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主题) 红红火火中国年 课时 第三课时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低年级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主题要求,学生应了解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知道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基本习俗,体会团圆、和谐的家庭美德。本课时聚焦“我家这样过新年”和“拜年”两个内容板块,旨在通过回忆、讲述、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春节的文化氛围,理解节日背后的情感价值与文化寓意,增强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二、学习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春节是农历新年,知道贴春联、挂灯笼、吃年夜饭、拜年、收压岁钱等主要习俗及其象征意义(如“年年有余”“团团圆圆”);了解不同地区或民族在春节期间的独特风俗,如蒙古族献哈达、白族喝米花糖水。2. 情感目标:通过对春节场景的感知与回忆,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视之情,体验节日带来的喜悦与温暖,增强文化归属感。3. 行为目标:能在春节期间积极参与家庭庆祝活动,主动向长辈表达祝福,愿意传承优良家风,做一名懂礼仪、知感恩的小成员。三、学习重点掌握春节的基本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理解“团圆”是春节的核心主题,年夜饭不仅是一顿饭,更是家人情感联结的重要仪式;认识春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感知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如联合国将春节定为假日)。四、学习难点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难点在于如何理解习俗背后的深层文化寓意。例如,“压岁钱”不仅仅是金钱,更承载着长辈对晚辈平安健康的祝愿;“守岁”不仅是熬夜,而是表达辞旧迎新的期盼;部分地区因环保政策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学生可能产生困惑,需解释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调适关系。此外,如何将个人家庭经验上升到民族文化认同,也需要教师巧妙引导。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1. 习俗我知道——连线配对游戏:出示图片卡片(如春联、灯笼、鱼形菜肴、红包、舞龙),让学生与对应习俗名称及寓意进行匹配,检测其认知掌握情况。2. 我家过年这样说——祝福语大比拼:组织小组竞赛,每组轮流说出不少于三种拜年祝福语(如“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身体健康”),鼓励创新表达。3. 春节记忆卡:每位学生绘制一张“我家的春节”小卡片,包含一个最难忘的瞬间(如包饺子、看春晚、领红包),并在全班分享,评估其情感体验深度。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几乎都有过春节的生活经验,对贴春联、吃年夜饭、收压岁钱等环节印象深刻,具备较强的情感共鸣基础。但他们对习俗由来和文化意义缺乏系统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行为层面。部分城市学生可能未亲身经历农村祭祖、庙会等活动,存在认知差异。因此,教学应充分调动已有经验,借助情境再现促进理解。前后联系:本课承接前两课时对祖国地理与民族构成的认知,由宏观国家走向微观家庭生活,体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逻辑递进。同时为下一课时认识传统文化成就(如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奠定基础。教材以“我家这样过新年”为主线,强调个体经验与集体文化的交融。七、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唤醒记忆 (1)、实物展示,激发兴趣教师拿出一对红色纸质灯笼悬挂在黑板两侧,并在讲台上摆放一副手写春联(上联:福如东海长流水;下联:寿比南山不老松;横批:吉祥如意)。“同学们,看到这些东西,你想到了什么节日?”学生齐声回答:“春节!”教师微笑点头:“没错,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最热闹、最喜庆的传统佳节——春节。它也叫农历新年,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每当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迎接新年的到来。”教师指着春联问:“谁知道这上面写的字是什么意思?”一名男生举手说:“我爸爸说过,这是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的话。”教师表扬:“你真懂得多!春联上的每一句话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童谣引入,营造氛围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本中的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学生们拍手跟读,节奏欢快。教师顺势提问:“你们家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过年的?都做了哪些事情?”一位女生说:“我们家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大扫除,妈妈说要把‘穷气’扫出门。”另一位男生说:“我奶奶会蒸好多馒头,说是‘发’的意思,希望明年发财。”教师总结:“原来,每一个准备动作都有它的讲究,这就是我们的年俗文化。” 二、探究新知,层层深入 (1)、聚焦年夜饭,感悟团圆教师展示一幅年夜饭餐桌图:“这张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其中有一道特别的菜——一条完整的鲤鱼,旁边写着‘元宝鱼,年年有余’。为什么一定要有鱼呢?”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鱼’和‘余’发音一样,表示每年都有富余,生活富裕。”教师补充:“不仅如此,年夜饭最重要的是‘人齐’。无论多远,家人都要赶回来一起吃饭,这顿饭叫‘团圆饭’,象征着家庭和睦、亲情不断。”随后开展“我家的年夜饭”分享会,邀请几位学生讲述自家年夜饭的菜单和特别仪式,如谁先动筷子、有没有说吉祥话等。 (2)、模拟拜年,学习礼仪教师组织“我是小小拜年人”角色扮演活动。设定情境:春节期间去亲戚家拜年。两名学生一组,一人扮演晚辈,一人扮演长辈。晚辈需完成三个动作:拱手作揖或鞠躬行礼、说出至少两句祝福语、双手接过压岁钱并表示感谢。教师示范标准动作:“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虽然有趣,但在正式场合应说“祝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学生们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不当言行。完成后评选“最有礼貌拜年人”,给予小红花奖励。 三、拓展视野,深化认知 (1)、多元习俗共欣赏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内蒙古蒙古族小姑娘给长者敬献哈达的场景,另一张是云南白族一家人围坐喝米花糖水的画面。“你们知道这些地方是怎么过年的吗?”学生观察后,教师讲解:“在内蒙古,人们用洁白的哈达表达敬意和祝福;在云南大理,白族人习惯全家共饮米花糖水,寓意生活甜甜蜜蜜。虽然方式不同,但心愿相同——都是为了祈求幸福安康。”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2)、时代变迁中的春节教师提出问题:“现在有些城市不让放鞭炮了,是不是就不能好好过年了?”引发讨论。一位学生说:“我们可以用电子鞭炮代替,声音也很响。”另一位说:“还可以看灯光秀,我家附近每年都办。”教师肯定:“你们说得很好!传统也在不断发展,只要心中有爱,哪里都是年味儿。”接着介绍“云拜年”现象:“即使亲人远在外地,也可以通过电话、视频连线一起吃年夜饭,科技让距离不再成为障碍。” 四、总结升华,情感共鸣 (1)、共写新春寄语发放红色方形纸片,每位学生写下一句对自己或家人的新年愿望,折成千纸鹤或爱心形状,贴在教室布置的“新春许愿墙”上,形成一片红色海洋。 (2)、集体宣读倡议书教师带领全班朗读自制《文明过年倡议书》:“我承诺:尊重传统,积极参与家庭庆祝;使用文明语言,真诚送上祝福;爱护环境,减少燃放烟花爆竹;珍惜亲情,常怀感恩之心。”强化责任意识与文化传承使命。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1. 家庭任务:回家后向长辈学习写一副简单的春联,并尝试张贴在家门口。2. 实践记录:春节期间拍摄一张全家福照片,开学后带来分享背后的故事。3. 创意作业:制作一个“我的春节记忆盒”,放入压岁钱封套、糖果包装纸、节目单等实物,附上一段文字说明。九、学后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角色扮演和情感书写等多种形式,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春节记忆,特别是在“模拟拜年”环节,学生表现出浓厚兴趣和良好礼仪素养。2. 对于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问题(如禁放鞭炮),学生已有一定认知,教师应及时回应现实关切,避免理想化描述,帮助学生建立理性文化观。3. 情感教育较为成功,学生在许愿墙上写下“希望爷爷奶奶健康”“我想和爸爸妈妈永远在一起”等话语,体现出真挚的家庭情感,说明传统文化教育能真正触动心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