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学习目标
1.简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等史实;记住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时间、北伐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说出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性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搜集史料以及复习旧知识,分析国共合作的原因、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以及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阅读相关史实,在体会中国革命艰难进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与责任意识;结合史料,说出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进程中的突出贡献。(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1923
1924
1926
1927
1928
国民革命
国民党一大
北伐
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东北易帜
中共三大
国民革命的定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时期)
是指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
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
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
国共关系:就像一段分分合合的婚姻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国共合作的原因:
1922-1923,国共两党相继遭遇重创...
材料二
“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
——孙文
材料一
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
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中国革命之需要。┅┅“依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
——中共三大宣言
1.共产党:工人运动血的训,需要革命同盟。
2.国民党:孙中山深感国民党改组的迫切性。
材料三 我对中国革命的命运想了很多,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都失望了,而现在我深信,中国革命的唯一实际的真诚的朋友是苏俄。 ——孙中山
3.客观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实现
→双向选择←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中共“三大”的召开
①召开时间
1923年6月
②核心内容
A.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D.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国共合作的进程
转入低潮寻求合作
国共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中共三大
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工人
农民
共产党愿意党内合作的原因:
①有目标
②共产党实力较弱。
③有共产国际的压力。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国民党一大
·时间、地点:
·参会党员:
·内容:
·意义:
1924年1月
广州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
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
2.国共合作的进程
(2)开始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
孙中山走出会场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问题探究】
新三民主义“新”表现在哪里?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理论内容 “新之处” 具体举措
民族: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
新民族主义:反帝反封建(军阀);求得各民族平等
明确提出反帝目标;反满到民族平等
联俄
民权: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民权主义: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得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生:平均地权
新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反帝和反封建相结合,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联共
扶助农工
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部编版历史八上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和政治基础
反帝反封建的一致性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成果:
★黄埔军校的建立
1924年5月
★北伐胜利进军
1926年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3.成果——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黄埔军校 全称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作用
1924年5月
广州黄埔
军校总理:孙中山
党代表:廖仲恺
校长: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①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
②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办学宗旨: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亡为己任的革命军人
总理
校长
政治部主任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名将
黄埔一期:左权、陈赓、徐向前(中共)
杜聿明、胡宗南(国民党)
黄埔四期:林彪(中共)
黄埔六期:罗瑞卿(中共)戴笠(国民党)
共和国10大元帅陈毅、徐向前、聂荣臻、
叶剑英、林彪曾是黄埔军校的教官或学生。
朱德 彭德怀 林彪 刘伯承 贺龙 陈毅 罗荣桓 徐向前 聂荣臻 叶剑英
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3.成果——黄埔军校:
特点:这是一所新式军事政治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孙中山病逝,享年59岁。孙中山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秉承遗志,决定兴师北伐,国民革命高潮随之到来。
为继承孙中山遗志,1925年7月,汪精卫成立广州国民政府,黄埔军校的学生和粤军合编为国民革命军,蒋介石任总司令。
“和平、奋斗、救中国”
二、北伐胜利进军
我不牺牲,国将沉沦。
我不流血,民无安宁。
国既沉沦,家孰与存。
——蒋介石在北伐誓师大会上的誓词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广州东较场举行北伐誓师大会。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声中,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1.北伐开始
二、北伐胜利进军
北伐目的 时间 领导机构 军队名称 总司令
北伐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1926年7月---1927年
广州国民政府
蒋介石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国民革命军
北伐誓师大会(左一为蒋介石)
2.北伐战争(高潮)
二、北伐胜利进军
主要战场
重要战役
北伐名将
北伐路线
战果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①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南京
②广东—福建—浙江—上海
叶挺、第四军独立团(“铁军”)
湖南、湖北
吴佩孚、孙传芳主力被击溃,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被推翻,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推动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2.北伐战争(高潮)
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
材料一: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制定了“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的策略,实行各个击破的战略,分化了敌人的兵力。
材料二:(攻打武昌前)由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叶挺独立团中一名班长将写好的遗书交给营长,营长说我同你一样准备牺牲,还是交给周廷恩书记吧,书记说我要同你们一起去攻城。官兵人人奋勇,个个冲锋,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最后攻下武昌。
【史料研读】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
①北伐作战方针正确
②北伐将士浴血奋战
二、北伐胜利进军
【史料研读】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
④国共两党齐心协力
③工农群众大力支援
湘乡农民协会宣传画
上海武装起义的工人纠察队
材料三:北伐军攻打武汉时,汉阳兵工厂工人举行罢工,断绝了敌人的军火来源......各地农会还组织农民替北伐军当向导、抬担架、运送物资。
材料四: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从1924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合作起着决定的作用......中山先生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取得了巨大成就。
根本原因
二、北伐胜利进军
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1926.11
1927.1
湖南农民协会会员
107

