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灯课文朗读——巴金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3.审美鉴赏与创造: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教学目标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 1904~20051904~2005 ),字芾甘。汉族。祖籍浙江嘉兴。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 1904 年年 11 月月 25 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笔名为巴金。作者简介1927 年初赴法国留学,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28 年冬回国,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 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作者简介1940 年至 1945 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 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1950 年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 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作者简介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鲁迅背景介绍1942年,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连续扫荡我抗日根据地,气焰嚣张。国内的妥协势力重新抬头,悲观消沉的情绪日渐蔓延;再加上日本法西斯政府铤而走险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更增加了一些人的迷惘、恐慌情绪。巴金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始终是坚定的,他自觉地投入战斗,秉笔为文,用特有的战斗方式鞭挞亡国论的鼓吹者,他用火一般的热情感染、激励国统区的民众。《灯》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巴金的散文《灯》。(è)(zhì)回(mō)梦(pái)(xùn)闹噩窒溯(sù)(mèi)寐(huái)徘徊摸殉喧梦闷索(xuān)情字词检测1.课文写到了哪些灯?·平房里射出的几点灯光·风雪夜行人见到的豆大的光·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陌生人家桌上的油灯整体感知研读课文【任务一:梳理结构】1.本文标题是“灯”,第2自然段究竟有没有涉及灯光?第13自然段并没有实写灯光,思考它的作用。2.作者除了写眼前的灯光,还通过什么材料来写灯光?这些材料最后落在哪一点上?3.试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1.本文题目是“灯”,第2自然段究竟有没有涉及灯光?第13自然段并没有实写灯光,思考它的作用。第一问:第2自然段字面虽然没有提及,但暗写了灯光。行文巧妙,是由“噩梦中惊醒”到渐而清醒的一个过渡。作者的感情变化是从视觉变化开始的。“漆黑的一片”—“黑色逐渐减淡”—“终于分辨出来了”(实写视觉,暗写感情)在“漆黑”的夜里竟然分辨出山、宅、菜园,靠的正是灯光。第3段的内容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第二问:第13段并没有实写灯光,但作者的心理活动涉及了灯光,“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 揭示了灯光的象征意义——光明、希望。答 案【任务一:梳理结构】2.作者除了写眼前的灯光,还通过什么材料来写灯光?这些材料最后落在哪一点上?通过回忆“风雪夜走出迷阵”(我的经历)、“哈里希岛的传说”、“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友人投江”等材料来写灯光。这些材料最后都落在“我”对灯光的体味上。答 案【任务一:梳理结构】3.试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从噩梦中惊醒,看到黑夜中的几点灯光(“眼前”)。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从眼前的灯光引起回忆,赞美灯光给人以勇气和温暖,指明行进方向(“回忆”——切身的经历、体会)。第三部分(第9~12自然段):讲述有关灯光的传说与友人的故事,进一步揭示灯光的象征意义(“联想”——域外的传说、朋友的经历)。第四部分(第13自然段):坚信“灯光是不会灭的”,完成了由“窒闷”到“微笑”的感情转变(结束了“回忆、联想”,再次写“眼前” ——“对着山那边微笑了”)。答 案【任务一:梳理结构】1. 思考:请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按段落顺序理清本文的线索。【任务二:理清思路】2. 讨论:全文内容始终围绕着“灯”展开和深化,但从表面看,“眼前灯”和“回忆灯”多次交叉出现,这条线索是不是显得很零乱?试梳理课文思路。1. 思考:请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按段落顺序理清本文的线索。【任务二:理清思路】答 案眼前灯回忆灯眼前灯联想灯回忆灯眼前灯1~456~89~1112132. 