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3.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题型1】声速【典型例题】关于声音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②液体不能传声;③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④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举一反三1】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B.声音的传播可以没有介质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快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无关,只与温度有关【举一反三2】在月球上的两个宇航员虽然离得很近,也要通过无线电进行交谈,这是因为 不能传播声音。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 。【举一反三3】小宇学习了声音的传播后,他知道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他想:声波传播有什么规律吗?于是他找来小丽做了如下探究试验:如图所示,在一小槽中间插入一木板M,木板与槽边缘有一小口P,他俩想通过对水波的探究来类比声波的传播规律。小宇用筷子在水槽的O点处点几下,结果他看到图中所示的现象。(1)小宇和小丽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 (2)他们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声波也 (选填“能”或“不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题型2】声音产生的条件【典型例题】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D.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举一反三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某同学做了以下的实验,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是( )A.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激起了水花B.把两个圆纸盒用棉线做成一个“土电话”,可以实现10米内的对话C.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D.通过“随身听”,分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声音【举一反三2】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实验: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②敲击鼓面,鼓面上的碎纸屑在上下跳跃;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举一反三3】下列实验中,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 如图实验中,发声的音叉可以反复将乒乓球弹开B. 如图实验中,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铃声逐渐变小C. 如图实验中,耳朵贴到桌面上,听到的敲击声更大D. 如图实验中,改变吸管的长度,可以吹出不同的哨音【举一反三4】正在发声的音叉多次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举一反三5】如图所示,小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发现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发声的物体是否在 。【举一反三6】如图所示的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弦拨乐器,唐朝诗人李贺写下《李凭箜篌引》,描绘乐师李凭用吴丝、蜀桐制成的精美箜篌弹奏乐曲的场面。乐师演奏时使丝弦 ,箜篌便能发出声音,声音通过 传播可使听众听到美妙的乐音。【举一反三7】如图所示,小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发现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发声的物体是否在 。【举一反三8】 “记里鼓车”又称“大章车”,是中国古代用来记录车辆行驶距离的马车。《古今注》记载:大章车,行一里,下层击鼓。鼓声由鼓面的 产生,若1里取435m,马车行驶的速度取3m/s,则两次敲鼓的时间间隔是 s。【题型3】声音的传播【典型例题】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叙述正确的是( )A.手拍桌子,桌子振动发声B.有些乐器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C.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空气中声音每秒一定传播340m【举一反三1】 “五四”青年节期间,学校举办了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为主题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歌咏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唱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B.合唱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C.合唱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在传播过程中声速逐渐减小【举一反三2】如图所示是两个相同规格的音叉,小敏同学敲响右边的音叉,与左边音叉接触的泡沫塑料球被多次弹开。若把该装置搬到月球表面进行实验,用更大的力敲右边的音叉,则( )A.泡沫塑料球会被弹开,且振幅比第一次实验大B.泡沫塑料球会被弹开,但振幅比第一次实验小C.泡沫塑料球不会被弹开,但能听到音叉发声D.泡沫塑料球既不会被弹开,也不能听到音叉发声【举一反三3】如图是打“土电话”情景,男孩通过“土电话”听到女孩的声音,这一过程中传播声音的是(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真空【举一反三4】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叙述正确的是( )A.手拍桌子,桌子振动发声B.有些乐器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C.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空气中声音每秒一定传播340m【举一反三5】渭州学校举办“鹏飞杯 ”体育艺术节,开幕式上文艺节目精彩纷呈,《渭州十年》 演讲更深入人心,演讲者的声音是由于 的振动产生的,通过 传到现 场观众耳朵中的。【举一反三6】渭州学校举办“鹏飞杯 ”体育艺术节,开幕式上文艺节目精彩纷呈,《渭州十年》 演讲更深入人心,演讲者的声音是由于 的振动产生的,通过 传到现 场观众耳朵中的。【举一反三7】小华与小明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他们用“土电话”实现了较长距离通话,这表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 m/s。【题型4】声速的相关计算【典型例题】某超声波测速装置工作时,它可以定向发出超声波。一辆汽车始终在装置的某一方位上沿直线行驶。如图所示为装置屏幕,屏幕上方有标尺,是装置先后发出的相邻两次超声波信号,其时间间隔为是由汽车反射回来后装置接收到的信号。设装置匀速扫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根据如图所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朝着装置行驶B.图中每小格表示的时间是C.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此反射信号的这段时间内,此超声波信号传播了D.