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Unit 4 Changing and Growing 第6课时Oral communication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Unit 4 Changing and Growing 第6课时Oral communication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英语学科
Unit 4 Changing and Growing课时教学设计
本单元第6课时 Oral communication 课型 口语交际课
语篇研读
What---语篇主题和主要内容 语篇包含戏剧听力活动(Activity 1)和小组讨论任务(Activity 2)。听力部分围绕 “Mike 的乐队喜好、Jameson 的职业、Mike 在卧室的活动” 展开;讨论部分聚焦 “成长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提供问题支架引导交流。核心话题为 “Growing up: problems & solutions”。 Why---语篇传递的主题意义 通过听力训练,帮助学生提取人物、事件、情感等关键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反思自身成长经历,学会表达 “问题 — 感受 — 解决办法 — 最终感受” 的逻辑链,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与问题解决意识。
How---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及功能 结构:“听力输入(选择 + 匹配)→ 口语输出(小组讨论)” 的 “输入 — 输出” 逻辑。 语言:运用 形容词(exciting, happy, crazy, surprised)描述感受,结合过去进行时(What was Mike doing...)和一般过去时讲述事件,借助问题支架(What problems... How did you feel... )组织讨论。
学情分析
【已知】具备基本日常交际能力,对 “成长” 话题有生活体验。掌握简单形容词(happy, sad 等)和时态(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的基础用法。 【未知】对 “drama” 类语篇的听力细节(如人物关系、事件发展)捕捉不足。表达 “复杂问题解决过程” 时,语言组织和词汇丰富度有限。 【能知】通过听力训练和小组讨论,听懂成长话题的对话细节,并能运用目标语言流畅讨论 “成长问题与解决办法”。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语言能力:能听懂戏剧听力材料,准确提取 “人物活动、职业、情感” 等关键信息。能运用目标形容词(exciting, happy, crazy, surprised)和问题支架,流畅讨论成长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思维品质:通过分析听力内容和自身经历,学会 “问题 — 感受 — 解决 — 结果” 的逻辑推理,多角度思考解决策略。 学习能力: 借助小组合作,提升 “倾听 — 回应 — 补充” 的合作学习能力,学会利用支架组织语言。 文化意识:理解 “成长伴随问题” 是普遍现象,培养积极面对、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听懂听力材料中 “人物、活动、情感” 的关键信息。 运用目标语言(形容词、讨论句型)开展 “成长问题与解决” 的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准确捕捉戏剧听力中的细节信息(如 Jameson 的职业、Mike 的行为动机)。 有条理地描述 “成长问题的解决过程”,并恰当运用形容词表达多层感受。 易错点: 听力中人物相关信息混淆(如 Jameson 的职业、乐队与 Mike 的关联)。 形容词与语境的匹配错误(如 “exciting” 用于描述 “事件”,“surprised” 用于描述 “人的感受” 易混淆)。 易忘点: 讨论时忽略问题支架(如 “What problems... How did you feel...”),导致表达缺乏条理。 过去进行时的正确运用(如描述 “过去正在进行的动作” 时,易与一般过去时混淆)。 拓展点: 词汇拓展:补充更多描述情感的形容词(如 frustrated, relieved, anxious 等),丰富表达维度。 话题拓展:联系实际,分享 “与同学冲突、学业压力、兴趣选择” 等更多样化的成长问题及解决案例。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任务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英语学习活动观
教学工具
PPT课件,多功能白板,教案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学习理解: 激发学生对 “成长中的烦恼” 主题的兴趣,自然引入本节课核心话题。激活学生关于 “烦恼、问题” 的已有语言认知与生活经验。激活学生与听力主题相关的词汇储备(如乐队、职业、动作类词汇)。锻炼学生 “看图说话” 的即时语言输出能力。 任务一: Lead in 1. Watch and answer.
组织学生观看美剧《初来乍到》中关于青春期烦恼的片段,随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What troubles do the boys have ”(男孩们有什么烦恼?)。 任务二: Pre-listening Look and say.
