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导入新课以中山命名的街道以中山命名的大学以中山命名的公园孙中山巨幅画像以中山命名的服装第8课中国同盟会(1)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掌握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史实;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分析革命志士的奋斗过程,并归纳出分布的特点。(时空史观、史料实证)(2)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形成历史观点的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学习革命先驱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爱国精神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家国情怀)学习目标01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03革命志士的奋斗02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目录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01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一)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名文,号逸仙。少年时代特别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称赞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1880年14岁赴檀香山,就读于英国和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1883年18岁以后回国,在香港、广州两地学习医学。189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1866年出生广东香山(今中山)农民家庭,10岁进私塾求学。孙中山(1866.11.12-1925.3.12)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二)思想转变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恶。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材料一:孙中山为清政府一个提督的家治病。他看见一批衣衫褴褛的犯人正要被处决,他们的身上拴着铁链,都在凄惨地喊冤,几个刽子手站在一边准备行刑。孙中山问一个官员,他们都审问了没有?为什么喊冤?“这些人还用得着审问,再杀几个也不多!”孙中山不忍再看下去……第一次转变:医人→医国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三)道路选择甲午战争1894年,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思考:材料一反映了孙中山什么思想?结果如何?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找大佬求支持政治思想的转变李鸿章未给予回应。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思想转变:变法自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思考:与材料一相比,孙中山的思想有什么转变?第二次转变:改革→革命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四)成立兴中会发起人 时间地点 宗旨口号 1894年11月(美国)檀香山振兴中华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满清统治者兴中会誓词檀香山兴中会旧址地位: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孙中山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五)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10月,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陆皓东陆皓东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孙中山评价陆皓东青天白日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中华民国国徽国民党党徽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六)流亡海外宣传革命·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清政府通缉,被香港当局驱逐出境,他只好断发改装,流亡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做准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孙中山1882年断发改装 坚定革命信念1895年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02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一)背景漫画“提线木偶”1.群众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益高涨。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惟庚子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惋惜,恨其事不成矣……知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孙中山自述》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一)背景2.思想基础: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材料一: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材料二:政府所为,有干犯人民权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旧日政府。 ——《革命军》材料三:我汉人本有做世界主人的势力,活活被满洲残害,弄到这步田地,亡国灭种,就在眼前,你道可恨不可恨呢? ——《警世钟》阅读材料,思考他们的著作有何共同思想?宣传革命,号召人们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一)背景看图思考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分布特点?华兴会1904年成立于湖南长沙代表:黄兴、陈天华、宋教仁光复会1904年成立于上海代表:蔡元培、徐锡麟、秋瑾、陶成章分布范围广;革命团体数量多;相对比较分散3.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纷纷成立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一)背景4.领导基础: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章士钊《孙逸仙·自序》孙君逸仙者,……吾敢下一断辞曰:是吾四万万人之代表也,是中国英雄中之英雄也!斯言也,微独吾信之,国民所公认也。——陈天华《纪念东京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一)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地反清起义简表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孙中山5.教训:必须成立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集中革命力量。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二)同盟会成立目的时间地点构成政治纲领领导机关报性质1905年8月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日本)东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民报》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员合照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二)同盟会成立“同盟会成立后,不期年而加盟者逾万人,支部亦先后成立于数省。