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是【举一反三1】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中。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腰鼓的发声原理与笛子相似B.回音壁利用的是声音的反射C.“隔墙有耳”,说明液体能传声D.声从空气中进入水中,其传播速度不变【举一反三2】如图所示,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的一把军号,它长33cm,宽10cm,金色的号角上可见绿色的铜锈。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郑起翻身跃出战壕,站在高高的阵地前沿,对着敌军吹响了这把外形普通的军号,敌军听到冲锋号声个个都愣住了,以为有埋伏,吓得一边大喊一边拼命往回跑……联军总司令李奇微曾在朝鲜战争回忆录里这样描述志愿军的军号:在战场上,只要这个铜制的乐器一响起“滴滴答滴滴滴,滴滴答滴滴滴……”的声音,中国志愿军部队就如着魔一般,全部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冲锋杀敌,这时候的联军总会被打得潮水般地溃退。关于军号涉及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军号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C.号声是经空气传入人耳的D.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举一反三3】如图所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s。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m,这种身高测量仪能测长度用到的物理知识是 。【举一反三4】周末小明和同学约好一起去沈阳故宫拍摄雪后的美景。小明选择打车前往,如图甲所示是小明乘坐的出租车发票。求:甲(1)在小明乘车的全过程中,出租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出租车行驶过程中,如果按如图乙所示的速度行驶了1.8min,求这段时间所通过的路程; (3)出租车以速度v驶出某直线路段时,有一处测速仪,测速仪内有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传感器,如图丙。在出租车行驶距离测速仪为66m时,测速仪发出超声波,超声波会被汽车反射,0.4s后测速仪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则该出租车在此路段是否超速?(此路段限速为40km/h,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举一反三5】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 (选填“不变”或“改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 (有关/无关)。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一条即可)。(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 。(4)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选择表格中的 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5)如果学校建设录播专室,应该选取 作为室内墙面消音材料效果最好。【题型5】转换法【典型例题】如图所示,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B.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C.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D.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以便于观察【举一反三1】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传播信息B.声音产生的原因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举一反三2】(2022秋 雅安市期末)如图所示,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发现小球被反复弹起,说明声音是由 (选填“塑料小球”或“音叉”)振动产生的;该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或“转换法”)。【举一反三3】如图所示,当小明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选填“控制变量法”、“等效法”“转换法”或“类比法”),若将此实验移至月球上能否看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的现象?答: (选填“能”或“不能”)【举一反三4】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做了以下几个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能传声。(3)小明又进行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声音的传播需要 。由此联想到处于太空中的航天员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对话。【举一反三5】如图所示,小丽用小锤敲击音叉,让发声的音叉接触竖直悬挂的乒乓球。(1)实验时,小丽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 。通过实验可初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3)如果小丽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题型6】真空不能传声【典型例题】2023年12月21日,中国航天员汤洪波等三人离开空间站进行了约7.5小时舱外的活动。活动时他们必须借助于电子通讯设备才可以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A.太空中噪音太大B.真空不能传声C.电子通讯设备通话更清楚D.物体在真空中不能振动【举一反三1】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B. 乒乓球被弹开C. 尺子振动越快,音调越高D. 听不到真空罩中间铃声【举一反三2】如图是真空铃实验装置,把正在响着的铃放在玻璃罩内,可以清楚地听到铃声。(1)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将会 ;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将会 ;(2)假如抽气机若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几乎不能听到声音;我们可以由此推理出 。在铃的下面垫一块海绵的作用是减少通过 传递的声音。【举一反三3】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装置:(1)在玻璃钟罩内的木塞上,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闹铃,此时我们能听到音乐;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将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2)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3)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推理得出: 。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3.