200

1926.7
1926.11
湖北农民协会会员
3万
20

农会组织农民替北伐军当向导、抬担架、运送物资......。
农村:爆发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组织(湖南、湖北)。
城市: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很大发展。
给了北伐军极大支持
工人纠察队
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到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二、北伐胜利进军
工农革命运动
北伐的胜利进军
有力支持
推动发展
三、国民党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①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②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
(1)原因:
国民党左派指的是主张与共产党合作,打倒军阀列强,争取民族独立的组织。
国民党右派(反动派)指的是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同列强合作,以达到反革命反共目的。
1927年4月 蒋介石 上海
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
在南京另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政府。
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 武汉
“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
农群众。(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三、国民党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国民党反动集团屠杀革命志士
李大钊就义
李大钊
(1889-1927年)
李大钊,字守常,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人。李大钊在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面前,严守党的机密,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奉系军阀对李大钊等人处以绞刑。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之后第一个走向绞刑架,慷慨赴死,表现了对党无限忠诚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陈延年(陈独秀长子)
陈乔年(陈独秀次子)
三、国民党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时间:1927年4月
(2)人物:蒋介石
(3)地点:南京
(4)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5)政策: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
汪精卫在武汉叛变革命后,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并入南京国民政府,合称南京国民政府,两股反革命势力同流合污,史称“宁汉合流”
三、国民党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①1928年4月,蒋介石继续北伐。
②1928年6月,北伐攻占北京。
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
张作霖退回东北途中被日本人炸死
①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
②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成为中国在国际上的唯一代表政权。
3.二次北伐
4.东北易帜
皇姑屯
事件
张作霖
5.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三、国民党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材料一:右图漫画《同去,同去砍人去!》


材料二:“1926年9月,英国军舰公然炮击进攻武汉的北伐军……各帝国主义集结在上海……随时准备进攻北伐军。”
材料三:党当时还比较幼稚,又处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下令将纠察队全体解散,所有枪支,交存政府,致使革命在强大敌人的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
2.帝国主义绞杀中国革命
3.年幼的共产党缺乏斗争经验,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教训: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并建立人民军队。
课堂小结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的实现
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北伐胜利进军
原因:
表现:
统一:
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七一五分共运动
1928年底,东北易帜,南京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时间:
总指挥:
目的:
主战场:
主要战役:
先锋:
战绩:
1924-1928
蒋介石
推翻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湖南、湖北、江西
汀泗桥、贺胜桥战役
叶挺的第四军独立团 (铁军)
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推动了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合作标志:
合作方式:
合作基础:
合作内容:
1924年1月 国民党一大
党内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工农革命运动
随堂训练
1.中国共产党正式决定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2.1924年2月,毛泽东由广州来到上海,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职责是“协助部长,办理本部事务”。这主要是因为( )
A.新文化运动正式兴起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 D.“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出现
3.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它包含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革命精神。其“新”体现在确定了( )
A.党的中心工作和土地革命总方针 B.“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D.“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4.1924年,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年26岁;1934年,少共国际师师长萧华率部参加长征,时年18岁;1940年前后,广大知识青年冲破重重阻碍,奔赴延安。这共同体现出( )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根据地建设如火如荼 C.遵义会议的影响 D.先进青年的革命理想
5.周恩来曾说:“当时,国民党不但思想上依靠我们,复活和发展他的三民主义,而且组织上
C
C
D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