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8张PPT)拟行路难鲍照情景默写(1)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 。(2)在《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 。”(3)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 。”(4)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达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的思想的两句是“ !”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约415—470),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山东郯tán城西南)。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其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终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临海王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他一生关心国家命运,对刘宋王朝的政治深为不满。但由于“家世贫贱”而在宦途上饱受压抑。鲍照继承并发扬现实主义传统,其诗在内容上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面貌,抒吐个人胸怀;艺术上讲究炼字炼句,风格豪爽、气骨俊逸,一洗诗坛靡弱之风,为诗界灌注了新的生命。鲍照与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被誉为“乐府第一手”。作者简介鲍照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途,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些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创作背景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拟行路难:摹拟汉乐府杂曲歌辞《行路难》而作的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篇幅短长不一,声律、韵脚也较为自由,句式比较灵活,平仄亦不拘泥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题目解读《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是南朝宋诗人鲍照创作的一组乐府诗,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各体,主要是抒写人生感慨及表达寒门士人的仕途坎坷,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此诗是第四首。这十八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悲哀,对人世不平、人生多艰的愤慨,而且在这些表面看来似乎消极悲观的感叹中,深藏着对人生、生活、生命、命运的强烈追求和留恋,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和空间中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拟行路难(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 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诗意【译读】诗歌鉴赏这两句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作用?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用平地上的水向不同的方向流淌,比喻人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抨击了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作者说“人生亦有命”,因而不应该“行叹复坐愁”,似乎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事实是否如此 ①运用反讽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②运用反问的手法,表现了他面对因门阀不同而不能受到重用的人生态度:不哀叹,不忧愁。此两句描形达情不可谓不精妙,请作简要赏析。(1)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2)“断绝”一语双关,既指表面上作者因饮酒无法歌唱《行路难》,也指作者已然醒悟,一味的哀叹命运,抱怨眼前“行路难”的处境对现实没有任何帮助,远不如“举杯”更能慰藉作者内心,浇灭作者愁绪。表达作者对现实境遇无能为力的苦闷。(3)与后文“吞声”“不敢言”相呼应。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运用反问的手法,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2)运用对比手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泻水兴愁行叹坐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命知命认命抗命认命吞声咽愁→→→→→愁作者情感由“屈从”到“不平”再到“认命”到“借酒浇愁,唱歌断愁”再到“无可奈何”。整首诗塑造了一位满怀郁结,举杯消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又悲怆难抑的诗人形象。为何愁?主旨归纳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发出作者门阀制度重压下命运不公、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对比阅读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相同点:①表现手法相似:都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贵贱穷达的不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则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艰难。②内容上都抒写怀才不遇。不同点:从情感看,李诗是高昂向上的,鲍诗却忍气吞声,徘徊辗转,愁情无以释怀。鲍照的诗歌,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而李诗虽有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但又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坚持理想的品格。原因:魏晋的门阀制度压制了人才,唐代开明的思想和繁盛让人充满希望;家世不同,贫富之分结论:个人经历不同,社会背景不同,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临安春雨初霁陆游1.