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基础过关练题组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2025北京丰台高二期中)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由此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淡化了血缘宗法制的影响B.对地方控制由松散到严密C.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D.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2.(2025江苏南通高二月考)为从“众口”之门察知祸福,周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汇集舆情资料的办法,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诗篇就是从国人中采集而得的,在施政过程中若发现舆情对自己不利就须改弦更张。由此可见,周朝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原始民主传统尚存C.贵族等级体系解体 D.民众参与国家决策3.(2025福建达标学校高二期中)西周时期主要实行分封制,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权力较大;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内部开始有了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变化,如晋、齐等国出现了县的设置;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推行郡制或县制,加强了君主对地方的控制。材料能够反映出( )A.郡县制完全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B.分封制在战国时期已无作用C.战国时期诸侯国纷争的主要原因D.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渐进性题组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4.(2025四川德阳月考)秦以前,一般人均可自称“朕”。秦统一后,“朕”成为皇帝的专属自称,皇帝的命和令分别称为“制”和“诏”,其印章专称为“玺”,对皇帝的名字也要进行避讳。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A.凸显皇帝独尊 B.保证皇帝独裁C.重建礼乐文化 D.宣扬皇帝功业5.(2025河南新密高二月考)秦统一后,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丞相是百官之长,上承皇帝,下统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据此可知,秦朝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A.使皇权受到了一定制约B.说明执政大臣由世袭产生C.加强了中央官员的权力D.有利于提高国家管理效能6.(2023辽宁葫芦岛协作校月考)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之后,丞相建议在地方遥远的燕、齐、荆楚等地立诸子为王。廷尉李斯却强调设置郡、县,方能永保天下安宁,并被秦王采纳。李斯的建议有助于( )A.巩固政治统一局面B.地方政治制度的创新C.建立君主专制体制D.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7.(2025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高二期中)秦朝对文书的行文规则、传送时效等都有严格规定,从撰写到传递、收发、保管,对文书处理各个环节的管理人员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据此可知,秦朝( )A.实行严刑峻法维护统治B.加强对官员的逐层选拔C.推行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D.对边疆采取羁縻政策题组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8.(2024湖南部分校月考)下图是汉朝某一时期行政中枢的结构图。据此可知( )A.三公成为决策机构 B.行政体制分权成熟C.中朝有效抑制相权 D.中央集权持续加强9.(2025陕西宝鸡中学高二月考)唐初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时有争论,纷纭不决。故设政事堂先议定,然后奏闻。政事堂开会时推一人“执笔”,负责综合记录并掌握最后文字决定权,且执笔轮流充任。这体现了( )A.专制皇权的独断 B.民主政治的尝试C.三省机构的分工 D.国家治理的优化10.(新考法·帝王对君主专制弊端的理性思考)(2025江西南昌高二期中)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强化B.君主专制的削弱C.君主专制下的理性思考D.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11.(2025辽宁普通高中高二期中)图1和图2分别是汉高祖和汉景帝时的行政区划体系结构图。据此可知,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州郡县三级制的形成B.地方政权独立性增强C.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D.中央集权力量的强化12.(2025江苏扬州高二期中)唐中后期派去地方巡视的“观察使”,除身负监察职责以外,还被赋予司法权、军事权和治安权等各种职权,权多且重,后来常驻地方,成为地方更高一级的行政长官。这一现象( )A.标志唐王朝由盛转衰B.成为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推动地方监察职能的完善13.(2025浙江金砖联盟高二期中)明洪武九年废行中书省,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并行,互不统属。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但跨省问题又使巡抚之间开始“顶牛”,于是“总督”应运而生。清承明制,更是将巡抚与总督作为地方官常态化。明清地方行政的变化 ( )A.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C.进一步削弱地方的权力D.使官僚集团内部开始分化能力提升练题组一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1.(2025广东阳江高二期中)汉武帝去世后,继位的昭帝年仅8岁,外戚霍光以大将军身份秉政,领尚书事。西汉后期如外戚王莽等,也都是以大将军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身份执掌中央大权。上述现象反映出( )A.军功阶层长期把持朝政B.汉匈之间战争绵延不绝C.中央行政中枢权力调整D.中朝逐渐架空三公权力2.(2025湖南邵东高二期中,P155定点1)曹魏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管辖,办公地点从宫中迁往宫外,并侵夺了三公批阅文书和举荐官员的权力,其长官尚书令则被朝野以宰相视之。由此可知,曹魏时期的尚书台( )A.脱离皇权的掌控 B.拥有最高决策权C.呈现外朝化趋势 D.以中朝架空外朝3.(2025湖北十堰高三月考)唐初,三省长官每日上午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基本专职化,“不归本司”。宰相会议所做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这一变化( )A.强化了三省权力 B.加强了权力监督C.扩大了统治基础 D.规范了决策程序4.(2024辽宁名校联盟联考)明朝前期,内阁“不过文学侍从”“其重亦止于票拟”。到万历年间,内阁阁臣“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举天下国家之务,无巨无细,有一不问阁臣者乎”。此变化可说明( )A.内阁的决策权得到了完善B.皇权专制受到了严重削弱C.皇权与阁权矛盾基本消除D.内阁对决策的影响力增强题组二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5.