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核心素养目标史料实证:通过《材料研读》,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了解贾思勰、祖冲之的科学成就,认识其深远影响,体会贾思勰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和祖冲之严谨的治学态度。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够依据史料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书法、绘画和雕塑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说明,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和艺术魅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继承与创新,认识这些科技与文化成就与此阶段的时代特征有着内在关联,深化对阶段特征的理解,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导入新课北魏星象图突出表现银河和恒星等天体,银河贯穿南北,恒星有300多颗,并均用朱色绘出,还以不同的符号区分恒星大小,星象图对天体的描绘形象逼真,常见星及星座从图上很容易识别,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星图之一,反映了当时天文学的发展水平。此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与文化还有哪些成就?目 录0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02科学家祖冲之03灿烂的文化感悟人生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贾思勰朝代籍贯简历成就职业任北魏高阳郡太守;经营过农牧业生产。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北朝农学家 郡守编写《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书影材料1:《齐民要术 序》:“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人物扫描贾思勰(xié)是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北魏青州益都人。出身儒学世家,官至高阳太守,精通农业科学。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约在北魏(公元533年)至东魏(公元554年)间,贾思勰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作《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以民生为本;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精神材料2: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序》2. 《齐民要术》内容:①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②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③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④提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卷数 所述内容卷一卷二 农作物耕种,以及具体谷类、纤维、油料作物的栽培等卷三卷四 蔬菜、木本作物栽种和果树栽培等卷五卷六 林木、染料作物、畜牧、养鱼等卷七卷八卷九 食品酿造、加工、贮藏和手工业等材料4:《史记》曰:“齐民无盖藏。”如淳注曰:“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要术”则指谋生方法。材料3:“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拓展延伸《齐民要术》除了记载生产技术,还有记载了非常多的菜谱金齑(jī)玉脍(鲈鱼脍)家常烤鸭扬州老鹅(盐水鹅)酱卤兔头油炸蚕蛹羊肉香肠3.地位、影响材料5:该书约于唐末时传入日本,至今日本还藏有北宋最早刊印的残本。英国学者达尔文称其为“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1945年以来,经国内外学者的译介,《要术》在国际上得到进一步传播。在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对《齐民要术》的研究也很流行,并称之为“贾学”。材料6:《齐民要术》是最重要的农书,不仅其所记述的内容非常重要,而且体例完备,为后世农学家们撰写农书,树立了典范。……中国文化传承五千年,博大精深,中国农业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为中国文化留下了重要的农业文化文本,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宝藏。——摘编自施由明《论<齐民要术>的文化遗产价值》影响: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①这部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对中国)②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世界)感悟人生二、科学家祖冲之1.概况人物:时代:主要成就:祖冲之祖冲之,公元429年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祖家历代都对天文历法素有研究,有机会接触天文、数学知识。他从小就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但又不盲从。在青年时代祖冲之就有博学多才的名声,宋孝武帝听说后,派他做研究工作。南朝 (宋、齐之际)①数学方面: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数学名著《缀术》。②天文历法: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③机械制造:制造出指南车、水碓(duì)磨、千里船等2.数学成就①圆周率——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即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西汉刘歆3.1547东汉张衡3.16南朝祖冲之3.1415926曹魏刘徽3.14三国时期魏国的刘徽最早提出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材料7:“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古人为什么要计算圆周率?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特别关注天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掌握地球、太阳、月亮的运行规律,了解季节轮换、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安排农事。而精确历法的关键之一就是精算圆周率。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对把握这些天体的运行规律有决定性作用。材料8:1964年11月9日,为了纪念祖冲之对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作出的伟大贡献,紫金山天文台将1964年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为“祖冲之星”.祖冲之运用算筹完成海量的计算。算筹是我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料制成,多为长粗细一致的小算现在春秋战国时形式表示数字。纵式表示个位、万位等,横式表示十十万位等.如1 23456789果遇到“0”,摆算筹的运料制成,多为长短、粗细一致的小棒。算筹至迟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以纵横两种形式表示数字。纵式表示个位、百位、万位等,横式表示十位、千位、十万位等。如形式123456789果遇到“0”,则空位不摆算筹。算筹的运纵式算法则同珠算的运算法则基本一样。史料链接②他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缀术》祖冲之计算所使用的工具——算筹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收集在他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缀术》一书中。这部书在唐朝时被朝廷规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唐代数学考试多从中出题,后来传到日本、朝鲜,也被用作学校的课本。3.天文历法③祖冲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④他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并上书朝廷,请求实行新历法。510年,《大明历》正式颁行。材料9:《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首次精密测出交点月日数(27.21223),回归年日数(365.2428)等数据,还发明了用圭表测量冬至前后若干天的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天文历法是推动农业生产的有利工具,精确的历法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意义重大4. 机械制造祖冲之很擅长机械制造,他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duì)磨、千里船等。史书上称他造的千里船能“日行百余里”,指南车“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材料10: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萧子显《南齐书·祖冲之传》连环画中的“水碓磨”指南车祖冲之千里船5.其他方面成就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祖冲之环形山祖冲之小行星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把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合作探究中国古代科技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有何特点?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 地学 农学 水利 机械 兵器 化学 轻工项数 22 25 25 25 7 7 8 9 8《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领域: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领域。古代科技的特点:(1)实用性:与农业生产相关;(2)经验性:生产经验的总结;(3)封闭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社会生产力。感悟人生三、灿烂的文化1.书法:(1)发展原因③东汉以后,书法逐渐成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①汉朝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也为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甲骨、陶器(上古、夏商)→青铜器、锦帛、竹简、木简(周、秦)→纸(汉以后)②人们对书法美的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发展历程①钟繇、胡昭(曹魏时期)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推动了楷书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代表作《宣示表》。