《临安春雨初霁》中用独具易懂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的一句是“ ”。2.《临安春雨初霁》中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如此形象而又深致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临安春雨初霁》中诗末“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 _____”这两句,写诗人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4.《临安春雨初霁》中诗人用“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两句写了自己的日常消遣——练书法和品茶。这两项都是需花费精力慢慢去做的,表面上闲适悠然,实际上可以看到诗人无事可做、消磨时光的焦灼的心。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情境默写】世味年来薄似纱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青年时期40岁47岁51岁少有才名,20岁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30岁礼部考试中第一,却被秦桧除名。1164年,张浚北伐时曾起用陆游,不久北伐失利,陆游也因“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而被罢免还乡;1171年,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陆游任军中幕僚,又因投降派破坏,幕府被撤,陆游转回成都;1175年,范成大擢用陆游,二人交游甚密,又遭嫉忌,受到诬陷而被免职……人生经历总结:仕途坎坷,有才华,但不受重用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请(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背景介绍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点击此处更换文本点击此处更换文本点击此处更换文本点击此处更换文本点击此处更换文本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62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解题临安春雨初霁“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霁”者:雨雪停止,天气放晴。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人世情味近年以来薄得像透明的纱,谁让我骑马到京城来客居呢?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在小楼听了一夜淅淅沥沥的春雨,明早就会听到深巷中杏花的叫卖声。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书写草书;天晴了,在窗前品着茶中的精品。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不要有白衣被京城的风尘染黑之叹,事毕后返回,还来得及在清明节到家。疏通诗意PPT模板 http:///moban/合作探究——鉴赏诗句,感悟情感3214首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情绪 颔联中的意象有何深意?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颈联主要运用哪种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1.首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①运用比喻和反问。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为自己来京城感到后悔。②直抒胸臆。谁令?表明他不得已而来京,表达了作者对官场污浊的厌弃和客居京城无奈伤感。补充:诗人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小楼:独自登楼,客居他乡,羁旅之愁,是忧伤惆怅的代名词。古人登高常生发出一股悲凉的情绪。如李煜的《虞美人》中写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通过“小楼”意象将离愁别绪、国难家仇的伤感抒发得淋漓尽致。陆游也是如此,在“小楼”听了一夜的春雨,正是惆怅所至,抒发了自我落寞的情怀。春雨:绵绵春雨,如愁人思绪。杏花:点染临安城“太平盛世”气象,全然忘记亡国的危险。一夜、明朝:彻夜未眠直到天亮,国事家愁,伴着雨声,涌上心头。深巷:幽深狭窄,与愁苦之深相呼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2.颔联中的意象有何深意?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2.颔联中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画面: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人叫卖杏花。(2)以乐景衬哀情。杏花、春雨构成明媚的春光图景,反衬了诗人旅居京城时的郁闷惆怅、壮志难酬的感伤和无奈。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3.颈联主要运用哪种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①用典。暗用了张芝的典故。张芝擅长草书,但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很少写。借以表明自己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以草书消遣。②细节描写。闲作草,戏分茶这两个细节含蓄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有志难伸,闲极无聊只能蹉跎岁月的无奈。诗人不仅有“闲情”作草书,而且有“闲情”晴窗下品茶,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却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有为国家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宏愿,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自己却在做草、品茶消磨时光,诗句中“闲情”背后的怨愤之情已溢于言表。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4.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明诗人怎样的情绪 用典。运用“素衣化缁”典故,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素衣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而回家并非诗人本愿。只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不如回乡躬耕。流露出愤怨而又无可奈何的意绪。