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我们是为王打鱼的公乘得和旧将曼。现在给王看守陵墓。后世的君子们,你们好啊。”你认为具备怎样品德的人才能称得上“君子”?请结合身边人谈谈。课堂引入选自《论语译注》1.孔子,名 ,字 ,春秋时期鲁国人,是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丘仲尼儒仁礼治2.《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3.正音:自省 x ng 如乐何 yuè 文质彬彬 bīn譬 pì 如 未成一篑 kuì 八佾 yì语录弟子再传弟子大学中庸孟子??????孔子信息、《论语》简介温故知新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2)30—50岁,欲仕不能。(3)50—55岁,在鲁从政。(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作者简介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任务一:翻译文章,概括主要内容要求:1.翻译后,指出考察的重点字词2.概括主要内容后,谈谈你的联想或疑惑文白对译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请教,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饱:饱足安:安逸,舒适敏:敏捷,勤快而:表并列就:靠近于:对于(在)焉:语气助词正:修正通“矣”,了已:而:表假设,如果。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状后=于事敏而于言慎如何理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与”好学“的关系?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启发:学习要排除干扰、不必过多追求物质上的满足2.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实践深化学习)子曰:“多闻阙疑(存疑),慎言其余(剩余),则寡尤(减少过失)。”(言多必失,亦易自满。慎言促使内化与反思。 )启发:深化学习、避免浮夸。“敏于事” 是向外探索,在实践中检验和运用知识,同时暴露自己的不足。 “慎于言” 是向内收敛,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为发现不足和继续学习留下空间。宋·朱熹:“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常存不足之虑,盖真见夫义理之无穷,学问之有趣(张居正),则可谓好学矣。你能够想到的有关“仁”的成语或词语有哪些?仁的含义是什么呢?仁人志士、当仁不让、仁至义尽、为富不仁、一视同仁你能够想到的有关“礼”的成语或词语有哪些?礼的含义是什么呢?礼貌、礼仪、婚礼、葬礼……孔子谓季氏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注释:①季氏只是一个大夫,只能用四佾。②八佾:古代奏乐舞蹈,一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个人。僭越!“礼”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背后所承载的“敬”、“爱”、“序”等“仁”的精神。季氏的行为,正是“不仁”的典型——他内心没有对天子的敬畏(不敬),没有对规则的尊重(不序),只有膨胀的私欲。所以,他的“八佾舞”是空洞、虚伪且具有破坏性的,是“不仁”之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①韶:大舜之乐名,赞美舜的德治教化。②武:周武王之乐,赞美武王能够安定天下。③美:乐的声容之盛(指乐的外在形式与乐声等)。《四书解义》:“帝王昭德象功,必宣之于乐。观乐之情文,可以知功德之不同矣。”④善:内在所蕴含的美之实也(指乐的内在精神与境界等)。按:《武》之未尽善,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指武王以武力平定天下终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二是指武王定天下还没来得及致太平就崩逝,有所缺憾。然而,此两种说法都是关于武王其本身一体的,所以可合观之。“乐”是什么?李炳南曰:《礼记·乐记》说:“王者功成作乐。”《汉书·礼乐志》也说:“《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作乐崇德,是崇表王者得天下的功德,必与事实相符。《侍坐》:“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就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靡靡之音总结“仁”和“礼”“乐”的关系: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文白对译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克已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目:条目,细则。事:实践。从事。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非礼勿视:不符合礼制、不正当的事物,不去看。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防止心灵被不良信息污染。(网络、公共场合)非礼勿听:不符合礼制、谗佞淫邪的言论,不去听。保持耳根的清净和内心的正直。(君主、个人私事)非礼勿言:不符合礼制、不恰当的话,不去说。言语要谨慎、真诚、合乎时宜。(出口伤人、造谣传谣)非礼勿动:不符合礼制、不道德的行为,绝不去做。为什么“克己复礼”可以“为仁”?如何理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是标准:这里的“礼”并非简单的“礼貌”,而是指一整套符合社会道德、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事情。它是“仁”的外在表现和规范,礼”是“仁”的实践框架和实现路径。它就像一条河道,引导着“仁爱”之水有序地流向家庭、社会和国家,而不是泛滥成灾。破坏了“礼”,就等于破坏了实现“仁”的社会秩序,会让社会陷入弱肉强食的混乱状态,“仁”也就无从谈起了。“礼”的标准是什么?