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齐通中学共同体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齐通中学共同体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资源简介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齐通中学共同体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备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共24分)
1.(2024七上·东坡期中)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下图的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
2.(2024七上·东坡期中)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下图文物反映了当时
A.农业初兴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贫富分化
3.(2024七上·东坡期中)下列对夏、商、西周灭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周武王灭商建立东周
B.夏朝最后一个国王纣荒淫暴虐,激化了社会矛盾
C.夏、商、西周后期国王昏庸残暴
D.西周末代统治者周厉王在位时与民争利,阶级矛盾尖锐
4.(2024七上·东坡期中)从简单的刻画符号到发明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5.(2024七上·东坡期中)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6.(2024七上·东坡期中)“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C.兼并战争,社会变革 D.统一中国,中央集权
7.(2024七上·东坡期中)明明同学考试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点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好和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爸爸、爷爷的言论分别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  )
A.兵家、道家 B.法家、墨家 C.法家、道家 D.儒家、道家
8.(2024七上·东坡期中)2018年新设立的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为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打造了一把利剑。秦时,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军机大臣 D.太尉
9.(2024七上·东坡期中)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
A.皇权专制 B.任免官吏 C.思想控制 D.言即法律
10.(2024七上·东坡期中)秦末爆发陈胜吴广起义并得到各地农民的纷纷响应,其原因有(  )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沉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严酷的刑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11.(2024七上·东坡期中)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其客观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重视“以德化民
C.经济困难 D.人心思安
12.(2024七上·东坡期中)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非选择题(26分)
13.(2024七上·东坡期中)根据材料请回答:
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1)材料一反映了汉景帝的什么思想?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汉景帝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种思想?
(3)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之为什么?
(4)当前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突出,请你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一个建议。
14.(2024七上·东坡期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史记商君列传》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时期哪一次变法的内容?这次变法运动代表了哪一新兴阶级的利益?
(2)材料一中的哪项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哪一措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有何影响。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对你有何启发?
15.(2024七上·东坡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引用材料一原文指出当时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秦统一后,嬴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第一位始皇帝》
(2)材料二中的“这种地方行政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请依据材料指出这种制度的作用。
材料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且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定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但明清时期,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3)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请运用上述方法结合材料三,表明态度,从正反两方面评价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其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与题目中“在云南省某县发现”“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等信息相符,A正确;
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山顶洞人的地址位于北京周口店,与题干地址也不符,B错误;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山顶洞人的地址位于北京周口店,与题干地址也不符,C错误;
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六千年,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国早期人类。解题方法:结合中国早期人类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题干中图片是“河姆渡出图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展示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据此分析可知题干文物反映的是农业初兴,A正确;
聚族而居主要体现的是居住形态,图中文物未体现,B错误;
采集狩猎是农业产生之前的生产方式,这些工具是用于农业生产的,C错误;
贫富分化通常与社会阶级、财产分配等相关,图中文物也没有体现这一点,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原始农业。解题方法:结合中国的原始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3.【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夏桀建了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的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暴君商纣修筑豪华宫殿园林,施用炮烙酷刑,镇压人民,周武王灭商纣建立西周;周厉王在位期间适用酷刑,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激起百姓怨愤,最终周幽王在位时致使西周灭亡。故对夏商西周的灭亡叙述正确的是夏、商、西周后期国王昏庸残暴。故C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灭亡,知道统治不得民心是其灭亡的共同原因。
4.【答案】B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 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兵败后降周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西周的分封制主要分封功臣、王室成员、贵族等,平民是没有机会被分封的,符合题意;
C. 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分封制。解答时,要求学生知道分封的对象,这类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才能记得准记得牢。
6.【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由“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结合所学,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与原有的秦、楚、燕、齐,并称战国七雄。战国七雄相互争斗,兼并,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进行社会改革,其中最著名的是商鞅变法。可知,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兼并战争,社会变革,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战国七雄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爸爸“家法伺候”重在“法”,符合法家主张,法家学派的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爷爷“好坏转化”,符合道家主张,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因此,爸爸、爷爷的言论分别与我国古代的法家、道家学派的主张最接近,C正确;
兵家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与题干爸爸“家法伺候”不符,A错误;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助互爱,与题干爷爷“好坏转化”不符,B错误;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仁政治国”,与题干爸爸“家法伺候”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百家争鸣。解题方法:结合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8.【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秦时”“ 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秦朝设立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掌管对百官的监察,可以直接上奏皇帝,丞相和太尉分别掌管行政和军事,军机大臣是清朝设立的,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此题,注意细心读题干材料,读懂材料之后,把它和课本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就可以顺利回答,读不懂材料,就很难回答。
9.【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有关知识。题文材料“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意思是:天下的所有事情,都是皇帝一人做决断,这是秦朝皇帝专权的表现,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皇权专制,所以答案选A。
