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主题) 家乡物产养育我 课时 第2课时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低年级段“我们的社区”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资源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探究日常用品的来源,认识劳动的价值,懂得珍惜成果、尊重劳动者。本课对应学业质量标准为:能列举至少三种家乡的特色物产,并说明其用途;能描述某项物产从生产到消费的基本过程;能在指导下参与简单的调查活动,如填写表格、访谈家人等,形成初步的社会实践意识。二、学习目标1. 学生能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说出家乡常见的物产种类(如农产品、手工艺品、地方小吃等),并举例说明它们如何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2. 学生能理解“一块千人糕”的象征意义,通过阅读诗歌和情境模拟,认识到任何物品背后都凝聚着众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3. 学生能完成“物产探源卡”填写任务,梳理一种家乡特产的生产流程,初步建立“物来不易”的感恩意识和节约观念。三、学习重点1. 引导学生关注餐桌上、商场里的家乡特产,发现物产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 帮助学生理解“千人劳动”的抽象概念,将日常食物与农民、工人、运输员等劳动者关联起来;3. 激发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意,懂得每一份美食都来之不易,应心怀感激。四、学习难点1. 如何让低年级学生真正理解“经过多少手才来到我们口中”的复杂过程,避免认知停留在表面;2. 如何将“珍惜粮食”这一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情感体验,而非空洞说教;3. 如何引导城市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艰辛,弥补其对农村劳作缺乏直观经验的短板。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1. “家乡特产我知道”问答环节:教师提问“你吃过哪些家乡特产?”学生举手回答,根据回答是否具体、是否有情感表达进行评价;2. “物产探源卡”完成情况检查:每位学生选择一种食物(如米饭、莲藕、玉米),填写从原料种植到餐桌的全过程,教师依据完整性、逻辑性评分;3. 课堂表现观察:记录学生在讨论“谁先播下种?谁又插下秧?”等问题时的参与度和思维深度,作为过程性评价依据。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本课承接第一课时“我爱家乡山和水”,由自然景观转向物质资源,是学生认知结构由“看得见的美”向“感受得到的恩惠”延伸的关键一环。二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生活常识,能识别常见食物名称,但对食品背后的生产链条知之甚少。多数学生知道大米来自稻田,却不清楚播种、育苗、收割、加工等环节的具体劳动强度。教材中“一块千人糕”的故事极具教育价值,通过母子对话层层递进地揭示劳动分工的复杂性。诗中连用七个“谁”引发思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建议教师提前准备相关实物或图片,如稻穗、玉米棒、莲蓬等,增强直观感受。对于城市学生较多的班级,可引入短视频片段(无声播放)展示农田劳作场景,或邀请从事农业工作的家长进课堂讲述经历,弥补生活经验缺失。七、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唤醒生活记忆 出示餐桌图片,引出物产话题展示课本第37页左侧图景:一位戴黄帽的人坐在地上整理金黄色的玉米,旁边放着一摞绿色蔬菜。提问:“这些是什么?你们家吃饭时经常出现吗?”引导学生回忆昨晚的晚餐:“昨天晚饭吃了哪些菜?有没有一样是你觉得特别有家乡味道的?”鼓励学生说出具体名称,如“妈妈做的腊肉”“外婆腌的酸豆角”“奶奶包的粽子”。追问:“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超市买回来就直接能吃?”引出物产需要经过一系列加工过程才能进入家庭餐桌。 二、深入探究,理解“千人劳动” (1)、共读诗歌,感知劳动旅程师生齐读教材第39页《一块千人糕》诗歌:“一块千人糕,看似很平常。谁先播下种?谁又插下秧?谁在勤耕耘?谁去收割忙?谁来碾成米?谁来下厨房?经过多少手?给我一口香。”逐句解析:教师提问“播种是谁做的?”“插秧累不累?”“收割要用什么工具?”“碾米机长什么样?”引导学生想象每个环节的劳动者形象。结合右上角农民推秧苗车、中间左图机器加工稻谷、中间右图女性蒸糕点、右图男孩站在稻田中的四幅插图,逐一讲解生产流程:农民在田里播种→育苗后插秧→日常施肥除草→成熟后收割→运送到加工厂脱壳→包装运输到商店→家人购买回家烹饪→最终成为盘中餐。 (2)、角色扮演,体验劳动艰辛设计“我是小农夫”小游戏: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播种者”“插秧人”“收割工”“磨坊师傅”,每人做一组动作模仿劳动过程。如“播种者”弯腰撒种,“插秧人”蹲着插苗,“收割工”挥臂割稻,“磨坊师傅”推磨。其他同学喊口号配合:“一二一,插得快!”“加油干,收成好!”活动结束后采访参与者:“刚才做了几分钟就累了,真正的农民每天要干多久?他们辛苦吗?”引导全班体会“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含义。 三、拓展延伸,完成探源任务 (1)、制作“物产探源卡”发放统一格式卡片,标题为“________的旅程”,下方留出六个空格用于填写步骤。示例示范:以“莲藕”为例——①农民在荷塘种植藕种;②定期施肥管理;③秋季采挖新鲜莲藕;④清洗分级包装;⑤货车运往市场;⑥妈妈买回家做成炒藕片。学生自主选择一种熟悉的食物完成卡片,教师个别辅导,确保流程合理、语言通顺。完成后同桌互评,提出修改建议。 (2)、集体讨论,深化感恩意识提问:“如果没有农民种地,我们会怎样?”“如果没有人运输货物,超市还能有吃的吗?”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分工的重要性。总结:“我们每天吃的饭、喝的水、穿的衣服,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经过很多人努力才来到我们身边。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粒米,尊重每一位劳动者。”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一、基础练习1. 家乡的一种特产是________,它是用________做成的。2. 请按顺序排列“大米”的生产过程:( )收割 ( )插秧 ( )碾米 ( )播种 ( )加工 ( )销售二、实践任务回家观察一顿饭的准备过程,问问爸爸妈妈:“这道菜是怎么来的?”把听到的内容简单记下来,明天带来分享。三、情感表达对为你做饭的家人说一句感谢的话,并写在日记本上:“谢谢您,________,因为________。”九、学后反思1. 本节课通过“探源卡”和角色扮演活动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对“千人劳动”的理解明显加深。多数学生能完整描述某一物产的生产流程,表达中流露出真诚的感恩之情。2. 在填写调查表时发现,部分学生难以区分“家乡特产”与“普通商品”,需进一步强化地域特征的认知。今后可增加对比辨析环节,提升判断能力。3. 角色扮演游戏虽活跃气氛,但组织稍显混乱。建议下次分批次进行,控制人数,加强规则说明,确保安全有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