借助主题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口头回答三个问题:“What bands are there (有哪些乐队?)”“What jobs are there (有哪些职业?)”“What is he doing (他正在做什么?)”。
任务一:
观察学生观看片段时的专注度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评估学生能否用简单语言描述剧中男孩的烦恼,语言表达是否贴合主题。 任务二: 检查学生对 “band、job” 等核心词汇的识别与表达准确性。评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语言流畅度及对图片信息的解读能力。
设计意图 以生活化的美剧片段为切入点,降低学生对 “成长烦恼” 这类抽象主题的距离感,增强课堂趣味性。通过 “What troubles do the boys have ” 的提问,为后续 Post-listening 环节中 “讨论个人成长问题” 做话题与情感铺垫,呼应文档中 “面对困难、成为更好的自己” 的核心理念。借助图片的视觉辅助,帮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理解词汇含义,避免孤立记词的枯燥性。通过 “What bands are there What jobs are there ” 等问题,提前铺垫听力中可能涉及的核心信息维度(如人物喜好、职业),为 While-listening 环节的 “信息勾选、匹配” 做准备,与文档中 “学习目标相关词汇” 的单元要求一致。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应用实践: 训练学生在听力中抓取具体细节信息的能力,聚焦人物喜好、职业、行为等关键内容。培养学生 “边听边定位信息” 的听力习惯。帮助学生掌握 “exciting、happy、crazy、surprised” 等情绪类核心词汇的含义与使用语境。培养学生通过视觉场景联想情绪词汇的能力。训练学生 “整合听力信息与选项信息” 的关联能力。提升学生对听力内容的整体理解度,而非仅局限于孤立细节。纠正学生对核心语句的语音语调,培养地道的语言表达习惯。实现 “听力输入” 到 “口语输出” 的初步转化,增强语言运用的灵活性。 任务三:While-listening 1. Activity 1 Listen and tick.
Listen to the drama and tick the correct answers. 播放戏剧类听力材料,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在关于 “Which is Mike’s favorite band ”“What does Jameson do (Jameson 是做什么的?)”“What was Mike doing in the bedroom (Mike 在卧室里正在做什么?)” 等问题的选项中勾选正确答案。
2. Activity 1 Look and learn. 展示包含不同情绪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How do they feel (他们感觉怎么样?)”,进而引出并学习 “exciting(令人兴奋的)、happy(开心的)、crazy(狂热的)、surprised(惊讶的)” 等情绪类形容词。
3. Activity 1 Activity 1 Listen and match.
播放听力材料(可能为句子、描述性内容或对话片段),让学生将听到的信息与提前给出的选项(如图片、短语、句子)进行匹配。
4. Activity 1 Listen and repeat. Listen and repeat, and then role play. 播放听力材料中的核心语句(如对话、表达情绪或描述场景的句子),让学生模仿语音语调跟读;跟读熟练后,分配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式角色扮演。
任务三: 检查学生勾选答案的准确率,评估其对听力材料中核心细节的捕捉能力。观察学生听录音时的信息处理节奏(如是否能及时对应问题与听力内容)。随机抽查学生对情绪词汇的认读与含义匹配准确性(如展示图片问 “How do they feel ”)。评估学生能否用词汇简单描述自身或他人的情绪。检查学生信息匹配的正确率,评估其对听力内容逻辑关联的把握能力。观察学生是否能在听完后快速完成匹配,反映其听力反应速度。评估学生跟读时语音语调的准确度及对语句情感的把握。观察角色扮演中学生对核心语句的运用熟练度及角色互动的自然度。
设计意图 以 “勾选” 这一简单直观的任务形式,降低听力任务的难度,适合听力输入初期的能力训练。问题聚焦 “Mike 最喜欢的乐队、Jameson 的职业” 等具体信息,呼应文档中 “围绕人物与事件展开语言学习” 的活动设计逻辑。结合图片场景学习情绪词汇,让抽象的情感表达与具体画面结合,符合学生 “直观认知” 的学习特点。为后续 “描述个人成长中的情绪变化”(如 Post-listening 环节的 “起初感觉如何、最后感觉如何”)储备语言素材,呼应文档中 “表达个人感受” 的语言需求。相较于 “勾选”,“匹配” 任务增加了信息整合的难度,实现听力能力的分层训练。引导学生在抓取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信息间的联系,为后续 “复述、角色扮演” 做逻辑铺垫。通过 “跟读” 巩固听力中习得的地道表达,通过 “角色扮演” 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符合 “学用结合” 的语言学习规律。 呼应文档中 “通过互动活动练习语言” 的课堂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迁移创新: 将听力中习得的 “问题、情绪、解决方法” 等语言知识迁移到个人真实语境中。锻炼学生用英语清晰表达 “问题 - 感受 - 行动 - 结果” 的逻辑思维与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与合作交流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探究能力。