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参考答案)【题型1】声速【典型例题】关于声音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②液体不能传声;③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④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D【解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没有不振动就发出的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物体只要振动就能发出声,但不是所有的声我们都能听见,声音响度很小或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我们是听不到声音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根据以上基础知识的理解,可知①④是正确的。故选D。【举一反三1】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B.声音的传播可以没有介质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快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无关,只与温度有关【答案】A【解析】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A说法正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B说法错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慢,C说法错误。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即在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其次,在气体中最慢;且即使同一介质,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其传播速度也是不同的,D说法错误。【举一反三2】在月球上的两个宇航员虽然离得很近,也要通过无线电进行交谈,这是因为 不能传播声音。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 。【答案】真空 慢【解析】在月球上的两个宇航员虽然离得很近,也要通过无线电进行交谈,这是因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慢。【举一反三3】小宇学习了声音的传播后,他知道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他想:声波传播有什么规律吗?于是他找来小丽做了如下探究试验:如图所示,在一小槽中间插入一木板M,木板与槽边缘有一小口P,他俩想通过对水波的探究来类比声波的传播规律。小宇用筷子在水槽的O点处点几下,结果他看到图中所示的现象。(1)小宇和小丽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 (2)他们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声波也 (选填“能”或“不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答案】(1)类比法 (2)能【解析】(1)由题干“他俩想通过对水波的探究来类比声波的传播规律”可知,究问题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类比法;(2)由图中所示的现象可知,水波可以通过图中的小口P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因此,声波和水波类似,也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题型2】声音产生的条件【典型例题】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D.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答案】B【解析】A、一切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声,故A错误;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C、物体不振动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故C错误;D、振动停止,声音停止,故D错误。故选B。【举一反三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某同学做了以下的实验,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是( )A.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激起了水花B.把两个圆纸盒用棉线做成一个“土电话”,可以实现10米内的对话C.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D.通过“随身听”,分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声音【答案】A【解析】A、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激起了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B、把两个圆纸盒用棉线做成一个“土电话”,可以实现10米内的对话,说明固体的传声效果好,故B不符合题意;C、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C不符合题意;D、通过“随身听”,分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声音,说明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举一反三2】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实验: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②敲击鼓面,鼓面上的碎纸屑在上下跳跃;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答案】B【解析】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抽去钟罩内的空气,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②敲击鼓面,鼓面上的碎纸屑在上下跳跃,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说明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合题意。故选B。【举一反三3】下列实验中,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 如图实验中,发声的音叉可以反复将乒乓球弹开B. 如图实验中,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铃声逐渐变小C. 如图实验中,耳朵贴到桌面上,听到的敲击声更大D. 如图实验中,改变吸管的长度,可以吹出不同的哨音【答案】A【解析】A、将细线悬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以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明发声体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故A符合题意;B、在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减少,所以声音传播的介质减少,因此听到声音将会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固体传声效果最好,所以耳朵贴到桌面上,听到的敲击声更大,不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D、改变吸管的长度,则空气柱的长短随之变化,振动的频率会改变,故可以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不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举一反三4】正在发声的音叉多次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答案】B【解析】如图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故选B【举一反三5】如图所示,小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发现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发声的物体是否在 。