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任务式复习课件(共4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2《答司马谏议书》任务式复习课件(共4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理解文章,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学习这篇驳论文章的反驳方法及语言特色。
结合时代背景,学习作者不畏责难、矢志变法的精神。
复习目标
学习任务一 见文识体,知人论世
文体辨析
《答 司马谏议 书》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
“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名词,书信、文件。另一种是动词,书写、记载。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文化常识:谏议大夫
秦代设谏大夫,掌议论,有讽喻规谏之职。东汉改称谏议大夫,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右谏议大夫,各四人,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
魏徵任谏议大夫时,“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切实,恳切;切中事理)”。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宋初沿其制,后置谏院,谏院下设鼓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之长。
【唐代著名谏官甚多,例如魏征、褚遂良、孙伏伽、萧钧等。著名诗人杜甫、陈子昂、元稹等都任过谏官之职。因唐太宗开纳谏之风,唐代皇帝都比较重视谏官。】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著作《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 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人(江西省),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唐宋八大家
君子和而不同
王安石
V S
司马光
“政敌”与“诤友”(能够直言规劝的朋友)
司马光
王安石和司马光,既是朋友又是政敌,两人的政治主张针锋相对,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总而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政敌”与“诤友”
神宗死后,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时,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皇帝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预感到王安石身后,可能会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辱。他立即抱病作书,告诉右相吕公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之处甚多......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甚为怡当、王安石的文章在气势上常人所不能及,所发议论多带锋芒、无平庸之气。朝廷根据司马光的建议,追赠王安石为太傅,赠谥号为“文”。
学习任务二 缘事依理,追本溯源
北宋愁眉不展的君主---宋神宗
北宋皇帝愁什么?
(1)积贫积弱
(2)阶级矛盾尖锐
(3)辽和西夏的威胁
结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宋神宗时期,由王安石发起的一场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
措施 具体措施 作用
富国之法 青苗法 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强兵之法 保甲法 节省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提高武器质量。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 培养人才,发挥其才干,为变法起了舆论作用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保守派:司马光……
变法派:王安石……
宋神宗 赵顼xū

