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5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兼爱》课件(共5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兼爱
01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文本,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墨子阐述思想的具体过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够结合文本理解墨子思想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比较孔子和墨子的人生经历,理解“仁爱”和“兼爱”的区别。
兼爱
02
探究新知 知人论事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农民出身的哲学家。被称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
1.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誉为“科圣”。
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他制造了辘轳、滑车和车梯等简单机械,用于生产和军事。
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概括出力学原理,并作出力学定义和弹性力学、杠杆平衡力学、滑轮受力、斜面受力、物体平衡受力等方面的定义。
《墨经》里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为量子通信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舍掉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作者简介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子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即无差别的爱,不分厚薄亲疏。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1.兼爱
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反对一切非正义(侵略)的战争
2.非攻
反对世袭制度,强调举贤不分门第,不分亲疏贵贱,以贤能为用人标准,没有才能不能做官。
3.尚贤
墨子十论
墨家认为治理天下需要全国上下思想统一,遵从上天意志。尚同即在“尚贤”的基础上,推选贤者仁人上位,要求不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要将上天的“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4.尚同
墨家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可以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5.天志
思想主张
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鼓励人们强力从事、改变现世中的不平等状态。
9.非命
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反对厚葬久丧。
8.节葬
墨家也相信鬼神的存在,认为它们会赏善罚暴
6.明鬼
墨家认为音乐对生产毫无用处,而且音乐 (声) 会让人产生淫欲。因此,墨家主张禁止音乐,尤其是一些奢侈浪费的乐器。
10.非乐
墨家强调节约和勤俭,反对奢侈浪费。他们认为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费会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从而引发社会问题。
7.节用
《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堪称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墨子》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其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辩是中国第一个逻辑性系统体系。
世界三大逻辑学:中国《墨经》逻辑、印度佛经逻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
《墨子》其书
探究新知 知人论事
时代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一并关爱)、“非攻”等主张。
探究新知 知人论事
《兼爱》
兼, 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
兼爱: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这是一种不存在血
缘关系,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题目解读
兼爱
03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研读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这就像医生人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
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思考1:读完课文,你对墨子的行文风格有何感受?
(提示:语言风格、逻辑、层次)
研读文本
任务一:
反复论说,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见“学习提示”)
思考2:①尝试对本文进行删减,将其变成一篇言简意赅的文章,掌握其中的逻辑关系。
研读文本
任务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第一段:提出问题例(留下观点和关键论证部分)
思考2:②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
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对比论证:“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正反对比的方式进行论证。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研读文本
标题解读
补充拓展: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喻体)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本体)之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己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
知识链接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构成 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客体(类体)
方式 比喻(不同性质的事物) 比较(性质相同的事物)
要求 本体与喻体性质不同; 只在某一点相似; 喻体可以虚构。 本体与客体性质相同;
相似点多多益善;
客体材料客观真实。
效果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说理严密性和逻辑性
研读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祸乱)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臣和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的祸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 因而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而自己得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主,因而使君主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混乱。即使父亲不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主不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子女,因此使子女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使臣下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互相亲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研读第二段
“盗”的侧重点在偷窃、骗取;“贼”的侧重点在祸害、作乱。“窃国大盗”一般指通过欺骗而篡夺国家政权的人;“国贼”一般指通过叛乱夺取国家政权,危害国家或出卖国家主权的败类。
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而不爱别人的家,因此偷窃别人家以利自己的家;劫夺财物者只爱自身,而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以利自身。这是因为什么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引起的。即使是卿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因此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因此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思考1:①尝试对本文进行删减,将其变成一篇言简意赅的文章,掌握其中的逻辑关系。
研读文本
任务一:
第二段:分析问题(留下观点和关键论证部分)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思考2:②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本段中有哪些“天下之乱”?“乱”之因是什么?