“犹及清明可到家”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表现了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素衣化缁典故首联:直抒胸臆 厌弃浊世,悔来京华颔联:借景抒情 辗转难眠,落寞惆怅颈联:细节描写 草书分茶,闲极无聊尾联:以典明志 远离污浊,及早回家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诗歌结构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②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焦虑和悲愤。颈联表面上写优雅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③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是不同,这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如何?请通过分析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境,仔细体会。恬淡静雅之中惆怅沉郁,诗风含蓄蕴藉婉深。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表面上看来写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壮怀难酬、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又深蕴,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比较《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的异同?《书愤》尾联①主旨相近。皆抒发了抗金大业难酬的悲愤之情。②手法相同。皆虚实结合,尾联皆用典明志。《蜀相》尾联同异①风格不同。《书》大气磅礴,慷慨悲壮;《临》恬淡静雅,惆怅深沉;②情感不同。《书》还兼有追怀往事,希冀报国的多重情感;《临》表达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无奈;③意境不同。《书》的意象选取呈现出沉郁雄浑顿挫的意境;《临》的意象选取呈现出明艳恬静闲适的意境;陆游是我国南宋时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和成就自然以诗为主,在艺术风格上属于豪放一类。但他的有些作品,却是属于婉约风格,尤其是他的词。既不像他的诗雄浑豪放,也没有苏词的姿态横生,更不像辛词的慷慨激昂,但以婉约的手法来书写家国之恨、身世之感,写得沉郁动人。陆游的词作中,有些是写闲适心情的。这些词也写得委婉含蓄。表面上写的是一种隐居闲情,而实际上抒发的是报国无路的感慨。陆游的诗歌风格:1.下列对《临安春雨初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写出了这位长期宦海沉浮,命途坎坷的老人的悲叹,说出了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B.颔联点出“诗眼”,写诗人听了一夜的春雨,并未入眠。那远远传来的如断如续的卖花声,带给他抚慰,写出了诗人此时内心的闲适与愉悦。C.颈联写陆游客居京华,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在作书品茶中消磨时光。“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指品茶。D.陆游的众多诗篇,大多为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作,而该诗没有豪唱,没有愤愤不平,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B2.下面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B.颔联写诗人看破人生世相后的闲适心情,卧居小楼静听春雨,想象杏花连夜开放,颇惬意。C.颈联表面上写诗人闲居小楼写字品茶消磨时光,实际表明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焦虑郁闷。D.尾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恐为其所化的意思,所以要早回家。B客至杜甫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活,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因为有友人的接济,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充满了生活乐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上元二年春意盎然的一天,友人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喜出望外,于是写下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shèsūnpēi理解诗意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草堂的南北都是绵绵的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长满花草的庭院小径,不曾为迎客打扫过,一向紧闭的柴门,今天为您而大开。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几样好菜肴,家里太穷只好拿自酿的陈酒招待。如果乐意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我就隔着篱笆叫他来陪你喝个痛快!整体感知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行文思路盼客迎客待客邀邻喜情感基调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鉴赏文本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这是地道的南国水乡风光,秀丽可爱。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这两句使用了什么手法?为什么选择“群鸥”作为意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加上“但见“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互文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客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鉴赏文本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颔联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佳客临门而喜出望外(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请试赏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飧”,本指熟食,这里泛指菜;“兼味”,菜肴一种叫味,两种以上叫兼味。“旧醅”,旧酿的隔年浊酒。“醅”,未经过滤的酒。古人好饮新酒,所以诗人因旧醅待客而有歉意。“市远”“家贫”交代了作者此时的处境,隐含作者倾尽所有招待客人的盛情。