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短歌行》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短歌行》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导入课堂
毛诗 大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诗歌是人们驰骋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怀抱在心即为“志”,语言表达便为“诗”。情感在心中激荡,会先用言语表达,若言语不足以表达时,便会嗟叹,嗟叹仍不足,就要咏歌了……
学习目标

流畅、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鉴赏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情感的技巧。


体会曹操婉曲表达情感和志向追求的心理。

文题解读
《乐府题解 古诗》:长歌已激烈。
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
——“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长歌热烈奔放,高亢激越;
  短歌节奏短促,慷慨低吟,庄重深厚,多抒发内心忧闷愤郁。
①非一韵到底,而以四句为一组,每四句一换韵;
②每一组基本上第一、二、四句押相同或相似的韵,第三句不押。
诵读入情
品读悟情
再读诗歌,思考整首诗是围绕着什么来写的?(“诗眼”)
  诗眼:指诗歌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或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的最精彩和关键性字词或句子。能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
“忧”多是一种负面情绪,梳理全诗,找出:曹操“忧”在什么?他是怎样应对的?
诗言志,曹操这种种“忧”的核心是什么呢?其“志”在何?
春秋·鲁·孔丘《论语·尧曰》: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复兴灭亡了的国家,接续断绝了的世族,推举起用前代被遗落的德才之士,天下民心就归服了。
招贤纳才,文治武功,开天下太平,成万世功名!——“英雄造时势!”
雄主威武!
(魏武曹操)
结合梳理内容,给诗歌划分层次,用简洁语言概括层意。
拓展延伸
  讨论交流:东汉末许劭,长于评论人物,每月即品评当年才俊名士,广称之“月旦评”。
  曹操未显名时,曾携厚礼谦逊请其点评。初不愿意评,再三请求以至威胁,终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闻之欣喜而去。
  对这一点评,你怎样看待?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 阿鲁威《蟾宫曲》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毛泽东《浪淘沙 北戴河》
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
——易中天
知人论世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沛国谯郡(安徽亳州)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政治家:唯才是举,尚礼重法。惩办豪强,安定秩序,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
  军事家:爱惜将才,治军严整,统一北方,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要接》。
  文学家:精通音律,擅长诗歌,“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风格苍劲悲凉。
知人论世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祸连年,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建安13年,曹操平定北方,控制朝政。又亲率83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
  时曹操54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事业未竟,忧愁幽思仍惕厉奋发,决心广纳贤士以建功立业。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此《短歌行》。
本诗导图
全诗立足点
全诗开阔带
涵泳会情
技巧升情
  用典,即“用事”,是一种写作技法,多见于诗歌创作中。或引用古籍中的人物故事,或化用前人的诗句,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刘勰《文心雕龙 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作用:
  ①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②抒情言志,委婉表意;
  ③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④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分 组 讨 论

典故出于何处?

用典有何作用?

何处运用典故?

使用其他手法?
巧用典故
1.《诗经 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地萦回在我的心里。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回音?
  ——诗人化用姑娘思念爱人诗意,比喻自己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2.《诗经 小雅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表现天子宴请群臣佳宾的盛况,后来也用于贵族宴请宾客。
  ——化用诗意喻贤才若来投奔于己,自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3.《管子 形势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4.《史记 鲁周公世家》: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厌,满足。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才,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有比较权威的解释:“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后来“比兴”常连用,用来指诗有寄托之意。
  “比”、“兴”既是创作修辞方法,也是思维形式。“比”具有更多的文学因素,是借外物以明人事,具有更多的伦理功能。“兴”具有更多的艺术因素而超越了出伦理的范畴,它直接连接了万物与人类自我,而在自我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观照。
  本诗气格高远,感情丰沛,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歌中,曹操以动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壮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功名的沉痛,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惜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的欢景来抒发心忧天下、渴慕人才的急切之情。
  全诗以忧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愤郁、开朗明快。一忧一喜,徐急有度,似如歌行板倾诉慷慨激昂的思慕贤才建功立业的情怀。
课堂小结
比较阅读
课外延伸:对比阅读《短歌行》与《龟虽寿》,思考后面的问题。
龟虽寿
曹 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短歌行》与《龟虽寿》这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异同?
(2)《短歌行》与《龟虽寿》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①这两首诗均表达了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要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之意。
  ②《短歌行》表达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任用人才、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
《龟虽寿》则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而弥坚的豪迈气魄和积极进取精神。
  ①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手法,《短歌行》以“明月”“乌鹊”“山”“海”等作比;《龟虽寿》则以“神龟”“螣蛇”“老骥”等作比。
  ②除比兴手法外,《短歌行》大量用典;《龟虽寿》则托物言志,诗人以老骥自比,表达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点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