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坐井观天 课件+教案+音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坐井观天 课件+教案+音频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坐 井 观 天
小学二年级上册课件PPT
/ 让教学更有效
21世纪教育网 https://www.21cnjy.com/
/ 让教学更有效21世纪教育网https://www.21cnjy.com/阅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坐井观天
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青蛙和小鸟的不同位置
井沿
井里
坐井观天
坐井观天
找出文中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思考:从三次对话中分别读懂了什么?
坐井观天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第一次对话
diǎnr

nǎr
坐井观天
第二次对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you

坐井观天
第三次对话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
you
you

yi

坐井观天
青蛙和小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为什么呢?
坐井观天天到底有多大?坐井观天
第二次对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you

自以为是
见多识广
坐井观天坐井观天天到底有多大?自以为是见多识广坐井观天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批评的是有什么错误的人呢 坐井观天坐井观天说的是青蛙坐在井底看天,只能看到井口大。用于比喻和讽刺那些学识肤浅、眼界狭窄的人。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批评看的少,见识少而又自以为是的人。坐井观天小朋友们,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坐井观天我懂得了看待任何问题,都要看全面,不能像井底之蛙那样自以为是。坐井观天扩展活动: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坐井观天基础性作业(二选一):1.把《坐井观天》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告诉他们你学到的道理。2.画出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的美丽世界。挑战性作业(选做):想一想,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过“坐井观天”或者帮助别人“跳出井口”的经历?谢 谢 观 看
下课了/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课题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改编自《庄子·秋水》。课文通过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围绕“天有多大”的争论展开,生动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片面地看问题,更不能自以为是。本课时是第二课时,需在第一课时梳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聚焦“青蛙与小鸟观点不同的原因”,引导学生体会辩证思维,领会寓言寓意,符合二年级“朗读感悟、积累运用、培养思维”的教学要求。
核心素养 目标 1.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读好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2.思维能力:通过对比青蛙和小鸟的不同的说法,分析它们产生分歧的原因,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3.审美创造: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心理,感受语言的形象美。 4.文化自信:理解寓言故事所承载的传统智慧,懂得“见多识广、谦虚开放”的中华传统美德。
重点 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中的语气变化,体会它们观点的不同及其原因。
难点 理解“坐井观天”的比喻意义,联系生活感悟寓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温故知新,游戏导入 1.图片激趣,回忆旧知 教师提问:“同学们,欢迎回到 我们的语文课堂!大屏幕上出现了三个我们熟悉的故事名字。看!除了我们正在津津有味学习的《坐井观天》,另外两个‘故事朋友’也来做客了!谁能当个小侦探,快速找出《龟兔赛跑》和《拔苗助长》所对应的图片,并简单说说它们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聚焦课题,引出重点 教师引导:“这两位同学真是会倾听、会思考的好孩子!说得既清楚又准确!这些小小的故事里,都藏着大大的人生道理,这样的故事我们称之为——寓言。” (教师板书:寓言) 核心提问:“那么,我们眼前的这个寓言——《坐井观天》,它又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重要的道理呢?为什么青蛙和小鸟的看法会完全不同?这个故事到底想让我们明白什么?” 过渡语:“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再次走进课文,化身成为小小评论家,一起来评一评青蛙和小鸟,把这个故事里藏着的智慧道理找出来!” 1.学生举手指出图片对应的故事名。 邀请1-2名学生简要回答 学生1:“《龟兔赛跑》讲的是兔子骄傲睡着了,乌龟坚持爬赢了。告诉我们不能骄傲,要脚踏实地。” 学生2:“《拔苗助长》是那个人嫌禾苗长得慢,自己去拔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着急,要遵守规律。”
二、精读对话,探究原因 1.角色朗读,重温对话 学生分角色(青蛙、小鸟、叙述者)朗读三次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读出青蛙的“自信、固执”和小鸟的“诚恳、耐心”。 2.聚焦关键,对比分析 提问引导:“青蛙为什么那么肯定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能从课文里帮老师找到证据吗?”(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 继续提问:“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呢?”(引导学生找出:“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 板书对比,形成清晰框架: 青蛙(位置:井底 → 依据:天天看到 → 看法:天井口大 →特点:自以为是) 小鸟(位置:天空 → 依据:飞了百里 → 看法:天无边无际 → 特点:见多识广) 讨论:“所以,它们看法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因为它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世界大小不同。) 2.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支撑青蛙和小鸟观点的语句。 回答教师提问,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观看板书,清晰对比双方差异。 思考并回答根本原因(因为它们呆的地方不一样,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
三、揭示寓意,联系生活 1.揭示寓意 教师提问:“现在,谁能说说‘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课文批评的是哪种人?” 请学生读出PPT中的解释:比喻和讽刺那些学识肤浅、眼界狭窄的人;批评看的少,见识少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教师小结:“是啊,就像青蛙坐在井底,只能看到一小片天。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学习新知识,不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只相信自己的那一点经验,我们就说他有点像‘井底之蛙’。 2.联系生活,深化理解 教师引导:“学习了这个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用‘我懂得了……’的句式来说一说。” 鼓励学生联系简单的生活实际。 “你能想到生活中哪些情况有点像‘坐井观天’吗?” 简单举例:比如,如果一个同学从来没看过大海,以为学校旁边的池塘就是最大的水域,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劝他,要打开眼界。 1.尝试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成语的理解。 齐读PPT上的寓意,加深印象。 倾听教师小结,内化寓意。 2.学生用“我懂得了……”句式表达自己的收获。 我懂得了要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 我懂得了要多读书、多出去看看,才能见识更广。
四、拓展创造,学以致用 1.续编故事 情境创设:“青蛙听了小鸟的劝告,心动了!它后腿一蹬,使劲一跳,终于跳出了井口!同学们,想象一下,青蛙会看到怎样一个它从未见过的世界?它又会怎么对小鸟说?” 组织活动:布置小组合作任务(4人一组),续编第四次对话。 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给予适当提示和鼓励。 展示分享:请1-2个小组上台表演或讲述他们的续编故事。 积极评价:教师从想象力、语言表达、合作态度等方面给予肯定性评价。 “你们想象真丰富,让青蛙看到了一个精彩的世界!” 1.小组内积极讨论,发挥想象 (看到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高高的山、广阔的田野……)。 合作创编青蛙和小鸟的对话(青蛙惊讶、道歉、感谢)。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合作成果。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细细品味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明白了‘坐井观天’的道理,那就是——看待问题要全面,眼界要开阔,要多学习、多见识,千万不能做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 2.布置作业 基础性作业(二选一): ①把《坐井观天》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告诉他们你学到的道理。 ②画出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的美丽世界。 挑战性作业(选做):想一想,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过“坐井观天”或者帮助别人“跳出井口”的经历? 1.倾听总结,回顾本课所学。 2.明确作业要求,按要求完成。
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寓言:小故事,大道理) 角色 位置 看法 特点 青蛙 → 井底 → 天井口大 → 自以为是 小鸟 → 天空 → 无边无际 → 见多识广 根本原因:所处的位置不同,眼界不同。 道理:要开阔眼界,全面看问题,虚心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