讨论:全文内容始终围绕着“灯”展开和深化,但从表面看,“眼前灯”和“回忆灯”多次交叉出现,这条线索是不是显得很零乱?试梳理课文思路。第1自然段 起点——窒闷(苦闷忧虑)无意受惠(眼前灯→回忆灯→眼前灯)第9~12自然段 拓展——具象灯(灯塔、孤灯)的作用(海上导航)第二次升华——精神灯(指火炬至今亮在眼前)的作用(人生导航)有意施惠(联想灯→回忆灯→眼前灯)第13自然段 终点——微笑答 案第2~8自然段 展开——具象灯的作用(扫淡黑暗,给人温暖,指路)升华——心灵灯的作用(给人安慰、鼓舞、勇气)深化——精神灯(自杀者看到的灯)的作用(拯救生命,改变人生)【任务二:理清思路】品味语言(1)第1自然段:说明“噩梦”、“窒闷”、“寒夜”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示范分析】(2)第2自然段:“沉睡的大海”比喻什么?为什么“灰白色的马路”、“像浪花似的浮起来”?(3)第3自然段:写灯光“从平房里射出”有什么用意?“扫淡”一词可否换成“照淡”、“减弱”?品味语言(1)第1自然段:说明“噩梦”、“窒闷”、“寒夜”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象征政治环境的黑暗和作者找不到出路的压抑苦闷的心情。答 案【示范分析】(2)第2自然段:“沉睡的大海”比喻什么?为什么“灰白色的马路”、“像浪花似的浮起来”?“沉睡的大海”比喻黑暗的浓重,越是“黑暗”,越衬托出灯光可贵。“马路”的浮现,显然是灯光的作用,写“马路”实际是巧妙地暗写灯光。答 案【示范分析】(3)第3自然段:写灯光“从平房里射出”有什么用意?“扫淡”一词可否换成“照淡”、“减弱”?“灯光”来自“平房”,意在暗示光明、希望在人民之中。“扫淡”一词用得十分有力,它突出了灯光主动搏击,迫使黑暗变淡的情景,“照淡”、“减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答 案【示范分析】(1)第5自然段:说明“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这句话的含义。【学以致用】(2)第6自然段:作者在“廊上”看到灯光和“在雨中摸夜路”看到灯光,感觉为什么没有一点分别?(3)既然希洛的火炬早已熄灭,一对情人也已死去,为什么说“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4)第11自然段:“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言外之意是什么?(5)第13自然段:“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第5自然段:说明“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这句话的含义。强调灯光的普遍作用——指路。答 案【学以致用】(2)第6自然段:作者在“廊上”看到灯光和“在雨中摸夜路”看到灯光,感觉为什么没有一点分别?迷途人需要灯光“指路”,迷途的“灵魂”更需要灯光的“指引”,才能从迷阵中找到归路。文意从灯的物质作用升华到精神作用。答 案【学以致用】(3)既然希洛的火炬早已熄灭,一对情人也已死去,为什么说“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这里的“火光”已经不是实指,它是爱的象征,真善美的标志,至今“亮在我们的眼前”是说这种精神千秋万代照耀、鼓舞着人们,引导人们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答 案【学以致用】(4)第11自然段:“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人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才能更好地活着。答 案【学以致用】(5)第13自然段:“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和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相信希望之灯永照人间,光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必定胜利。“微笑”与开篇的“窒闷”照应,反映出作者由空虚到充实,由压抑到振奋,由迷茫到坚定的思想发展轨迹。“山那边”指开头的“山”。答 案【学以致用】象征手法1. 什么是象征手法?2. 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就是“托义于物”。运用象征手法,要对所依托的“物”的形象作具体的刻画,使形象蕴含的象征意义充分地表露出来,以便于读者理解。它一般都用来表明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义,让读者自己去意会。先把灯光(象征物)的某些特点描写得既含蓄深沉又淋漓尽致,再让这些特点去感染读者,启发读者,让读者很自然地联想到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或思想感情(联想物) ,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心灵的灯”、“熊熊的火光”、“一点微光”等,都具有含蓄而深远的象征意义。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情况下,对胜利仍然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而象征的本体“灯”,又充当了文章的线索。总 结 课文以“灯”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神聚;主旨深刻,发人深省;象征手法,含蓄深沉;语言精确,富含深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