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往事依依 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往事依依 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10 往事依依
学习目标
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于漪,192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的国家荣誉称号。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应《中学生阅读》编辑部的邀请撰写的一篇回忆自己童年学习生活往事的散文,发表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知人论世
1.重难字词。
徜徉(yáng)  雕镂(lòu)   镌刻(juān)
铭刻(míng) 谆谆教导(zhūn)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浩miǎo(渺) 险jùn(峻) chán(婵)娟
xuàn(绚)丽 眼花liáo(缭)乱 搜索kū(枯)肠
字词梳理
①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②雕镂:雕刻。
③浩渺:水面辽阔无边。
④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⑤历历在目:这里指过去的情景很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⑥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⑦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⑧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字词梳理
词语解释
默读课文,概括“往事”。
作者依次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文章共写了六件事:
①小时我看山水画
②小时我看《评注图像水浒传》
③童年我读《千家诗》
④初中听国文老师朗诵《南乡子》
⑤初中听代课老师朗诵《南归》中的诗
⑥聆听老师的教诲
概括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看图
读诗
听课
与读书有关
归纳为
B
D
A
C
浏览全文,划分文章层次。
第二部分(2—7):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第一部分(1):点题,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下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三部分(8):结尾由事入理,回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并呼应开头,再次点题。
第4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么多《千家诗》中的诗句?表达了她怎样的感情?
  作者引用的诗句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的,这些诗句描绘了五彩纷呈的精彩世界,给生活带来绚丽的色彩,也让作者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这些诗句与生活融为一体,是作者自身修养的重要部分,表明读诗对于作者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第5段写了两位国文老师入情入理讲课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运用动作描写,写老师朗诵时摇晃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老师朗诵时的沉浸、陶醉及对学生的影响。
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第5段写了两位国文老师入情入理讲课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运用神态描写和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凝注”从正面写出了老师教学时的专注神态,富有深情;学生的“鸦雀无声”“被深深感动了”从侧面表现出了国文老师的朗诵使学生身临其境。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童年生活可以写的往事很多,为什么作者选择这几件事情来回忆呢?
作者回忆的几件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作为语文教育专家,正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于漪老师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给了她广阔的天地,给了作者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才使得于老师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情感,让作者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看山水画、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课,删去一部分行不行?颠倒次序可以吗?
不能删去。这三件事分别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角度来写,各有侧重。
这三件事之所以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说明它们在作者成长的道路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去掉,文章就显得单薄了。
这三件事的内涵是逐步丰富的。
思考: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想通过回忆往事给青少年什么建议?你对自己的读书有何改进?
南宋刘克庄
一方面,启发青少年要爱生活,爱自然,爱祖国,做一名懂得生活的人;
另一方面,勉励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第8段“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深深的留恋之情;
01
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将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因此,“金色的回忆”一语也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的珍视之情。
02
总结:为什么这几件事“仍历历在目”?
启发“我”的形象思维
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
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影响
作者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对文学产生
了兴趣,一步一步接受文学的熏陶,
一步一步积累了丰厚的文学积淀。
往事就这样为作者后来成为一代名
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品味语言
好的文章往往通过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情感,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用的准确,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
反复吟读,说说你的理由。
品味语言
1.用词:
例1: 第1自然段的“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一句中“搜索枯肠”一词用得好,形象地表现了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也衬托出文中所写的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之深刻。
例2:第2自然段的“雄伟险峻”和“烟波浩淼”用得好,分别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
品味语言
1.用词:
例3:第4自然段的“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地描写出来了。
例4:第5自然段的“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一句中“凝注”一词用得好,形象准确地描绘出老师在朗诵时那激动的心情、专注的神态。
品味语言
2.修辞举例:
⑴比喻修辞
例: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比作“编织我童年美丽生活花环”;把读书的益智作用,形象地描绘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表达了作者对书的喜爱之情。
品味语言
2.修辞举例:
对比修辞: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有对比修辞的成语: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 挂羊头卖狗肉
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在作者看来当时老师并没说什么大道理,但教“我们”读书明理做人的道理,作者正是按老师的谆谆教导去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从中受益匪浅,所以“我”永远将老师的话铭刻在心且一生受用不尽。
结合课文所选的几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影响。其次,从第5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课堂小结
于漪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抒写了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同学们能向于老师学习,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多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热爱语文。
1.从下列句子中找出错别字,在其下面画杠,在括号中订正。
(1)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辐辐插图吸引住了。( )
(2)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头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 )
(3)脑海里常常浮现五采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 )
2.在横线上填写有关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________,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________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3)这种感情________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A.糊涂 编织 传染 B.模糊 编织 传染
C.模糊 编织 感染 D.模糊 编写 传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