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二年级上册4.13《美丽中国我的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4.13《美丽中国我的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主题) 美丽中国我的家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低年级段“国情教育”学习主题要求,学生应知道我国的国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为北京;能识别国旗、国歌、国徽等国家象征,并理解其基本含义。本课时聚焦“我们的国家在这里”和“我爱首都北京”两个内容板块,旨在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建立对祖国地理位置和首都的认知,初步形成国家意识。课标强调教学要贴近儿童生活,注重情感体验,倡导在观察、讲述、游戏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学习目标
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我国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为北京;能在地图上找到中国的位置,并认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故宫等标志性建筑。
2. 情感目标:通过对壮丽山河和首都风貌的感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
3. 行为目标:能向家人或同学介绍自己眼中的美丽中国,愿意主动了解祖国更多地方的风景与文化。
三、学习重点
掌握我国的国名、首都名称;能够在地图或地球仪上指出中国的大致位置;认识北京作为首都的重要地位及其代表性建筑(如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故宫等),理解这些场所承载的国家意义。
四、学习难点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国家”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如何将其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事物是一大难点。例如,理解“首都”的特殊意义——不仅是城市名称,更是国家政治、文化和历史的中心;将课本中的图片信息与真实世界联系起来,形成空间认知;以及在众多地理信息中抓住核心要点,避免知识碎片化。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地图寻宝小能手:出示简化版中国地图,让学生圈出中国所在区域,并标出“北京”二字,检测其地理定位能力。
2. 建筑我知道:展示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让学生快速说出名称并简单描述其用途,评估其对首都标志的认知水平。
3. 我来说一说: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为什么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鼓励表达个人感受,体现情感态度目标达成情况。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基础,多数能识别五星红旗,部分学生可能去过北京或看过相关影像资料。但他们对国家整体概念仍较模糊,空间方位感尚在发展中,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20分钟。因此,教学需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片、简明的故事和互动游戏来吸引兴趣。
前后联系:本课承接一年级“我的家庭”“我们的学校”等内容,由近及远拓展到“我们的国家”,是学生社会认知范围扩大的关键阶段。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民族团结、传统文化等内容奠定基础。教材以“寻找祖国在哪里”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走向文化认同。
七、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唤醒经验
教师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环视全体学生后轻声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生活在哪个国家?”稍作停顿,继续说道:“我们的国家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我们的祖国,看看它长什么样,它的家在哪里。”接着出示一幅色彩鲜明的世界地图挂图,用手指轻轻滑过亚洲东部区域,“看,这片像一只雄鸡形状的土地,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国。它位于地球的东半球,北半球,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疆域。”教师边说边用红色记号笔勾勒出中国轮廓,突出其地理特征。
(2)、动手操作,亲历发现
教师拿出一个地球仪,邀请几位学生上前观察。“谁能在这上面找到中国?”一位男孩举手示意,走上前仔细查看后指着东亚区域说:“老师,这里黄绿色的一大片就是中国!”教师点头肯定:“你真棒!中国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平原广阔,所以呈现绿色;西部有高山高原,颜色偏黄。”随后组织小组活动,每组发放一张中国轮廓拼图卡片,要求学生合作完成拼接,并在正确位置贴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标签。完成后全班齐读国名三次,强化记忆。 二、探究新知,层层深入 (1)、聚焦首都,建立认知
教师过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心脏城市,那就是首都。我们中国的首都是哪里呢?”学生齐答:“北京!”教师展示一张大幅天安门广场全景图,“这就是北京的心脏——天安门广场。每天清晨,当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鲜艳的五星红旗就会在这里冉冉升起,成千上万的人们肃立注目,场面庄严而神圣。”教师播放一段无声升旗仪式视频截图(避免使用视频字眼),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细节:“你看到了什么?人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一名女生回答:“我看到很多人站得笔直,看着国旗,他们脸上很严肃,像是在敬礼。”教师总结:“是的,这是对国家的尊重与热爱。” (2)、图文结合,拓展认知
教师依次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的图片卡片,并配以简洁解说:“这座高大的石碑叫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那些为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献出生命的英雄们而建的;这栋宏伟的建筑是人民大会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决定国家大事;这片红墙黄瓦的宫殿群是故宫,也叫紫禁城,曾经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现在成了博物馆,收藏着无数珍贵文物。”随后开展“我是小小讲解员”活动,每位学生抽取一张建筑卡片,在组内轮流介绍该建筑的特点和作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三、联系生活,深化情感 (1)、分享见闻,拉近距离
教师提问:“有没有同学去过北京?或者家里有人在北京工作、学习?”一名男生举手说:“去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过北京,我们爬了长城,还去了故宫!”教师鼓励他上台分享经历:“你能给大家讲讲那天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吗?”该生讲述参观过程,提到在天安门前拍照留念的情景。教师顺势引导:“那一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我觉得特别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教师表扬:“你说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声。” (2)、绘制地图,巩固知识
发放A4纸和彩色铅笔,要求学生画一幅“我的祖国地图”。提示内容包括:画出中国轮廓、标注“北京”字样、添加一面五星红旗、写一句“我爱你,中国”。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正确描绘国家形态。完成后选取几幅优秀作品张贴于黑板报专栏,命名为“我心中的祖国”。 四、总结升华,情感共鸣 (1)、回顾要点,梳理脉络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今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国家叫什么名字?首都叫什么?在北京有哪些重要的地方?”学生逐一回答。教师板书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故宫。 (2)、集体宣誓,表达情感
全体起立,右手握拳置于胸前,教师领诵:“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我为生活在这样伟大的国家感到自豪!”声音洪亮,情绪饱满,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
1. 回家任务:向爸爸妈妈介绍我国的国名和首都,并一起查找家中是否有与北京相关的照片或纪念品。
2. 实践作业:用彩泥或绘画方式制作一面五星红旗,带到学校展示。
3. 思考题: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是全国人民心中的圣地?写下你的想法(不少于两句话)。
九、学后反思
1. 本节课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展示和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拼图和绘图环节,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效果。
2. 对于“首都”这一概念的理解还需进一步深化,部分学生仅停留在“北京是个大城市”的层面,未能真正领会其政治象征意义,今后可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加以补充。
3. 情感教育方面较为成功,学生在宣誓环节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共鸣,说明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具体形象入手,逐步上升到精神层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