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孙中山选集》 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奋斗目标,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三)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十六字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合称“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前提核心补充发展地位: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报》发刊词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三)三民主义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进步性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对帝国主义还抱有一定的幻想。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如何评价三民主义?(三)三民主义革命志士的奋斗03三、革命志士的奋斗(一)萍浏醴起义萍浏醴起义示意图萍浏醴起义1906年,中国同盟会领导下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各路起义军遍布附近几县,声势浩大,屡败清军。清政府调湘、鄂、赣及江宁数万军队镇压,起义军不幸失败,刘道一等人牺牲。起义失败后,数万清军分驻浏、醴、萍三县各乡镇,进行长达三个月“清乡”,被杀害义军将士及其亲属不下万人。刘道一(1884—1906)蔡绍南(1865—1910)半壁东西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孙中山《挽刘道一》影响: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三、革命志士的奋斗(二)皖浙起义1907安庆绍兴起义徐锡麟(1873—1907)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孙中山写给徐锡麟的挽联秋瑾(1877—1907)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宋庆龄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三、革命志士的奋斗(三)黄花岗起义1911.4 黄花岗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平均年龄29岁黄兴(1874—1916)黄花岗起义前,写下“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当以绝笔。”的绝命书。林觉民(1887—1911)1887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1907年赴日留学,并参加了同盟会;1911年4月参加黄花岗起义,受伤被俘后从容就义,年仅24岁。三、革命志士的奋斗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舍生取义、追求理想、忧国忧民、视死如归《与妻书》——林觉民(三)黄花岗起义三、革命志士的奋斗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冈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然自广州一役之后,各省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清吏皆尽入恐慌之地,而尤以武昌为甚。——《孙中山全集〈建国方略》(三)黄花岗起义三、革命志士的奋斗在最美好的年华,他们选择把自己当作祭品,用生命去敲响苦难中国的黎明钟声,激励后辈前赴后继,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精神品质: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百折不挠、勇于牺牲……课堂小结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1.个人简介2.思想转变3.道路选择(1)成立兴中会(第一个革命团体)(2)组织广州起义1.建立革命政党——同盟会2.提出指导思想——三民主义(1)背景(3)流亡海外宣传革命(2)概况(3)影响: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1)内涵:民族、民权、民生(2)地位4.早年活动革命志士的奋斗1906年,萍浏醴起义1907年,安庆起义1911年,黄花岗起义肆·巩固练习巩固练习041.2025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的100周年,被誉为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先生,引领了一群革命党人为我国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孙先生逝世时我国人民革命目标是( )A.进行思想解放运动 B.推翻清政府的统治C.反对帝国主义压迫 D.打倒列强,除军阀D解析:1925年孙中山逝世,当时正值国民大革命前夕,革命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D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A错误;清政府在1912年已被推翻,B错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表述不全面,C错误。2.清末,革命派创办了100余种报刊,大大超过了维新派在维新运动时期所办报刊的数量。在创办于上海的《竞业旬报》所发的83篇文章中,鼓动改良社会、宣扬民族主义的占38篇。这说明当时( )A.思想变革的潮流涌动 B.维新思潮基础广泛C.革命派主张社会改良 D.社会秩序十分混乱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革命派创办的报刊数量大大超过了维新派,且在《竞业旬报》所发的83篇文章中,鼓动改良社会、宣扬民族主义的占38篇,这说明当时思想变革的潮流涌动。故选A。3.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为振兴中国耗尽毕生精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孙中山的革命指导思想是( )A.师夷长技 B.维新变法 C.三民主义 D.实业救国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C项正确;师夷长技是魏源以及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实业救国指的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设厂救国,不是孙中山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4.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基于以上认识孙中山( )A.成立兴中会 B.成立同盟会 C.策划武昌起义 D.组建临时政府B解析:题干材料中的“起事”“以互相联络为要”意指革命必须有革命组织领导,革命党人所组织的分散的武装起义接连失败,各省分散斗争,不利于革命成功,革命必须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1905年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成立后,成员大幅度增加,各省纷纷成立支部,有力地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故为改变题干中这种状况,资产阶级革命派采取的措施是成立中国同盟会。选项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5.1905年《民报》创刊后,陆续发表了《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招瓜分说》《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等文章。这反映出《民报》作者群体( )A.倾向改良 B.主张革命 C.拥护君主立宪 D.赞成君主专制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05年《民报》创刊后,陆续发表了《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招瓜分说》《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等文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民报》为阵地,宣传自己的主张,倡导革命,利用报刊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舆论上的准备,反映出《民报》作者群体主张革命,B项正确;清末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改良,《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大力宣传三民主义,与改良派的保皇言论进行辩论,其宣传突破了改良思想,排除A项;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刊物,排除C项;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不赞成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