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3张PPT)插秧歌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C7F6AA7134BB5542FC0A17BFBEC0C5CF211FB091FD8C08D9541B60CB1E93997BEFA5F4E5D4A778A7527C9FFE4FF35B29D3E42F8997401636D0F3B9CAB1055CF8芣苢《诗经·周南》杨万里导入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C7F6AA7134BB5542FC0A17BFBEC0C5CF211FB091FD8C08D9541B60CB1E93997BEFA5F4E5D4A778A7527C9FFE4FF35B29D3E42F8997401636D0F3B9CAB1055CF8编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安排两首古诗 为什么是这两首古诗?单元主题:劳动最光荣“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在这片古老的以农业为本的土地上,那些回荡在田间地头的吟唱,始终是这个民族血液里最滚烫的乐章。《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______总集,共305篇,先秦时被称为《____》或《________》,_____时始称《诗经》。《诗经》在内容上分为《____》《____》《____》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______;《雅》是周人的_________,又分《_____》和《_____》;《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______。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______”,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______、______的标准。了解《诗经》诗歌诗诗三百西汉风雅颂歌谣正声雅乐大雅小雅乐歌无邪立言立行“无邪”:没有邪恶的想法作为说话、做事的标准诵读诗韵边诵边读,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诵读指导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六句“采采芣苢”间穿插六句“薄言×之”,重音落在“采采”二字上,起头气氛比较明朗,而接“芣苢”二字后,气息急转直下,有渐弱之势。“薄言”属于平稳过渡,速度不快,“×”字是全章点睛之笔,气势又渐趋响亮明朗。每章一、三句由起至伏,由急到缓,二、四句由伏至起,由缓到急。一章之中两起两伏,两急两缓。//解释加颜色词语词语 释义薄言采之 薄言有之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取得,获得拾取,摘取从茎上成把地取下提起衣襟兜东西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翻译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茂盛的车前草,采呀采呀采起来。茂盛的车前草,采呀采呀采得来。茂盛的车前草,一片一片摘下来。茂盛的车前草,一把一把捋下来。茂盛的车前草,提起衣襟兜起来。茂盛的车前草,掖起衣襟兜起来。思考2: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说说你的看法。顺序不能更换。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的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先秦的歌谣中,还有另外一种追求简洁的诗歌类型,比如: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先秦歌谣《弹歌》去砍伐野竹,连接起来制成弓;打出泥弹,追捕猎物。dàn这首诗有很多无实义助词,如果把这首诗中的助词去掉,岂不是更简洁,比如变成这样: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思考讨论:这样修改了以后,相比原诗缺失了什么?总结原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舒缓了诗歌的节奏,更加符合诗歌的情境——一种欢快的而不是紧张的劳动情景;请翻到教材54页,一起读一读清代学者方玉润的评论;【扩展】重章叠唱重章叠唱是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一连几章的句式和意思基本相同,只有个别词的调整。它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不断重复的韵律加强了抒情性,产生了一唱三叹的抒情效果,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每个读者通过一次次重章叠唱的咏叹,在脑海中留下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示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总结原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舒缓了诗歌的节奏,更加符合诗歌的情境——一种欢快的而不是紧张的劳动情景;元·吴师道:“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这首诗可看作是一曲劳动的欢歌。姓名:杨万里,字廷秀 生卒: 1127—1206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 地位 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一代诗宗。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_________”。 认识作者 “诚斋先生”——杨万里诚斋先生主要经历 绍兴二十四年(1154),登进士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病逝,终年八十岁。代表作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舟过安仁》等,著有《诚斋集》。诗风 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以构思精巧,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形成独具一格的诗风,称为“________”。诚斋体诚斋体诚斋体的特点之一是语言新、奇、活、快,即语言生动、自然、新鲜、活泼,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朗诵诗歌,划分节奏。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插秧歌》,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很像一首七言律诗,想一想,为什么说它不是律诗?它之所以不是律诗,主要是因为它不具有律诗讲究对仗、平仄、粘对的特征。首先,律诗讲究对仗。律诗的全称是格律诗,也称为近体诗,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首联和尾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所谓对仗,就是一联中上下句相对词的词性相同,即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具体看《插秧歌》的五、六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上一句的词性是:动、代、名、名、动、数、名,下一句的词性是:动、名、动、名、副、副、动,不符合讲究对仗的要求。