中心句:
天下之乱:“三乱”
①君臣、父子、兄弟(不慈不爱,此所谓乱)
②窃异室以利其室,贼人以利其身,是乱;
③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研读文本
原因:起不相爱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研读第三段
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而不爱别人的家,因此偷窃别人家以利自己的家;劫夺财物者只爱自身,而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以利自身。这是因为什么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引起的。即使是卿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因此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因此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 都是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爱别人都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 对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 看待子女、弟弟和臣下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 因此,不孝不慈的情况都没有了。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务的人吗 看待别人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窃 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 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没有了。还会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现象就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之间不互相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侵扰,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了。
思考1:①尝试对本文进行删减,将其变成一篇言简意赅的文章,掌握其中的逻辑关系。
研读文本
任务一:
第三段:解决问题(留下观点和关键论证部分)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思考2:②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
①假设论证:运用假设、铺排、设问、反问的句式,从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治乱的观点。
②对比论证:与第2段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研读文本
论证方法: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译文: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因此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安定,相互仇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子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研读第四段
思考2:①尝试对本文进行删减,将其变成一篇言简意赅的文章,掌握其中的逻辑关系。
研读文本
任务一:
第四段:得出结论(留下观点和关键论证部分)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文本小结
提出问题:圣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
分析问题:乱“皆起不相爱”
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解决问题:践行兼爱之道
兼爱
探究:结合文本,尝试总结概括墨子文章的论证特点。
研读文本
活动一:
①论证语言: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论证结构、思路: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 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③论证方法: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学习提示:论证结构、思路、方法、方式等
讨论:儒墨两家一度被世人成为战国两大“显学”。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内容有何异同?
深入探讨
活动二:(对比鉴赏)
思考:兼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兼爱
探究新知 拓展累积
04
探究新知 拓展累积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当察乱何自起(当:通“尝”,尝试)
2.故不孝不慈亡有(亡:通“无”,没有)
3.故盗贼有亡(有:通“又”)
(二)古今异义
1.起不相爱
古义:互相亲爱、友好
今义:互相爱慕
探究新知 拓展累积
(三)词类活用
1.故亏父而自利(使动,使……亏损;使动,使……受益)
2.虽父之不慈子(形作动,慈爱)
3.故贼人以利其身(名作动,劫夺财物)
(四)一词多义
爱:
(1)诸侯各爱其国(动词,爱护)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
文言知识
探究新知 拓展累积
(五)特殊句型
1.判断句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2)此所谓乱也。
(3)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2.宾语前置
(1)父自爱也
(2)兄自爱也
(3)君自爱也
(4)当察乱何自起▲
文言知识
探究新知 拓展累积
(五)特殊句型
1.判断句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2)此所谓乱也。
(3)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2.宾语前置
(1)父自爱也
(2)兄自爱也
(3)君自爱也
(4)当察乱何自起▲
兼爱
05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墨子提出的“兼爱”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包含平等、博爱与相互友爱的意思。
墨子认为,要让不平等的双方彼此产生爱,必定是高贵的、强盛的一方将理解、宽容以及援助更多地给予卑贱的、弱小的一方,让卑贱一方的生活处境得到改善。
因此,“兼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努力做到出身高贵的爱护出身低贱的,强大的爱护弱小的。“兼爱”实质是反映贫弱者的心声,带有鲜明的平民色彩。
兼爱
06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察乱何自起”的“当”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的“当”含义一样,都为“对着,面对”的意思。
B. 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称一般任官职者为大夫。
C. 家,卿大夫的封地。因此,春秋时代卿大夫封地的官员称为“家君”,卿大夫则称为“家主”。
D. 子墨子,前一个“子”是先生、老师的意思,表敬称。《墨子》一书是墨子弟子所记,所以在“墨子”前加上“子”。
【答案】A
【解析】
A选项.“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的‘当’含义一样”错误。“当察乱何自起”的“当”,通“尝”,尝试。句意:我曾试着考察起源于何处。“僻不当道者”的“当”,对着,面对。句意: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
课堂练习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圣人:这里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B. 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C.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D. 墨子: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
【答案】B
【解析】B选项,“最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错。正确的是: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课堂练习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 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 “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 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答案】C
【解析】 C选项.“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错误,由“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可知,士君子们已知晓“兼爱”的好处,只是认为实行兼爱是“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情”。
兼爱
06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1. 结合你对墨子“兼爱”思想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谈谈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300字)
2. 阅读《墨子》中的其他篇章,如《非攻》《尚贤》,进一步了解墨子的思想。
兼爱
07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分析问题
天下乱——不相爱
君臣父子不爱不慈
贼窃异室
大夫乱家
诸侯攻国
解决问题
天下治——兼相爱
盗贼无有
家不相乱
国不相攻
君臣父子孝慈
得出结论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正面
论证
反面
论证
正反对比
铺排(排例)
结 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