【答案】水花四溅 振动【解析】小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发现水花四溅,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举一反三6】如图所示的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弦拨乐器,唐朝诗人李贺写下《李凭箜篌引》,描绘乐师李凭用吴丝、蜀桐制成的精美箜篌弹奏乐曲的场面。乐师演奏时使丝弦 ,箜篌便能发出声音,声音通过 传播可使听众听到美妙的乐音。【答案】振动 介质(空气)【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乐师演奏时使丝弦振动,箜篌便能发出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通过空气传播使听众听到美妙的乐音。【举一反三7】如图所示,小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发现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发声的物体是否在 。【答案】水花四溅 振动【解析】小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发现水花四溅,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举一反三8】 “记里鼓车”又称“大章车”,是中国古代用来记录车辆行驶距离的马车。《古今注》记载:大章车,行一里,下层击鼓。鼓声由鼓面的 产生,若1里取435m,马车行驶的速度取3m/s,则两次敲鼓的时间间隔是 s。【答案】振动 145【解析】一切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两次敲鼓的时间间隔是【题型3】声音的传播【典型例题】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叙述正确的是( )A.手拍桌子,桌子振动发声B.有些乐器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C.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空气中声音每秒一定传播340m【答案】A【解析】A、手拍桌子,桌子振动发声,故A正确;B、乐器不振动不能发出声音,故B错误;C、声波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D、空气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D错误。故选A。【举一反三1】 “五四”青年节期间,学校举办了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为主题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歌咏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唱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B.合唱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C.合唱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在传播过程中声速逐渐减小【答案】B【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听到的合唱声是由人的声带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合唱声是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中的,故B正确;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合唱声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同,不会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小,故D错误。【难度】基础题【举一反三2】如图所示是两个相同规格的音叉,小敏同学敲响右边的音叉,与左边音叉接触的泡沫塑料球被多次弹开。若把该装置搬到月球表面进行实验,用更大的力敲右边的音叉,则( )A.泡沫塑料球会被弹开,且振幅比第一次实验大B.泡沫塑料球会被弹开,但振幅比第一次实验小C.泡沫塑料球不会被弹开,但能听到音叉发声D.泡沫塑料球既不会被弹开,也不能听到音叉发声【答案】D【解析】若把该装置搬到月球表面进行实验,用更大的力敲右边的音叉,月球上没有空气,不能传声,所以左边的泡沫球不会被弹起,左边的音叉也不会发声,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举一反三3】如图是打“土电话”情景,男孩通过“土电话”听到女孩的声音,这一过程中传播声音的是(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真空【答案】A【解析】男孩通过“土电话”听到女孩的声音,利用了固体能够传声。故选A。【举一反三4】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叙述正确的是( )A.手拍桌子,桌子振动发声B.有些乐器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C.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空气中声音每秒一定传播340m【答案】A【解析】A、手拍桌子,桌子振动发声,故A正确;B、乐器不振动不能发出声音,故B错误;C、声波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D、空气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D错误。故选A。【举一反三5】渭州学校举办“鹏飞杯 ”体育艺术节,开幕式上文艺节目精彩纷呈,《渭州十年》 演讲更深入人心,演讲者的声音是由于 的振动产生的,通过 传到现 场观众耳朵中的。【答案】声带 空气【解析】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演讲者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演讲者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中的。【难度】基础题【举一反三6】渭州学校举办“鹏飞杯 ”体育艺术节,开幕式上文艺节目精彩纷呈,《渭州十年》 演讲更深入人心,演讲者的声音是由于 的振动产生的,通过 传到现 场观众耳朵中的。【答案】声带 空气【解析】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演讲者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演讲者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中的。【难度】基础题【举一反三7】小华与小明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他们用“土电话”实现了较长距离通话,这表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 m/s。【答案】固体 振动 340【解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用“土电话”能够实现较长距离通话,这表明固体能够传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难度】基础题【题型4】声速的相关计算【典型例题】某超声波测速装置工作时,它可以定向发出超声波。一辆汽车始终在装置的某一方位上沿直线行驶。如图所示为装置屏幕,屏幕上方有标尺,是装置先后发出的相邻两次超声波信号,其时间间隔为是由汽车反射回来后装置接收到的信号。设装置匀速扫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根据如图所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朝着装置行驶B.图中每小格表示的时间是C.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此反射信号的这段时间内,此超声波信号传播了D.