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小说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 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茹志娟1.梳理小说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3 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5.感受作者所传达出的纯洁、高尚的军民鱼水情学习目标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作家。幼年丧母失父,家庭贫困。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后在部队文工团工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等。作者简介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思念起战争年代美好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百合花》受到了茅盾的高度评价,他说“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篇小说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写作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1-23) 带路——通讯员带路护送我去包扎所(24-43)借被——通讯员随“我”借被子(44-57)牺牲——通讯员为救人牺牲(58-59)献被——新媳妇献出自己的新被子小说以( )为顺序,以我的( )为线索展开情节。时间 所见所闻任务一:梳理故事情节1.小通讯员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是如何塑造的?2.新媳妇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的?3.“我”贯穿小说始终,“我”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任务二:分析人物形象1.小通讯员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是如何塑造的?找出原文内容 形象特征 描写手法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甩我几丈远又停下来等我动作描写善解人意腼腆拘谨高高的个子……厚实的肩膀,穿一身洗淡的黄军装动作/语言/神态质朴 朴实局促不安,问他话脸涨得通红,讷讷半晌;大军北撤自己跟来的:飞红了脸,忸怩起来...数摸皮腰带上的扣眼...腼腆憨厚勇敢无畏外貌描写步枪筒里的野菊花和树枝;给我开饭的两馒头细节/动作/语言热爱生活 天真乐观体贴热心为掩护群众和伤员自己扑向手榴弹侧面描写舍己为人不畏牺牲借被子被拒不肯挪步,当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后松爽地引路;拒绝新媳妇缝破洞;知道被子是唯一嫁妆后想送回可爱执拗 心系群众勇于改错动作描写/对比找出原文内容 形象特征 描写手法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着嘴唇一面笑一面找针线要给小通讯员缝上破洞质朴美丽娴静腼腆外貌描写细节描写娴静羞涩善良友好动作描写好像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转身进去抱被子了热情友善帮忙来护理伤员,又怕优羞,放不开手来,给我打下手腼腆 关心革命热心助人动作描写动作/神态庄严虔诚地给通讯员擦身子;细细密密地缝破洞;异样地瞟我;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铺被子,盖被子;“是我的--”气汹汹地嚷了半句神态/动作/语言尊敬军人品质高洁真挚善良2.新媳妇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的?新媳妇 的特征主要在借被、献被两部分,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对比:①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②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场景)烘托次要人物衬托或对比物象烘托借助典型事例/事件/情节 塑造人物①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串联起故事情节。+分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衬托主要人物;④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⑤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小说中次要人物(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的作用3.文中除了小通讯员、新媳妇以及其他民众外,还有一个始终贯穿的“我”,“我”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②“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串联起故事情节。“我”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的人物,也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③“我”是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和通讯员、新媳妇的交往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1.对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对人物: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结局命运;体现人物性格;3.对情节: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伏笔;照应;4.对主题:深化/凸显/揭示/暗示主题。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环境描写包括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环境描写的句子 作用(4段)早上下过一阵小雨...青翠水绿,珠烁晶莹...带有一股清新湿润的香味。(45段)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一堆堆的野火,盲目地轰炸,照明弹...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表现了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①营造了战场的紧张氛围②烘托我对战争厌恶、担忧的心情③攻击战难打,为下文通讯员牺牲埋下伏笔任务三: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另外可试着分析包扎所的环境描写和新媳妇家的环境描写①题目采用了借代的手法,“百合花”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②“百合花”也指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美好的品质,以及军民间纯洁高尚的感情。1.标题的含义: 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有怎样的含义?标题的含义题 解题思路:小说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义和深层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任务四:探究小说标题2.