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兰亭集序王羲之《兰亭集序》神龙本,唐人冯承素摹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玡临沂人(今属山东),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作者介绍《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引言、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一、书序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边的文字,对其进行说明。古代的“序”文,有时也写作“叙”“引”,也称“题辞”。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二、赠别序古人在亲朋师友离别之际,有临别赠文以示推重赞许、劝勉嘱托的习俗。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三、宴集序多用以记宴饮盛会,其来源也与临觞赋诗、为诗作序有关。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序文,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42、37、324为37 首诗写的序,人们都不看诗而看序。世传王羲之微醺之时的醉书,酒醒之后几次再写的书稿都不及这一草稿。无法看真迹而看摹本。朗读全文,圈出情感词,理解情感脉络并“画”出曲线图。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kuài jīguǐ chǒuxìqūchěngqǔxì//////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春季的末一个月高高的全、都映衬酒杯排列旁边乐器繁盛作诗全、都引来深远高雅的情思名作动,环绕喝酒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暖和用来……开畅、舒展穷尽实在自然界的万物值得这舒畅请判断下列句子中的文言现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作名,贤德/年少/年长之人列坐其次古今异义,今义:次要的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定语后置名作动:喝酒一觞一咏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足以极视听之娱形作动:穷尽“信可乐也”,因何而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佳朋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游目骋怀、视听之娱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修禊”之乐《晋书·谢安传》:“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晋书·孙绰传》:“居于会稽,游山放水,十有馀年”。《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生:都喜欢游山玩水。游山玩水西晋是一个混乱并且耻辱的朝代,统治阶级所有凶恶、险毒、猜忌、掠夺、虚伪、奢侈、酗酒、荒淫、贪污、吝啬、颓废、放荡等等龌龊行为,司马氏集团表现得特别集中而充分。司马氏集团只有一种极险恶的杀夺关系,就是见利必夺,以杀助夺,愈杀愈猛烈,一直杀到发动大混战,这就是著名的八王之乱。由此引起三百年的战乱和分裂,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族和非汉族人民无不遭受灾难。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阶层的内乱,历时16年,导致数百万人被杀,西晋的军事实力在这场内乱中被消耗得干干净净,就导致了西晋的灭国和五胡乱华的发生。朝政最后落入东海王司马越之手。五胡乱华。塞外众多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羌等)一看西晋把自己打没了,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永嘉之乱,是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是中原政权第一次被少数民族军队团灭。匈奴消灭了西晋最后的正规军,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杀了3万大臣百姓,俘虏了晋怀帝及皇后北归,中原政权即被团灭,5年之后,长安又被攻陷,316年西晋彻底灭亡。 永嘉之乱使得中国北方经济完全崩溃,直接导致。五胡乱华前,公元282年户籍记载有2262万人;五胡乱华时,公元318年全国包括胡人约1240万人,汉人约900万;短短37年间,汉人的人口锐减1362万人钱穆《国学概论》:“世乱,生命涂炭,道义扫地,志士灰心,见时事无可为,遂转而为自我之寻究。”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这一自觉,是以人的生命和思想的觉醒为底蕴的。动乱的社会现实,对人的生命形成严重的压抑与摧残,又反过来促使人们认真严肃地反思生命的价值。“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 ” --宗白华《美学散步》在晋以后,山水成了中国文人精神之所在,成了理想之所在。徐复观认为,山水画是士人“超脱尘俗”的精神避难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结交比喻时间短暂兼词,之于同“晤”,面对同“取”一时高兴的样子动词,往,引申为求得等到到、及过去,以前连接因代词造化,指自然随着、依靠放纵感到欣喜成为代词发生、兴起大事思考问题:请判断下列句子中的文言现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古今异义,今义:低头,抬头或取诸怀抱古今异义,今义:抱在怀中悟言一室之内通假/省略句/状语后置(于)一室之内悟言当其欣于所遇 状语后置死生亦大矣形作名:大事/判断句“岂不痛哉”,因何而痛?“生死”之痛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老之将至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之痛世事无常之痛,外在世界流转不定生死难测,死亡宿命之痛当其欣于所遇……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1.七日告期(王羲之之子)。痛念玄度(许询的字),未能(阙)心。汝临哭悲痛,何可言。……吾平平,但昨来念玄度,体内便不堪之。2.庾新妇入门未几,岂图奄至此祸,情缘不遂,缅然永绝。痛之深至,情不能已。况汝岂可以胜任?奈何奈何,无由叙哀,悲酸。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岂不痛哉”,因何而痛?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叔本华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席慕蓉《为什么》生和死,每个人都将面对,那么当时的魏晋士人们又是如何看待生死?