情感:竭诚待客的盛情好友来访的兴奋喜悦好友来访而只能简单招待的歉意愧疚与两人情感的深厚无间手法:细节描写、反衬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尾联描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邀邻喝酒”——细节描写。家里来了尊贵客人了,邀请邻居过来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表现了诗人因友人到来内心无比兴奋。“尽余杯”一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可见二位酒兴之浓,气氛的欢快。这一细节别开生面,别有情趣,表现了诗人淳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可入画的景物(人) 特 征 情 感首联 春水、群鸥、我 江波浩渺、成群结队、 形单影只、交游冷落 孤独寂寥?闲逸忘俗?与世无争颔联 花径、蓬门、宾主 简陋、热情 激动喜悦颈联 盘飧、樽酒 简陋 兴奋、歉疚尾联 篱笆、老头、我 浓重的生活气息感受诗歌中的画面美小结杜甫后半生颠沛流离,常常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其后期诗在忧国忧民的同时,也每每感叹自身生活的贫困和心情的愁闷。这首《客至》却别具一格:生活虽然清贫,但作者却因漏就简,自得其乐,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仍能获得情感的愉悦。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诗歌自然浑成,如话家常。诗歌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宾 至 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我栖身的这地方过于偏僻,很少有人来,我年老多病,需要搀扶难以多拜,请您担待。我哪有名动天下的文章,你远来看我,车马停在江边,让我感谢又感慨。屈尊贵客你整日停留这破草房,只能用粗茶淡饭招待你,我这腐儒没钱没能耐。你要是真的不嫌这野外没有好酒好菜,以后高兴时还可以来看看我小园开放的芍药花。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B.《客至》领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C.《宾至》“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写自己住所偏僻,少人来访,表达诗人受到冷落的孤独与凄凉之感,所以,现在“宾至”,让自己十分感动。D.《宾至》一写客,一写己,在表现客人身份尊贵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清高。正确的一项是( )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C.“让自己十分感动”错误。先写延客之状,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而没有感动。登快阁黄庭坚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作者简介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最重要的成就是诗。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提出“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诗学理论。开创了江西诗派( 诗派名,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点铁成金也作“点石成金”。古代神话故事,用手指点一下,铁石就能变成金子。后比喻修改文章,略加改动,就能使文章增色许多。夺胎换骨本为道家语,指夺人之胎以转生,易去凡骨为仙骨。后比喻学习前人不露痕迹,并能创新。家学渊源:元祖黄霸 西汉 循吏丞相十世祖黄翰 中唐进士九世伯祖父黄保仁 中唐进士八世祖黄荣 大唐副相右仆射七世祖黄浩 晚唐进士 六世祖黄玘(qǐ) 晚唐举人 五世祖黄赡 南唐进士 著作郎,知分宁县四世伯祖黄元吉 大宋举人 藏书万卷三世祖黄中理 大宋举人 创办芝台书院、樱桃书院祖父黄湜(shí) 大宋进士 黄湜十三兄弟,十人进士及第,时称十龙。父亲黄庶 大宋进士 著名诗人,康州太守。“华夏进士第一村”修水黄氏,诗书世家,书香越过十代,传至黄庭坚,以致鼎盛。他擅行书、草书、楷书。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quán guàn 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自成风格,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黄庭坚草书黄庭坚行书诗人印象——书法成就2010年黄庭坚书法《砥柱铭》拍出4.368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迄今为止第二高价格纪录,全文600多字,每字价值超100万元,长达8.24米,加上历代题跋,总长近15米,是黄庭坚现存最长的大字行楷。书法成就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38岁的黄庭坚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任知县。 这是他人仕以来首次担任地方官,所以处理公事十分认真负责。他亲见人民的种种疾苦,而王安石新法在实行过程中扭曲,并不能给人民带来实际好处,甚至有时还加重他们的负担。黄庭坚对这一切深感忧虑而又无能为力,所以时时生出归隐之念。这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他在处理公事之余,登上赣江边上的快阁,目有所见,心有所感,写下了《登快阁》这首诗。写作背景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听读诗歌登,即点明诗人登临望远。快阁: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三年,时年三十八岁。解题我办完了公事,登上快阁,在这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我从万里之外的远地乘船归来,在船上吹起长笛,我的这颗心,将愿与白鸥结为朋友。朗读诗歌,翻译诗意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1)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表达诗人为官事所困以及了却官事之后的快意。(2)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表现诗人了却官事,登上快阁,尽览美景的愉悦心情。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以登上快阁为快事——入题2.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蕴含了怎样的情感?①景象:秋叶凋零,远山无数,天空更显辽阔;江水澄澈,月映江面,月影格外分明。描绘了一幅阔大幽远的境界。②手法:用典,化用了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③情感:描绘出开阔、明净的深秋晚景,透露出诗人摆脱了案牍之劳后登上快阁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从远眺中求得快意——绘景3.