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七中学2025-2026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合肥市第七中学2025-2026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合肥七中2025-2026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白话小说的创作方式与作品题材均有明显变化,从而对叙事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小说作家把学识、修养融入创作之中,作品反思人生、批判社会的意识渐趋浓厚,同时也在艺术手法上求新求变。他们借鉴传统文学,主要是古文的叙事技巧,而又掺以戏曲手法,使小说叙事艺术取得多方面进展。
就创作而言,全篇采用新叙事模式的作品尚未出现,但作者有意尝试于局部者却颇有几部,而在一些小说修订本中,针对叙事模式的加工则更为明显,如金圣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等,就理论批评而言,金圣叹的见解很值得研究。他明确把作者讲述成分同人物主观叙事区分开来,强调书写人物之叙事要“设身处地”,并提出了局限性叙事的“影灯漏月法”。在他对《水浒传》再加工时,这些理论观点都贯彻于实践之中了。
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比较。容与堂本《水浒》二十七回“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中,武松佯饮了蒙汗药,作品写道:武松也把眼来虚闭紧了,扑地仰倒在凳边。那妇人笑道:“着了,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娘的洗脚水。”便叫:“小二、小三快出来!”只见里边跳出两个蠢汉来,先把两个公人扛了进去。这妇人后来桌上,提了武松的包裹,并公人的缠袋,捏一捏看,约莫里面是些金银。那妇人欢喜道:“今日得这三头行货,倒有好两日馒头卖,又得这若干东西。”把包裹缠袋提了入去,却出来,看这两个汉子扛抬武松。……那妇人一头说,一面先脱去了绿纱衫儿,解下了红绢裙子,赤膊着,便来把武松轻轻提将起来。
在贯华堂本中,金圣叹把这段文字改写作:武松也双眼紧闭,扑地仰倒在凳边,只听得笑道:“着了!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娘的洗脚水。”便叫:“小二、小三快出来!”只听得飞奔出两个蠢汉来,听他把两个公人先扛了进去。这妇人便来桌上提那包裹,并公人的缠袋,想是捏一捏,约莫里面已是金银。只听得他大笑道:“今日得这三头行货;倒有好两日馒头卖,又有这若干东西。”听得把包裹缠袋提入去了。随听他出来,着这两个汉子扛抬武松。……听他一头说,一头想是脱那绿纱衫儿,解了红绢裙子,赤膊着,便来把武松轻轻提将起来。
两相对比,计有十处改动,而关键在于开头的一处。原文“把眼来虚闭紧了”,金氏改为“双眼紧闭”。依前者,似乎是武松眯缝着眼,故店中一切变故皆收眼底,未免近于儿戏。而“虚闭”且“紧”,也有些费解。详观全文,作者并不强调武松是否看到店中情景,下面的“只见里边”云云,是说书体的习用语,全知的叙述人以之引导读者的视线而已。金圣叹改作“双眼紧闭”,一则避免了上述费解、儿戏之弊,二则为自己提供了探索叙事角度的机会。金氏的改动强调店中的所有变故都是武松听到与猜想的。由于武松的“双眼紧闭”,叙事人的视线与读者的视线同时被切断。而武松的听觉与想象力仍然活跃,因而事态只能在“只听”与“想是”中叙述。于是,文章的叙事角度由全知的散漫多变状态集中固定到了武松身上,随武松的感知局限而调整叙事的内容、方式,成为比较典型的第三人称局限叙事。
叙事模式的变化产生了相应的艺术效果。局限叙事,叙述人的观察角度固定在作品某人物身上,读者随此人见闻而见闻,很自然在想象中认同于叙述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全知叙事,由于叙述人上帝般无所不能,使读者被动地居于“听故事者”的地位。而话本与说书体小说更由于说书人不断直接插入介绍、说明、议论等,使读者明确感到自己局外人的被动身份,拉大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随叙事角度的局限化,叙事的主观色彩增加,作品还可以产生“一喉两歌”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总之,明清之际,由于白话小说叙事艺术多方面的发展,作品的表现能力与艺术品格都相应有所提高。
