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景谈》课件(共39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风景谈》课件(共39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课堂导入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
——卞之琳《断章》
每人心中最美的风景不同
风景谈
茅盾







01
02
03
04
学习目标
CONTENTS
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
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理解散文“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品味写作特色
体验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素高的精神境界,培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知人论世
茅盾
原名沈德鸿
中国现代作家
文学评论家
《子夜》
《林家铺子》
1913
北京大学
1913·07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
1913·10
主编《人民文学》杂志
中央人民政府
文化部长
人物历程
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茅盾文集》十卷出齐
捐出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
1951年1月
1961年
1981年3月14日
长篇小说《蚀》《子夜》;
中短篇小说《路》《三人行》《林家铺子》;
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宿莽》《委曲》;
散文集《白杨礼赞》《炮火的洗礼》《时间的记录》;
评论集《夜读偶记》《给青年作者的信》;
话剧剧本《清明前后》;
作品集《茅盾文集》《茅盾选集》《茅盾全集》等。
代表作品
·本文是茅盾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创作的。
·1939年茅盾在新疆大学任教一年多后返回内地,归途中于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
·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情愫。1940年底抵达重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茅盾写下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写作背景
“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所谓“风景”《辞海》中的解释是“风光景色”,即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
但这篇敞文所说的“风景”还应包括人,茅盾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案”。因此,我们在考虑六帮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通过风景来理解风景中所包含的政治内容。一要考虑人的活动,二要顾及人类活动的自然背景。
题目解读
世界的民主潮流是这样的汹涌澎湃,然而看看我们自己的国家,却那么不争气。贪官污吏,多如夏日之蝇,文化捐客,帮闲蔑片,踞器然如秋夜之蚊,人民的呼声,闷在参里,微羁到不可得闻,在此期间,应写的实在太多,而被准许写的又少得可怜,无可写不得不写。待要闭目歇烦吧,信心不许;搁笔装死罢,良心不安:于是而能幸见于刊物者大抵半通不通,似可懂而不可懂......中国的作者多少年来是不得不在夹缝中猜度的。
茅盾《时间的纪录》后记
题目含蓄
这部电影剧本的作者是阳翰笙,写成于“八一三”上海抗战后,几经修改,终于搬上银幕。影片在1942年放映,主题是描写蒙汉两族人民消除民族隔阂,团结抗日的故事。
这是用文艺形式第一次表现民族团结共同抗日,并把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联系起来的重大主题。
塞上风云

梳理结构
1.诵读课文,简要概括本文谈了哪几幅风景
按照下面例子试给每幅风景都拟一个小标题。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1.诵读课文,简要概括本文谈了哪几幅风景
按照下面例子试给每幅风景都拟一个小标题。
沙漠驼铃
石洞雨景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北国晨号
桃林小憩

品味赏析
活动一:结合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
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的风景”。
(1)精神内涵:
·沙漠驼铃,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高原归耕,反映的是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的改造。
·延河夕照,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
·石洞雨景,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内在精神生活充实、生命力。
·桃林小憩,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
·北国晨号,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
(2)作者笔下的真正的风景,指的是伟大的人类,尤其指的是民族的精神。
活动二:分析六幅风景画之间的联系
①首先,每一幅画面的内容是紧密相连的。
六幅风景画描写的着眼点虽然不同,但相互之间在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相互之间的和谐相处,对人类伟大的赞美这一内容上,却是和谐统一的。
②其次,每幅风景画结尾的议论是和谐一致的。
如第一幅画结尾"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议论,确定了作者赞美的主基调,第二、三幅画结尾的议论则是对前者"人类"内涵的进一步充实和丰富。第四、五幅画结尾的议论重在说明,人类既是"风景"的构成者,更是"风景"的主宰,使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在最后一幅画的结尾,作者将对人类伟大的赞美具体物化到两名抗日战士的具体形象上。"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这才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的议论,较之前面的议论,就显得更为深刻了。这些议论乍看起来似乎差不多,都写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但仔细玩味,就可感受到其议论的含义是逐步深化、和谐一致的。
③再次,每一幅风景画的结构布局也是和谐统一的。
六幅"风景画"的写法大致相同,先写自然景观,次写人的活动,最后通过议论揭示"画"旨。文章在结构布局上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按照作者对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逐一深化的顺序,把六幅风景画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之显得既舒展自如,又谨严有序,表现出整体和谐统一,完满无缺,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活动三
分析“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的体现
著名戏剧家张光年评价茅盾作品,
是“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
答:①文学性:《风景谈》则更富于生活的情趣和新生活中所闪出的诗情画意。文章从《塞上风云》影片引起的联想开篇,借助丰富的艺术联想,纵横驰骋,给我们描绘了六幅和谐优美、寓意深邃的风景画。
②革命性:《风景谈》通过描绘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讴歌了延安军民为创造和谐生活表现出的崇高精神。

