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件(4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件(43张PPT)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导入新课
2020年9月17日,考古队在山东威海打捞起了一块重18.7吨的铁块。这锈迹斑斑的铁块不是别的,正是北洋海军定远舰的防护甲!定远舰耗资140万两白银,当时的人称之为“亚洲第一巨舰”,也被人誉为“永不沉没的战舰”。遗憾的是,1895年2月10日,“定远舰”受到了日军炮火重创,不堪重负自爆,因此沉到了海中。直到2019年,考古队才逐渐打捞出了定远舰的残片。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时间、地点及过程,了解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的史实及划分势力范围图示(时空观念)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客观、辩证地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战败原因;知道美国“门户开放”的本质;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体会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培养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目录
CONTENTS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邓世昌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01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一)背景
只学技术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亚洲乃至全世界
中国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日)田中义一
1876年,日朝《江华条约》
1882年,日朝《仁川条约》
1885年,《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1887年,《征讨清国策》
欲称霸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满蒙,必先征服朝鲜。
日本
趁清国还幼稚,我们应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动弹,我国才能保住安宁,亚洲大势才能为我掌握,由我国维持。
——《征讨清国策》
朝鲜
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日本为什么会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一)背景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一)背景
2000吨以上战舰数目 战舰总吨位
北洋海军 7 2.7万
日本海军 5 1.7万
1890年中日海军力量对比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成军后,再未增添任何船只,1891年以后又停购枪炮弹药。……而且舰龄老化,行动迟缓,火力也差,缺少快舰和速射炮。
——李侃《中国近代史》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就开始的二十年扩军计划。次年2月,明治天皇又决定以6年为期,每年从宫廷经费拨出30万日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1/10,补充造船费用。
——李侃《中国近代史》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一)背景
1894年5月,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
导火索: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二)过程
1.丰岛海战
战争爆发
1894年7月25日,清政府派“爱仁”号、“飞鲸”号、“高升”、“操江”号运送武器、士兵、钱款等物资增援牙山,由“济远”号和“广乙”号护航。 “广乙”受伤搁浅后自沉,“高升”号被击沉,清军官兵800余人殉难。“操江”号被俘获。8月1日,中日两国政府宣战,甲午中日战争开始。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4年9月,日军分四路,以近3倍的优势兵力对平壤发起猛攻。中国回族将领左宝贵率部抵抗,身受重伤仍指挥作战,直到中炮牺牲。大敌当前,清军统帅叶志超却主张弃城逃跑,下令全军撤退,叶志超一口气狂奔500里逃回国内,将朝鲜拱手相送给了日军,这样,战火烧到了中国境内。
平壤战役
左宝贵
(二)过程
2.平壤战役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黄海海战
黄海战役: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等200名将士壮烈牺牲。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邓世昌
(二)过程
3.黄海海战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1849—1894)
经远舰管带林永升
(1853—1894)
定远舰管带刘步蟾
(1852—1895)
镇远舰管带林泰曾
(1851—1894)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黄海海战交战双方情况统计 对比角度 中国 日本
参战舰艇 10艘 12艘
火 炮 191门 272门
兵 力 2052人 3566人
舰船损失 损失5艘 重伤4艘 重伤5艘
伤亡人数 1200人 300人
北洋舰队
主力尚存
清政府
避战求和
日本
夺取制海权
为什么李鸿章命令舰队不许出海迎敌?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慈禧的态度
既害怕日本的武力威胁,又怕60大寿过得不开心,故力保“和局”,支持李鸿章,希望“调停”成功。
战争初期,许多清朝官员以为中国必胜,纷纷要求李鸿章火速出兵,先发制人。他们仍视日本为“蕞尔岛夷”,认为日本不自量力,如果与中国交锋,必败无疑。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李鸿章的态度
深知北洋水师的弱点: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老化,行动迟缓,火力差。为保存实力,保持他的政治地位,力主“避战求和”,不肯轻于一战,乞求各国“调停”,迫使日本和平解决事端。
清政府的避战求和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辽东战役
徐邦道
辽东战役: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一路渡过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等地,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直逼大连、旅顺。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奋战,最终失败。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
旅顺大屠杀
(二)过程
4.辽东战役
野蛮残暴,带有侵略性。
一段不该被遗忘的惨痛历史,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
“所过街道,死尸堆积有几尺高,那男女老幼死得奇形怪状,没有相同的。在一个钱铺里,看见地板上铺满了死尸。当中男的也有,女的也有,小孩也有,亦有开膛破肚的,亦有斩做两段的。那柜台旁边还有一个大钉子钉着一个几个月的小孩,地板上的血,足有三寸厚,死尸重重叠叠堆了起来,零零落落的手到处都有。”
20000多中国人
“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美国纽约《世界报》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威海卫战役
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丁汝昌
(1836-1895)
(二)过程
5.威海卫战役
材料一: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对比表 项目 军舰 平均航速 总吨位 总兵力 火炮/速射炮
中 10艘 15.5海里 31366吨 2000余人 173/0
日 12艘 16.4海里 40849吨 3500余人 268/97
材料二:叶志超急忙挂起了白旗,向敌军请求停战。当晚全部军队纷纷撤退,平壤被敌军占领……方伯谦不顾和日军苦战的“致远”“经远”两舰,像条丧家犬一样窜逃 ……和方伯谦一样贪生怕死的“广甲”也逃出阵外。——梁启超《李鸿章传》
部分官兵贪生怕死、临阵逃脱
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
材料三:李鸿章的外交不仅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成效,而且延误了军事准备工作。直到外交解决的希望全告破灭时,他才同意袁世凯的紧急请求,派兵增援。