(摘编自期刊《博览群书》)
材料二: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从这个立足点去观察和叙述,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叙事视角一般分为外视角、内视角和交叉视角。外视角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不参与故事情节发展,只以“局外人”的身份去讲故事;内视角是叙述者从故事中的某个人物的角度去讲故事,叙事者参与或目睹故事情节;交叉视角就是内视角和外视角的交叉。内视角的优点是对读者有亲切感,但内视角的叙事者不是故事的操纵者,其视角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常常能巧妙地丰富故事内容。外视角叙事者的身份是不确定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较为灵活,因此人们习惯将外视角称为全知视角。不同的叙事视角,能够带来不同的叙事效果。
叙事长文,如中长篇小说,情节曲折起伏的故事往往更能引起读者兴趣,如《水浒传》里林冲的故事,从“误入白虎堂”到“刺配沧州道”,从“棒打洪教头”到“风雪山神庙”,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牢牢地抓住了读者。对于叙事短文来说,要想情节动人,不如聚焦于一点。所谓聚焦于一点,也可以是聚焦于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聚焦于某个时间段乃至某个时间点。高明的作者,往往善于把较多的内容、较长的过程压缩到一霎时间、一个场面中,这不仅使故事更集中,而且便于更好地刻画人物、表达思想。
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要使读者如临其境,给读者以真实感、现场感,离不开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典型的富有意味的细节,既可以再现生活,又可以使人因小见大。让人难忘的细节总是凝聚着人物(或作者)强烈的感情,人们的感情活动总是和事情的具象、生活的细节联系在一起。《水浒传》中写武松杀完张都监等人,“见桌上有酒有肉,武松拿起酒盅子一饮而尽,连吃了三四盅,便去尸身上割下一片衣襟来,蘸着血,去白粉壁上写下八个大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就这一处细节描写,就可以使一个浑身是胆的大丈夫形象站起来了。
(摘编自钱春《叙事如何引人入胜》)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清白话小说的长足发展,是作家学识修养在作品中的直观体现,也是传统叙事艺术魅力的再现。
B. 金圣叹将“只见里边跳出”改为“只听得飞奔出”,能让读者更“设身处地”主动地“听故事”。
C. 叙事短文“聚焦于一点”可将复杂情节压缩于某个场面或时间段,如《促织》中“变促织”等场面,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D.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等细致动作的描写,给读者以真实感、现场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明清时期白话小说发展的背景出发,阐明小说叙事艺术有了新因素的介入。
B. 材料二将叙事长文与叙事短文对比,突出表现叙事长文在吸引读者方面更具优势。
C. 两则材料均提到了“叙事视角”,且都提到了材料的局限性及其带来的情感表达效果。
D. 两则材料均以《水浒传》为例证,前者侧重视角的创新,后者侧重情节设计与细节描写的价值。
3. 如果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白话小说创作方式与题材的明清之变 B. “局限叙事”的艺术效果及价值
C. 金圣叹修订《水浒》背后的叙事技巧 D. 明清白话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与突破
4. 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二十一回“宋江怒杀阎婆惜”写阎婆惜(宋江的外室)意外发现梁山头领晁盖给宋江的答谢信和金子,想以此要挟宋江;已外出的宋江也发现这些东西遗落在阎婆惜处,赶紧返回讨要。此时婆子(阎婆惜的母亲)已在一楼床上躺了,阎婆惜仍在楼上闺房内:
