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25《王戎不取道旁李》课件+ 教案+ 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上25《王戎不取道旁李》课件+ 教案+ 练习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讲述了“竹林七贤”之一王戎幼时观察道旁李树,通过推理判断李子苦涩、不摘李子的故事。全文仅四十四字,语言凝练、情节简单,却以小见大,凸显出王戎善于观察、冷静思考的聪慧特质,是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感受古人智慧的经典文本,也契合单元“学习提问、勤思善辨”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学习王戎聪慧机智、细心观察的品质,多动脑,勤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语言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把故事讲精彩。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插图和上下文理解课文大意,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推理过程,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冷静思考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文相关的PPT;准备“道旁李树”情境动画;搜集《世说新语》相关小故事。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圈出生字词;尝试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字词。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初识“聪慧少年”
1.故事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哪些聪明的少年吗?(学生自由分享,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聪慧少年,他七岁时就凭借敏锐的观察和思考,识破了一个“小陷阱”,他就是——王戎。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指导朗读课题,强调“戎(róng)”的读音,提问:“‘不取道旁李’是什么意思?王戎为什么不摘路边的李子?”引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经典“聪慧少年”故事激活学生认知,结合课题提问设下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认读,提示关注“戎(róng)”“诸(zhū)”“竞(jìng)”的读音。
② 教师范读,强调文言文的停顿节奏(如“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学生跟读。
③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纠正停顿,确保学生读通课文。
2.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① 出示“戎、尝、诸、竞、唯”5个生字,重点分析字形:
“戎”:注意与“戒”区分,“戎”是“戈+一”,可联想“兵器旁有一横,不是戒指的竖”;
“诸”:左边“讠”,右边“者”,表示“众多”,如“诸位”即“各位”。
② 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示范书写“戎”“竞”,强调笔顺(“竞”下面是“口”,不是“日”)。
③ 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书写姿势。
3.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① 出示课文及注释(如“尝:曾经”“诸:众多”“竞走:争着跑过去”“唯:只有”),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插图,逐句理解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② 小组交流:每人分享一句自己的理解,互相补充、答疑,教师巡视点拨难点(如“树在道边而多子”中“而”表转折,可译为“却”;“此必苦李”中“此”指“道旁李”)。
③ 指名逐句说课文大意,教师整合梳理: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其他小孩都争着跑过去摘,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王戎说:“李树长在路边却结了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人们)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设计意图】从“读准—写对—读懂”逐步推进,降低文言文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掌握初步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三)深入探究:感悟王戎智慧
1.对比分析,找关键差异
① 提问:“面对道旁的李子,其他小孩和王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找出句子:
其他小孩:“诸儿竞走取之”;
王戎:“唯戎不动”。
② 追问:“其他小孩为什么‘竞走取之’?王戎为什么‘不动’?”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他小孩只看到“多子”,想摘来吃;王戎却多了一层思考。
2.梳理推理,悟思维逻辑
① 聚焦王戎的话:“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提问:“王戎是怎么得出‘此必苦李’的结论的?我们一起来帮他梳理思路。”
② 师生共同推导:
前提1:如果李子是甜的,长在路边的李树,路过的人都会摘来吃;
前提2:现在这棵李树“在道边而多子”(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李子没被摘);
结论:所以这李子一定是苦的(没人愿意摘)。
③ 结合“取之,信然”,验证王戎的推理正确,进一步凸显他的聪慧。
3.联系生活,学思考方法
① 提问:“生活中,你有没有像王戎一样,通过观察和思考解决问题或发现真相的经历?”(如“看到地面湿,判断刚下过雨”“发现妈妈买的水果表皮有斑点,推测可能不新鲜”)
② 教师小结:王戎的聪明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他比别人多了“观察”和“思考”——看到现象后,不盲目跟从,而是多想一步“为什么”,这就是“勤思善辨”的好品质。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推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王戎的思维过程,不仅读懂故事,更学习其“观察—思考—判断”的思维方法,落实单元育人目标。
(四)拓展延伸:积累与运用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文
① 结合课文大意和停顿节奏,引导学生尝试背诵:先逐句背诵,再连句成段,最后完整背诵。
② 开展“接龙背”游戏(小组接龙、男女生接龙),巩固背诵效果。
2.拓展阅读,感受文化
① 简要介绍《世说新语》:这是一部记录魏晋时期人物言行的书,里面有很多像《王戎不取道旁李》这样简短又有趣的故事,专门讲述古人的智慧、品德。
② 分享《世说新语》中另一个简短故事(如“孔融让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阅读兴趣。
3.实践作业,学以致用
① 背诵并默写《王戎不取道旁李》,注意生字书写规范。
② 用自己的话,把“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③ 观察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如“小区里的花为什么有的开得早,有的开得晚”),试着像王戎一样思考原因,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背诵、拓展阅读和实践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拓宽视野,将“勤思善辨”的品质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统编版)四年级

