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静女》课件(共28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静女》课件(共28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一曲古老而自由的恋爱欢歌
众说纷纭知《诗经》
《诗经》是我国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收集了 初年至 中叶的诗歌共 篇,所以也叫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 的源头《诗经》和
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 文学的源头。
最早的诗歌总集
西周
春秋
305
《诗三百》
现实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
《楚辞》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内容:“风、雅、颂”三部分
“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铺陈叙述)

(比喻)

(起兴)
表现手法:
★句式:四言为主 语言:双声叠韵
诗 经 六 义

即“国风”,是各国土乐

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根据音乐和表现内容,《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众说纷纭知《诗经》

直接铺叙、陈述、排比。

“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物作铺垫,往往用于开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众说纷纭知《诗经》
静 女
《诗经·邶(bèi)风》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yú)。
爱而不见(xiàn),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óng)管。
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
匪(fēi)女(rǔ)之为美,美人之贻。
因声求气
静女:娴静而美丽的女子。
《毛传》:“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悦)也。”
《三百篇臆札》:“此诗‘静女’犹‘好女’ ,亦即‘靓女’
或‘美女’,谓其人为妍丽之女也。”
解 题
邶风:邶国之风也。周灭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城邶城村,号邶国。
主问题设计:
①《静女》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②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静女》中男子形象和女子形象?
③诗中是如何刻画男女子之间的自由而美好的爱恋?
①:《静女》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请结合文下的解析,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明确:讲述了一对男女甜蜜相会的爱恋故事。
②赏析文本内容,分析男子形象与女子形象?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姝】姝,美丽。 【俟】 等待,等候。
【城隅】城上的角楼。 【爱】通"薆(ài)"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 【踟蹰】 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翻译:娴静姑娘真美丽,约我到这城头来。
故意躲藏不出现,令我挠头又徘徊。
城隅:闻一多先生言:“官隅城隅之屋,非人所常居,故行旅往来,或借以上宿,又以其地幽闭,而人所罕至,故亦为男女私会之所。”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女子形象:
“静”“姝“ ”爱而不见“
娴静
美丽、漂亮
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男子形象:
“搔首踟蹰”
富有诚心、耐心、憨厚
男子的心情经历了怎样变化呢?
精妙之处:短短四句,两处波折,男女对比,尽显女子的调皮之姿,男子的焦急之情。
高兴
担忧、沮丧、焦灼交织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娈】面目姣好。 【贻】赠送 。 【炜】光鲜明亮。
【说怿】: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
都是“喜爱”的意思。
【女】:通“汝”,你,也指代“彤管”。
翻译:娴静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
彤管红红闪亮光,让人越看越喜欢。
“彤管”:乐器说;茅草说;针筒说;笔说。
文中译为红色的管状物,本诗重要意象之一。
诗中想借这“彤管”一意象表达什么呢?该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人物形象:女子—情感细腻、委婉含蓄
男子—痴情
人物情感:借“彤管”互表钦慕之心,“女贻男说”,甜蜜尽显。
运用手法:①借物抒情(间接抒情):借对“彤管”的赞颂,抒发对
女子的爱慕之情。(爱慕之情含蓄委婉)
②一语双关:与下文的“说怿女美”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赞
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
③顶真: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牧】野外放牧的地方。
【归荑】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
【洵】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翻译:牧场归来送我荑,荑草美得真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美人送我含爱意。
该诗的另一个重要意象——荑草
“荑草”这一意象与“彤管”这一意象在人物形象刻画与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
同:人物形象刻画:女子情感细腻、委婉含蓄;男子痴情。
一语双关:借“荑草”,赞颂女子的美丽与自己的女子的喜爱之情。
异:情感表达方面,由对“意象”外部的赞颂(彤管有炜)转而谈内心感受(洵美且异),将对女子的爱慕之情抒发得更加热烈直白。
女主人公:
①娴静温婉美丽:“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②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不直接表达爱意,而是通过赠送“彤管”、“荑”来委婉地表达。
③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爱而不见”。
小结
男主人公:
①有诚心。如约而至。
②有耐心、憨厚。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子“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憨态可掬。
③痴情。面对姑娘的礼物,巧妙地运用双关语赞美礼物和姑娘。约会后还不忘夸一番姑娘和礼物。
③诗中是如何刻画男女子之间的自由而美好的爱恋?
情节结构(三幅图景)
《静女》
情人相约图
情人相见图
情人送别图
诗眼:说怿
叙事结构(男子视角)
爱女及物
青年
静女
赴约会
不见
急切
赠彤管
回忆
喜爱
爱之诚、爱之深
赠荑草
美赞
再忆
爱情美好
主旨探究
全诗以第一人称“我”写一次恋人的约会,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草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而淳朴的恋情。
①“赋”的表现手法。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城隅”相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对静女的喜欢,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
《静女》是如何运用“赋比兴”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复习巩固——文题链接
(1)对比:“搔首踯躅”和“说怿女美”,表现了男子心情的变化。
(2)象征:彤管、荑草象征爱情的热烈、纯洁。
(3)双关:“说怿女美”,表面上是在赞美彤管的美丽,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
(4)顶真:“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5)赋:全篇运用,围绕对女子的爱恋,就三件事直接铺叙。
(6)重章叠句。
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定义:每一章的字数句数相同,只是在相同的位置上换用不同的词语的表现手法。把内容相近或相同的几句反复地咏唱。
表达效果: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重章叠句的作用: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观
周代,礼仪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人们认为男女恋情,人之天性,社会上也对男女恋爱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给予了较为自由宽松的恋爱环境。而且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切渴望与追求表现的是比较坦白直率的 ,大多也是比较专一的 。
但这样理想的爱情审美价值取向在主流话语中只是昙花一现,在此后的社会历史发展中,闪耀于先秦爱情审美价值观中的人性光芒褪去了,逐渐染上了道学的虚伪色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