锻炼学生 “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的逻辑思维。训练学生的信息归纳与书面表达能力(填写调查表格)。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核心词汇、句型及技能。巩固学生对 “成长问题与解决方法” 主题的语言表达能力。查漏补缺,强化知识薄弱点,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任务四:Post-listening 1.Activity 2 Let’s talk. Discuss your problems of growing up and solutions to them. 组织学生以小组或全班形式展开讨论,围绕 “成长中的烦恼与解决方法” 分享个人经历,核心问题包括:“What problems did you have (你曾有过什么问题?)”“How did you feel at first (一开始你感觉怎么样?)”“What did you do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你做了什么来解决问题?)”“How did you feel in the end (最后你感觉怎么样?)”。
2. Make a survey. Group work. Make a survey and fill in the blanks.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按三步法完成任务:Step1(发现问题):调查组员的成长烦恼;Step2(分析问题):梳理问题的共性与个性原因;Step3(解决问题):共同为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并填写调查表格。 任务五:Summary 师生共同通过练习题,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词汇、句型以及阅读技巧(如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巩固学习成果。 任务四: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是否能主动分享个人经历。评估学生表达的逻辑性(如是否能按 “问题 - 感受 - 解决方法” 的顺序表述)及语言准确性(如是否运用所学情绪词汇)。 检查小组调查表格的完成质量,评估问题梳理、原因分析、解决方案的合理性。观察小组分工是否明确,成员参与度是否均衡。 任务五: 通过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核心词汇、句型的掌握程度。观察学生能否主动回顾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知识梳理是否有条理。
设计意图 实现 “听力输入” 到 “真实语境输出” 的闭环,让语言学习服务于实际交流需求。通过分享个人成长问题,深化学生对 “面对困难、解决问题” 的理解,呼应文档中 “成为更好的自己” 的单元主题,同时与导入环节的 “剧中烦恼” 形成呼应。从 “个人分享” 上升到 “群体调查”,拓宽学生对 “成长问题” 的认知边界,发现问题的共性与个性。三步法的设计,呼应文档中 “制定计划、实现目标” 的单元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 “练习题 + 师生共同回顾” 的形式,避免总结环节的枯燥性,让学生在 “练中学、学中巩固”。
课时教学板书设计
评价量表
课时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
基础题: 再次聆听 Activity 1 的听力材料,核对答案;默写目标形容词及其中文释义。 通过重复输入和词汇默写,夯实基础知识,确保对 “听力细节 + 核心词汇” 的扎实掌握。
提高题: 根据 Activity 2 的问题支架,写一篇短文(约 80 词),描述自己成长中的一个问题。 将口语讨论转化为书面表达,锻炼语言组织与逻辑思维能力,深化对话题的理解。
拓展题: 采访一位家人或朋友,了解他们成长中的一个问题及解决过程,用英语记录,并在下次课分享。 将课堂话题延伸至生活实际,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为课堂分享提供多元素材。
课后反思(实施后填写)
亮点:整个教学流程紧扣单元主题 “A better me”,形成了 “导入 — 听前 — 听中 — 听后 — 总结” 的完整闭环,与文档中 “学习目标词汇、制定计划、成为更好的自己” 的核心要求高度契合。导入环节借助美剧片段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关联 “成长烦恼” 话题;听中活动从 “细节勾选” 到 “角色扮演” 层层递进,符合学生听力能力发展规律;听后 “小组讨论”“班级调查” 活动则实现了语言知识向真实语境的迁移,尤其结合 “制定计划”“分享愿望” 等任务(如文档中 “Make a plan for your wish”),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言学习与自我成长的关联。 不足:听前环节的铺垫缺乏针对性与层次性。文档中 Pre-listening 设计为 “借助图片回答乐队、职业相关问题”,虽激活了部分词汇,但未与后续听力材料的核心信息、句型进行精准衔接。例如,未提前渗透听力中如,未提前渗透听力中涉及的 “be going to” 表计划的句型,也未针对 “情绪词汇”“乐队喜好描述” 等听力关键内容进行预热,导致部分学生在听中 “信息匹配”“语句跟读” 环节反应迟缓,未能快速将听前积累与听力输入关联。同时,图片素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对 “成长烦恼” 与 “听力主题” 的过渡衔接不足。 改进:将听前图片与 “成长中的兴趣与目标” 结合,衔接文档“A better me” 主题,比如展示 “学生讨论乐队、规划学习” 的图片,提问 “What goals do they have ”,自然过渡到听力中的 “人物喜好与计划” 内容,提升铺垫的针对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