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最后一片叶子》课件(共33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最后一片叶子》课件(共33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课前导入
你对别人说过善意的谎言吗 什么时候 为什么 别人对你说过善意的谎言吗 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 你怎么看待“善意的谎言”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跟 “善意的谎言”有关。
它讲述了善意的谎言是怎样播种了希望,而这个希望又是怎样支撑了一个生命的。
最后一片叶子
作者:(美国)欧 亨利
体裁:小说
欧 · 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其作品以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代表作品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他本人也为此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其作品构思巧妙,尤以出人意料的结局著称。
欧 亨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美国 欧·亨利
法国 莫泊桑
俄国 契科夫
( 1)莫泊桑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等。
(2)契诃夫
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3)欧.亨利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著名作家。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记一记
1、读准下列字音
横(héng)七竖八 瘟(wēn)神
鄙(bǐ)薄 够呛(qiàng)
邋遢(lā tā ) 自诩( xǔ)
2、识记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不速之客:未被邀请突然到来的客人
(2)自诩:自我夸耀
(3)邋遢:肮脏、不整洁
(4)鄙薄:轻视。嫌恶
凶神恶煞。鬈(quán)曲,昂首阔步、横行无忌
故事内容
格林威治村的女画家琼希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一片常春藤叶子上,好朋友苏迪(昵称:休)把这件事告诉了贝尔曼。
老贝尔曼为了帮助琼希,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一片常春藤叶子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予了琼希生命的希望。
故事情节
开端(第1-11段):年轻的画家琼希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36段):琼希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50段):不落的藤叶使琼希又重新燃起了新的希望。
结局(第51-54段):琼希脱离危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梳理思路 * 补充表格
时间 发展 情节 结构
十一月
一天早晨
天刚蒙蒙亮
第二天下午
琼希 病倒
病重、病危
病好
贝尔曼去世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第1-11段)
(第12-36段)
(第37-50段)
(第51-54段)
第一部分
1.休和琼希什么时候合租了一间房做画室?
2.她们的画室在哪儿?
3.到了十一月,小巷开始流行什么病?谁得了这种病?
一边读课文一边勾划时间线索以及乔安西的病情发展。
时间 【五月】
到了十一月,琼希得了肺炎。
地点 【小巷】
第二部分
1.为什么说琼希病得很重?对于她的病情医生是怎么说的?
2.得知了琼希的病情后,休难过吗?
3.休易哭了一场以后做了什么?
4.琼希一边望着窗外一边在做什么?她为什么这么做?
5.休为什么觉得她这么做很荒唐?休为什么要去找贝尔曼?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医生、休和琼希的不同语气
第三部分
思考:谁是本篇小说的主人翁?
琼西?苏?还是老贝尔曼?为什么?
小说中主人翁的确定不能片面从作者描写的多少来衡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从人物与各方的关系
从小说主题的表现
结论:本文的主人翁是贝尔曼
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描写贝尔曼的句子,并大声有感情的朗读。
请用下列格式概括:
我读的是_____段(朗读文段)采用( )描写,从中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的贝尔曼。
主人公形象分析: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
外貌描写:胡子、脑袋、身体
叙述: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
主人公形象分析: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
语言描写:
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希”、“可恶的叶子”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主人翁贝尔曼的形象分析
概括:贝尔曼不修边幅、性格暴躁、酗酒成性、言语粗俗、事业无成,但却充满爱心。平凡、丑陋、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穷困潦倒却无私地关心、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郁郁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惊人杰作—最后一片叶子。
(要从外貌、性格、语言、行为等角度分析)
第四部分
琼希好转,对自己能活下去重新充满了希望,
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
1.一夜的风吹雨打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2.琼希有什么样的想法?休有什么样的反应?
3.第二天天刚亮,琼希就叫休做什么?
4.她看见了什么?有什么反应?
5.下午医生说了什么?第二天琼希怎么样了?
第五部分
贝尔曼为什么去世了?
贝尔曼的杰作是什么?
原因 【病了两天】
杰作 【最后一片叶子】
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不仅是贝尔曼追求40年,等待25年的艺术结晶,还是贝尔曼人性的象征,它融进了贝尔曼的爱、善良和宝贵的生命,成为了真正的不朽杰作。
琼希最终脱离了危险的根本原因是墙上画的树叶吗?
揭示:
既是也不是,树叶仅仅是一个表象,更重要的是她又重新树立了生的信念,而这信念是贝尔门先生巧妙地传达给她的。
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
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迪(休)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希对生存的渴望。
思考结尾的合理性
贝尔曼存在突然去世的可能性吗?
——是病情发展的必然。
前文伏笔:“一双红眼睛正不停地流泪”
——性格发展的必然,善良、有爱心
前文伏笔:“自诩为楼上的看家猛犬。”
“哪天我画出一张绝妙的画,我们一块远走高飞。”
结尾揭示叶子是假的,在前文多处伏笔暗藏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经过了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
夜幕降临,北风又紧,雨敲打着窗子,也从低垂的荷兰式屋檐上倾泻下来。
他的鞋子和衣服全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搞不清楚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他究竟到哪儿去了。
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的梯子,几支扔的满地的画笔,还有一块调色板,上面涂抹着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练一练:
请找出前面的伏笔,试着举出一例
对贝尔曼画杰作的场面未做正面描写,为什么?
描写上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表面情节虽淡化了,但通过读者的想象,可内化为读者心灵内部的情感,通过读者心理感情的合理发展,使小说情节更丰富、更加理想化。是一种类似“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更凝练、含蓄的写法。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难以忘怀。
品味“欧 亨利式的语言”

1.“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2.“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3.“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微笑”。
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中的事:叶子会掉,琼希会死!
意料之外的结局:叶子没掉,琼希活着!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产生了令人嘀笑皆非的幽默效果。然而这意外的结局一般来说是令人宽慰的,是带着眼泪的微笑。
课堂小结
《最后一片叶子》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
本文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情谊和普通人的那种崇高的人性之美。
课后作业
1、抄写第二单元课后生字词(每个两遍)
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最后一片叶子”对琼希、休和贝尔曼分别意味着什么?
这个世界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
——马丁·路德·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