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精品课件(共25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精品课件(共25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时间坐标
二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确立
1945
苏联解体
1991
华约组织建立
1955
杜鲁门主义
1947
北约组织的建立
1949
不结盟运动
1961
日本、欧共体崛起
1970
苏联入侵阿富汗
1979
美、苏签署中导条约
1987
冷战开始
两极格局形成
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多极力量的成长)
冷战(1947—1991):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集团之间逐渐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两极格局(1955—1991):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对抗)。
美苏为何由热到冷?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
谁占领了地盘,谁就能把他的那套社会制度推行到他的军队所能到达的地方去。不可能有别的情况。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
—— 斯大林与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
二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学者斯皮克曼提出的“边缘地带”学说: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失去战时同盟基础;国家利益冲突;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立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至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
80年代末90年代初
美苏
◎【思考点】美苏为什么从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
VS
“反对共产主义扩张”
予以反击
*资本主义制度VS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2、“冷战”的背景
国家利益决定对外关系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2、“冷战”的背景
§【史料阅读】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10月21日),法学教材编辑部《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
美国具备综合国力的优势
VS
·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反对共产主义,进行全球扩张,仇视苏联。
VS
·苏联希望有和平的环境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关心西部安全,发展与东欧关系。
▲二战后波兰领土变迁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3、“冷战”的表现
20C40S—20C50S全面对峙
领域 美国 苏联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1947.03发表“杜鲁门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冷战标志
1947.09,苏联+波兰+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实施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巩固资本主义阵营
经济互助委员会,东欧实施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1949.04,美+英法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即“北约”。1955+联邦德国
1955.05,苏+东欧+民主德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即“华约”
1948.06-1949.05,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不对称、不完全
美国及其盟国实力>苏联及其盟国
▲北约与华约对峙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误区警示
冷战并不等于没有战争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下也出现了局部热战,最著名的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热战虽不能改变当时冷战的整体国际关系格局,但产生了历史影响。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01
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表现:在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影响: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02
03
(一)冷战的发展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第一位......,在经济上也远远处于第一位。......现在,世界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日本”。
——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1年讲话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根据上述材料,请同学们在左图把相应的国家标出来。
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追求成为“政治大国”,表明西方阵营分化。西欧和日本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1、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已主义,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中苏关系的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2、社会主义阵营分化
大国主义即大国沙文主义,是国际关系中实力较强的国家对待较弱小的国家所表现出来的沙文主义倾向。主要特征为:不尊重对方的独立平等地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国,甚至粗暴地干涉对方的内政,损害对方的利益,侵犯对方的主权。
概念阐释:大国主义
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尼克松访华(1972)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3、中国崛起
表 现
意 义
万隆会议:1955年,亚非国家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
不结盟运动: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举行。
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舞台,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4、中第三世界兴起
(1)两极格局形成时,一些国家没有处于两大阵营当中,如南斯拉夫、印度等,它们后来发展为不结盟运动,对两极格局形成牵制。
(2)美苏长期争霸削弱了自身实力。
(3)西欧、日本、中国等国际地位的提升,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中心,冲击了两极格局。
思考点: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是如何出现的
第三世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它们自认为属于“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20世纪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的崛起发端于万隆会议,以不结盟运动为里程碑,以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其作用的体现。
概念解读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是一个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松散的国际组织。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概念解读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而是不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不结盟不是消极中立的,而是积极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对峙。
误区警示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1、美苏争霸
20C80S中后—20C90S
美攻苏守
2、美苏缓和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85年后
▲1979苏联入侵阿富汗
▲美国战略防御计划
③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④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学习聚焦】美苏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
◎美苏冷战有何特点?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世界大战?
特点:
缓和和紧张相交替。
原因:
①经济发展;
②美苏力量均势;
③国际多极化新力量遏制了战争。
④吸取二战教训;
⑤核武器威胁。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3、中苏关系正常化
4、两极格局瓦解
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于1989年5月16日举行会晤,宣布中苏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夫妇
◎中苏关系为何又会走向正常化?
①苏联深陷阿富汗战场,无法应对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
②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调整苏联的外交方针。
国家利益决定对外关系
多极化全球化趋势
“大国主义”
“民族利己主义”
东欧剧变
西方“和平演变”
戈尔巴乔夫改革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
×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
×抛弃马克思主义。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瓦解
苏联模式僵化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美苏争霸“冷战”两极格局
争夺目标
冷战特点
欧洲:
争夺重点;美控西欧,苏占东欧。
新兴独立民族国家:
殖民体系崩溃;
美苏积极争夺新兴独立国家控制权。
经济主导权:
美国凭借实力建立排斥苏联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苏联处于劣势。
科技领先地位:
美苏激烈竞争,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
阵线分明
美苏主导
形式多样
矛盾重重
演变趋势
多极化全球化趋势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和平——发展
战争、对抗——灾难
本课小结
1、“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
B.战时同盟解体
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D.国家实力变化
A
本课小结
2、在美国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苏联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古巴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柏林危机 B.越南战争
C.科索沃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D
本课小结
3、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至少有25封信在来往。最终苏联先撤走了导弹,美国解除了海上封锁,持续了13天的导弹危机得以解除。这说明( )
A.美苏在对抗中伴随妥协
B.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C.美苏淡化意识形态冲突
D.多极化冲击美苏争霸格局
A
本课小结
4、在美苏争霸中,欧洲国家被迫与超级大国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为避免成为牺牲品,20世纪60年代的西欧( )
A.成立“北约”
B.加入“华约”
C.组建欧洲共同体
D.成立欧洲联盟
C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