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东欧实行社会
主义制度,谁控制了欧洲,谁就控制了众多盟国,具备了抗衡对方的实力。
(2)经济上:欧洲经济相对发达,控制了欧洲,就有了称霸的经济基础。
(3)地缘上:欧洲是两种意识形态对抗的交会点,必然成为美苏争霸的前沿和重要阵地。
美苏将战略重点放在欧洲的原因
二、冷战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一)一触即发的危机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61年修建柏林墙
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年10月-1961年10月)
1958年11月,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在6个月期限内撤出西柏林驻军,三国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
1961年8月12日夜至13日凌晨,民主德国在苏联授意下围绕西柏林边界筑起“柏林墙”,后又加高、加固,并延伸于东西德边界
1961年10月,赫鲁晓夫放弃对德和约签订的最后期限,第二次柏林危机基本结束
1989年11月9日,东德政府决定开放柏林墙关卡,数万市民将部分柏林墙推倒;1990年6月13日,东德政府开始全部拆除柏林墙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德国再次统一
柏林墙的建立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柏林墙是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第二次柏林危机确立了德国的分裂局面。也反映出对抗过程中,美苏双方一定的自我克制。
(一)一触即发的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从表面上来看,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态度都很强硬,剑拔弩张,然而在行动上却表现出相当的克制和谨慎。他下令海军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不得拦截任何苏联船只……以避免节外生枝,使一触即发的形势上升到难以控制的地步。赫鲁晓夫也极力避免同美国正面相撞,命令苏联船只暂时避开美国海军的拦截区,并打电话给肯尼迪,建议举行一次最高级会谈。……期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共通了25封信,就危机的解决进行谈判,讨价还价。”
——《古巴导弹危机的启示:危机需要理智管控》
结合材料,概括冷战的特点
①处理国家问题及危机的手段: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争端
②自我控制机制:双方都给对方留有余地,自我克制,相互妥协,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格局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新力量的萌动”指的是?它们如何促使两极格局开始消失?
欧共体
日本
中国
第三世界国家
二、冷战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4月《巴黎条约》
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57年3月《罗马条约》
欧共体(三合一)
1965年4月《布鲁塞尔条约》
政治一体化-“欧洲议会”(1975年)
欧盟诞生
(1993年11月,条约生效)
欧洲为何能走向联合?
①根本原因: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现实原因:二战使欧洲国家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③外部原因:美苏两极格局之下,要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
④历史原因:欧洲统一思想源远流长,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合作领域不断深入,参与国家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促进了成员国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促进了世界的多极化,增强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日本新干线
日本经济起飞
①1955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超过战前水平,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
②1956-1973年经济实现高速发展;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③ 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鉴览会上的太阳神塔,象征日本经济重新崛起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①开展联合国外交,要求成为新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②注重日美关系。
③要求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要求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斯大林逝世以后,党中央委员会开始执行如下方针:坚定而不懈地指明夸大某个人的作用,把他变成具有神仙般非凡品质的超人,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相违背的,是不能容许的。这个人似乎无所不知,洞察一切,能代替所有人的思考,能做一切事情,他的行为没有半点错误。多年来,我们养成了用这样的观点去看待人,具体地说就是这样看待斯大林的。……”
——1956年2月24日 赫鲁晓夫 《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
1956年2月14日,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总结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了“三和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这无疑在向西方释放一个信号——苏联将与西方媾和。
揭露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并在苏联国内开展恐怖大清洗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东方巨龙的腾飞
两弹一星是指导弹(中远程导弹)、核弹(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1978年12月16日,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1971年4月,兵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
1971年7月,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2月,
尼克松访华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
万隆精神
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的崛起)
①提出: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
②形成: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
③宗旨和原则: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
④行动纲领: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三)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具体表现为:
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③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已经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
④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尤其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时期 特征 苏联 美国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 缓和与紧张并存 (美占优势) ①缓和: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与戴维营精神;1955年5月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结束了苏、美、英、法四国对奥地利的占领;1955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 ②紧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末 日趋紧张 (苏攻美守) 入侵阿富汗 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80年代-苏联解体 走向缓和 (美攻苏守) ①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裁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战略收缩: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苏联与中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1990年两德实现统一 多层次对话机制
1961年修筑“柏林墙”;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苏联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
1979年
苏联入侵阿富汗
1983年
“战略防御计划”
1987年
《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91年
戈尔巴乔夫访华
中苏关系正常化
1989年
《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
冷战结束;
多极化趋势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探究冷战的启示
一战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战
经济大危机下,民族复仇主义被煽动
冷战
美苏国家利益、战略、意识形态的对立等
没有逃脱“修昔底德陷阱” (守成霸权国与崛起国家不可避免地发生战争)
材料一:俄乌冲突后,“新冷战”说已充斥西方舆论场。美国和西方国家主张放任国际社会裂变为西方和非西方这两个“平行世界”,重新制造阵营对立。
——关国平:《俄乌冲突的历史经纬与时代警示》
材料二:美方反复强调“不要赌美国输”。这其实反映了一种零和心态···最近有种论调,将中美之争渲染为“民主和威权”之争,试图以意识形态划线,将世界各国标签化。“但民主不是可口可乐,美国生产原浆,全世界一个味道。如果地球上只有一种模式、一种文明,这个世界就失去了生机,没有了活力。”
——王毅《王毅国务委员同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视频交流致辞全文》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启示?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修昔底德陷阱”论是后人的引申,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
“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国家之间要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只要坚持沟通、真诚相处,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启示?
①自我控制机制应该成为人类处理危机的重要选择;
③克服只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零和思维与冷战思维;
②谈判应成为解决危机的手段;
④坚持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争与合作共赢,应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课堂小结
雅尔塔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维也纳体系
多极化趋势
以欧洲为中心
开始动摇欧洲中心地位
两极格局
一超多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