(阎婆惜)正在楼上自言自语,只听得楼下呀地门响。a.婆子问道:“是谁?”b.宋江道“是我。”c.婆子道:“我说早哩,押司却不信要去,原来早了又回来。”d.宋江也不回话,一径奔上楼来……
请运用材料一中金圣叹的改法,从画线处任选两处进行修改,并说明改动原因。
5. 中学生写记叙文常存在“流水账”式写法,无筛选、无重点、不生动、不动人。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避免这种现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梁生宝买稻种(节选)
柳青
在春汛期间,郭县北关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每天晚班火车到站后的最后一次摆渡,下车的旅客不得不在车站旅馆宿夜。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了。
1953年间,渭河平原的陇海沿线,小站还没电灯哩。夜间,火车一过,车站和旁的地方一样,陷落在黑暗中去了。没有火车的时候,这公共场所反而是个寂寞僻陋的去处。生宝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票房的全部情况。他划第二根洋火,选定他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他才把麻袋在砖脚地上铺开来了。他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和衣睡下,底盘上衬着麻袋和他的包头巾。他掏出那杆一巴掌长的旱烟锅,点着一锅旱烟,香喷喷地吸着,独自一个人笑眯眯地说:“这好地场嘛!又雅静,又宽敞……”
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但是,也许是过分的兴奋,也许是异乡的情调,这个远离家乡的庄稼人,睡不着觉。
票房的玻璃门窗外头,是风声,是雨声,是渭河的流水声。
下堡村对岸稻地里那几户人家,在精神上离他总是最近的。他想到他妈,这时准定挂着他在这风雨之夜,住在什么地方。他想到继父,不知道老汉因他这回出门生气没有。他想到妹子秀兰,准定又在进行宣传,要老人相信他走对了路。他想到他互助组的基本群众——有万、欢喜、任老四……当他想到改霞的时候,他的思想就固执地停留在这个正在考虑嫁给谁的大闺女身上了:改霞离他这样近,他在这砖脚地上闭起眼睛,就像她在身边一样。她朝着他笑,深情的眼睛扑闪扑闪他,扰乱他的心思……
他想:用什么办法试探一下她的心底才好呢?给他妹子秀兰说,又说不出口。他还没想出试探改霞的办法,就呼呼地睡着了。
……
早晨天一亮,一个包头巾、挟行李的野小伙子,出现在渭河上游的黄土高岸上了。
春雨在夜间什么时候停了,梁生宝不知道;但当下,天还阴着,浓厚的乌云还在八百里秦川上空翻腾哩。生宝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渭河上游的河床很狭窄,竟比平原低几十丈;而下游的河床,只比平原低几尺,很宽,两岸有沙滩,河水年年任性地改道。这是什么道理呢?啊啊!原来上游地势高,水急,所以河床淘得深;下游地势平,水缓,所以淤起来很宽的沙滩。
“高。是高。这里地势是高。”他自言自语说,“同是阴历二月中间天气,我觉着这里比汤河上冷。”噢噢!对着哩!怪不道这里有急稻子。生宝觉得:把许多事情联系起来思量,很有意思。他有这个爱好。
咦咦!这里的土色怎么和汤河上的土色不同哩?他弯腰抓起一把被雨水湿透了的黄土,使劲一捏,又一放。果然!没汤河上的土性黏。他丢掉土,在麻袋上擦着泥手,心里想:“啊呀!这里适宜的稻种,到汤河上爱长不爱长哩?种庄稼,土性有很大的关系;这倒是个事哩!跑这远的,弄回去的稻种使不成,可就糟哩。”这样一想,倒添了心思。
直至平原上的村庄处处冒出浓白柴烟的时候,生宝才同后来的几个行人,一船过了渭河。
当他吃毕早饭的时候,春雨又下起来了,淅淅沥沥地。梁生宝从茶铺出来,仰头东看西看,雨并不甚大。他决定赤脚。他把棉裤的裤腿卷了起来,白布里子卷到膝盖底下。他又往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抱着用麻袋裹着的行李卷儿,向白茫茫的太白山下出发了。
“嘿!小伙子真争!啥事这么急?”他听见茶铺的人在背后说他。一霎时以后,生宝走出郭县东关,就毫不畏难地投身在春雨茫茫的大平原上了。
生宝刚走开,觉得赤脚冰冷;但走一截以后,他的脚就习惯了雨里带雪的寒冷了。
梁生宝!你急什么?难道不可以等雨停了再走吗?春雨能下好久呢?你嫌车站、城镇住旅馆花钱,可以在路边的什么村里随便哪个庄稼院避一避雨嘛!何必故意逞能呢?