(2024山东菏泽月考)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记述 出处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史记·吴王濞列传》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卷14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 《后汉书·百官志》A.《史记》因是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B.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C.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D.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6.(2025浙东北联盟高二期中)《隋书·地理志》记载,因魏晋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官吏众多,十羊九牧。隋文帝采纳“存要去闲、并大去小”的建议,下诏罢废郡级建置,以州统县。隋炀帝进一步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同时对郡县大加省并,由隋初211州、508郡减为190郡。上述措施的实行( )A.旨在提升地方官员行政效率B.导致了隋朝政府强干弱枝C.彻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7.(2025河北保定高二月考,P156定点2)北宋初年,承唐代道制而设立路,下设州和县。但路并不设首长,而是由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等机构分别管理民政、司法、财税和军政等事务,这些机构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统属关系,而是平行运作的。这一制度设计旨在( )A.减少地方行政层级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D.贯彻崇文抑武国策8.(2025四川泸州高二期中)明初,“云南、湖广之间,惟恃贵阳一线;有云南,不得不重贵阳”。为经略西南战略大通道,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贵州行省,其下土司制与府(州)县制并存。贵州行省的设立( )A.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独立程度的提高B.进一步完善国家行政中枢管理体制C.体现了地方治理的务实性与灵活性D.成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典范题组三 思维训练9.(2025四川雅安中学高二期中)正史的记载中多次出现金朝设置“行省”的内容。下表所示为其中部分事例。据表可知,金朝的“行省”( )事例 概况一 明昌五年(1194年),针对黄河水患,设置行省“并行户、工部及都水监官各言河防利害事”二 承安五年(1200年),金章宗遣枢密使宗浩、礼部尚书贾铉行省山东等路,了解并解决内迁女真猛安谋克户的土地需求三 泰和年间(1201—1208年),对宋发动战争,在边境地区复设行省A.借鉴了北宋典章制度 B.呈现出临时委派色彩C.加快了南北民族交融 D.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题组四 综合题组10.(2025安徽亳州高二月考,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地方治理:古代中国的郡与县 材料一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史记·孝文本纪》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汉书·百官公卿表》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二 下表为古代中国历代郡及所辖县政区变化统计表。单位:个西汉 东汉 三国 西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县级政 区数 1587 1180 1190 1232 1255 1573 1234 1324 1427 1549郡级政 区数 103 105 158 172 190 328 351 319 179 276郡辖县 均数 15.4 11.2 7.5 7.2 6.6 4.8 3.5 4.2 8.0 5.6——据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讲义》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政区划分的基本依据和意图。(6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古代中国县与郡的演变趋势,以及影响郡发展变化的因素。(7分)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基础过关练1.B 2.B 3.D 4.A 5.D 6.A 7.C8.C 9.D 10.C 11.D 12.B 13.A1.B 据材料可知,分封制度使周天子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对地方的控制加强,B项正确。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化了血缘宗法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在政治方面的影响,而非经济方面,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2.B 周朝时期统治者重视了解舆情,会根据舆情调整政策,说明周朝重视国人的想法和意见,即体现了周朝原始民主传统尚存,故选B项。3.D 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出现了县,再到战国时期普遍推行郡制或县制,体现了分封制逐渐崩溃,地方管理制度的逐步演进,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分封制的弊端来以此说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瓦解,“已无作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纷争的结果,而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4.A 秦统一后,“朕”“制”“诏”“玺”为皇帝专用,并且对皇帝的名字也要进行避讳,这些规定主要是为凸显皇帝的独尊地位,A项正确。5.D 据材料可知,秦朝的三公九卿分工合作,重大事务集体决策,最终向皇帝负责,这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从而提高国家管理效能,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受到制约的信息,排除A项;秦朝三公九卿并不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述及的是通过制度对中央官员权力进行规范,而不是中央官员权力大小的变化,排除C项。6.A 根据材料可知,李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A项正确。郡县制在战国时期开始产生,李斯的建议不属于创新,B项错误;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而君主专制属于国家的决策方式,C项错误;推行郡县制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7.C 秦朝对文书的行文规则、传送时效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对文书处理各个环节的管理人员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说明秦朝推行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故选C项。8.C 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任命尚书令、侍中等官职,帮助皇帝决策,形成中朝决策机构,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沦为外朝执行机构,排除A项;行政体制分权成熟是隋唐时确立的三省六部制,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其他时期,无法看出中央集权是否“持续”加强,排除D项。