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主题) 我们都是中国人 课时 第二课时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低年级段“国情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要求,学生应初步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本课时聚焦“我们是一家人”这一核心理念,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民族的服饰、语言和生活习惯,理解“不管生活在什么地方,我们都是中国人”的深刻含义。课标强调通过真实情境体验、同伴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尊重差异、团结友爱的情感态度,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二、学习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知道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能识别几种常见少数民族的典型服饰特征,如朝鲜族长裙、蒙古族袍子等。2. 情感目标:通过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感知,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兴趣与尊重,增强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3. 行为目标: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尊重同学的不同文化背景,主动关心来自不同地区或民族的同学,愿意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三、学习重点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认识到尽管各民族在语言、服饰、饮食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全体中国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几个代表性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如西藏藏族、内蒙古蒙古族、云南白族等。四、学习难点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难点在于如何将“民族团结”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行为。例如,部分学生可能因缺乏接触而对少数民族产生好奇甚至误解;如何避免刻板印象,真正实现文化尊重而非猎奇式关注;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我属于哪个民族”上升到“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认知层面,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加以引导。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1. 民族服饰配对卡:出示几组民族人物图片与其名称卡片(如朝鲜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让学生进行连线匹配,检测其对民族外貌特征的认知。2. 我的家乡在哪里:每位学生在班级中国地图上贴上代表自己籍贯的小红旗,并简要介绍家乡特色(如“我家在海南,那里有椰子树”),评估其空间定位与表达能力。3. 小组讨论:“为什么我们是一家人?”组织小组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一家人”含义的理解,观察其是否具备包容与共情意识。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人际交往经验,能够察觉到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可能来自多民族家庭或曾与少数民族同学相处,具备初步的文化敏感性。但他们对“民族”概念仍较模糊,容易将“民族”等同于“外国人”,且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偏好直观形象的学习方式。前后联系:本课承接第一课时对祖国地理空间的认知,由“国家在哪里”转向“谁是中国人”,是学生社会身份建构的重要环节。同时为后续学习春节习俗中的多元文化表现(如蒙古族献哈达、白族喝米花糖水)奠定基础。教材以“我们是一家人”为主线,强调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七、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发思考 (1)、故事引入,激活思维教师讲述一个真实改编的小故事:“班里新来了两位转学生,一位穿着蓝色镶边的白色长裙,另一位戴着绣花小帽。有的同学悄悄议论:‘他们是不是外国人?’其实,他们分别是朝鲜族和维吾尔族小朋友,都是地道的中国人。”教师提问:“你觉得他们是外国人吗?为什么?”学生纷纷摇头:“不是!因为他们出生在中国,说中文,也过春节。”教师顺势引出课题:“没错,我们的祖国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面住着56个民族兄弟姐妹,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可爱的家人。” (2)、观察对比,发现异同教师展示一组全国小学生合影图,其中有身着汉服、藏袍、蒙古袍、彝族服饰的学生。“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小朋友穿的衣服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一名女生回答:“有的衣服很长,有的帽子上有花纹,颜色也不一样。”教师肯定:“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不同的服装就是各个民族的传统服饰。虽然穿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二、探究新知,深化理解 (1)、图文结合,认识民族教师依次出示藏族、蒙古族、朝鲜族、壮族的图片卡片,并配以简洁解说:“这是藏族小朋友,他们生活在青藏高原,喜欢跳锅庄舞;这是蒙古族小朋友,住在草原上的蒙古包里,擅长骑马射箭;这是朝鲜族小朋友,能歌善舞,长鼓敲得特别好听;这是壮族小朋友,他们的壮锦非常漂亮。”随后开展“民族名片”制作活动,每组选择一个民族,利用彩纸、贴画等材料制作一张介绍卡,内容包括民族名称、主要分布区域、一项特色文化。 (2)、角色扮演,体验文化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进行简单角色扮演。一位男生穿上事先准备好的仿制蒙古袍,模仿敬献哈达的动作;一位女生戴上朝鲜族头饰,轻轻拍打长鼓节奏。其他同学猜测其所代表的民族,并说出该民族的一项习俗。教师补充:“在内蒙古,人们见面会互赠哈达表示尊敬;在延边,每逢节日都会举行长鼓舞表演。”通过身体参与加深记忆。 三、联系生活,促进认同 (1)、地图寻亲,建立连接教师拿出一幅大型中国地图挂图,提问:“有没有同学的家乡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几位学生举手。教师请他们依次上前,在地图上指出家乡位置,并简要介绍当地特色。一位来自云南的女孩说:“我家在大理,白族人过年要全家喝米花糖水,象征生活甜蜜。”教师表扬:“谢谢你分享这么有趣的知识!正是这样一个个小地方,组成了我们多彩的中国。” (2)、共绘“一家亲”海报分发大幅画纸,全班合作绘制一幅“我们是一家人”主题海报。中央画一颗大心形,内写“中华民族”,周围画出不同民族儿童手拉手的形象,每人旁边标注民族名称。完成后张贴于教室墙面,成为长期德育环境的一部分。 四、总结升华,情感共鸣 (1)、齐诵宣言,强化信念教师带领学生齐声朗读课本最后一句话:“不管生活在什么地方,我们都是中国人。”声音整齐有力,情绪饱满。 (2)、传递爱心信物教师发放红色爱心卡片,每位学生在上面写下一句祝福语(如“愿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抱”),然后随机交换传递,最后形成一个爱心圆圈,象征民族团结无界限。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1. 家庭访谈:回家询问长辈是否认识少数民族朋友,了解一段真实的民族交往故事。2. 创意绘画:画一幅“我和民族小伙伴在一起”的图画,展现友好互动场景。3. 实践任务:在本周内主动与一位平时交流较少的同学聊天,了解他的家乡或兴趣爱好。九、学后反思1. 本节课通过角色扮演和合作绘画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与情感投入,特别是在“传递爱心信物”环节,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共同体意识。2.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介绍还需更加精准,避免简化或片面化,今后可引入更多一手资料或邀请家长参与分享。3. 部分学生仍存在“汉族中心”观念,需进一步加强平等尊重的价值引导,让多元一体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