不!梁生宝不是那号逞能的愣小伙子。他知道他妈给他带的馍有限,要是延误了时光,吃不回家怎办?而且,他一发现渭河上游和下游土性有差别,他就恨不得一步跷到目的地,弄清此地稻种的特性,他才安心。要是他还没从下堡村起身,他可以因故再迟十天半月来;既然他走在路上了,他就连一刻也闲待不住。他就是这样性子的人。
春雨的旷野里,天气是凉的,但生宝心中是热的。
他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热火——不是恋爱的热火,而是理想的热火。年轻的庄稼人啊,一旦燃起了这种内心的热火,他们就成为不顾一切的入迷人物。除了他们的理想,他们觉得人类其他的生活简直没有趣味。
正月里,全省著名的劳模、窦堡区大王村互助组长王宗济从扩音器里发出的声音,永远在梁生宝记忆里震荡着。“我们大王村,五〇年光我这个互助组认真互助,其余都是应名哩。过了两年,受了我这个组的带动,全村整顿起十四个互助组,都认真了。今年正月,我们两个组联起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梁生宝当时是三千个听众里头的一个。他坐在三千个党的和非党的庄稼人里头,心在他穿棉袄的胸脯里头蛮动弹。他对自己说:“王宗济是共产党员,咱这阵也是共产党员了。王宗济能办成的事,咱办不成吗?只要有人出头,大伙就能跟上来!”
于是,在王宗济发表毕挑战的演讲以后,穿黑棉袄、包头巾的小伙子,在人群中站了起来,举起一只胳膊,大声向主席台喊:“黄堡区下堡乡第五村梁生宝,要求讲话!”
当他在主席台上表示毕决心下来的时候,区委书记就在通道上欣喜地等着他,握住他的手,攀住他的肩膀,亲热地说:“开毕会就到蛤蟆滩帮助你整顿互助组,订生产计划。”从那时候,生宝的心里就烘烘地热了起来。
在雨里带雪的春寒中,他走得满身汗。因为道路泥滑,他得全身使劲,保持平衡,才不至于跌跤。
直至晌午时光,他走了三十里泥路。他来到鸭鸿河上的一个稻地村庄里。他的麻袋已经拧过三回水,棉衣却没湿,只是潮潮。他心里畅快得很哪!这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
(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节选)
熊启文
作家“深入生活”的效果是用“生活深入作家”的程度来反映的,是在具体的农村社会现实背景中“演”人物。要写好农民,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农民。柳青想着在皇甫村尽量生活时间长些,真正进入到他的书写对象之中,“永远不失去一个普通人的感觉”。柳青有心让自己的作品像从黄土塬上长出来的一样,浸满地气。他留心观察农村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况,用心揣摩“小说对象”人物的心理、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将每个人物使用的性格化语言都烂熟于心。《梁生宝买稻种》一段,把农民向往新生活艰苦奋斗刻画得逼真传神,使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生宝“睡不着觉”时,想到母亲、继父、妹妹、改霞等人,真实自然地写出他出门在外时心中对亲人的牵挂和焦虑。
B. “他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热火”,既是对上文“热”的解释,又体现出作者对梁生宝所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的赞美。
C. 区委书记“欣喜地等着”“握住他的手”“攀住他的肩膀”等描写,形象写出了他对梁生宝表示决心行动的肯定和欣赏。
D. “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是对柳青塑造的梁生宝这一典型艺术形象的高度评价。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生宝借用三根洋火柴安顿好住宿,掏出旱烟锅香喷喷地吸着,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梁生宝易于满足的农民形象。
B. “是风声,是雨声,是渭河的流水声”,运用排比突出票房外的声响,既衬托了夜晚寂静,又映射出梁生宝内心的复杂。
C. 小说插叙了梁生宝参加三千人大会的情节,交代了王宗济先进事迹对他的影响,同时表现了梁生宝敢于作为、不甘落后的性格。
D. 小说中“春雨”贯穿全文,不仅使得梁生宝买稻种情节发展自然合理,也象征创业过程的艰难,强化了小说主题。
8. 文本一画线部分在情感表达方面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9. 文本二提出:“柳青有心让自己的作品像从黄土塬上长出来的一样,浸满地气。”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主张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钟会①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节选自房玄龄《晋书·阮籍传》)
材料二:
或遗大人先生书,曰:“天下之贵,莫贵于君子。服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行有常式。束身修行,日慎一日。此诚士君子之高致,古今不易之美行也。今先生乃披发而居巨海之中,与若君子者远,身处困苦之地,吾为先生不取也。”
于是大人先生乃逌然②而叹,假云霓而应之曰:“若之云尚何通哉!夫大人者,乃与天地并生,逍遥浮世,变化散聚,不常其形。固非世俗之所及也。