第25课 王戎不取道旁李
“~”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
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3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把故事讲精彩。
4
文化自信:学习王戎聪慧机智、细心观察的品质,多动脑,勤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第1课时
当你目睹路旁的李子树挂满果实时,
你会有何举动?
标题标题
一、新课导入
王戎不取道旁李
(1)独立阅读课文,按照以下要求进行:
①遇到不熟悉的字,可以参考拼音,或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②确保每个字的读音准确,圈出新字词;
③流畅地阅读每个句子,若有困难,多加练习;
④结合注解,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标题标题
二、新课讲解
1.字词学习
戎:“戈”代表长柄武器,“,十”象征战场上的盔甲,结合起来指代武器、军队。
(3)深入理解字义
(2)检验自学成果。
减一减:绒(纟)去掉“纟”就是戎。
认读新字

róng

zhū

jìng

wéi
这两批货物都打折(zhé)销售,造成了严重的折(shé)本,他无法再承受这样的折(zhē)腾。
(4)多音字学习
zhē(折腾) zhé(打折) shé(折本)
折:
(5)词语解释
曾经。
尝:
许多。
诸:
玩耍。
游:
争着跑过去
竞走:
竞争
竞:
奔跑。
走:
只有。
唯:
的确如此。
信然:
使树枝弯曲。
折枝:
(6)翻译课文内容。
王戎七岁时,与其他小孩一同嬉戏。他们发现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李子,果实之重使得树枝都弯了。其他小孩争相跑去摘李子,唯独王戎没有行动。当被问及原因时,王戎解释说,如果李树生长在路边且果实累累,那么这些李子一定是苦的。经过尝试,果不其然。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7)划分课文节奏,朗读课文。
(1)介绍人物: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王戎,字濬冲,晋初担任荆州刺史,因在平定吴国中立有功绩,被封为安丰侯。王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记载,这七人“相互友好,常在竹林中聚会,故称七贤。”他们在竹林中畅饮作乐,大多推崇老庄哲学,不受礼法约束,性格自由。通过他们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他们的志趣与追求。
(2)简介《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编纂的一部笔记小说,主要记录了魏晋时期名人的言行趣事。由南朝临川王刘义庆指导一群文人编撰,记载了从汉末到刘宋时期贵族名士的轶事,主要内容包括人物评价、清谈玄言以及机智应对的故事。
(3)分段朗读课文。
(4)进行“开火车”式的朗读活动。
(5)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本文描述了王戎与其他孩子一同发现路旁树上挂满了李子,其他孩子纷纷去摘取,而王戎则坚持认为那些李子肯定是苦的,因此不去采摘。
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
3.生字书写





