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二年级上册3.12《家乡新变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3.12《家乡新变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主题) 家乡新变化 课时 第4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低年级段“我们的社区”学习主题,要求学生能观察并描述家乡的发展变化,认识社会进步带来的生活改善;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感受变迁的同时珍视文化传承;初步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建设美好家园的意识。
本课对应学业质量标准为:能列举至少三项家乡近年来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能对比过去与现在的不同,表达对发展的认同感;能在指导下参与简单的调查记录活动,如制作剪贴报、绘制前后对比图等,体现探究实践能力。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通过图片对比和生活观察,发现家乡在交通、环境、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显著变化,用具体事例描述这些变化带来的便利与美好;
2. 学生能理解“家乡变好了,传统也在延续”的辩证关系,认识到现代化进程中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完成“家乡新貌剪贴报”小组合作任务,整合文字、图画、数据等多种信息,表达对未来家乡的美好愿景。
三、学习重点
1. 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发现家乡的变化,如道路拓宽、学校新建运动场、清明节改用鲜花祭祖等;
2. 帮助学生理解发展与传承并非对立,许多优秀传统仍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3. 激发学生对家乡建设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鼓励他们为更美好的明天贡献智慧。
四、学习难点
1. 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建立“时间维度”的认知,真正理解“从前—现在”的对比意义;
2. 如何避免学生片面认为“新的就是好的”,忽视老事物的价值,导致价值判断失衡;
3. 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综合性任务而不流于形式。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我说我家门前新鲜事”口头表达:学生讲述一项家乡变化及其影响,教师根据描述是否具体、是否有个人体验进行评分;
2. “家乡新貌剪贴报”作品评估:小组合作完成一张A3大小的剪贴报,包含变化前后对比图、简要说明、未来设想三部分,教师依据内容完整性、版面美观度、合作表现综合打分;
3. 课堂参与度记录:观察学生在讨论“哪些传统还在延续”时的思维深度和情感投入,作为过程性评价依据。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我的家乡美”单元的总结课,承接前三课时对自然景观、物产资源、人文情感的认知,引导学生以动态视角看待家乡发展,实现从“认识”到“思考”的跃升。
二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识别明显的变化现象,但缺乏系统梳理和历史比较意识。多数学生能说出“路变宽了”“房子新了”,却难以深入分析背后的社会意义。
教材中呈现了街道改造前后对比、新农村儿童游乐场、清明节鲜花祭扫等典型场景,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教育价值。同时引入“糖画”“地方戏”等传统文化元素,强调传承的重要性。
建议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回家采访长辈:“你们小时候这里是什么样子?”收集老照片或口述资料。可邀请社区工作人员进课堂介绍发展规划,增强真实体验。对于流动儿童较多的班级,应强调“你现在生活的地方也在不断变好”,体现归属感培育。
七、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今昔对比 (1)、出示改造前后街景图,激发探究兴趣
展示课本第45页左右两幅街景图:左侧为改造前,道路狭窄、建筑低矮、车辆杂乱停放,色调灰暗;右侧为改造后,道路宽阔、绿树成行、高楼林立,色彩明亮。
提问:“这两张图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哪一张?为什么?”引导学生关注道路、绿化、建筑、交通等方面的具体差异。
追问:“你家附近有没有这样的变化?什么时候发生的?给你带来了什么方便?”引出“我家门前新事多”的话题。 (2)、联系实际,开启话题交流
教师示范:“我小时候上学要走泥巴路,下雨天鞋子总是湿的。现在孩子们都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还有红绿灯和斑马线保护安全。这种变化真让人高兴!”
鼓励学生模仿表达:“你家周围最近有什么新鲜事?它让生活变得怎么样了?”给学生两分钟思考时间,然后邀请5-7名同学分享。
在倾听过程中,教师适时追问细节,如“以前没有运动场时你们在哪里锻炼?”“改用鲜花祭祖是谁提出来的?”帮助学生打开记忆闸门,使叙述更加生动具体。 二、深入探究,理解发展与传承 (1)、共读课文,聚焦典型变化
师生共同阅读教材第46页内容:“现在村里有了读书的好去处。”“妈妈,我们学校有漂亮的运动场啦!”“清明节,我们家改用鲜花祭拜祖先了。”
逐句解析:提问“以前没有图书馆时大家怎么看书?”“运动场建好后你最喜欢玩什么?”“为什么要用鲜花代替烧纸?”引导学生思考变化背后的文明进步。
结合下方“家乡新变化”主题剪贴报图片,分析其中包含的信息类型:村庄新貌、运动场、清明鲜花祭扫、现代化建筑、交通发展等,为后续任务做铺垫。 (2)、小组讨论,发现传统延续
提问:“虽然家乡变化很快,但有些东西一直没变,你们发现了吗?”引出第47页“家乡传统永流传”内容。
展示老爷爷做糖画的场景:“这位爷爷的手艺有多少年历史?现在还有多少人会?”引导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风险。
分组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家乡的传统?比如小吃、手艺、节日习俗?”每组记录三项传统,并思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它继续下去?”
全班汇总后板书:品尝风味小吃、学习传统手艺、学演地方戏、使用家乡话等,强调“守护传统也是爱家乡的表现”。 三、综合实践,描绘美好未来 (1)、小组合作,制作剪贴报
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发放A3白纸、彩笔、剪刀、胶水及备用图片素材包(含道路、楼房、公园、古塔、糖画等简笔画模板)。
布置任务:“请你们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家乡新貌》剪贴报,包括三个部分:①变化前后对比图;②一句话说明变化带来的好处;③画出你希望未来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合理分工(有人画画、有人写字、有人剪贴、有人统筹),确保人人参与。提醒画面布局均衡,文字清晰工整。 (2)、成果展示,畅想未来发展
组织“我心中的家乡”展览活动,各小组派代表介绍作品亮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提出一个问题或一句赞美。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看到了家乡的美丽山水、丰富物产、可亲的人们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了既要拥抱发展,也要守护传统。每个人都是家乡的一份子,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家乡越来越美!”
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
一、基础练习
1. 我家附近的新变化是________,它让我们的生活________。
2. 我知道的一项家乡传统是________,我们应该________来保护它。
二、实践任务
和家人一起散步,找一找身边的新变化,拍一张照片或画一幅画,下周带来参加“最美角落”展览。
三、延伸创作
写一段话:“我希望未来的家乡是________的样子,因为________。”
九、学后反思
1. 本节课通过剪贴报制作实现了知识整合与情感升华,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了对家乡发展的理解。多数小组能合理分工,作品图文并茂,展现了较强的创造力。
2. 在讨论传统延续时发现,部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陌生,需进一步补充本地特色文化案例。今后可结合地方志资料开展专题拓展。
3. 小组合作时间略显紧张,个别团队出现争执现象。建议下次增加前期策划环节,明确角色分工,提升协作效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