10.【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秦朝暴政体现在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刑法残酷。 ①②④符合题意;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学生注意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及其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
11.【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为了尽快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对人民采取了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C正确;
吸取秦亡的教训是主观上的认识,A错误;
重视“以德化民”更多是统治策略层面,且不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B错误;
人心思安是社会心理层面,相比之下,经济困难是更为直接、关键的客观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考点是西汉汉初国策。解题方法:结合西汉建立之初的社会现状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2.【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有关知识的认识。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堰建议,领布“推恩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通过这项措施,王国的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故答案是A。
13.【答案】(1)以农为本(重视农业)
(2)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管理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每年春耕,他们亲自下地耕种,给百姓做榜样(任意答到2点即可)
(3)文景之治
(4)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耕地;(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
(1)思想:根据材料一“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可并结合文景之治的治国理念可知,景帝时期重视农业,体现的是是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思想。
(2)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时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管理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每年春耕,他亲自下地耕种,给百姓做榜样,体现了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思想。
(3)称之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人口快速增长,人民生活相对稳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4)建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的人口比例中,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中国自古以来也是农业大国,对于三农建议可从重视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角度作答。如: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侧重于学生对文景之治的措施的运用,要结合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进行总结,考生要不断的加强对文景之治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史料的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1)思想:根据材料一“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可知体现的是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思想。
(2)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时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管理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每年春耕,他亲自下地耕种,给百姓做榜样,体现了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思想。
(3)称之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4)建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从重视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角度作答。如: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4.【答案】(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新兴地主阶级
(2)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耕织);确立县制
(3)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要像商鞅那样勇于改革创新(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
(1)时期、变法:根据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并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可知,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特权等都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阶级:结合所学可知,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措施:依据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可知,奖励耕织,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发展;依据材料一“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可知,推行县制,国君直接派官员直接管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影响:据材料二“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军队战斗力提到了提高,国力大大增强,成为了战国中后期的强国,为秦一统天下奠定了雄厚的根基。
(4)启示:分析上述材料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诸侯国,逐渐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可知改革是强国之路;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取代奴隶制度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所以能够得到广大新兴地主阶级和民众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见改革是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再结合今天的改革,可见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不断与时俱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侧重于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的运用,要结合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的相关知识对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进行总结,考生要不断的加强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等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史料的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核=核心素养等培养。
(1)时期、变法:根据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等都是商鞅变法的内容,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阶级:结合所学可知,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措施:根据所学分析材料一可知,“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经济发展,由此可知,商鞅变法中“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一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可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影响:据材料二“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可见改革是强国之路;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可见改革是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再结合今天的改革,可见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不断与时俱进。
15.【答案】(1) 分封制;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
(2) 郡县制;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3) 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也有弊。(表明态度)
一方面,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定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积极)
另一方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消极)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1)制度:根据材料一“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可知,周天子分封了一批诸侯,该制度是分封制。
原因:根据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可知,西周建立后,疆域辽阔,当时传统的马车传递方式不可能管辖那么庞大的疆域。
(2)制定:根据材料二“嬴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可知,秦朝建立后施行郡县两级制,所以秦朝地方行政制度是
郡县制。
作用:根据材料二“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可知,郡县制的最高长官由中央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3)态度:根据材料三“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且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定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但明清时期,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可知,中央集权虽然巩固了国家统治,但同时由于制度的逐渐僵化也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也有弊。
