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调节问题探讨经过了耳(感受器)、传入神经(听觉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等结构。讨论短跑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现在世界短跑比赛规则规定,在枪响后0.1s内起跑被视为抢跑。从运动员听到枪响到做出起跑的反应,信号的传导经过了哪些结构?短跑比赛规则中关于“抢跑”规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人类从听到声音到作出反应起跑需要经过反射弧的各个结构,完成这一反射活动所需的时间至少需要0.1 s短跑赛场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运动员从听到枪响到做出起跑的反应,完成了一系列反射活动,运动员听到信号后神经产生兴奋,兴奋的传导经过了一系列结构。兴奋在反射弧中如何传导的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思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人做过如下实验:在蛙的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微电极,并将它们连接到一个电表上。+-+++ab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变化说明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靠近刺激端的电极处(a处)先变为负电位,接着恢复正电位。另一电极处(b处)变为负电位,接着又恢复为正电位。-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静息时在神经的左侧一端给予刺激+abba+a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呢?思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细胞类型 细胞内浓度(mmol/L) 细胞外浓度(mmol/L) Na+ K+ Na+ K+枪乌贼神经元轴突 50 400 460 10蛙神经元 15 120 120 1.5哺乳动物肌肉细胞 10 140 150 4静息时神经元和肌肉细胞膜内、外某些离子的浓度细胞外>细胞内Na+细胞内>细胞外比较:细胞内、外的Na+和K+的浓度,它们的分布什么特点?K+细胞内细胞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条件:静息状态(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原因: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电荷分布: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静息电位细胞内细胞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条件:兴奋部位(神经纤维受刺激的部位)原因: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电荷分布: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动作电位--++++++++++++------------++++++++++++----------细胞内细胞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局部电流传导--++++++++++++------------++++++++++++----------++--++++++++--++--------++--++++++++--++--------1. 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的传导方向和神经元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B.在反射弧中,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兴奋双向传导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D.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B课堂检测2. 如图为某一离体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后发生的电位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a→c→bB.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的C.a和b处电位的维持主要与膜对K+通透性大有关D.c处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A课堂检测3.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B.乙区发生了Na+内流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D.据图可判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D课堂检测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在完成一个反射的过程中,兴奋要经过多个神经元。一般情况下,相邻的两个神经元并不是直接接触的。当兴奋传导到一个神经元的末端时,它又是如何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思考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轴突线粒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递质释放兴奋传导方向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传导方向递质扩散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传导方向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与受体结合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传导方向后膜电位变化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递质分解兴奋传导方向神经递质与受体分开,迅速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生作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单方向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方向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由于是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化学信号的转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兴奋传递速度比神经纤维上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元与效应器(如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引起肌肉的收缩或腺体的分泌说明某些化学物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速率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作用方式说明:兴奋剂和毒品也大多是通过突触起作用的作用位点:突触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含义: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作用:具有增强人的兴奋程度、提高运动速度等作用。法规:为了保证公平、公正,运动比赛禁止使用兴奋剂。兴奋剂反兴奋剂宣传画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毒品的含义有些兴奋剂就是毒品,它们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思考·讨论】分析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讨论阅读教材P30页“【思考·讨论】分析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相关内容,完成以下讨论:服用可卡因为什么会使人上瘾?可卡因会与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使多巴胺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多巴胺是一种会使大脑产生愉悦感的神经递质,正常情况下发挥作用后会被多巴胺转运蛋白回收。多巴胺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会导致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可卡因失效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通过服用可卡因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你还知道哪些毒品?如果有人劝你吸食毒品,你会以怎样的方式拒绝?提示:主要的毒品还有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等。如果有人劝吸食毒品,拒绝的方式可以是说明毒品对身心健康以及社会的危害,并指出吸食毒品是违法行为。【思考·讨论】分析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讨论阅读教材P30页“【思考·讨论】分析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相关内容,完成以下讨论:你听说过吸毒导致家破人亡的事例吗?你认为吸毒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哪些危害?提示:(1)毒品对个人身心的毒害:成瘾者身体因慢性中毒,会产生各种不适感,免疫力下降,诱发各类疾病,甚至精神错乱,中毒死亡。(2)对家庭的危害:成瘾性使吸毒人员戒毒困难,长期吸毒极大增大家庭开支;同时吸毒人员由于长期吸毒造成体内慢性中毒,体力衰弱,劳动力下降,甚至劳动力完全丧失,影响家庭收入,也影响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3)对社会的影响:吸毒人员的自我评价下降,在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角色功能降低,从而影响社会财富的创造,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吸毒者对毒品的依赖性,为了寻找毒品,吸毒人员常会丧失理智和思维能力,可能因此导致各种异常行为尤其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名称: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正式施行。核心内容:该法明确指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相关法律禁毒措施禁毒工作实行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参与制毒、贩毒或引诱他人吸毒,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倡 议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思维训练】区别假说与预期当神经系统控制心脏活动时,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还是电信号呢?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取两个蛙的心脏(A和B,保持活性)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A有某副交感神经支配,B没有该神经支配;刺激该神经,A心脏的跳动减慢;从A心脏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心脏的营养液中,B心脏跳动也减慢。得出结论该神经释放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以使心跳变慢。【思维训练】区别假说与预期讨论在进行这个实验时,科学家基于的假说是什么?实验预期是什么?假说: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可能是释放了某种化学某种,该物质可以使心跳减慢。实验预期:从A心脏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心脏的营养液中,B心脏的跳动也会减慢。4.可卡因能通过延长神经递质在突触中的停留时间等增加愉悦感,但长期使用可卡因会引起神经系统发生变化,最终使人上瘾。毒品上瘾的机制如图“甲→丁”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初吸食毒品者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易与神经递质结合B.正常人体内,有的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常被突触前膜重新回收C.长期吸食毒品者萎靡的原因可能是突触后膜受体数量减少而不易与神经递质结合D.吸毒后易兴奋的原因可能是毒品增加了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重新回收D课堂检测5.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B.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D.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B课堂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