魏晋士人的生死观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汉魏)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魏)阮籍《咏怀》魏晋士人的生死观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 刘伶传》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 阮籍传》魏晋士人的生死观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总结:“一死生”“齐彭殇”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更有许多人及时行乐、纵情声色。觉得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魏晋士人的生死观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静躁向内,深入内心世界,不务实际,聚众谈玄向外,寄情山水声色,不受世俗礼法约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魏晋风流: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魏晋士人的生死观成因1.两晋时期社会极剧动荡2.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3.天下名士,为了避祸保身,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 大宗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 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 齐物论》道家思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面对悲伤明白本来意动,把…看做一样/看做相等意态,情趣一个个原因犹如因此……的原因这次(集会)“悲夫”,因何而悲?郭沫若说文章前面写极乐,后面突然悲痛,“悲得太没有道理”,是“无病呻吟的绝顶”。你认为王羲之悲得有没有道理?为何而悲?这种悲痛背后蕴含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他的陆军遮天蔽地,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但随后他又伤感起来,而且潸然泪下,对他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希罗多德(古希腊史学之父)《历史》“悲夫”,因何而悲?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后之视今)(今)(今之视昔)千古同悲否定庄子的死生存亡本无区别的观点:《庄子》“敦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从纯粹科学理性的角度思考:人的一辈子恐怕只能意味着一场虚无,死亡取消了一切意义。但是如果从诗、艺术的角度来思考:死亡是否真的取消了一切意义?文章的写作/艺术的创作,本身就是在寻找着这个不被取消的意义。无数文人都以文学让生命价值得以延续。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客舍过往的客人实在是有道理啊诸弟我们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1.热爱一些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2.过日常的生活,做具体的事情终将到来的死,会消解一切。死是人生最后的退路,那便把这退路当作一种安心好了。死之上,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花。那就用这样的心情,把自己的生,殉给喜欢的事情吧。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热爱生活,而不要爱生活的意义。悲理查德·马特森《我是传奇》——死不足惜,但要让人牢记;死,对一个孤单的人来说是无所谓的,但对于一个被爱包围的人来说,则是充满悲痛的;人可以死,但要饱满的生;死有何惧,抬头看看天空,那闪闪的星辰就是你爱的人的灵魂,闭上眼睛就能听到它的声音,就能用心和它交谈!刘媛媛《我该如何存在》——斗转星移,冬春交替,多年后的某一天,我也会只剩下一缕头发和几颗牙齿,从此彻底消失,然而其他一切照旧,我就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人生本无意义,但我们对彼此有意义,我们在彼此的相知相爱中增加我们对彼此的意义。悲千古同悲“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晋书·王羲之传》中也讲到王羲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纵然我们无法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能把握生命的过程、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我们可以活的如秋叶般静美,也可以活得如夏花般绚烂。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的价值,也体现在对抗垂死与腐朽的生活模式中,以及建立生动和欢乐的新生活中所具有的才能和力量。”珍惜与热爱短暂生命的当时东晋文人在文学创作的内容上偏于消沉,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以现实的努力对抗人生的虚幻与时间的奔流李泽厚: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内心:执着追求(反思生命)表面:美景盛事(寄情山水)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拓展探究请结合历史人物的言论,谈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乐痛悲兰亭盛会人生感慨作序目的内容总结:文章通过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一人类所共有的感情,彻底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事的人生态度。主旨归纳:‖古代书法名家:二王——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前者为书圣。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初唐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唐草书的杰出代表“颠张醉素”--张旭和怀素颜柳——唐书家颜真卿、柳公权,书史上又有“颜筋柳骨”之称。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苏黄米蔡——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董——指元代赵孟頫,明之董其昌邢张米董——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