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
扣老百姓的钱呀!我不同意。
司马光
王安石
必须变法,理财,
整军,是时候正一正风气啦!
宋神宗
支持你,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坚决反对
赶上连年大旱,反对派大做文章
太后也来起哄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第一次王安石简短回之,本文是王安石第二封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后来两人完全绝裂,司马光跟皇帝辞职,隐居洛阳专心撰写《资治通鉴》。
此文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王安石写作本文的背后...
学习任务三 书声琅琅,疏通文意
课文研读第1段: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窃:私下,谦词。
游处:交往,同游共处。
每:往往,常常。
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虽欲强聒guō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课文研读第1段:
译文:虽然想要勉强唠叨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强聒:唠叨不休。聒,喧扰;嘈杂
视遇:看待,对待。
卤莽:粗野,莽撞。卤,“鲁”。
具道所以:详细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见恕:见,用在动词前,表对自己怎么样。原谅我,宽恕我。如“慈父见背”“见谅”。
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
第一段 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
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政见不合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矛盾不可调和
③“具道所以”
写信目的: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
2.第一段措辞特点——
①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
王安石形象——
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
②语调含蓄委婉
(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
③言辞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不复)
即学即测
A.第1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B.“昨日蒙教”是说以前曾经得到司马光的指导帮助;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彩很浓;“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C.司马光见解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王安石“虽欲强聒”,一定不被理解;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辩白。
D.书信往来,不宜鲁莽,所以要做详细解释,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这里说明了作者的态度和方法,又显示出冷静沉着。
下列对第1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解析: “‘昨日蒙教’是说以前曾经得到司马光的指导帮助”理解错误,“昨日蒙教”是古代书信中的礼貌性套语。
B 
王安石回信中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第2段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盖:句首发语词,不译 。
所以:用来……的。
侵官:侵夺官员的职权。
生事:制造事端,生事扰民。
课文研读第2段:
译文: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
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征,求
拒谏:拒不接受劝谏。
以致:因而招致。
怨谤:怨愤非议。
司马光《与王介甫三书》中与文本相关内容的摘抄
侵官: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生事: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
征利: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拒谏: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fú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致怨: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
文言常识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pì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课文研读第2段:
译文: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有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以此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生事扰民;替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荒谬有害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天下对我怨恨非议这么多,那本来预先料到它会这样的。
兴利除弊: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为:介,替,给。
辟pì邪说:批驳不正确的言论。 辟:批驳。难壬人:排斥巧辩的佞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修正,状后。
有司:负有专职的官吏。
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
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
不为:不是,不算。
为:是(判断句)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侵官
授之于有司
修之于朝廷
受命于人主
生事
以兴利除弊
举先王之政
征利
为天下理财
拒谏
难壬人
辟邪说
司马光
王安石
天下怨谤
前知其如此
怨诽之多,
第2段
(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
变法名正言顺,非一人独断,
非一意孤行
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
为天下办实事
拒绝的是不当的建议
早有意料,不值一驳。
名实之辩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名:司马光给新法加上的罪名 ;
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王安石答书逐条反驳司马光的五点责难,论证改革派变法的正确性,揭示司马光责难的名实不副。
文言常识
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
②一击即中,命中要害。
(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
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
③语言简洁明快,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
即学即测
A.关于“征利”,作者只用“为天下理财”概括,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B.关于“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C.关于“怨诽之多”,作者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并由此引出下面一段议论。
D.这一段,从回答对方的责难这个角度说,是辩解,是“攻”;但由于作者抓住问题的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这种辩解就绝非单纯的进攻,而是攻中有守。
下列对第2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解析:本段从回答对方的责难这个角度说,是“守”;但由于作者抓住问题的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这种辩解就绝非单纯的招架防守,而是守中有攻。
D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课文研读第3段:
量:考虑。
抗:对抗。
何为:宾语前置,“为何”,为什么。
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译文: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美德,(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那么这些人又为什么(怎么)不声势盛大的地吵闹呢?
以…为:把……当作。
恤:顾念,忧虑。
同:动词,附和。
善:形作名,美德。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dù ),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课文研读第3段:
度(duó):估计,考虑。
义:适宜。
是:认为正确。
译文:盘庚迁都(的时候),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这是认为正确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非特:不仅。特:仅仅。
为…故:因为…的缘故。
度( dù ):计划。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课文研读第3、4段:
知:领教。
无由:没有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小,谦辞,用于自称。
译文: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来施加恩惠给人民,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成法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缘由(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到极点。
以:因为/ 来
为:名词,作为。
膏泽:名作动,施恩泽。
不事事:不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第三段 主要内容
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习于苟且”
【提示】

士大夫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欲变此”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第3段
实施变法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怨谤”
【提示】
天下

“汹汹然”
第3段
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三、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提示】
第3段
四、文章第三段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
思考
①举盘庚不因百姓怨恨而坚决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为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推行新法;②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即学即测
A.本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B.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主要为了说明变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阻力之大,就像当年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一样。
C.“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对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D.这封回信表现了王安石的果敢与担当的品格,这也正是儒家士大夫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下列对第3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解析:“主要为了说明变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阻力之大,就像当年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一样”不正确,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性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变法决心的坚定态度。
B 
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王安石的说理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文章主题
  写作特点
第一,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
第二,论证方法多样。
(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2)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
第三,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1)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
(2)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3)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思考:结合历史背景,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哪些人格精神?
(1)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权贵们“汹汹然”又如何?为了天下黎民,他毅然站在了大地主大富豪以及权贵的对立面,哪怕落得群情愤激,骂名无数也毫不在乎,这正体现了他的担当精神。
(2)革故鼎新的革新精神。“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文章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敢于冲破儒家“天不变,道亦不变”等传统观念的革新精神。
(3)务实有为的实干精神。“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对于尸位素餐这种现象的反对态度正体现了王安石的实干精神。王安石关于为官必须“大有为”,必须“膏泽斯民”的观点也反映了为官从政的一种实干精神。
(4)追求真理的无畏战斗精神。“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自己认为对的,就勇敢去做,绝不后悔,这体现了王安石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
[法]巴尔扎克:“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
[德]歌 德:“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 ”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今天更需要王安石那样的改革家,以天下为己任,革故鼎新,大胆试验、大胆突破,无畏向前……
并非结语
愿学有所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