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维护社会秩序》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维护社会秩序》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道法学科
第二单元《维护社会秩序》知识清单
第四课 遵守社会规则
4.1 维护秩序靠规则
1.社会秩序的含义和内容?P27
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状态。
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包括交通秩序、生产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2.社会秩序重要性?P25、27
①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②社会正常运行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密切合作,有序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安全、有序、 和谐的社会环境。
③社会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P25蓝字部分)
3.社会规则的含义、种类?P27
含义: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规则种类: 道德、纪律、法律。
种类 产生 适用对象范围 实施手段 联系
道德 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 普遍使用 舆论、习俗、信念 都属于规则
纪律 相关部门(单位)制定 本部门(单位)成员(局部) 单位团体行政力量
法律 国家制定或认可 全体社会成员 国家强制力
★4.社会规则的重要性?(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P27-28
①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维系。社会规则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②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5.社会规则如何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P28
①为了维护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秩序,社会规则明确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如何行使权利、承担责任,从而使大家可以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②不遵守社会规则,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受到纪律的处罚、法律的制裁。
4.2 遵守规则
★1.如何遵守规则?P29-33
(1)遵守规则,需要增强规则意识。
原因:只有不断增强规则意识,提高按规则办事的自觉性,才能推动社会向着有序、文明的方向发展。
要求:“心怀敬畏,知方圆、守规矩。”我们对规则要心怀敬畏,知方圆、守规矩。
(2)遵守规则,需要他律与自律。
(3)遵守规则,需要坚定地维护规则。
(4)遵守规则,还需要积极完善规则。
原因: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需要调整和改进。
要求:我们要关心和参与规则的改进、完善,积极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2.什么是自律和他律?P30
他律:监督、提醒、惩戒等外在约束;
自律:自我约束。严于律己,通过自省和慎独,不断发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作用:自律和他律相互补充,有助于我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更好地遵守社会规则。
3.如何维护规则?P31
①从自己做起,自觉将规则作为自己的行动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②用恰当的方法,提醒、劝导、帮助他人遵守规则,营造遵规守纪、崇德守法的良好氛围。
第五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5.1 文明有礼
★1.文明有礼的作用?(重要性)P35-36
(1)文明有礼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直接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也事关社会风尚、国家形象。
(2)对个人: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①文明有礼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②文明有礼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树立真诚待人的良好形象,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3)对社会: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①文明有礼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矛盾冲突,维护良好秩序,提升人们的安全感和尊严感。
②文明有礼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4)对国家:文明有礼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①文明有礼是国际交往的“通行证”,有利于不同国家的人们深化交流、增进友谊。
②文明有礼有利于体现民族尊严,展现国家形象。
★2.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P37-38
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增强文明有礼意识,知礼仪、有礼貌、讲文明,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②言谈文明、举止端庄。
③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5.2 诚实守信
1.诚信的内涵和地位?P38、39
内涵: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信守承诺。
地位:①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道德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道德层面)
②诚信是我国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法律层面)P39相关链接
★2.为什么要诚实守信?(重要性)P38-39
①对个人:人以诚信立身。
a.诚信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是一种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体现我们的内在修养与道德品质。
b.一个人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平台。
c.如果弄虚作假、口是心非,就会处处碰壁,甚至无法立身处世。
②对社会:诚信促进社会文明。
社会成员之间只有以诚相待、以信为本,才能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③对企业: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补充)
★3.如何做诚实守信的人? P40-41
①真诚待人,积极履行承诺。
a.我们要增强诚信意识,真心实意地与他人交往,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要轻易许诺一些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b.作出承诺后,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如果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能兑现承诺,应该不逃避、不推脱,坦诚与他人沟通,争取他人的谅解。
②讲究策略,注重方式方法。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我们有时会面临两难选择。例如,直接告知事情真相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信发生冲突。这时,我们应遵循道德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为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着想,又恪守诚信的要求,做一个有智慧的诚实守信者。
③遵纪守法,珍惜诚信记录。
原因:当今社会,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日益受到重视,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
要求:我们要身体力行弘扬诚信文化,珍惜个人信用,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推动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良好风尚。
5.3 友善待人
1.友善的含义和地位?P42
内涵:友善,就是待人热情友好,与人为善。
地位: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为什么要友善待人?P42
①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在社会生活中,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彼此尊重、包容多样,能够传递温情与爱心,加深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营造互信互助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3.如何做到友善待人?P43-44
①宽容他人。
a.我们要学会体谅和包容他人,不苛求他人,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不因存在差异或矛盾就回避交往、拒绝合作。
b.宽容是有原则的,在涉及道德底线与法律等原则问题上,我们应不让步、不迁就。
②换位思考。
a.我们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
b.善解人意,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
③助人为乐。
a.我们要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尽己所能搭把手、出份力。
b.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在道义上予以支持,在物质上予以帮助,在精神上予以关怀,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第六课 提升法治素养
6.1 树立法治意识
1.法律的含义及要求?P46
含义: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要求: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2.法治观念的体现(内涵)?P47
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3.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P46-47
①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P46)
②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
③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P47-49
①敬畏和信仰法律。
a.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
b.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②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a.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
b.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a.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如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等。
b.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6.2 学会依法办事
1.为什么要依法办事? P50
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依法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和谐有序。
★2.如何学会依法办事? P50-53
①自觉守法。
原因: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做法:a.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经常想一想,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如果违反法律会有什么后果。(思想上)
b.在行动上以法律为准绳,自觉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行动上)
②遇事找法。
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主动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充分利用能够提供法律服务的组织和机构,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③解决问题靠法。
a.当生活中遇到矛盾纠纷,特别是自己或他人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要学会以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通过法律途径、运用法律武器加以解决。
b.我们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④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养成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提供法律服务的组织和机构有哪些? P52
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4.法律救济的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P53
5.诉讼的三种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P53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