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主题) 我爱家乡山和水 课时 第1课时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低年级段“我们的社区”学习主题,要求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自己生活的环境特点,认识家乡的自然景观与人文设施;通过讲述家乡的故事,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初步形成爱护环境、尊重传统的意识。本课对应学业质量标准为:能说出家乡至少一处山水景物或标志性建筑的名称,并简单描述其特征;能结合个人经历表达对家乡某地的喜爱之情;能在指导下参与简单的资料收集活动,如画图、拍照、访谈等,展现探究兴趣。二、学习目标1. 学生能结合教材图片和自身经验,用语言或图画形式描述家乡的自然风光(如山川、河流、田野、池塘等),发现家乡之美;2. 学生能倾听他人讲述家乡故事,理解“家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乡”的深刻含义,增强对居住地的情感认同;3. 学生能积极参与“我的家乡风景画”创作活动,大胆表达对家乡山水的喜爱之情,初步建立热爱家乡的价值取向。三、学习重点1.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家乡的美丽之处,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熟悉的山水景物;2. 帮助学生理解“家乡”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承载情感记忆的生活空间;3. 激发学生主动表达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喜爱之情,培养初步的审美感知能力。四、学习难点1. 如何唤醒学生对“习以为常”景物的关注,使其真正用心去观察和感受,避免回答流于表面化、口号式;2. 如何帮助部分来自城市或迁移家庭的学生建立清晰的“家乡”概念,克服空间认知模糊的问题;3. 如何在有限时间内组织有效的交流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观察与感受。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1. “我说我家乡”口语表达:学生口头介绍一处自己熟悉的家乡景物,教师根据描述是否具体、是否有情感投入进行评价;2. “家乡风景画”作品展示:学生完成绘画后,在小组内轮流讲解作品内容,同伴给予反馈,教师综合画面内容与语言表达评分;3. 课堂参与度记录: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倾听等环节的表现,记录其积极性与合作态度,作为过程性评价依据。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本课是“我的家乡美”单元的起始课,承接一年级“我生活的社区”相关内容,是学生社会认知由家庭向更广范围拓展的重要节点。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生活经验积累,但对“家乡”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仍较模糊,容易将其等同于“我家附近”。教材中呈现了草原、山脚、黄土高坡、城市公园等多种生活环境,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启发性。建议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回家询问父母关于家乡过去的样子,准备一张自家周边的照片或手绘草图,为课堂交流提供真实素材。可利用本地地图、地标建筑照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方位感。对于流动儿童较多的班级,应强调“你现在生活的地方也可以成为你的家乡”,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七、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发共鸣 (1)、出示教材插图,引导观察思考展示课本第34页四幅小图组成的场景:左上为草原牧民骑马放羊,配文“我的家在草原上,蓝天、绿草很漂亮。”右上为山脚下孩子奔跑,村前有弯弯小溪;左下为黄土高坡老人吹唢呐;右下为城市公园男子锻炼,背景高楼林立。提问:“这四个小朋友分别住在哪里?他们的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地域的自然特征,如草原辽阔、山清水秀、黄土苍茫、城市现代。追问:“虽然他们住的地方不一样,但他们都说‘这是我的家’,这是为什么呢?”引出“家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乡”的核心观点,让学生初步理解“家乡”与“情感归属”的关系。 (2)、联系实际,开启话题教师示范:“老师出生在一个有小河穿过的村庄,夏天我们常去河边捉鱼摸虾,那条河就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现在我住在城里,但我仍然觉得那个村子是我的家乡。”鼓励学生模仿表达:“你的家在哪里?你最喜欢家附近的哪个地方?为什么喜欢它?”给学生一分钟思考时间,然后邀请3-5名同学分享。在倾听过程中,教师适时追问细节,如“那条小溪什么时候最美?”“你在那里玩过什么游戏?”帮助学生打开记忆闸门,使描述更加生动具体。 二、深入探究,发现家乡之美 (1)、共读课文,聚焦典型景物师生共同阅读教材第35页内容:“家乡有很多美丽的地方,你发现了吗?”接着逐段分析:第一段提到“村后山上的古塔有500岁了”,说明历史遗迹也是家乡美的组成部分;第二段引用歌词“松软软的海滩呀,金黄黄的沙……”唤起海边学生的共鸣;第三段介绍“标志性建筑——桥梁”,突出人工景观的价值;第四段引用童谣“我家门前小池塘……”展现诗意生活。提问:“这些文字里提到了哪些类型的美景?你家附近有没有类似的景物?”引导学生分类归纳:自然风光(山、水、沙滩)、人文景观(古塔、桥)、日常生活场景(池塘、小路)。 (2)、小组交流,分享个人发现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人轮流讲述“我发现的家乡美”,要求包括三个要素:地点名称、看到的事物、自己的感受。示例引导:“我家楼下的小花园里有一棵大榕树,春天开满白色的小花,我和小伙伴经常在树下跳绳,我觉得那里特别舒服。”组长负责记录关键词,如“大榕树”“花开”“跳绳”“开心”。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使用形容词丰富表达,如“清澈的”“高大的”“热闹的”“安静的”。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准备全班汇报,教师提示汇报格式:“我要介绍的是________,那里有________,我最喜欢________。” 三、艺术表达,深化情感体验 (1)、动手绘画,描绘心中美景发放画纸和彩笔,布置任务:“请把你最喜欢的家乡一处风景画下来,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中的。画完后写一句话说明你喜欢它的原因。”明确绘画要求:画面主体突出,色彩搭配协调,文字简洁明了。允许学生添加人物、动物等元素增强画面感。教师巡回辅导,个别指导构图技巧,鼓励能力较弱的学生简化画面,抓住一个核心景物即可,如一棵大树、一座小桥、一片菜地。对已完成的学生进行初步点评:“你把池塘画得波光粼粼,看得出你很细心观察!”“这座桥的颜色真鲜艳,一定很重要吧?” (2)、作品展示,促进相互欣赏组织“我的家乡风景展”活动,将学生作品贴在黑板或墙上,形成小型展览区。邀请几位作者上前介绍自己的画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提出一个问题或一句赞美,如“你在池塘边还见过别的动物吗?”“我觉得你的天空画得很蓝,像真的!”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看到了这么多美丽的家乡景色,有的在乡下,有的在城里,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海边。虽然样子不同,但都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地方。因为这里有我们的脚印,有我们的笑声,有我们的回忆。”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一、基础练习1. 家乡的山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景物。2. 我最喜欢的家乡一处风景是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二、拓展任务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你们小时候的家乡是什么样的?”把听到的内容简单记下来,明天带来分享。三、实践作业观察你家附近的环境,找出一个你觉得美丽的地方,拍一张照片或再画一幅画,下周我们在班级举办“最美角落”展览。九、学后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感官参与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关注,尤其是绘画环节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能准确表达对某一景物的喜爱,少数表达困难者在教师引导下也能完成基本描述。2. 在小组交流中发现,部分学生倾向于描述“别人家的美景”而非亲身经历,反映出生活观察力有待提升。今后可增加课前实地探访任务,强化真实体验。3. 作品展示环节时间略显紧张,未能让更多学生登台发言。建议下次采用分组轮展方式,延长展示周期,确保每个孩子都被看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