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①用典,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典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②感叹自已心怀志事,世无知音,所以如伯牙之绝琴,不再弹奏,聊且借金樽美酒遣怀自娱。阮籍,善为青白眼。作者借此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的情怀。写出了诗人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而借酒解愁的苦闷和感慨。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自身处境难有快心——抒情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诗人面对澄江秋月的无限美景,弃官归隐之心油然而生,就寄托于“归船”、“白鸥”,表达自己对远离世俗(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展开联想以表快愿——述志1、高洁孤傲、潇洒自由、睥睨天下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李白《江上吟》:“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诗中刻画的鸥鸟也是一种潇洒翱翔于万里浩瀚天宇的桀骜不驯之形象。鸥鸟意象内涵2、远离心机、思想单纯、与世无争陆龟蒙《甫里集》:“除却伴谈秋水外,野鸥何处更忘机。”“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淡,与世无争。李商隐《樊南文集卷八》:“海翁无机,鸥故不飞。”鸥鸟无机心,起初人也无机,于是相处甚好;人没有了诚心,有了巧诈之心,鸥鸟也会远之。虽然那时鸥鸟没有什么固定的含义,但鸥鸟的无巧诈之心的美德在这里已初有体现。3、淡泊寡欲,闲适归隐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飞鸟与人相亲无猜,正扣住一个“幽”字,表现出作者归隐田园,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4、漂泊无依,凄凉孤独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雨四首》:“山寒青兕叫,江晚白鸥饥”。他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伤怀中挣扎,举目无亲、饥寒交迫的饥鸥形象正是饥寒的诗人自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叙事——照应题目,写登楼一事。写景——描写登楼所见美景。抒情——抒发登楼所生之感。言志——弃官归隐,向往自由。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整首诗意蕴隽永,语势流贯,近代文人潘伯鹰评价此诗“一气盘旋而下”。小结:全诗结构诗歌小结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因世无知音,怀才不遇的苦闷远离世俗,回归自然,追求自由的向往艺术特色多处用典善于炼字意境新奇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小结: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思想情感全诗明白如话,接景抒情,字字紧扣,层层关联,用典贴切无一字无来处,体现了江西诗派用字新奇、笔力雄健的特点。这首诗不仅给我们呈现了快阁上所见的美景,更为我们呈现了黄庭坚美好的精神境界。尽管他因“痴留”于繁冗的仕事而登阁抒怀,倚晚晴而得以暂时地忘却烦恼。他渴望归隐山间,却终未归隐,一生都在浮沉之中走过!他不是现实政治的冷眼旁观者,不是沉浸于纯思辨领域的清谈者,而是一个积极投身政治、安邦治国,内心却仍坚持正直、“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者。课堂总结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比阅读登快阁 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请说说此诗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写景上的异同点。写景 同 异《登快阁 》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①都是写登高所见之秋景,都写到落木和江水。②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黄诗还写到夜月,着眼于江水明净之静态,空明澄澈。着眼于江水奔流之动态,气势恢宏。1.《登快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2.《登快阁》中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趣类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登快阁》中用典抒发世无知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一联是“ , ”。4.《登快阁》中表明诗人追求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 , ”。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当堂检测联读曹操《观沧海》、王之涣《登鹳雀楼》、崔颢《黄鹤楼》、杜甫《登高》、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思考:登临诗(词)在标志词、结构思路、意象选用、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拓展提升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思考:登临诗(词)在标志词、结构思路、意象选用、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完成下列表格。角度 特点标志词结构思路意象选用思想情感艺术手法大体上先写景后抒情,有时夹杂叙事高远辽阔之景:云、鸟、山、树……怀古伤今之叹,忧国忧民之心,思乡怀人之愁,壮志难酬之忧,贬谪异乡之苦,功成身退之志,知音难觅之憾等用典,对比,借景抒情,视听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登”“临”“上”或亭台楼阁的名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②。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注:①昌叔:王安石妹夫。②tiáo yáo,高峻、高耸。③分:甘愿。问题: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6分)明确:①抒发了对妹夫的思念之情,从"思君"和题目可以看出。②反映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描写了落叶缤纷、夕阳西下、山中烟雾缭绕等美景。 ③写出了渴望归隐,又甘心折腰事国的矛盾心理。"渊明久负东篱醉",说明已经长久没有悠闲地在东篱饮酒了。"犹分低心事折腰"中的"分"的意思是"甘愿","低心"意思是"放低姿态"。"折腰"则表明自己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