它和“仁”的关系是什么?文白对译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道:学问、人生哲理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喻:通晓,明白。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缺点。”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判断句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齐:形作动,看齐。内:名作状,在心里。宋·朱熹:“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朱熹说:“所谓的道,就是事物应当遵循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能够领悟这个道理,那么他活着的时候就能顺应它,死的时候也能安详,不会有遗憾。提到早晚,是用来强调时间的紧迫性的。”此生无憾、这辈子值了!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子曰:“见贤蛐蛐ta,见不贤蛐蛐ta。”人最大的劣根性:笑人无,恨人有,嫌人穷,怨人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有何启示?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和刘伶。他们因常在竹林中饮酒、纵歌、肆意畅饮而得名。这七位名士不仅在文学上代表了魏晋时代的最高水平,而且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哲学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后世。他们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倡导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这种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挑战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使得他们在当时社会被视为“贤人”。1. 反抗世俗、坚守本心的道德操守他们生活在魏晋交替的动荡时期,不满当时司马氏集团的专权与虚伪礼教对人性的束缚。于是选择退隐竹林,以喝酒、清谈、佯狂等方式拒绝与权贵同流合污,坚守“不趋炎附势、不违背本心”的底线,这种对世俗浊流的反抗,被视为品德高洁的体现。2. 卓越的才华与文化贡献七人皆为当时的文化精英,在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各有建树:嵇康善弹琴、著《声无哀乐论》,阮籍写《咏怀诗》,向秀注《庄子》,刘伶作《酒德颂》。他们的作品与思想(如崇尚“自然”、批判“名教”)深刻影响了魏晋文化,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与才学,符合“贤”对“才能出众”的定义。3. 引领精神风尚的榜样意义他们不迎合世俗规则、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为当时压抑的社会提供了一种另类的价值选择——“贤”不必是入世为官、循规蹈矩的“君子”,也可以是坚守自我、追求精神独立的“隐士”。这种风尚被后世推崇为“贤”的另一种范式,成为文人墨客向往的精神标杆。文白对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①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②而:表并列。③以为:把…作为。④已:停止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小孩 成人天真、质朴野人学习有文采、有礼貌以文化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为什么说可以调素琴却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丝竹之乱耳”与下句“无案牍之劳形”二句相互对照配合,显示(几经贬官的)刘禹锡对官场上的种种虚伪造作应是有些心灰意懒。《朗朗》晴晴喊妹妹在我床上拉屎呢等我们跑去郎朗已经镇定自若地手捏一块屎/从床上下来了那样子像一个归来的王网传版朋友圈版明·张居正:“德至于君子,则岂有野与史之弊乎?盖周末文胜古道尽亡,孔子欲矫其偏而归之正,故其言如此。但当时之君,安于弊政,而不能变更,公卿大夫习于流俗,而不知救正,此周道之所以日衰也。有挽回世道之责者,其念之哉。”张居正:成为君子就不会有上述两种偏差,但由于春秋末期社会上过度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古道,孔子试图纠正这种偏颇,引导人们回归正途。然后,当时的君主满足于现状,不愿改革,公卿大夫们也习惯了世俗做法而不思改进,这是周王朝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肩负着改变时代风气责任的人应当深刻反思这一点。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程子曰:“先进于礼乐,文质得宜,今反谓之质朴,而以为野人。后进之于礼乐,文过其质,今反谓之彬彬,而以为君子。盖周末文胜,故时人之言如此,不自知其过于文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用之,谓用礼乐。孔子既述时人之言,又自言其如此,盖欲损过以就中也。如何理解文和质?启发:写一篇文章,质就是文章的内容;文就是文章的文采。你认为哪个更重要?宋·程颢、程颐: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又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到。”宋·程颢、程颐:如果只有弘而没有毅,就会缺乏原则和规矩,难以立身。如果只有毅而没有弘,则会心胸狭窄,无法容纳大道。又说,兼具弘大刚毅,才能承担重任并且走得长远。文白对译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是我自己要坚持的。”①未成一篑(kui):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②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③平地:填平洼地。