思考探究
赏析《风景谈》之文学性
活动一 对比”劳动归来“场景,
赏析战士剪影
1.二三两段都是描绘的“劳动归来”场面,请简要分析有什么不同?
(1)两个场景时间不一样,一个是三五明月之夜,一个是夕阳在山;
(2)描写人物不一样,一个是劳动人民,一个是革命青年;
(3)刻画重点不一样,一个突出旋律愉快的歌声,一个突出长满老茧的双手;
(4)表达目的不一样,一个是强调改造自然,一个是强调改造自身。
2. 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请自寻角度,赏析上面这段文字描绘的场景。
答:①对小号兵吹号和哨兵站岗景象的描绘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嘹亮的喇叭声”“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是动景,“万籁俱静”、战士“犹如雕像一般”是静景,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庄严的画面。
②注重色彩的搭配。粉红的朝霞、红绸子、刺刀的寒光交融在一起;朦胧的与鲜艳的、冷色的与暖色的、柔性的与刚性的色彩的相互融合,构成了表现抗日战士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形象的画面。
③结尾直抒胸臆,赞美了如雕像一般挺立在山巅的高度警觉的战士,歌颂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
赏析《风景谈》之文学性
活动二 分析“群像”和
“具像”安排之妙
3.这篇选文作者描绘的 “人的活动”包括“群像”和“具象”,请就作者为何这样安排谈谈你的见解。
①“群像”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出现的一群人物形象,属于“面”的范畴;“具象”是个体的鲜明的形象。前者多有意境和主题烘托的作用,后者更多使用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也更浓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有突出和强调作品主旨的作用。
②文中戈壁驼队的“红旗”与明月下的“晚归的种地人”及河边知识分子们舒展快乐的群像劳动场景为读者描绘了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崇高的革命热情和投入革命生活的群众与知识分子朴实热烈的理想生活;
③篇末吹喇叭的号兵与荷枪的战士的具象形象,则意象化地表明新生革命队伍有坚决勇敢的革命斗志与毫不畏惧、刚烈果敢的革命精神,他们不仅守护家园更唤醒民众。
赏析《风景谈》之文学性
活动三 赏析句式效果和“炼字”艺术
①例(1)为陈述句,例(2)为感叹句,例(3)为反诘疑问句。
②这三句,像螺旋一样,愈旋愈深,有力地颂扬了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和斗争。
③作者之所以基本相同的意思要选择不同的语气来表达: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句式的单一;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即随着内容的不断增加而起到不断深化主题的作用。
(1)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2)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3)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这三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由于用了不同的语气,表达效果也有所不同。请分析。
风景谈
茅盾
本文语言看似自然,不事雕琢,实则匠心独运,炼字尽得其妙,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个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
两只牛角从山脊上出现,可以说“伸”出来,也可以说“露”出来,还可以说“冒”出来,可是作者不用“伸”,不用“露”,也不用“冒”,却出乎意料地用了一个“长”字。这个“长”字用得非常传神。它一方面道出了山势之高,耕牛爬坡动作之缓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种田人晚归的出现与黄昏景色之协调融合,姗姗归来的耕牛给黄昏恬静的山野增添了诗意和生机,给读者以艺术的美感。
风景谈
茅盾
答案:这例中的“飘”字用得非常好,它把我们引入迷人的音乐境界,形象地描绘出了歌声的轻柔悠远,反映出解放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对新生活由衷的喜悦之情。
2)这几位晚归的种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黝黝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风景谈
茅盾
(3)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
答案:一个“吐”字,可见白昼之炎热,傍晚之凉爽。一个“吐”字把静态的事物写活了,给黄土高原赋予了生机,也隐隐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延安的山水充满了喜爱之情。
风景谈
茅盾
(4)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
答案:这一段描写中,作者用“喧哗”、“跌”、“喷”三个动词形象地描写了延河的流水,给延河水赋予了青少年般的朝气、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段景物描写对反映延安鲁艺学员朝气蓬勃的新生活和精神风貌起了一定的烘托作用。
风景谈
茅盾