9.D 结合所学可知,设立政事堂是为了解决中书、门下分立,彼此牵制影响决策效率的问题,政事堂开会时推一人“执笔”,且执笔轮流充任,既能发挥群策群力的效果,又能避免一人专权,故建立政事堂制度有助于改善国家治理,故选D项。10.C 据材料可知,宋仁宗反对君主独断,主张天下事“付之公议”,台谏进行纠正,这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体现了帝王对君主专制弊端的理性思考,故选C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与宋仁宗的言论相悖,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君主专制在宋朝得到进一步加强,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1.D 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可以看出,汉景帝时期简化了行政区划体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直接和集中,这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故选D项。12.B 观察使权力增大且常驻地方,容易形成地方势力,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成为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故选B项。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安史之乱,排除A项;观察使权力增大未必会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C项;观察使权力增大,成为地方更高一级的行政长官,不利于推动地方监察职能的完善,排除D项。13.A 巡抚总揽一省之权,有助于解决三司互不统属、彼此扯皮的问题,从而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在处理跨省问题时,总督能够协调各省巡抚,减少他们之间的冲突,也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A项。巡抚和总督虽然掌握了较大的权力,但他们是中央派出的官员,其权力来自中央,受到中央的监督和制约,因此,这一变化并没有削弱中央集权,排除B项;巡抚和总督的设立加强了地方的管理和协调能力,其并未削弱地方权力,而是更好地整合和利用了地方资源,排除C项;巡抚、总督的设立与官僚集团内部的分化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能力提升练1.C 2.C 3.D 4.D 5.B 6.A 7.C 8.C 9.B1.C 西汉后期,外戚经常通过大将军或骠骑将军等身份执掌中央大权,说明此时中枢权力已由中朝转移至拥有大将军等身份的人手中,故选C项。以大将军等身份掌权,并不代表立有军功,外戚也并不是军功阶层的代表,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汉匈之间战争绵延不绝,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朝对三公的影响,排除D项。2.C 尚书令原为中朝官,作为皇帝近臣在宫内办公,而曹魏时期尚书台实际上成为宰相机关,其办公地点也由宫内迁往宫外,这说明尚书台由中朝机构逐渐向外朝机构转变,故选C项。此时的尚书台仍服务于专制皇权,脱离皇权的掌控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排除B项;尚书台设立之初旨在以中朝架空外朝,但曹魏时期尚书台已脱离少府管辖,呈现外朝化趋势,排除D项。3.D 结合所学可知,宰相基本专职化,“不归本司”,所做决策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这是对决策程序的规范,故选D项。三省原本就有参与决策和负责执行的权力,由材料看不出权力强化,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对三省长官权力的监督,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中央决策程序,与统治基础是否扩大无关,排除C项。4.D A项 内阁不是法定机构,不具有决策权 B项 内阁本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 C项 明朝时期皇权与阁权的矛盾一直存在,只不过时强时弱,不能说“基本消除” D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从“票拟”辅助皇帝到管理“举天下国家之务”,内阁权力扩大,对国家决策的影响力增强 √5.B 材料中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均来自较为权威的史书,对郡国并行制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选B项。影响历史记录真实性的因素是多样的,当世史籍的记录不一定可信度最高,排除A项;二手史料也能准确反映一定的历史信息,并不是完全不能采信,排除C项;多种史籍记述也存在同时出现错误的可能,排除D项。6.A 结合所学可知,减少行政层级,裁并地方政府机构,有助于提高地方官员行政效率,故选A项。“强干弱枝”通常指的是中央政府过于强大,地方势力过于弱小,导致地方无法得到有效治理,隋朝时期并不明显存在这一问题,排除B项;“彻底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隋朝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改革适应了统治需要,并未因循保守,排除D项。7.C 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初年在地方设立“路”,“路”的行政机构设置上平行运作,通过分化事权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北宋时期改道为路,并没有减少地方行政层级,排除A项;权力的分割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升,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崇文抑武的信息,排除D项。8.C 设贵州行省,其下土司制与府(州)县制并存,适应了当时地方的特点,体现了地方治理的务实性与灵活性,故选C项。贵州行省的设立有助于加强对贵州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地方治理,而非行政中枢管理体制,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贵州行省设立的典范作用,排除D项。9.B 求同思维要求学生从多个历史现象中找出存在的共同点。此题要求学生从表格中的三个事例找出金朝设立“行省”的共同特点:概况 结论一 明昌五年,针对黄河水患,设置行省 为了解决具体问题,临时设置“行省”,故选B项二 承安五年,为了解并解决内迁女真猛安谋克户的土地需求,行省山东等路三 泰和年间,对宋发动战争,在边境地区复设行省从材料中看不出金朝设置“行省”借鉴了北宋的典章制度,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女真族与其他民族的交融,排除C项;金朝设置“行省”时解决的问题没有明显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排除D项。10.答案 (1)①犬牙交错。防范地方割据(加强对地方控制)。②人口多寡。加强地方治理(促进经济发展)。③并省州郡。减轻财政负担。④山川形便。推动地方发展。(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2)趋势:县的数量前后有所变化,但相对比较稳定。(2分)郡的数量主要呈上升发展趋势,波动较大,但每个郡所辖县的平均个数呈下降趋势。(2分)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疆域拓展,边疆地区开发;国家政策调整;等等。(3分)解析 (1)材料一 结论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 犬牙交错,防范地方割据(加强对地方控制)民稠则减,稀则旷 人口多寡,加强地方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 并省州郡,减轻财政负担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 山川形便,推动地方发展(2)趋势,观察材料二中县与郡级行政区数量的变化,可得出县、郡的演变趋势。因素,可从疆域大小、经济发展、政策调整等角度回答。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