“昔者天地开辟,万物并生。大者恬其性,细者静其形。各从其命,以度相守。明者不以智胜,暗者不以愚败,弱者不以迫畏,强者不以力尽。盖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保身修性,不违其纪。惟兹若然,故能长久。今汝造音以乱声,作色以诡形。怀欲以求多,诈伪以要名;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假廉而成贪,内险而外仁,罪至不悔过,幸遇则自矜。驰此以奏除,故循滞而不振。”
(节选自阮籍《大人先生传》)
材料三:
阮步兵③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④,以观之,彼犹如前。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
材料四:
昔先友史经臣彦辅谓余:“阮籍登广武而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岂谓沛公竖子乎?”余曰:“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今日读李太白《登古战场》诗云:“沈湎⑤呼竖子,狂言非至公。”乃知太白亦误认嗣宗⑥语,与先友之意无异也。嗣宗虽放荡,本有意于世,何至以沛公为竖子乎?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怀古》)
[注]①钟会:字士季,司马昭幕僚。②逌然:“逌通“悠”。③阮步兵:阮籍曾任“步兵校尉”,故称“阮步兵”。④有为之教:指儒家“入世”的教化思想。⑤沈湎:沉迷。⑥嗣宗:阮籍,字嗣宗。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下多A故B名士C少有D全者E籍由是F不与世事G遂酣H饮为常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属,恰逢,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读音相同、意义不相同。
B. 度,法度,与《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的“度”意义不相同。
C. 兹,代词,这,与《谏太宗十思疏》“弘兹九德”的“兹”意义相同。
D. 文中“何至”与“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中“何操”均为宾语前置。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阮籍博览群书,有时闭门读书数月不出,尤其喜好《老子》《庄子》;他性情傲然不羁,嗜酒善琴,有时沉醉山水终日忘返。
B. 有人认为君子的服饰、容貌、言行应有常式,并以此否定大人先生,而大人先生则认为此论不通事理,大人当与天地并生,逍遥浮世。
C. 材料三叙述阮籍登山拜访真人,箕踞论道不被理会,最终以啸声相和,呈现其对隐逸精神的向往,按内容来看方框处或是“栖逸”。
D. 李白在诗中表达阮籍沉湎于酒却称刘邦为竖子是“狂言”,苏轼认为此评价虽异于史经臣的观点,但同样误解了阮籍借酒骂世的真实意图。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束身修行,日慎一日。此诚士君子之高致,古今不易之美行也。
(2)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
14. 材料四中苏轼解读阮籍广武叹之意的依据是“嗣宗虽放荡,本有意于世”,请结合其他三则材料简要说明这一依据的合理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上元①后一日观灯寄王四
苏辙
城头月减一分圆,城里人家万炬然。
紫陌群游逢酒住,红裙醉舞向人妍。
且为行乐终今夕,共道重来便隔年。
遥想猖狂夜深处,河沙飞水湿归鞯。
注:①上元节即元宵节,上元节点灯笼始于汉代,当时名叫“上元燃灯”,时间为一整天。宋代,元宵放灯著于法令,且把上元放灯时间定为五个晚上。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颔联写了欲喝酒助兴的游人和盛装的舞女,凸显观灯的热闹,也表现了诗人的悲伤。
B. 颈联和《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鳟空对月”句所抒发的情感类似。
C. 尾联“飞水湿归鞯”的细节描写烘托了人物的真实心境,把归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
D. 诗歌由月夜观灯场景写到尾联描绘的深夜画面,由实到虚,衔接自然,余味悠长。
16. 诗人为什么说“月减一分圆”?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为了追求理想,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说“_________,_________”,二者不谋而合。
(2)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从师与贵贱长幼并没有关系,进而从正面提出从师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鸥鸟忘机”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比如“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嘴巴真甜”或者“小嘴真甜”这种表达,意思是对方说话让听者心里愉悦、舒服。
②“嘴巴真甜”何以能表达这种意思?