归纳总结
(1)《风景谈》是茅盾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是现代散文发展史上有口皆碑的名篇,也是被选入中学或大学语文中的典范篇章。然而,对《风景谈》主题思想的分析,几十年来一直停留在:文章通过描绘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热情讴歌了延安军民的火热的战斗生活,赞美了延安军民的崇高精神面貌这一阐释上。这种强调革命性、政治性的主题思想分析,不能说是毫无道理,但至少可以说是有些概念化、表面化,或者说是较为笼统的。它忽略了《风景谈》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
(2)《风景谈》表现的不仅是讴歌延安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精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茅盾对根据地这种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失去了这一前提,什么"讴歌""赞美"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变成缺乏感染力的概念化的东西。
(3)茅盾的散文之所以引人人胜,不仅因为构思精妙,还因为它显示了作者的审美个性和丰富的美学素养。他的这个关于“真的风景”的美学意义深邃而高远。
《风景谈》的美学特点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风景谈》六幅画面呈现出的具体的美学特点。
1.“庄严”与“妩媚”的和谐之美
在“沙漠驼铃”这幅画面之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风景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认为单调的风景一旦有了人的活动,就变得富有生机。当人们听到驼铃和谐柔美的合奏,看到那面长方形猩红大旗时,必然会产生这样的感慨:“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是作者在《风景谈》中对美的认识最基本的观点。世上所谓的风景都是由自然和人类的活动两大因素组成的。
《风景谈》的美学特点
2.“创业”与“享受”的自然之美
在“高原归耕”和“延河夕照”两幅画面中,边区的劳动人民和延安的知识分子使贫瘠的黄土地充满诗情画意。陕北的黄土高原到处都是秃顶的山,或是“黄毛癞头”,这自然不是什么美丽的风景。然而在三五月明之夜,在一片碧蓝的天幕上,明月当空,谷子丛密挺立,宛如怒发。三两个农民耕作归来,掮着犁,牵着牛,姗姗而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晚归图。而更美妙的是,他们唱着粗朴的山歌,愉快的旋律缭绕不散。正是这些勤劳善良的人们为人类酿造出最甜美的生活,他们不辞艰苦,不怕牺牲,爱憎分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精神。文中这些劳动者的形象,其优良的品质,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而“延河夕照”画面中的知识分子群体形象,他们的每一神情,每一动作,都为“贫乏”的自然界增添了无限神韵,都是这大自然背景的美妙点缀。
《风景谈》的美学特点
3.“灵动”与“崇高”的内在之美
最后的一幅画面是“北国晨号"。作者把充满阳刚之气的号兵和哨兵放在黎明霞光的背景上,加上红绸和枪刺,极高青春活力。“朝霞” 与“山峰”的衬托,“红绸” 与“枪刺”的色泽,破空的“嘹亮的喇叭声”与“犹如雕像一般”的战士之间的动静对比,这一幅北国的黎明风景画,圣洁而灵动,祟高而神圣。
《风景谈》的美学特点
本文是对那些坚持抗战、克服物质生活贫乏的困难,保持人类高贵的精神,明白生活的真正意义,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不息的人们的礼赞。这些人就是西北黄土高原,特别是延安解放区的人们,他们和他们所生活的地方,他们昂扬的精神风貌和斗争精神,构成了当时中国一道最绚烂的风景。
本文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