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是【答案】D【解析】由标尺上的时间刻度可以看出,第一个超声波信号P1从发出至返回历时为2个小格,第二个超声波信号P2从发出至返回历时为3个小格,即第二个超声波信号从发出至返回所用时间较长,表明P1、P2两个超声波信号分别遇到汽车时,第一个信号与汽车相遇的位置离超声波测速装置较近一些,可见汽车是朝着远离超声波测速装置的方向行驶的,故A错误;根据题意可知,P1、P2是装置先后发出的相邻两次超声波信号,其时间间隔为4s,由图可知,标尺上的时间刻度有8小格,所以图中每小格表示的时间是0.5s,故B错误;由图可知,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此反射信号的时间为此超声波信号传播的路程为,故C错误;由图可知,测速仪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此反射信号的时间为,此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为,故D正确。【举一反三1】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中。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腰鼓的发声原理与笛子相似B.回音壁利用的是声音的反射C.“隔墙有耳”,说明液体能传声D.声从空气中进入水中,其传播速度不变【答案】B【解析】腰鼓是通过鼓面振动发声,笛子是通过空气柱振动发声,二者发声原理不同,故A错误;当人站在一端说话,声波会沿着墙壁连续反射前进,传到另一端,利用的是声音的反射,故B正确;“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而不是液体能传声,故C错误;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所以声从空气中进入水中,传播速度会变大,故D错误。【举一反三2】如图所示,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的一把军号,它长33cm,宽10cm,金色的号角上可见绿色的铜锈。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郑起翻身跃出战壕,站在高高的阵地前沿,对着敌军吹响了这把外形普通的军号,敌军听到冲锋号声个个都愣住了,以为有埋伏,吓得一边大喊一边拼命往回跑……联军总司令李奇微曾在朝鲜战争回忆录里这样描述志愿军的军号:在战场上,只要这个铜制的乐器一响起“滴滴答滴滴滴,滴滴答滴滴滴……”的声音,中国志愿军部队就如着魔一般,全部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冲锋杀敌,这时候的联军总会被打得潮水般地溃退。关于军号涉及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军号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C.号声是经空气传入人耳的D.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答案】C【解析】军号发出的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能产生声音,如果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不能听到声音,故AB错误;号声传播的过程是经空气传入人耳的,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C正确,D错误。【举一反三3】如图所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s。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m,这种身高测量仪能测长度用到的物理知识是 。【答案】1.65 回声测距【解析】超声波从发射到该同学的头顶所用的时间,感应器到该同学的头顶的距离,该同学的身高,这种身高测量仪能测长度用到的物理知识是回声测距。【举一反三4】周末小明和同学约好一起去沈阳故宫拍摄雪后的美景。小明选择打车前往,如图甲所示是小明乘坐的出租车发票。求:甲(1)在小明乘车的全过程中,出租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出租车行驶过程中,如果按如图乙所示的速度行驶了1.8min,求这段时间所通过的路程; (3)出租车以速度v驶出某直线路段时,有一处测速仪,测速仪内有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传感器,如图丙。在出租车行驶距离测速仪为66m时,测速仪发出超声波,超声波会被汽车反射,0.4s后测速仪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则该出租车在此路段是否超速?(此路段限速为40km/h,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答案】(1)14km/h (2)1.8km (3)不超速【解析】(1)由车票数据可知:,小明从上车到下车,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根据得,出租车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2)由速度盘可知:,且,由得,这段时间所通过的路程为;(3)0.4s后测速仪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则超声波从测速仪发出经0.2s遇到汽车,根据得,超声波在0.2s内通过的距离为,汽车0.2s通过的距离为,根据得,汽车行驶的速度为,因为36km/h<40km/h,故该汽车没有超速。【举一反三5】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 (选填“不变”或“改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 (有关/无关)。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一条即可)。(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 。(4)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选择表格中的 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5)如果学校建设录播专室,应该选取 作为室内墙面消音材料效果最好。【答案】(1)不变 (2)有关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海绵反射声音的效果最差,大理石反射声音的效果最强 (3)用灵敏仪器测量反射声音的大小 (4)大理石 (5)海绵【解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应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即可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2)分析实验表格知,反射面材料不同,反射声音的强弱效果不同,所以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还可以得出结论: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海绵反射声音的效果最差,大理石反射声音的效果最强。(3)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对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时,可以采用比较灵敏的仪器测量反射声音的大小。详细分析还可以得到结论: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海绵反射声音的效果最差,大理石反射声音的效果最强。(4)因为相同条件下,大理石的反射效果好,可以利用大理石作为反射面。(5)因为相同条件下,海绵的反射效果最差,故选取海绵作为室内墙面消音材料效果最好。【题型5】转换法【典型例题】如图所示,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B.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C.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D.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以便于观察【答案】D【举一反三1】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传播信息B.