④覆:倾倒。孔子说:“聪明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①知:同智。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明·张居正:“盖智、仁、勇三者,乃天下之达德,学者之修己,帝王之治天下国家,皆本于此,故智至于不惑,然后足以照临四海;仁至于不忧,然后足以并包九有;勇至于不惧,然后足以裁决万机。欲学为帝王者,可不勉哉?张居正:智、仁、勇三者,是普世而通达的德行, 这是学者用以修身的根本 ,是帝王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因此,只有智慧达到不被迷惑的境界,然后才足以明察秋毫,照耀天下四方,只有仁德达到内心无忧的境界,然后才足以包容天下万物,只有勇敢达到无所畏惧的境界,然后才足以果断处理纷繁复杂的国家大事。那些想要学习成为圣人的人,怎能不在这三方面努力修养呢?“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文白对译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一言:一个字。言,字。行:实践。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实践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译文: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篇》)译文:孔子说:“严厉地责备自己而宽容地对待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已”。“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文白对译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②夫:那③兴:指激发人的感情④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⑤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⑥怨:指讽刺时政。⑦迩(ěr):近。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反问句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如何理解“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一句?描写一个夜晚,可能因为诗人叫不出星辰的名字而缺乏意境,但如果诗人通晓天文,知道湖面上倒映出的并非某个无名的星座,而是猎户座,那么这个夜晚就会变得与众不同。——《大自然的日历》俄 普里什文了解万事万物的名称,建立与自然的联系,对生命进行再认与关照,获得心灵的浸润,感受自然的美好。有目的学,是为了立身处世,无明确目的的学,是为了感悟美好。我爱你余秀华……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稗子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也称为稗草,主要生长在稻田、沼泽、沟渠旁和低洼荒地。稗子的形态与稻子相似,但叶片较毛涩,颜色较浅。它有两种类型:水稗子和旱稗子,分别生长在水田和旱田中。稗子在农业中被视为一种恶性杂草,因为它与作物争夺养分。任务二:深入探究孔子思想1.结合课文谈谈“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2.试分析君子之德有哪些?如何进行修身养性?1.结合课文谈谈“仁、义、礼”的基本概念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者不忧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敬、爱、有序爱人克己、推己及人启发我们培养仁爱之心、同理心、包容之心(思想核心)1.结合课文谈谈“仁、义、礼”的基本概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合乎道德准则、做人的原则和底线。仁义、道义义呼吁我们在利益面前坚守原则(准则)1.结合课文谈谈“仁、义、礼”的基本概念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礼:社会制度、行为规范礼要求我们尊重规则、维护秩序(规范)2.试分析君子之德有哪些?如何进行修身养性?安贫乐道,精神富足仁爱为本,心怀天下重义轻利,坚守原则文质彬彬,内外兼修好学乐学自我反省,知错能改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付诸行动:知行合一持之以恒,终身不渝通过修养后所达到的内在品格和精神境界。修身养性”是一个动词短语,是培养、锤炼、提升自己“德”的一系列具体行为和实践。任务三:平凡人的君子之风2020年春节,武汉,大年三十晚上。彼时,汪勇得知金银潭医院有医护人员求助,希望有人能开车将他们送往住地。“那时我只想着为‘最美逆行者们’出点力。”汪勇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心路历程,“我设想了最坏的后果,家里有一套房子,虽然也有贷款,但老婆孩子起码温饱可以解决,我就去做了。”思考一晚后,汪勇当起了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的“专职司机”,住进了仓库。很快,他组建起二三十人的车队,又联系了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和网约车公司,解决了医护人员出行的问题;为了让医护人员吃上热饭,他又联系到一家快餐生产厂家……后来,联系供给的物资发展到衣物、面膜、洗面奶、零食等,汪勇组建的志愿者团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哆啦A梦”。“仁”非空谈,是“推己及人”的人间大爱“义”非口号,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挺膺担当“勇”不仅是奋不顾身,更是日复一日的持续坚守今日作业:为了体现班级特色,请你用《论语》中的词语给自己班级拟写一个“班名”,并说明其内涵。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不透露学校及个人信息。周末作业:搜集三则能够体现《论语》十二章中君子之德的人物素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