《插秧歌》,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很像一首七言律诗,想一想,为什么说它不是律诗?其次,律诗讲究平仄。平仄就是字的声调,古代四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仄的平,就是平声;平仄的仄,就是上声、去声、入声。律诗的一联之中,特别是颔联和颈联,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就要用仄声字,上下平仄相对。《插秧歌》的三、四句:“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不符合平仄相对的要求。《插秧歌》,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很像一首七言律诗,想一想,为什么说它不是律诗?最后,律诗讲究粘对。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平仄类型相反。所谓粘,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平仄类型相同。律诗的一、三、五、七都是出句,二、四、六、八都是对句。《插秧歌》不符合“对”的要求已经在上面说明,在这个前提下,就很难符合“粘”的要求。综上所述,杨万里的《插秧歌》只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而不是一首七言律诗。但这只是体裁的不同而已,它依然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1.读诗歌,理大意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2.解释加颜色词语词语 释义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渠,他;半霎,极短的时间不搭理农妇的要求,却有别的话要说莳,移栽、种植;匝,布满、遍及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译文2.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 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一韵到底,富有韵律:除首句外,其余七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通俗晓畅,节奏轻快:这首诗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动词,“抛”“接”“拔”“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地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3.这首诗歌描绘了哪几幅生动的画面?诗句 画面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学会想象,假设你就在插秧现场,说说看其中的哪一幅画面最让你感动?诗句 深层内容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全家齐上阵,各尽所能,协同劳作的美好双抢时节,风雨无阻的勤劳惜时如金,不顾休息的忙碌与充实未雨绸缪,嘱托家人的细心名家点评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唐宋诗》学习《插秧歌》思考1:《插秧歌》描绘了一幅一家四口冒雨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全诗写得新、奇、快、活、趣,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试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风格特点。捕捉画面,鲜活有趣。第一、二句描写农家插秧的劳动场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农忙时节,一家人分工明确精细:小儿子、大儿子、田妇和田夫,一家人按活儿的轻重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充满生气,鲜活有趣。想象丰富,设喻风趣。颔联,以头盔比喻斗笠,用盔甲比喻蓑衣,形象鲜明。这种比喻,不仅使诗歌显得活泼、有趣,也更富有深意:农民抓住时节及时种植,仿佛一场紧张的战斗;同时这两句诗也隐含着对农民为抢农时战天斗地的精神的赞扬。学习《插秧歌》对话设计,颇具匠心。“唤渠朝餐歇半霎”,是送饭人的话,有催促,有关心。农人起早下地干活,早饭都没来得及吃,进一步展现了插秧的辛苦。对送饭人的话,农夫没有正面作答,而是以“不答而答”的特殊方式提醒送饭人“照管鹅儿与雏鸭”。诗中的对话虽然简短,但其内涵却很丰富,既有关怀,又有嘱托,还有作为一家之长的责任感。语言自然活泼。“田夫抛秧田妇接”“雨从头上湿到胛”等诗句,朴素自然,浅白通俗,如山间清泉般自然流畅,毫无忸怩作态之感。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C7F6AA7134BB5542FC0A17BFBEC0C5CF211FB091FD8C08D9541B60CB1E93997BEFA5F4E5D4A778A7527C9FFE4FF35B29D3E42F8997401636D0F3B9CAB1055CF8比较探究,加深理解表现手法:①《芣苢》运用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写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②《插秧歌》一诗运用白描、比喻等手法,描写了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思想主旨:这两首都是描写劳动的古诗,描绘了古人日常生活和劳作的场景,写出了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芣苢》通过写古代妇女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表达了劳动者的喜悦欢快之情。《插秧歌》通过写农家一家大小齐上阵,冒雨抢插秧苗的场景,体现了农人种田的艰辛,赞扬了他们辛勤劳动、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试分析《芣苢》和《插秧歌》在表现手法、思想主旨上的差异。比较探究两首诗歌产生的时代相距十几个世纪,诗体不同,所表现的劳动内容也不同,但两者也有相同的地方,它们的相同之处在哪里?①从精神内涵/主题上看,两首诗都表现出劳动者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②从场景画面/内容上看,两首诗都写出了众多的人物共同劳作的场景,富有形象感、画面感。③从语言表现上看,两首诗都使用了当时活泼生动的口语,动词的运用比较突出。总结编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安排两首古诗 向我们展现古代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排除其它因素,还原劳动本身的滋味。为什么是这两首古诗?《芣苢》让我们在远处,欣赏劳动妇女们忙碌欢乐的劳动画面。劳动的欢歌。《插秧歌》让我们走进劳动者,体味他们的感情,思考劳动的价值意义。劳动者的赞歌总结劳动本身的滋味——劳动,辛苦繁忙劳动者们却甘之乐之在辛苦中收获快乐,也就生出了劳动之美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课后拓展1、请再搜集几首写劳动、劳动者的古诗词,仔细阅读,品味其中的情感与意蕴;2、假如你是一名记者,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他们的劳动场面(可参照《芣苢》《插秧歌》的内容),请你写一篇报道,要求既要有劳动场面的描写,又要有记者的评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