(1)记忆新字:
①新字分类
游戏:“送字宝宝回家”
左右结构:诸、唯
上下结构:尝、竞
半包围结构:戎
②字形构造:在熟悉的字旁加上偏旁



+
=



+
=
③字形变换:更换熟悉字的偏旁



+
=

-
(2)书写指导
①注意“戎、尝、诸、竞、唯”的书写,并进行组词、造句。
“戈”字部分左侧无撇,斜钩要拉长。
戎:
上方三笔要紧凑,横折“冖”部分的横要拉长,“云”字部分上横短下横稍长,撇折的折要稍微拉长,点要用力。
尝:
“讠”部分要狭窄,上方的“土”要扁平宽阔,一撇要拉长,“日”字部分要狭小。
诸:
“立”字部分要扁平,下方的横要拉长,中间是“口”,稍微扁平一些,不要写成“日”。
竞:
左边小右边大。“亻”要细长,右上方有一个点,下方的四横中最下面的横要稍微拉长。
唯:
确保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准确无误。
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结构,放缓书写速度。
严格遵循笔顺进行描写。
②在习字本上描红、临摹新字,注意写字姿势。
4.课堂练习
(1)一锤定音。(在正确读音上的字旁标红)
王 戎(rún róng)
诸(zhū zhǔ)子
答 曰(yuē rì)
竞(jìn jìng)走
唯(weí wéi)
尝(cháng chǎng)
4.课堂练习
(1)一锤定音。(在正确读音上的字旁标红)
王 戎(rún róng)
诸(zhū zhǔ)子
答 曰(yuē rì)
竞(jìn jìng)走
唯(weí wéi)
尝(cháng chǎng)
(2)阐述下列句子的主旨。
①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②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问题要善于通过现象,去分析问题的本质。
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与别人有不同的见解。
在本节课中,通过朗读和指读,熟悉了课文内容,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的新字,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标题标题
三、课堂小结
标题标题
四、布置作业
大声朗读课文。
第2课时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2)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请同学们回忆加点词语的含义?
本文叙述了王戎与小伙伴们发现路边树上挂满了李子,其他孩子纷纷去摘取,而王戎则坚持认为那些李子肯定是苦的,因此不去采摘。
标题标题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检查
2.回顾课文内容,再次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
①同桌互相朗读课文,边读边做标记。
②交流探讨: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诸”一词说明了什么?
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发挥想象力,讨论一下!诸小儿在游玩时看到了什么?诸儿看到满树的李子有何反应?写出相关的词语。王戎与诸儿的行为是否相同?
标题标题
二、精读感悟
1.学习课文
“诸”一词说明很多孩子一起玩,嬉戏玩耍的时候看到了一棵李子树,诸小儿很激动,纷纷爬去摘果子。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1)同桌合作学习:
课文的主题是赞赏王戎细致的观察力和准确的推理能力。写作特点则体现在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通过王戎与其他孩子对李树的不同反应,展现了王戎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2.交流课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解释加点词语“竞走取之”和“唯戎不动”,以及解释语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和“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3.课堂练习
(1)借助插图和注释梳理故事
(2)想象人物对话和细节
(3)加上表情和动作
要求:
标题标题
三、复述故事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尝试借助我们所学的方法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的古诗
标题标题
四、作业安排
再 见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业练习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下面是明明制作的人物卡片,请你帮忙完善。 王róng( ),晋朝人,王浑wéi yī ( )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他曾与阮籍、嵇康等zhū wèi ( )名士集于竹林之下,品【尝 常】美酒,谈论诗文。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词一文都成了后人模仿、吟诵的对象,引得世人【竟 竞】相追捧。 1. 看拼音写字词,补全人物卡片。 2. 用“√”选出“【 】”中正确的字形。 二、明明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请你帮他解决。 1. 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尝与诸小儿游。(  ) A. 曾经    B. 经常   C. 尝试 (2)取之,信然。 (  ) A. 相信    B. 的确   C. 随意 (3)诸儿竞走取之。(  ) A. 竞赛项目之一 B. 快走   C. 争着跑过去 2. 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戎/ 不取/ 道旁李。   B. 尝/ 与诸小儿/ 游。 C. 看道边/ 李树多子/ 折枝。  D. 诸儿/ 竞走/ 取之。 3. 为了更好地把握故事内容,明明将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了现代汉语,请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 A. 尝与诸小儿游。(译文: 王戎经常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 B.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译文: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C.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译文:那些小朋友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D.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译文: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 三、下面是明明要为大家分享的王戎的故事,请你帮他梳理讲解思路吧! 【甲】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①,唯戎不动。人问之②,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③,信然。 【乙】王戎观虎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①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②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③,戎湛然④不动,了无恐色。 【注释】①纵:任凭。②承间:趁机。③辟易颠仆:退避跌倒。④湛然:冷静沉着的样子。 1. 【释字义】典典发现有些字词影响对故事的理解,请你帮他解释。 (1)联系上下文法:把下面对“之”的解释填入【甲】文注释的横线处。(填序号) A. 指代王戎 B. 指代李子 C. 指代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注释】①之:_____。②之: _____ 。③之: _____ 。 (2)借助字典注释:“了无恐色”中“色”的意思是( ) A. 景色,样子。 B. 面部表情,气色。 C. 颜色。 2. 【理情节】故事的经过要重点复述。请用“_____”画出两则故事的经过部分。 3. 【品人物】结合上面两篇短文,填入关键词句,完成下面卡片。 人物表现之异 【甲】王戎:不动 诸儿:__________________ 【乙】王戎: 观者:__________________ 素材整理卡 作者将故事中的王戎与周围人进行了对比,从而让我们体会到王戎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4. 【巧质疑】有同学建议典典讲述时要强调“王戎七岁”这个细节,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为了感谢你的帮助,明明将歌曲《中华好少年》分享给你,请品读歌词片段,并完成练习。 1. 歌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依次是____________。(排序号) ①司马光  ②曹冲  ③黄香  ④匡衡   ⑤孔融 2. 王戎也是中华好少年的代表。仿照歌词概括《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恰当的一项是(  ) A. 推知李苦不必亲尝  B. 投桃报李大爱无疆  C. 桃李满门美名远扬 参考答案 一、1.戎 唯一 诸位 2.尝 竞 二、1.(1)A (2)B (3)C 2.C 3.A 三、1.(1)B C B (2)B 2.【甲】文: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乙】文: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 3.竞走取之 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辟易颠仆 善于观察、沉着冷静 4.这样能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四.1.④③①⑤② 2.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