胡昭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用锺繇、胡昭书法作为标准书体。钟繇楷书《宣示表》后人称其楷书为绝世之作材料11: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锺氏小异,然亦各有巧,今大行于世云。——(西晋)卫恒《四体书势》材料12:三国魏刘德升字君嗣,以造行书擅名,胡昭、锺繇并师其法,而胡书体肥,锺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唐)张彦远《法书要录》②王羲之(东晋)王羲之,东晋大臣、书法家,善书法,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他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又在书法史上与锺繇并称“锺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代表作是《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③北魏魏碑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魏碑《比丘道匠造像题记》(拓片)《郑文公碑》《元怀墓志》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书法艺术受到重视,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中国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中国书法已于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 绘画:概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取得很高的成就。同时,随着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兴起。(1)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代表作《女史箴(zhēn)图》“女史”是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西晋惠帝司马衷智力残缺,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其人善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后来顾恺之就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段为画,每段有箴文(除第一段外),各段画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义,故称《女史箴图》。《女史箴图》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现存9段,为绢本设色。作品描绘女范事迹,有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有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等,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贵族妇女的娇柔、矜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女史箴图》唐摹本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画卷之一,原为清内府收藏,1900年被侵华英军掠走,现收藏在英国大英博物馆。《洛神赋图》现存有宋代摹本,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顾恺之(348—409年),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出身江南士族家庭。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他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当时人称“三绝”——才绝、画绝和痴绝。他提出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绘画主张,至今仍为中国画的基础理论与指导纲要。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正式列入正史传记的画家,也是有画迹、画论著述流传至今的最早的著名画家。但顾恺之作品真迹没有保存下来。人物扫描(2)随着山水诗的增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开始形成。《洛神赋图》中的山水图景饮酒 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据主要地位。《鹿王本生图》《舍身饲虎图》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佛教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主要可分为佛传故事、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佛教历史故事画等。3. 雕塑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主要建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是中国第一处由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存有主要洞窟45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2000年洛阳龙门石窟被国际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又深受汉文化影响。合作探究说说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是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为了摆脱现实苦难,人们纷纷信仰佛教。统治者也大力扶持,佛教盛行起来。各地大量修建寺庙,与佛教相关的艺术,得到广泛发展。但是,信仰佛教,人们的痛苦并未减轻,反而负担加重。因此,不断有人反对佛教,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朝思想家范嬃。他撰写的《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思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相互结合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了,精神也会随之消失。朝代 僧尼 佛寺南朝 宋 3.6万 1900多所齐 3.2万 2000多所梁 8.2万 2800多所陈 3.2万 1200多所北朝 北魏中 7.7万 6400多所北魏末 200万 3万多所北齐 200万 3万多所北周 近100万 1万多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反佛思想南朝思想家范缜撰写《神灭论》,反对佛教神不灭的思想。人的肉体死了,精神也就不存在了。范缜的《神灭论》遭到很多达官贵人的围攻和反对。有人劝他放弃观点以取得高官,但范缜不为所动,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4. 文学曹操曹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曹操“越民铸宝剑,出匣吐寒芒。”——《剑》曹丕刚健雄劲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田园诗清新自然,朴实恬淡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敕勒歌》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南朝《西洲曲》民歌在南北朝有很大发展北朝民歌慷慨豪迈南朝民歌细腻婉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和文化大放光彩原因 拓展延伸材料13:魏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的时期,出现了各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江南开发,以及区域性政权的并立、竞争等客观上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因素,因而文化成就斐然。材料14:魏晋时代,佛教能让饱受乱世困苦的民众获得心灵的宁定和安稳。史学、文学与艺术因时代激荡反而更显光彩。科技的发展,以数学、地理学和农学最为突出,继续保持着秦汉以来在世界科技史上的领先地位。材料15:今采捃(jun)经传,爰(yuan)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xi hai)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译文:如今我从经传书籍摘取,以及从民间歌谣中援引;向有经验的老成之士询问求教,并通过实践验证。从耕种田地之术开始到酿造、腌制的方法结束。帮助谋生的经验技术,无不都写在书里,书名叫《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序》(1)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民族间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2)北方经济的发展与南方经济的开发,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3)对外交流的频繁,佛教的广泛传播对我国的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区域性政权的并立和竞争等。(5)科学家们的刻苦钻研和实践的精神,艺术家们的不懈追求。学史崇德结合材料思考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绵延与传承?继承发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知识拓展郦道元和《水经注》《水经注》是6世纪初北魏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为三国时期桑钦(也有认为是东汉人)记载我国河流的专著《水经》一书所作的注。《水经》记述的河流共137条,叙述比较简略。郦道元根据自己多年调查研究的成果和对370多种本前人著作的考证,为《水经》作注,写成40卷的《水经注》。这部书30多万字,记载的河流增加到1200多条。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地记述了全国水系分布、水利灌溉,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还提供了不少有关地质、地貌的资料,大大丰富了《水经》的内容。《水经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课堂总结项目 领域 时代 人物 成就农学 北朝数学 南北朝历法机械制造书法 曹魏东晋绘画 东晋雕塑 南北朝其它 科技文化贾思勰《齐民要术》祖冲之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大明历》水碓磨、指南车、千里船锺繇、胡昭锺繇楷书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书法曹操父子的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民歌、魏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