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张若虚
一位诗人能否称得上是伟大的诗人,其标准是什么
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痴迷作诗,据统计,他一生作诗四万多首。乾隆以一人之力,在诗歌数量上追平了“全唐诗”总量。可惜的是,他的诗没有一首被传颂,
张若虚,诗作仅存世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首便有“以孤篇压倒全唐”的美誉。因此张若虚便被认定为伟大的诗人。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张若虚
(约660-约720)
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除《春江花月夜》外,另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描写闺中思妇对征人的思念,风格柔靡,水平一般。
《春江花月夜》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地位与声誉。闻一多先生赞之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
作者简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诵读感悟
诵读思考
文章标题点出几种意象?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本诗写了它的哪几种状态?请找出描写其状态的诗句。
意象:
状态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线索:月升—月悬—月斜—月落。
“明月初升”
“月上中天”
“月渐西落”
“月沉江海”
第一部分 1~8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汀上白沙看不见
第二部分 9~16句 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
第三部分 17~36句 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
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
由月之“照人”,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景物美
哲理美
情感美
梳理层次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思考:
这几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
表达了什么情感?
思考:要描写的是江还是海?
在江面上的一轮孤月,面对江天一色的辽阔之境,产生了江阔似海的感觉。海在这里是虚指,增添了全诗恢弘的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
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
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浩瀚无垠的江
探究:用“生”还是“升” ?
①“生”意为生长,将明月拟人化。生”具有欣欣向荣的灵性、活力。一个“共”字,又强调了春江与明月的天然联系。“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呈现了万里阔大的时空,同时,眼界之大,胸襟之大,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宇宙观。
②“升”意为上升。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用“升”没有“生的效果好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生机勃勃”的江
思考:春天的夜晚为什么会出现“霰”、霜”?
疏通诗意
①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在这里把月光比作雪和白霜(月色如霜),写出了月色清凉,月夜朦胧。
②江流...皆似霰”不直接描写月亮。而是从嗅觉、视觉来写,置身这个月夜,有花的芳香,有月色的清凉,从侧面(感受)来营造整体的意境。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
照在花树上,像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绚丽耀眼的花
如何理解“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疏通诗意
①月光是摸不着的,把它比作霜,而且是空里流动的霜,这样既有动态的美感,又能让人深入其境,是由虚变实。
②而“汀上白沙看不见”,本来能够看到的白沙呢,他却说看不见,因为它跟月光都是白色,那就反衬出月光是那样的皎洁,是由实入虚。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明亮空灵的月
空中流泻的月华似霜却不觉飘飞,洲上白沙与月光融为一片难以分辨。


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
浩瀚无垠“生机勃勃”的江
绚丽耀眼的花
明亮皎洁的月
意象
恬静幽美
意境
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
情感
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
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哲理:江月永存,人生易逝,但人生代代相续,同样即为永恒。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哲理:人生苦短,但人生代代也是无穷的、永恒的。
哲理: 人生易逝,唯
江月永存、宇宙永恒。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哲理美
哲理美
①两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②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
③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依然是过渡句。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简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表达效果。
月下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一部分是总分结构,将其划分出来,并概括内容。
前四句:总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中八句:写思妇怀人。
后八句:写游子思家。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
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
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
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西斜之月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白云” 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扁舟子” 上的游子。
“青枫浦” 为地名,“枫”“浦”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
“扁舟子”指飘荡江湖的游子。
“明月楼”以物代人(游子之妻),以思妇的相思来反衬游子的倦客愁。
1.总写游子思妇,你从诗中哪些意象感受到了情思?运用了哪些手法?
象征:飘来飘去,无落脚之地的白云象征终日漂泊的游子。
一种相思,两处离愁!
人世间共有的、普遍的离别相思之情。
总写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
思妇怀远图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可怜楼上徘徊的月光,应该照耀在守候在家的思妇的梳妆台上。月光洒在玉门帘上,门帘翻卷,却卷不走月光,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欲拂去月光却拂去又来。
这时相思之人共同望着月亮可是不能互通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照射去跟随您。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鱼儿出没只能使水面泛出波纹。
①“裴回”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月的徘徊其实是人的徘徊。
②情景交融: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把苦苦相思表现的淋漓尽致,意味深长。
③“卷不去”和“拂还来”:“卷”和“拂”表明思妇的思念之苦,她想赶走恼人的月光,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正如她对游子的思念,想忘记却做不到,生动细腻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对游子的相思之苦。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2.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
情中之月
此处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的惆怅、无奈。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鱼龙”、“鸿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古代书信称为“鱼雁”,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饮马长城窟行》
游子思归图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江水流淌,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在潇水湘江的离人的距离无限遥远。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落月牵动着离人的别愁,将光辉洒满江畔的林木。
情中之月
落花、流水、落月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写出了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回的凄苦和落寞。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梦、落花、流水、斜月四种伤情意象烘托游子相思之情。
前后意象区别:
春天——春半 春江——流春(春半) 花林——落花
明月——斜月(落月) 今夜——昨夜
情中之月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沉沉”写出了游子归期难定的沉重心理和孤寂之情。
“无限路”写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衬托了他的相思之苦。
一个“满”字写出了愁思的深厚。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象征着无穷无尽的离愁,月色和离愁水乳交融。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3.后八句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
虚实结合:在梦中也想归家。
寓情于景: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想要归家的心情。
夸张:以“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月下之景
月下之理
月下之情
月光清凉
月色朦胧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画意
春江花月图
哲理
月下沉思图
诗情
思妇怀远图
游子思归图
“这诗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李泽厚(《美的历程》)
其实,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它上与魏晋时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哀歌,下与杜甫式的饱经苦难的人生悲痛,都绝然不同。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
——李泽厚《美的历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