标题的作用: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①情节上:百合花被子是行文的线索,串起小说的主要情节。②人物上:“百合花”的高洁纯白象征着通讯员和新媳妇高尚纯洁的美好品质。③主题上:以“百合花”作结,揭示小说主题,表现革命战争时期军民之间、战士之间高尚纯洁的感情,突出了人性美、人情美的主题。提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情感倾向,暗示文章主旨,串联文章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串全文的线索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从以下几角度思考)1.对情节:小说的线索,串联主要情节;是否设置了悬念,以吸引读者;对情节的概括2.对人物:突出人物形象;暗示了人物命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3.对环境:交代了时间地点;渲染环境气氛;揭示时代背景4.对主题:表达情感、深化主题 ;蕴含主旨5.对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深度思考6.语言上:看标题是否有运用双关、比喻、反语等手法1.衣肩上的破洞“衣肩上的破洞”,照应故事情节的前后发展,牵动着读者的心。第一次: 表现小通讯员的腼腆憨厚、执拗;表现新媳妇热情友善;为下文新媳妇为其缝补埋下伏笔。第二次: 呼应上文;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部队时乐观的情绪;表现“我”对小通讯员的惦念和关切,我后悔没给他缝上。第三次: 照应上文;铺垫下文(新媳妇为其缝补)。第四次:照应上文;表现新媳妇对小通讯员哀悼的歉疚、崇敬。任务五:探究细节描写2.枪筒上插的树枝和野菊花出现两次,这看似信笔写来的几句,表现了小通讯员那天真纯朴。在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候,在紧张的战斗间歇,这个小战士还有心思把伪装作为装饰,这种行为表面上是“我”随意看到的,或者还显出这个小战士的天真、孩子气或是涉世不深,实际上这些描写正体现了小通讯员的青春活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第二次出现还照应了上文。3、给我的两个馒头第一次:表现小通讯员关心、体贴战友;为下文(我无意间碰到身上的馒头)埋下伏笔第二次: 照应上文;睹物思人,物存人亡,让人痛心疾首,表现痛失战友的悲痛,对通讯员的怀念、崇敬。小说截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小说主题知识拓展:小说的线索一、小说的线索概念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目的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因此它与结构或层次、情节一道成为作品谋篇布局的重要环节。如小说的结构,从情节的发展来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步骤,而线索则是流淌于这些步骤间的血液,不得中断。有了它,作者可以厘清思绪,使自己在创作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较为规范地沿着事先设计的大纲或思路写下去。否则线索不清晰,则可能杂乱无章。而从读者角度,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可以沿着作品提供的线索较为轻松地欣赏鉴别作品。二、小说的线索分类1.单线型结构也就是一条线索的作品。这类作品的情节单纯,线索明晰,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情节。这种结构的特点是: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也只有一条线索。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始——展开——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2.双线型结构也就是线索有两条,一般都是以作品中的二个主要人物(事件)分别进行。长篇小说中常用,中、短篇也可适用。不过有时二条中也有主辅或明暗之分的情况。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在长篇中,因为两条线索的同时展开,可使小说充分展示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3.多线型结构是三条以上线素互相交叉,盘根错节构成的一种结构。特点是作品中需独自表现的相对平列的人物众多,如《水浒传》中的108将,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有的人物是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交织出现的,而省略了部分章节。这种结构一般比较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中。虽然几条线索看似无缘,但最终都会围绕主题思想的要求而走到一起。双线型结构(1)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一条占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这条线索称为“主线”,另一条线索占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称为“次线”。判断线索孰主孰次的标准,不是作者所花笔墨的多少,而是每条线索关涉的情节、人物、场景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轻重。(2)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明暗线是从落笔角度(写法)而言的。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在明线上,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暗线则是间接的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明显是线性的,暗线是隐性的。但注意的是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就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属于明线;另一条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属于暗线。三、找线索:(1)文章的标题(2)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4)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四、常见的六种行文线索1、以人物为线索:如鲁迅的《孔乙己》中的“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3、以物品为线索:“物线法”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4、以地点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以时间为线索:如《藤野先生》。6、以感情/人物心理为线索:主要以作者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五、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1.结构清晰,跌宕曲折,一波三折,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集中紧凑完整。(情节)2.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主题)3.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突出、更鲜明。(人物)4.两条线索并行,丰富拓展作品内容。(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