声音产生的原因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答案】B【举一反三2】(2022秋 雅安市期末)如图所示,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发现小球被反复弹起,说明声音是由 (选填“塑料小球”或“音叉”)振动产生的;该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或“转换法”)。【答案】音叉 转换法【解析】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发现小球被反复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用泡沫塑料球的振动来呈现,这种方法叫转换法。【举一反三3】如图所示,当小明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选填“控制变量法”、“等效法”“转换法”或“类比法”),若将此实验移至月球上能否看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的现象?答: (选填“能”或“不能”)【答案】转换法 能【解析】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若将此实验移到月球表面去做,小锤敲击音叉,音叉振动发声,但因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不能听到声音。【举一反三4】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做了以下几个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能传声。(3)小明又进行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声音的传播需要 。由此联想到处于太空中的航天员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对话。【答案】(1)振动(2)空气(3)介质不能【解析】(1)如图甲,实验中采用转换法,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为乒乓球的运动方便观察,正在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着的乒乓球反复弹开,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如图乙,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也说明空气可以传声。(3)如图丙所示的实验,随着向外不断抽气,内部的空气越来越少,手机铃声也越来越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中是真空环境,处在太空中的航天员不能直接对话。【举一反三5】如图所示,小丽用小锤敲击音叉,让发声的音叉接触竖直悬挂的乒乓球。(1)实验时,小丽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 。通过实验可初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3)如果小丽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答案】(1)振动 (2)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转换法 (3)不能【解析】(1)实验时,小丽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多次弹开,乒乓球被弹开反映了音叉的振动,通过实验可初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音叉的振动幅度太小,不便于观察,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把不便于观察的现象转换为便于观察的现象,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如果小丽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音叉停止振动,将不能听到声音。【题型6】真空不能传声【典型例题】2023年12月21日,中国航天员汤洪波等三人离开空间站进行了约7.5小时舱外的活动。活动时他们必须借助于电子通讯设备才可以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A.太空中噪音太大B.真空不能传声C.电子通讯设备通话更清楚D.物体在真空中不能振动【答案】B【解析】太空中是真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在太空中他们只能用电子通讯设备进行交流。故选B。【举一反三1】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B. 乒乓球被弹开C. 尺子振动越快,音调越高D. 听不到真空罩中间铃声【答案】D【解析】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符合题意;B、音叉发出的声音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符合题意;C、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不符合题意;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符合题意。故选D。【举一反三2】如图是真空铃实验装置,把正在响着的铃放在玻璃罩内,可以清楚地听到铃声。(1)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将会 ;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将会 ;(2)假如抽气机若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几乎不能听到声音;我们可以由此推理出 。在铃的下面垫一块海绵的作用是减少通过 传递的声音。【答案】(1)变小 变大 (2)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解析】(1)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的空气稀薄,铃声将会变小;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将会变大;(2)假如抽气机若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里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当靠近玻璃罩时不能听到铃声;由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在铃的下面垫一块海绵的作用是减少通过固体传递的声音。【举一反三3】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装置:(1)在玻璃钟罩内的木塞上,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闹铃,此时我们能听到音乐;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将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2)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3)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推理得出: 。【答案】(1)变小 (2)不能 (3)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解析】(1)在玻璃钟罩内的木塞上,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闹铃,此时我们能听到音乐;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罩内的空气逐渐变少,听到音乐声将会变小。(2)抽气的过程中,罩内的空气逐渐变少,听到音乐声将会逐渐变小,据此推理,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不能听到声音。(3)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结合(2)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