积极评价:根据材料三“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且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定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可知,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秦朝对全国的统治,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为以后古代大一统王朝奠定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
消极评价:根据材料三“秦明清时期,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可知消极评价为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 / 1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齐通中学共同体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备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共24分)
1.(2024七上·东坡期中)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下图的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其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与题目中“在云南省某县发现”“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等信息相符,A正确;
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山顶洞人的地址位于北京周口店,与题干地址也不符,B错误;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山顶洞人的地址位于北京周口店,与题干地址也不符,C错误;
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六千年,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国早期人类。解题方法:结合中国早期人类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2.(2024七上·东坡期中)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下图文物反映了当时
A.农业初兴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贫富分化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题干中图片是“河姆渡出图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展示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据此分析可知题干文物反映的是农业初兴,A正确;
聚族而居主要体现的是居住形态,图中文物未体现,B错误;
采集狩猎是农业产生之前的生产方式,这些工具是用于农业生产的,C错误;
贫富分化通常与社会阶级、财产分配等相关,图中文物也没有体现这一点,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原始农业。解题方法:结合中国的原始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3.(2024七上·东坡期中)下列对夏、商、西周灭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周武王灭商建立东周
B.夏朝最后一个国王纣荒淫暴虐,激化了社会矛盾
C.夏、商、西周后期国王昏庸残暴
D.西周末代统治者周厉王在位时与民争利,阶级矛盾尖锐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夏桀建了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的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暴君商纣修筑豪华宫殿园林,施用炮烙酷刑,镇压人民,周武王灭商纣建立西周;周厉王在位期间适用酷刑,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激起百姓怨愤,最终周幽王在位时致使西周灭亡。故对夏商西周的灭亡叙述正确的是夏、商、西周后期国王昏庸残暴。故C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灭亡,知道统治不得民心是其灭亡的共同原因。
4.(2024七上·东坡期中)从简单的刻画符号到发明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答案】B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5.(2024七上·东坡期中)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 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兵败后降周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西周的分封制主要分封功臣、王室成员、贵族等,平民是没有机会被分封的,符合题意;
C. 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分封制。解答时,要求学生知道分封的对象,这类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才能记得准记得牢。
6.(2024七上·东坡期中)“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C.兼并战争,社会变革 D.统一中国,中央集权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由“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结合所学,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与原有的秦、楚、燕、齐,并称战国七雄。战国七雄相互争斗,兼并,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进行社会改革,其中最著名的是商鞅变法。可知,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兼并战争,社会变革,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战国七雄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2024七上·东坡期中)明明同学考试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点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好和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爸爸、爷爷的言论分别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  )
A.兵家、道家 B.法家、墨家 C.法家、道家 D.儒家、道家
【答案】C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爸爸“家法伺候”重在“法”,符合法家主张,法家学派的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爷爷“好坏转化”,符合道家主张,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因此,爸爸、爷爷的言论分别与我国古代的法家、道家学派的主张最接近,C正确;
兵家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与题干爸爸“家法伺候”不符,A错误;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助互爱,与题干爷爷“好坏转化”不符,B错误;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仁政治国”,与题干爸爸“家法伺候”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百家争鸣。解题方法:结合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8.(2024七上·东坡期中)2018年新设立的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为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打造了一把利剑。秦时,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军机大臣 D.太尉
【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秦时”“ 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秦朝设立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掌管对百官的监察,可以直接上奏皇帝,丞相和太尉分别掌管行政和军事,军机大臣是清朝设立的,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此题,注意细心读题干材料,读懂材料之后,把它和课本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就可以顺利回答,读不懂材料,就很难回答。
9.(2024七上·东坡期中)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
A.皇权专制 B.任免官吏 C.思想控制 D.言即法律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有关知识。题文材料“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意思是:天下的所有事情,都是皇帝一人做决断,这是秦朝皇帝专权的表现,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皇权专制,所以答案选A。
10.(2024七上·东坡期中)秦末爆发陈胜吴广起义并得到各地农民的纷纷响应,其原因有(  )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沉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严酷的刑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秦朝暴政体现在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刑法残酷。 ①②④符合题意;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学生注意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及其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
11.(2024七上·东坡期中)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其客观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重视“以德化民
C.经济困难 D.人心思安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为了尽快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对人民采取了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C正确;
吸取秦亡的教训是主观上的认识,A错误;
重视“以德化民”更多是统治策略层面,且不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B错误;
人心思安是社会心理层面,相比之下,经济困难是更为直接、关键的客观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考点是西汉汉初国策。解题方法:结合西汉建立之初的社会现状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2.(2024七上·东坡期中)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有关知识的认识。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堰建议,领布“推恩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通过这项措施,王国的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故答案是A。
二、非选择题(26分)
13.(2024七上·东坡期中)根据材料请回答:
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1)材料一反映了汉景帝的什么思想?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汉景帝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种思想?
