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共5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共5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燕 歌 行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诗歌的分类:
山水田园诗
送别诗
思乡怀远诗
咏史怀古诗
咏物诗
闺怨诗
—高适《别董大二首》
送别诗
边塞诗
文学常识
边塞诗:是描写边塞地区自然风光,反映边防将士的生活、战斗、思想情怀的诗篇边塞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诗经》中《采薇》《无衣》等篇章可以说是边塞诗的萌芽。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
唐代边塞诗的情感走向
时代 情感 表现
初唐 从军热情(尚战)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盛唐 进取精神(颂战)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中唐 厌战情绪(厌战) 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
晚唐 反战高涨(反战) 卷地朔风吹白骨,柱天青气泣幽魂。
边塞诗
如何判断边塞诗: 标题中常含“塞、征、军、塞上
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内容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反映连年征战对百姓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古从军行》
(5)表达塞外成边生活的艰辛及环境的恶劣。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李白《塞下曲·其二》

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边塞诗常见意象:
有关景物: 烽火、狼烟、孤城、黄沙、雪山、黑山、大漠等。
有关动物: 马、胡雁、鹰等
有关地名: 轮台、龟兹、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边关、玉门关等
常见乐器: 羌笛、胡笳、芦管、鼓、角等
边塞诗
知人论世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
边塞四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二首·其一》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作品赏析
《燕歌行并序》
①“燕歌行”是乐府古题,其词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
②“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
③“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也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比较长。
④ “并序” 一般出现在题目中。“并”,有“连”“附”的含义。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这段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写作的缘由。为整首诗歌提供了环境背景。
而全诗又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场战役的全过程。
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作为应和。
创作背景
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奚、契丹,为虏所败。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高适见到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chuānɡ
wēi yí
jīnɡ
xiào
chán
féi
zhù

yáo
xūn
思考:
1.诗中重点写了哪些人?
2.全诗可以分为几层?每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思考:
1.诗中重点写了哪些人?
2.全诗可以分为几层?每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重点人物
战士、将领、思妇
出征作战
战败被围
被围思乡
殊死搏斗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研习第一层
出军作战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唐朝
战争
残暴的敌人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士们离家去前线攻打残暴的敌人。
侵略战争
卫国战争
作用?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的地点、性质,说明出师作战的原因。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驰骋沙场
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战士们本来就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
皇帝又给予他们超过平常的丰厚赏赐。
思考:这两句有何深意?
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恃勇轻敌
(1)赞颂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2)这两句貌似褒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为下文被 被困伏笔。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撞击
山海关
旌旗飘扬的样子
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
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思考
这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行军场面?有何作用?
金鼓震天、声势浩大的行军场面;承上启下,本就重横行,加之天子赐颜色,使得军队士气高涨。但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写战事大败做铺垫,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紧急军事文书
战火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过浩瀚的瀚海,
匈奴单于点燃的战火已经烧到我狼山。
思考:“飞”和“照”这两个字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战争的紧迫激烈。
“飞”——军情危急。“照”——战斗激烈、规模大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思考
思考
第一层中出现了哪几个地名?有什么作用?
从辞家去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展现了战事的发展情况,气氛也从缓和渐入紧张。
研习第二层
战败被围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荒凉
尽头
形容胡骑来势凶猛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胡骑来势凶猛犹如狂风暴雨。
思考
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②“杂风雨”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指战场上
指主帅营帐中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
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思考
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用意?
对比;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安居军帐,流连声色。
讽刺了将领贪图享乐,不思作战,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士兵的同情。
也从侧面说明了军队溃败的原因。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深秋
草木枯萎

时值深秋沙漠塞外草木枯萎,日暮降临,这座孤城中的战士越来越稀少。
思考
这一句描写了哪些景?有什么样的作用?
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
渲染了萧条、荒凉的意境,有力地烘托了战场上战士的悲凉。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朝廷的恩宠赏赐
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然难解关山之围。
思考
这两句分别写了哪两种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人物:将领、战士;对比
将领受朝廷恩遇 — 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却未能解围,突出将领的无能,表达了作者愤慨的情感。
小结
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环境恶劣
敌人凶悍善战
将领过于轻敌
只想寻欢作乐却不爱惜士兵性命(主因)
揭示失利原因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 烘托
研习第三层
被围思乡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铁甲,代指出征的战士
玉做的筷子,代指思妇的眼泪
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久了
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思考
1.这两句运用了哪些手法?
2.你如何理解“久”所蕴含的意思?
借代。“铁衣”代士兵,“玉箸”代家中的思妇。
文学常识:借代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它。
久 — 离家之久,更加突显思念家人的悲情
久 — 说明战争迟迟没有结束,批判了将领的无能,深化了主题。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思考
如何理解“空”这个字的含义?
空 — 相思无果;体现的是征人和思妇的分离之苦
空 — 征战无果;体现的是对无能边将的决策失当造成的久戍不归进行强烈的抨击和批判。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边地那么遥远,哪能过够越过边地回家呢
茫茫无际的偏远之地是世间绝无仅有的
远阔
偏远之地
一整天
有杀气的云
夜里打更用的工具
一整天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思考
这一段表现了战士们怎样的征战生活?
“边庭飘飖”离家甚远
“绝域苍茫”环境恶劣
“杀气三时作阵云”战争气氛紧张
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条件艰苦。表现了作者对疆边战士崇高的敬意和同情。
研习第四层
殊死搏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战士们互相看着,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
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思考
如何理解“岂顾勋”所蕴含的情感?
赞美士兵们殊死搏斗、保家卫国的精神
与冒进贪功的将领形成鲜明对比,
有力地讥刺了汉将的无能。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思考
诗的最后为什么要忆“李将军”?
(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匈奴畏李广之略,……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李将军
昔日将军
今日将军
关爱士兵
有勇有谋
好大喜功
不恤士兵
对比
突出对将领的批判,表达对士兵的同情
间接表达了作者对李将军的爱慕
总结
全诗善用对比,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出兵时的金鼓震天 —— 战败后的困苦凄凉
士兵在前线作战 —— 将军营帐内享乐
士兵的效命死节 —— 将军的贪功轻敌
李将军的骁勇善战、爱兵如子 —— 现在将领恃勇轻敌、不顾士卒
总结
全诗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高适《燕歌行》
抒出征之豪情;
惜战士之辛苦;
怜思妇之断肠;
赞战士之死国;
讽将帅之骄逸;
盼边地之和平。
集大成
第一大篇
1._____,_____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可见诗人是有感而发。
A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B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C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D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A
2.通过军情紧急和敌势盛大写战争开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A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B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C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D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D
3.“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将领和君王两个角度来写将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
A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B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C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D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B
4.揭露“汉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失败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A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B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C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D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B
5.“_____,____”两句回应上文,写汉将骄逸轻敌,兵少力竭不得解围。
A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B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C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D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D
6.“____,____”两句写出了征夫思妇相去万里,相见无期。
A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B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C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B
7.“____,____”委婉地表达了对如今带兵出塞打仗的将军的不满。
A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B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C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D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D
作业:
1. 背诵《燕歌行》并序。
2. 预习白居易的《长恨歌》,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以及历史故事安史之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