——徐中约 著《中国近代史》
李鸿章“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贻误战机
阅读材料,分析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三)战败原因

天皇宣布,每日少吃一餐也要发展海军,在已发行1700万元海军国债基础上,于1887年7月1日他还直接将皇室经费的十分之一计三十万日元用作海防捐款。

1888年北洋水师成立之年,慈禧太后想要修个园子,连续7年每年挪用海军街门经费30万两,费用依旧不够,命令李鸿章向两江、两广以筹办海防为名募捐400多万两白银,共计600多万两修建顾和园。
1889年,光绪帝大婚,花费相当于购买三艘“定远”号的费用。
阅读材料,对比中、日两国统治者对待海防发展的态度有何不同?
(三)战败原因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四)马关条约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主要内容 重大危害
割地
赔款
通商
设厂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造成了近代台湾与祖国大陆第一次分离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增加了人民负担。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财富,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割香港岛给英国 割九龙司给英国 俄国侵占大片领土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国土进一步沦丧
清廷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的决定,遭到台湾住民强烈反对。1895年5月15日,台湾部分士绅与台湾巡抚唐景崧密谈,发表《台民布告》:“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为避免被日本占领,唐景崧于1895年5月25日宣布建立“台湾民主国”,阐明驱逐日本人后将回归清朝统治。
在随后因日方接收台湾而起的乙未战争中,激战数场,奈何不敌日军,台湾进入了50年的日本殖民地时期。
反割台运动
(四)马关条约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日本年财政收入
2.3亿
北洋舰队建军费用
清政府年财政收入
战争赔款
0.86亿
0.37亿
日本战争获益
3.5亿
0.4亿
陆军扩充费
海军扩军费
军舰水雷艇
临时军费
13%
用于其他
87%用于军备
加剧政府财政危机;
人民负担加重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200000000
赔2亿
(四)马关条约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观察通商口岸分布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列强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开四口
开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四)马关条约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5年-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从原来80余家激增到933家。外资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节省运费,获得巨额利润,严重排挤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品”。
——《中国近代史1840-1919》
允工厂
鸦片
棉纱等
卖出获得
资金、原料
外国
再生产
投资设厂
卖出获得
资金、原料
使用中国原料、劳动力
列强经济侵略方式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四)马关条约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02
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一)三国干涉还辽
①丰岛海战,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③黄海海战——邓世昌
⑤威海卫战役——丁汝昌
①根源:清政府腐败无能,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②武器装备落后,军队战斗力低;
③清朝战略战术落后,丧失了制海权;
④日本蓄谋已久,重视海军建设,战事准备充分。
《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影响
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掠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
(沙俄 德国 法国)
漫画中渔夫代表日本,剪刀代表欧洲干预,鱼代表辽东
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二)瓜分狂潮
①丰岛海战,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③黄海海战——邓世昌
⑤威海卫战役——丁汝昌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顺、大连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时局图》
熊代表沙俄
太阳代表日本
香肠代表德国
犬代表英国
鹰代表美国
蛤蟆代表法国
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三)瓜分狂潮
①丰岛海战,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③黄海海战——邓世昌
⑤威海卫战役——丁汝昌
在工商界发动的影响下,保证美国资本以有利条件榨取中国市场,这个问题已经被提到美国远东政策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对西班牙作战和夺取菲律宾的结果,美国盘踞了扼住中国门户的咽喉要地,在远东事务上获得了“有力的发言权”。
——(苏)福森科《瓜分中国的斗争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内容:
(1)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2)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实质:
与列强组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影响:进一步加重了中国经济的落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03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概念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的市场,特别是洋务派利用国家权力和资金所创办的近代民用工矿企业的成功及其获得的丰厚利润、近代企业的优越竞争实力与诱人的前景,激发了一部分商人、官绅和买办对资本主义生财之道的羡慕和追求。它们开始自筹资金,自办以蒸汽机或机械动力为主的工矿和交通运输等近代企业,于是逐渐产生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成为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经济基础。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含义: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49年)在中国设立的、由民族资本创办的、使用机器和机械动力生产的制造工业。近代民族工业从洋务运动开始,包括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
根据下列材料概括一下什么是民族资本主义?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产生
正是在洋务派主持下,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里,一些地主、官僚、商人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
——《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哪一近代化探索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继昌隆缫丝厂
(1873年陈启沅创办于广东)
发昌机器厂
(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创办于上海)
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初步发展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产生
外国人开始在华开办工厂,与哪个条约有关?
