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二年级上册3.11《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3.11《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主题)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课时 第3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低年级段“我们的社区”学习主题,要求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职业角色,了解他们为社会提供的服务;能讲述身边人的温暖故事,表达感激之情;初步形成尊重劳动者、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本课对应学业质量标准为:能说出至少三位不同岗位的家乡人及其工作内容;能结合具体事例说明某位劳动者对自己的帮助;能在指导下制作简单的感谢卡或表达谢意,体现文明礼仪素养。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回忆,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家乡人(如理发师、快递员、农民、修路工人等),并描述他们的工作场景和服务对象;
2. 学生能分享自己与身边人之间的温情互动故事,体会平凡岗位中的不平凡贡献,增强人际情感认知能力;
3. 学生能完成“点赞身边的榜样”感谢卡书写任务,学会用具体语言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感恩,培养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重点
1. 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默默付出的普通人,认识到每一份服务都值得尊重;
2. 帮助学生从亲身经历出发,讲述真实感人的小故事,避免空泛赞美;
3. 激发学生主动表达感谢的意愿,掌握基本的礼貌用语和情感表达方式。
四、学习难点
1. 如何让学生超越“熟悉但无感”的状态,真正体会到劳动者工作的艰辛与价值;
2. 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尊敬”转化为具体的语言和行动,实现知行合一;
3. 如何在有限时间内组织有效的分享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表达机会且不流于形式。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我说我认识的人”口头表达:学生介绍一位熟悉的家乡人,教师根据是否包含具体行为、是否有情感投入进行评分;
2. “感谢卡”作品检查:每位学生书写一张感谢卡,内容包括被感谢人姓名、具体事迹、个人感受,教师依据完整性与真诚度评价;
3. 课堂倾听表现记录:观察学生在他人发言时是否专注、能否提出恰当问题或回应,作为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估依据。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本课承接前两课时“家乡山水”“家乡物产”,由自然环境与物质资源转向人文关怀,是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的关键节点。
二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经验,能识别常见职业特征,但往往只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例如知道“快递员送包裹”,却不知其风雨无阻、早出晚归的辛劳。
教材中王阿姨理发、张叔叔送快递、乡亲帮忙收玉米等案例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同时引入“看不见的劳动者”概念,拓展学生认知边界。
建议教师提前布置学生观察一周内遇到的服务人员,记录下让自己感动的一个瞬间。可邀请家长志愿者进课堂讲述职业经历,增强真实体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允许其通过绘画或写日记方式表达,体现差异化教学理念。
七、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唤醒生活记忆 (1)、出示教材插图,引发共鸣思考
展示课本第40页三幅生活场景图:左侧为王阿姨给小男孩理发,背景有红色理发工具和镜子;右侧为快递员张叔叔将包裹递给老奶奶,旁边小女孩微笑;下方为多位农民在玉米地忙碌采摘。
提问:“这些人在做什么?他们是谁?你见过类似的人吗?”引导学生识别职业身份——理发师、快递员、农民。
追问:“他们为你或你的家人提供过什么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生活会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意识到这些看似普通的工作其实不可或缺。 (2)、联系实际,开启话题交流
教师示范:“我家楼下的李奶奶每天清晨打扫楼道,不管刮风下雨都坚持。有一次我看见她在雨里擦扶手,衣服都湿透了。我很感动,后来我也开始随手捡垃圾。”
鼓励学生模仿表达:“你有没有遇到过让你觉得温暖的家乡人?他/她做了什么事?”给学生两分钟思考时间,然后邀请4-6名同学分享。
在倾听过程中,教师适时追问细节,如“你是怎么发现他在修路灯的?”“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帮助学生打开记忆闸门,使叙述更加生动具体。 二、深入探究,理解平凡中的伟大 (1)、共读课文,聚焦典型人物
师生共同阅读教材第41页内容:“生活中还有些我们没见过面的人。他们是……”接着逐段分析:
第一段提出问题:“停电了,好黑啊,该找谁来修呢?”引出电力维修工;第二段说“一大早就可以喝到新鲜的牛奶”,指向送奶员;第三段提到写纸条问送奶人,体现主动沟通意识。
提问:“这些人你见过吗?你知道他们几点起床工作吗?”引导学生想象幕后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补充资料:“送奶工通常凌晨3点就开始分装牛奶,骑车穿梭在各个小区,只为让我们早上喝上新鲜奶。” (2)、小组讨论,发现身边榜样
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人轮流讲述“我最想感谢的一位家乡人”,要求包括三个要素:人物身份、具体行为、内心感受。
示例引导:“我最感谢的是小区保安刘叔叔,每天放学他都会护送我们过马路,还提醒我们注意安全。我觉得他像爸爸一样可靠。”
组长负责记录关键词,如“保安”“护送过马路”“安心”。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使用形容词丰富表达,如“认真负责的”“笑容温暖的”“默默奉献的”。
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准备全班汇报,教师提示汇报格式:“我要感谢的是________,因为他/她________,让我感到________。” 三、情感升华,践行感恩行动 (1)、动手书写,表达真挚谢意
发放彩色卡片,布置任务:“请选择一位你想感谢的家乡人,写一张感谢卡。可以是家人、邻居、老师、工作人员等。”
明确写作要求:写清对方名字、写出具体事例、表达真实感受。允许学生添加简笔画装饰。
教师巡回辅导,个别指导语言组织,鼓励能力较弱的学生简化表达,如“谢谢您每天扫地,让学校很干净!”
对已完成的学生进行初步点评:“你把保安叔叔的笑容写出来了,真细心!”“这句话‘让我感觉安全’说得特别好!” (2)、集体展示,促进相互感染
组织“点赞身边的榜样”展示活动,邀请几位学生朗读自己的感谢卡,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鼓掌支持。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看到了很多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有的在明处,有的在暗处;有的天天见面,有的从未谋面。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我们的生活。一个微笑、一句谢谢,都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
一、基础练习
1. 我最熟悉的家乡人是________,他/她的工作是________。
2. 他/她做过的一件让我感动的事是________________。
二、实践任务
把今天写的感谢卡带回家,亲手交给你想感谢的人,并当面说一声“谢谢您!”请家长签字确认完成情况。
三、延伸思考
观察一天内遇到的服务人员(如清洁工、售货员、司机等),记录下他们的工作状态,写下你的感想。
九、学后反思
1. 本节课通过真实故事分享和感谢卡书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多数学生能具体描述他人帮助自己的细节,表达中流露出真诚的敬意与感激。
2. 在小组讨论中发现,部分学生倾向于描述“英雄式”人物而非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反映出对“可敬”理解的偏差。今后需加强引导,强调平凡岗位同样值得尊敬。
3. 感谢卡展示环节气氛温馨,但时间控制不够精准。建议下次采用分批展示方式,结合课后墙报展览,延长情感教育周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