(3)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之为什么?
(4)当前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突出,请你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一个建议。
【答案】(1)以农为本(重视农业)
(2)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管理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每年春耕,他们亲自下地耕种,给百姓做榜样(任意答到2点即可)
(3)文景之治
(4)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耕地;(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
(1)思想:根据材料一“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可并结合文景之治的治国理念可知,景帝时期重视农业,体现的是是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思想。
(2)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时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管理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每年春耕,他亲自下地耕种,给百姓做榜样,体现了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思想。
(3)称之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人口快速增长,人民生活相对稳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4)建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的人口比例中,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中国自古以来也是农业大国,对于三农建议可从重视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角度作答。如: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侧重于学生对文景之治的措施的运用,要结合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进行总结,考生要不断的加强对文景之治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史料的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1)思想:根据材料一“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可知体现的是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思想。
(2)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时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管理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每年春耕,他亲自下地耕种,给百姓做榜样,体现了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思想。
(3)称之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4)建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从重视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角度作答。如: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4.(2024七上·东坡期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史记商君列传》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时期哪一次变法的内容?这次变法运动代表了哪一新兴阶级的利益?
(2)材料一中的哪项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哪一措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有何影响。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对你有何启发?
【答案】(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新兴地主阶级
(2)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耕织);确立县制
(3)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要像商鞅那样勇于改革创新(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
(1)时期、变法:根据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并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可知,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特权等都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阶级:结合所学可知,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措施:依据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可知,奖励耕织,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发展;依据材料一“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可知,推行县制,国君直接派官员直接管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影响:据材料二“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军队战斗力提到了提高,国力大大增强,成为了战国中后期的强国,为秦一统天下奠定了雄厚的根基。
(4)启示:分析上述材料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诸侯国,逐渐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可知改革是强国之路;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取代奴隶制度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所以能够得到广大新兴地主阶级和民众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见改革是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再结合今天的改革,可见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不断与时俱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侧重于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的运用,要结合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的相关知识对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进行总结,考生要不断的加强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等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史料的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核=核心素养等培养。
(1)时期、变法:根据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等都是商鞅变法的内容,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阶级:结合所学可知,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措施:根据所学分析材料一可知,“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经济发展,由此可知,商鞅变法中“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一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可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影响:据材料二“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可见改革是强国之路;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可见改革是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再结合今天的改革,可见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不断与时俱进。
15.(2024七上·东坡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引用材料一原文指出当时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秦统一后,嬴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第一位始皇帝》
(2)材料二中的“这种地方行政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请依据材料指出这种制度的作用。
材料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且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定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但明清时期,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3)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请运用上述方法结合材料三,表明态度,从正反两方面评价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1) 分封制;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
(2) 郡县制;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3) 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也有弊。(表明态度)
一方面,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定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积极)
另一方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消极)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1)制度:根据材料一“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可知,周天子分封了一批诸侯,该制度是分封制。
原因:根据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可知,西周建立后,疆域辽阔,当时传统的马车传递方式不可能管辖那么庞大的疆域。
(2)制定:根据材料二“嬴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可知,秦朝建立后施行郡县两级制,所以秦朝地方行政制度是
郡县制。
作用:根据材料二“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可知,郡县制的最高长官由中央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3)态度:根据材料三“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且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定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但明清时期,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可知,中央集权虽然巩固了国家统治,但同时由于制度的逐渐僵化也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也有弊。
积极评价:根据材料三“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且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定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可知,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秦朝对全国的统治,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为以后古代大一统王朝奠定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
消极评价:根据材料三“秦明清时期,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可知消极评价为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