《马关条约》里有关于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也获得了这项权利。
表现: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张謇(清末状元)
张謇,江苏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五岁入塾,十六岁中秀才。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创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疆紧急,张曾上疏痛劾李鸿章奉行妥协政策。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建大生集团,主营纺织和面粉。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初步发展
大生纱厂
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国首个博物馆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等。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四)特点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华人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工厂自身技术力薄弱,很多设备都是西方淘汰产品。
民族资本主义轻重工业比重图
纺织业
面粉业
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分布
(1)资金少、规模小、设备差。
(2)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3)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近代民族工业特点:
课堂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背景
日本:
朝鲜:
“大陆政策”
丰岛海战
过程
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
辽东战役
威海卫战役
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东学党起义
(根本原因)
(导火索)
爆发(1894年7月)
(左宝贵)
(邓世昌)
日军旅顺大屠杀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2月)
割地、赔款、开埠、通商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状元实业家:张謇
发展曲折、行业和地域分布不平衡
特点:
巩固练习
04
1.“据统计,从光绪十一年四月起至光绪二十一年四月止的十年中,整个三海大修工程(慈禧归政后颐养之地)的经费总额约为600万两,其中从海军衙门经费中挪用436.5万两”。材料可以佐证( )
A.清朝海军实力弱小 B.北洋海军支出过多
C.清朝政府腐败不堪 D.甲午海战必然爆发
C
解析:根据题干“整个三海大修工程(慈禧归政后颐养之地)的经费总额约为600万两,其中从海军衙门经费中挪用436.5万两”和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不思进取,生活腐化,奢侈浪费,不惜挪用海军军费来满足其奢侈生活。这表明政府腐败不堪,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清朝海军实力弱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海军衙门经费被挪用,未涉及北洋海军支出过多,排除B项;甲午海战必然爆发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下列历史人物可以入选“近代英雄人物”的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邓世昌 D.黄继光
C
解析: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壮烈牺牲,属于近代英雄人物,C正确。岳飞是南宋抗金英雄;戚继光是明朝抗倭英雄;黄继光是抗美援朝时期英雄,A、B、D错误。
3.甲午战争期间,日本通过英国路透社发布有偿新闻,每次付给606英镑。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后,国际社会听不到清政府的呼吁申冤,反观日本,却邀请英美公使到现场调查,诉说清军如何残暴,日军所处决的不是俘虏或平民而是罪犯。由此可见( )
A.西方列强放弃支持清廷 B.晚清政府缺少明确的军事策略
C.日本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D.日本以国际舆论掩盖战争罪行
D
解析:根据材料“甲午战争期间,日本通过英国路透社发布有偿新闻,每次付给606英镑。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后,国际社会听不到清政府的呼吁申冤,反观日本,却邀请英美公使到现场调查,诉说清军如何残暴,日军所处决的不是俘虏或平民而是罪犯”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在甲午战争期间通过英国路透社发布有偿新闻,在制造旅顺大屠杀后邀请英美公使到现场调查并诉说清军残暴,声称处决的是罪犯而非俘虏或平民。这些行为都是日本为了掩盖其战争罪行而进行的舆论公关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在国际舆论上塑造对自己有利的形象,试图减轻国际社会对其战争暴行的谴责,D项正确。
4.《马关条约》的赔款约为1842年及1860年对英、法赔款的七倍,超过当时中国全年收入的两倍。由此可见,《马关条约》使( )
A.中国的国力遭到严重损耗 B.中国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监控之下 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A
解析: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的赔款,约为1842年及1860年对英、法赔款的七倍,超过当时中国全年收入的两倍”和所学可知,《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给日本,超过当时中国全年收入的两倍,这使中国的国力遭到严重损耗,加重了人民负担,A项正确;题干涉及到的是赔款问题,没有提及领事主权问题,排除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监控之下,排除CD项。故选A项。
5.“德俄合作干涉之结果,可能由中国获得一海军军港或煤站之割让。法国也想借此向中国邀功,取得南海岛旁中国一小岛”。据材料可知,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是( )
A.迫使中国“门户开放” B.为中国争取利益
C.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D.攫取在华最大利益
D
解析:三国干涉还辽是发生于甲午战争后的一次重要的国际事件。三国干涉还辽是指俄国、德国和法国为了阻止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扩张,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给中国的事件。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是为了攫取在华最大利益,故D正确;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是为了攫取在华最大利益,而不是为中国争取利益,故B错误;C.三国干涉还辽并没有使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故C错误;三国干涉还辽并没有迫使中国门户开放,故A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