③语言里有一种现象叫“转喻”,指的是用相关概念A指代概念B的语言现象(修辞学中称借代)。其认知基础是A与B处于固定关联模式,这个关联模式 甲 ,如“新面孔”代新人,面孔和人的相关性就是“部分——整体”框架的产物;又如“他喝了三瓶”中“三瓶”能转喻(借代)三瓶酒,是由于两者同处于“容器一内容”这个认知框架。“嘴巴真甜”的“嘴巴”,说的可不是嘴巴这个身体部位,而是转喻嘴巴里说出来的话,或是说话这个行为。不管是说的话,还是说话行为,它们都依赖“嘴巴”这个“容器”才得以产出,两种概念同处“容器一内容”这个认知框架。
④ ?
⑤这和“隐喻”有关,在隐喻表达里,人们会用理解概念C的方式来理解概念D,C往往基于人身体、生活的经验,而且相较于D,它更为具体可感,更便于从人的记忆中提取,正好可以隐喻更为抽象或无法直接通过身体感知的D(如汉语用味觉词表示心理感受)。心理感受相对于感官感觉是抽象的,而人们往往会用外在的身体经验来认识内在的心理经验,这种认知规律叫作“以身喻心”(参看斯威彻尔《从语源学到语用学:语义结构的隐喻和文化内涵》)。从这个规律来看,人们在体会内心的舒适时,就会把这种过程理解为在感受甜味,因此就会用“甜”来隐喻心里愉悦舒服的感受。与此类似的用例还有“生活好苦”“他心里酸溜溜的”。
⑥一个普通的日常用语“嘴巴真甜”竟包含了“转喻”和“隐喻”,真可谓“语言之妙,妙不可言”(吕叔湘语)。人们常常运用隐喻和转喻来进行思考。像人们常说的“针眼、电脑病毒、老黄牛”,这些是隐喻;“笔杆子、导演、指挥”,这些是转喻。老百姓说得自然,说得习惯,一般不会认为这些是刻意的修辞。可见,转喻和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 乙 。
18. 根据文本对“转喻”的阐释,下列成语中不包含转喻现象的一项是( )
A. 低眉顺眼 B. 化干戈为玉帛 C. 情比金坚 D. 两袖清风
19.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括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语言里有一种现象叫“转喻”,指的是用相关概念A指代概念B的语言现象(修辞学中称借代)。
B. 又如“他喝了三瓶”中“三瓶”能转喻(借代)三瓶酒,是由于两者同处于“容器一内容”这个认知框架。
C. 这和“隐喻”有关,在隐喻表达里,人们会用理解概念 C的方式来理解概念D (如汉语用味觉词表示心理感受)。
D. 这种认知规律叫作“以身喻心”(参看斯威彻尔《从语源学到语用学:语义结构的隐喻和文化内涵》),是一种隐喻。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根据上下文,第④段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22. 转喻和隐喻是常见语言现象,请从文中另选一例,参考文中的观点,阐述其中的隐喻或转喻现象。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年轻的庄稼人啊,一旦燃起了这种内心的热火,他们就成为不顾一切的入迷人物。——柳青《梁生宝买稻种》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范梈《王氏能远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A 2. B
