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擅用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被历代文人称为“诗仙”,诗风豪放飘逸。他的诗留传下来的近千首,各体皆备,都有脍炙人口的名篇,以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成就最大。作者介绍701年—762年12月生平简介少年游山——遍览河山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中年游宦——干谒求仕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老年游仙——寻仙求道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62岁 病逝当涂题解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写诗的目的:临行前留下诗与朋友告别。离 别 诗送别诗:诗人在原地送亲友离开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寄别诗:诗人在异地向友人道别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留别诗:将要离开的诗人向留在原地的亲友告别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了解游仙诗:游仙诗是汉诗的一个类型,以遨游仙境为主题的诗歌。游仙诗的主题大致分为:①慕仙:诗人幻想仙境,描写异象,如曹操、李白等;李白〈天台晓望〉,都表达了追求成仙的愿望;②寄托:作者大多身当乱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向往神仙之说抒发不满和忧愁,如屈原、嵇康、阮籍等;③拟古:文人欣赏游仙诗的幽美意境,模仿前人的艺术成就,凭想像加以虚构,如宋玉、傅玄、鲍照、庾信等;研读第一段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①瀛洲:古代传说东海三座仙山之一。②信:确实、实在。③语:谈论④或:有时译文:航海的人们谈起仙山瀛洲,觉得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 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说是云霞忽明忽暗间,(天姥山)有时可以被看到。研读第一段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①横:遮蔽②拔:超出。③倾:倾斜、倒下译文:天姥山仿佛与天相连,遮住天空。(它的)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但对着这天姥山,(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1.入诗的开头为何从“瀛洲”谈起?2.天姥山有何特点?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深入文本——解疑合探(第一段) 第一段疑难探究:(二读——细品诗文缘何梦)(1)入诗的开头为何从“瀛洲”谈起?解析: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虚实结合,以虚衬实,增添了天姥山的神话色彩,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 对比、夸张、衬托突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作者神往之情。为下文的梦游作铺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姥山,属天台山脉分支,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儒岙镇10千米,主峰海拔1098米。天姥山属道教名山,晋朝前人迹罕至,南朝谢灵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2.天姥山有何特点?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诗文解读——第二段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因:依据我想依据越人的话,梦中游览一趟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将送我到剡溪。诗文解读——第二段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渌:清澈著:穿着(于)半壁见海日,(于)空中闻天鸡。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凄清。我脚穿谢公屐,攀登直入云霄的山路。在半山腰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半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思考:诗人为何一再提到“谢公”?谢公,即谢灵运。他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东晋时期,他热衷政治仕途,活跃于政坛,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两人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热衷政治仕途,但却饱受打击,最终放情山水以排解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山路盘旋迂回,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龙在咆哮,熊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乌云黑沉沉,像是要下雨,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殷:震动 暝:昏暗栗:使……战栗。 惊:使……震惊 列缺霹雳:电闪雷鸣青青:黑沉沉的 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扉:门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楼台。以彩虹为衣,以风作马,驾乘云彩的神仙,纷纷飘下。猛虎弹瑟,鸾鸟拉车回转,仙人列队密集如麻。忽然(我)心惊胆颤,猛然醒来,长叹一声,只见醒来时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云之君:驾着云彩的神仙鼓:弹奏;回:回转。悸:因惊惧而心跳。恍:猛然惊醒的样子。觉时:醒时。向来:原来。月夜剡溪图登山奇观图山中夜景图仙人盛会图写作背景:李白一直渴望由布衣而卿相,他周游各地,结交权贵,期望能够实现“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天宝元年,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他高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此时的李白以为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一年他42岁。但入朝后做了翰林供奉,而且玄宗沉溺声色,宦官权臣当道,一身傲骨的李白终被以“赐金放还”的名义排挤出朝廷。在被迫离开长安的第二年,李白准备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作此诗以明心迹。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美梦”说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梦境是美好的,作者醒来才会惋惜失落,李白是多么希望但愿长梦不愿醒啊!从“失”字可见一斑。2、文章第一段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天姥山的超凡脱俗与雄伟高大,让作者心向往之。所以作者的梦里的天姥山也是美好神秘的,结合背景,梦境成为他摆脱现实的避难所,成为他人生追求的理想国。“噩梦”说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魂魄都惊动了,应该是因梦中之境而“惊”醒。可见梦无好梦,梦中可怕。2、结合写作背景,梦境是对现实的隐喻,对仙境的描述正是宫廷生活的映照,从”身登青云梯“到”失向来之烟霞“从奉诏入京到赐金放还,这正是他曲折仕途的写照,与后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发愤之言”相呼应。——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和不满,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性格。—— 梦境是对现实的隐喻。对仙境的描述正是宫廷生活、曲折仕途的映照,从”身登青云梯“到”梦的及时醒来表明与这种生活的彻底决裂。思考1: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无论是超越现实的美梦、还是隐射现实的噩梦,它终不过是一场“梦”。 梦的意义就在于发现,发现自我真正的精神追求。诗文解读——第三段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人世间行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且:暂且。须:等待。访:探访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事:同“侍”,侍奉。1、“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2、“且放”两句,诗人表明了自己什么态度?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强烈的反抗精神。3、“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绝不与恶势力妥协,用远离现实的办法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同时也显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的思想。整体把握,梳理脉络天姥仙境入梦缘由现实梦境现实“诗境虽奇,脉理极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梦中奇景梦醒嗟叹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1、入梦的原因:2、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3、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4、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1.丰富的想象 天鸡、金银台、霓衣、风马、云之君2.大胆的夸张 向天横、拔五岳、掩赤城、倾天台3.瑰丽的色彩 云霞、明月、渌水、海日、青冥4.奇特的构思 全诗运用对比手法,从现实(浑浊、冷酷)到梦境(和谐、自由、欢乐),又回到现实整体把握从本诗看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风格本诗通过梦游仙境,描绘了天姥山的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中心思想诗 仙用浪漫艺术追求理想人生以不屈傲骨维护独立人格李白生活的时代:盛唐气象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朝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已经达到全盛的高峰,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盛唐气象”、“盛唐气质”、“盛唐风骨”更让这个时代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所谓“盛唐气质”,表现在诗歌上,往往体现为自由奔放、刚健浩大的青春活力,而表现在诗人身上,就是自强不息、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高度自信、百折不回的人格魅力。拓展延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