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静女》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静女》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导入新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周南·关雎》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掌握《静女》中重点词句。
能力目标:
概括诗歌大意,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学习《静女》的艺术手法;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
情感目标:
体会《诗经》中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认识古代
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传承。
目录




文学常识
梳理字词
文本研读
重点赏析

课堂练习
文学常识
中国诗歌发展史
古体诗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
《楚辞》(骚体诗)
汉乐府、古诗
魏晋南北朝五言诗
近体诗
唐诗
宋词
元曲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内容丰富,富于写实精神,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
《诗经》和《楚辞》分别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 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简介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经》体例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曹、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 分“大雅”、“小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 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形式
风(十五国风)
雅(大雅、小雅)
颂(周颂、鲁颂、商颂)
风土之音(民间歌谣)
朝廷之音(宫廷乐曲)
宗庙之音(宗庙祭祀)
《诗经》六义
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铺陈叙述
比喻
起兴+寄托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艺术手法
表达效果:回环反复的效果;有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内容和主题: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诗歌表现力: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重章叠句的作用
双声:雎鸠、蒹葭、参差
叠韵:窈窕
叠词:关关、青青、苍苍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
回顾检查
1.《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诗歌总集 ,共收入从春秋到西周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原来称为 《 诗 》 或 《 诗三百 》 ,到西汉,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3.《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 风 、 雅 、 颂 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 赋 、 比 、 兴 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4.《诗经》的句式以 四 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 重章叠句 、反复吟唱。
5.“四书”指《大学》 、《中庸》 、 《论语》 、 《孟子》。
6.“五经”指《诗》 、《书》 、《礼》 、 《易》 、《春秋》。
梳理字词
重点字音
姝:
俟:
隅:
踟蹰:
娈:
彤:
炜:
怿:
贻:
荑:
洵:
shū


sāo
chí chú
luán
tóng
wěi


xún

搔:
静 女
《诗经·邶(bèi)风》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yú)。
爱而不见(xiàn),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óng)管。
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
匪(fēi)女(rǔ)之为美,美人之贻。
通假字梳理
同“靖”,文雅和善。
通“薆”,隐藏,遮掩。
通“现”,出现、看见。
通“悦”,喜欢。
通“汝”,你;指彤管。
通“馈”,赠送。
通“非”,不是。
通“汝”,你;指荑。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出现)
(隐藏 )
(赠送)
(鲜亮的光彩)
(赠送)
(实在)
(不是)
(美丽)
(城上的角楼)
(等待)
(面目姣好)
词义疏通
(徘徊,来回走动)
(喜爱)
(特殊)
文本研读
题解
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东南。
静女,闲雅的女子。
静女
《诗经·邶(bèi)风》
第一章
意:娴静的女子很漂亮,约我相会在城楼。姑娘暗躲着不出现,急得我搔首弄发,徘徊不前。
1.第一章主要交代了什么?描写了什么场景?
交代了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静”且“姝”的姑娘为何会有“爱而不见”的举动呢?体现了什么?
和心上人“躲猫猫”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3.“搔首踟蹰” 刻画出男子怎样的形象?心情有何转变?
高兴
担忧、焦虑、“搔首踟蹰”
男子憨厚、真诚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悦怿女美。
意:娴静的女子很漂亮,送我一枝彤管草。彤管草红又亮,喜爱你的美丽。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2.小伙子为什么喜欢“彤管”?
说怿女美
第二章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悦怿女美。
3.这一章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
4.“说怿女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说怿女美”语带双关,既指女子所赠之物,又指赠物的人。“我”表面上赞叹彤管之美,实际是赞叹“静女”之美。
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二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意:姑娘从远郊而来送我初生的茅草,茅草确实美好且与众不同。不是因为茅草长得美,而是美人送礼的情意最珍贵。
1.这一章写了什么内容?
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2.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第三章
主题立意
  全诗以第一人称“我”写一次恋人的约会,由静女至彤管,由荑草至静女之情,将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而淳朴的爱恋。
(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爱汝及物
青年
静女
赴约会
不见
急切
彤管
喜爱
爱之诚、爱之深
荑草
象征:爱情美好

赞美
脉络梳理
重点赏析
说说你眼中的“静女”形象
合作研读,探讨分析
“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娴静、温婉、美丽
大胆开放
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
情感细腻、委婉含蓄
通过赠送“彤管”、“荑”委婉地表达爱意。
活泼机灵,富有智慧。
“爱而不见”
面对姑娘的礼物,巧妙地运用双关语赞美礼物和姑娘。约会后还不忘夸一番姑娘和礼物。
真诚、淳朴
如约而至。
有耐心、憨厚
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子“搔首踟躇”。
痴情、专一
说说你眼中的男子形象
合作研读,探讨分析
《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赋”的表现手法: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城隅”相会的情景。语言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②“比”的表现手法:诗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的表现手法:诗中的男主人公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对静女的喜欢,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
思考
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④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思考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热恋中男女真挚的感情
刻画人物形象
表达思想感情
女子,调皮;男子,急躁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描写女子的美丽和对女子的喜爱等方面。
1.对比:“搔首踯躅”和“说怿女美”,表现了男子心情的变化。
2.象征:彤管、荑草象征爱情的热烈、纯洁。
3.双关:“说怿女美”,表面是赞美彤管的美丽,实际是赞叹静女之美。
4.顶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修辞方法
总 结
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生动活泼的情景,极富写实性;通过只言片语将“我”从“搔首踟蹰”的担忧焦虑到“说怿女美”的情感变化描绘的细腻传神,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