3. D 4. ①将 a 处“婆子问道”改为“床上问道”,b 处“宋江道”改为“门前道”,c 处“婆子道”改为 “床上道”,
d 处“宋江也不回话”改为“这边也不回话”;
②改后更能强调楼下所有的情景只从阎婆惜的局限视角听得;
③使叙事角度从散漫多变的状态集中于阎婆惜,读来令人身临其境,耐人寻味。
5. ①选择“内视角聚焦”,筛选材料,强化真实体验,拉进读者距离;②增加情节起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避免无差别平铺直叙;
③挖掘细节,以小见大,增强真实感、现场感和情感表达;
④融入真实体验,结合学识修养,深刻作品情感内涵。
【答案】6. A 7. D
8. ①采用呼告,连续发问,表达了作者对梁生宝行为的不解;
②由“你”到“他”的人称转换,便于作者交代梁生宝行为的原因和对梁生宝进行客观的评价;
③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对梁生宝勤俭节约、公而忘私品质的赞美。
9.
①作者从肖像、心理、动作等方面塑造了梁生宝一心为公、艰苦创业的新型农民形象;
②作者描写的沿途天气、土色土质、村庄柴烟等乡土生活场景,呈现出典型的陕北农村生活特点;
③作者采用“这好地场嘛”“洋火”等口语和“小伙子真争”“跷到目的地”等方言,富有陕北地域特色。
【答案】10. BEG
11. D 12. D
13. (1)约束自己,修养德行,一天比一天谨慎小心。这确实是士君子们的高尚情致,也是古今不变的美好德行。
(2)阮籍便对着他发出长啸之声。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竟笑着说:“可以再吹一次。”
14. ①材料一中记载阮籍“本有济世志”,但因魏晋乱世才借酒避祸,故性情放荡,“不与世事”只是对政治现
实有清醒认知下的无奈之举。②材料二中阮籍借大人先生之口抨击君主专制与虚伪礼法,传达其对理想社
会的深切关注与思考。③材料三中阮籍与真人论道,商略黄老之道与三代盛德等,隐含表达了阮籍有治世
理想。
【答案】15 A 16. ①“月减一分圆”表示上元日已过,照应题目“上元后一日”;
②城头灯火璀璨,城里人家灯光万丈,让诗人感觉月的光辉也逊色了一分;
③写月亏月盈暗示时间的流逝,表达诗人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和留恋。
17.【答案】 ①. 虽万被戮 ②. 岂有悔哉 ③. 道之所存 ④. 师之所存也 ⑤. 万里归船弄长
笛 ⑥. 此心吾与白鸥盟(镜湖西畔秋千顷,鸥鹭共忘机/柔蓝软绿烟堤畔,鸥鹭忘机为主伴)
【答案】18. C 19. D
20. 甲:可归纳为特定认知框架
乙:更是人们的思维方式
21. 问题:“嘴巴”转喻为话语或说话行为后,为何用“甜”来形容呢?
理由:前文已解释“嘴巴真甜”中“嘴巴”的转喻现象,第⑤段转而论述“甜”与心理感受的隐喻关系,该问题能
承接前文转喻的内容,引出后文对隐喻的分析,使上下文逻辑连贯。
22. 示例:“生活好苦”中的“苦”体现隐喻现象。根据“以身喻心”的认知规律,“苦”本是人的味觉经验(具体
可感),生活的艰辛与不如意是抽象的心理感受,人们用外在的味觉“苦”来隐喻内在抽象的生活困境与心理
苦楚,符合用具体感官经验理解抽象心理经验的隐喻逻辑。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